文膽禪心(之·鼎盛續)

唐朝(下)

(五)禪宗,

禪宗,主張修習禪定,故名。又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亦稱“佛心宗”。

至六祖慧能(638~713)始有宗風可言,其前有初祖菩提達磨、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等五人。

弘忍弟子神秀開創漸悟“北宗”,六祖慧能開創頓悟“南宗”,其下有懷讓、行思、神會。

唐中葉以後諸宗衰微,獨禪宗得勢,派別有五: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

(六)密教,又作真言宗、瑜伽宗、金剛頂宗。依真言陀羅尼之法門,修五相、三密等妙行,以期即身成佛之大乘宗派,傳入我國最晚。

史稱"開元三大士"的善無畏、金剛智及不空於中國盛唐時先後自印度來華廣弘密法,並經一行、惠果等祖師的努力,將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大法集於一身,是為"兩部一具",因處於中國盛唐時期,故名唐密。

不空門下受密法灌頂者甚多,傑出者有金閣寺含光、新羅慧超、青龍寺惠果、崇福寺慧朗、保壽寺元皎、覺超,世稱"六哲",而以惠果祖師承其法系,受兩部大法,是為唐密七祖。惠果祖師歷任代宗、德宗、順宗三代國師,傳法以僧義操和日本僧人空海為正嫡;義操嗣青龍寺法燈,傳出弟子義真、海雲等;空海大師回國後,大弘密法,成為日本密宗――"東密"亦稱"真言宗"的始祖,史稱“弘法大師”。

(七)天台宗,

是中國漢地佛教最早創立的一個宗派,其教義依據《妙法蓮華經》,亦稱法華宗。集合南北各家義學和禪觀之說,主要思想是“實相”和“止觀”——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當時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對隋唐以後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響。

智顗(公元538年-597年),天台宗實際的創始者。俗姓陳,字德安。隋代荊州華容(今湖北公安縣)人,祖籍穎川(河南許昌)。世稱“智者大師、天台大師”。

禪宗盛時受其影響,至荊溪(今江蘇宜興)湛然(711~782)出,方斥禪宗,抗唯識、華嚴,慨然發揮天台“一念三千”“三諦圓融”之玄理,著有《法華玄義釋籤》、《法華文句記》、《止觀輔行傳弘決》等。世稱“荊溪大師”,又稱“妙樂大師”。

《佛祖統記》卷七載,湛然“每以智者破斥南北之後,百餘年間學佛之士,莫不自謂雙弘定慧,圓照一乘。……而自唐以來,傳衣缽者起於庾嶺,談法界闡名相者盛於長安。是三者皆……侈大其學,自名一家。然而宗經弘論,判釋無歸。講華嚴者唯尊我佛,讀唯識者不許他經。至於教外別傳,但任胸臆而已。師追援其說,辨而論之,曰《金》,曰《義例》,皆孟子尊孔道、闢楊墨之辭。”當時禪宗定宗之爭,彌滿天下,湛然盛闡天台宗學說,力闢他宗,後世天台宗人遂尊之為第九祖。

天台初祖慧文禪師,世稱“北齊大師”,渤海(山東)人,俗姓高,年壽不詳。在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西元535年),至北齊文宣帝天保八年(西元557年),二十二年間十分活躍。根據《佛祖統記》卷六載:“師在齊高之世,聚徒千百,專業大乘,獨步河淮,時無競化。所入法門,非世可知,學者仰之,以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

(八)三論宗,

祖庭為西安草堂寺;南京棲霞寺。因據印度龍樹 《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 《百論》三部論典創宗而得名。又因其闡揚“一切皆空”、“諸法性空”而名空宗或法性宗。後秦鳩摩羅什傳譯《三論》,盛倡龍樹、提婆之學,為創立三論宗奠定了理論基礎。

後來,南朝劉宋時僧朗將鳩摩羅什、僧肇的學說傳入江南。僧朗弟子僧詮,僧詮門人法朗,數代相傳,教義漸趨成熟。法朗門人吉藏集鳩摩羅什、僧肇、僧詮、法朗等人的三論學說的大成,創立三論宗。吉藏門下有慧遠、碩法師等,碩門人有元康,繼續弘揚"三論"。

鳩摩羅什也因此被尊為三論宗的中土第一代祖師。但是流行不久,該宗即漸趨衰微。

唐代之佛教,除盛行於本土外,並弘傳至日、韓等國,先後有道照、智通、玄昉、空海、最澄等入唐求法,返國開創法相、律、密、天台各宗。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承平日久,胡人安祿山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和史思明發動叛亂,次年攻入長安,史稱“安史之亂”。經過8年時間這場叛亂才被平定。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迅速衰退。國力鼎盛時對外來文化兼容幷蓄、完全開放的勇氣和信心喪失殆盡。佛教作為異族宗教,自然也就在被排斥之列。

唐武宗李炎即位後,開始了對佛教的整頓。即“三武一宗”法難的“唐武宗滅佛”。唐武宗滅佛,實始於會昌初年,而至會昌末年達到高潮。武宗下令沒收寺院土地財產,毀壞佛寺,佛像,淘汰沙門,勒令僧尼還俗。

據《唐會要》記載,當時拆毀的寺院有4600餘所,招提、蘭若等佛教建築4萬餘所,沒收寺產,並強迫僧尼還俗達260500人。佛教受到極大的打擊。

晚唐時期,一種“勞禪並重、定居禪修”的禪風,在南方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到八世紀中葉以後,馬祖道一和百丈懷海進一步提倡農禪結合,並制定出“上下均力”的普請法和清規戒律,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原則,農禪經濟的方式為更多的寺院和修行者所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