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与河北“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公布,这些内容影响巨大

北京通州与河北“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公布,这些内容影响巨大

3月17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公布《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我们精简了规划内容,将大家关心的重点挑选出来,完整版见文末“了解更多”。

北京通州与河北“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公布,这些内容影响巨大

战略定位

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对标国际一流城市的宜居建设标准,建设生态环境卓越、人与自然和谐、经济活跃繁荣、文化特色鲜明、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生活幸福的美丽家园。

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遵循超大城市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规律,妥善处理好城与乡的关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着力推进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改革,创新政策体系,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实现城乡规划、资源配置、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一体化,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通州区与北三县高质量发展,实现功能分工协同、交通互联互通、生态共建共管、设施共建共享、安全联防联控,探索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的协同机制,成为京津冀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典范。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并有效发挥作用,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工程技术等领域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城乡空间和功能格局进一步优化,重点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基本完成,轨道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园区共建取得实质进展,公共服务落差逐步缩小。

到2035年,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高效一体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改善,智能绿色的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创新引领的现代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基本建成。

空间格局

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实施留白增绿战略,构建新型城乡格局,融入区域开放大局,逐步形成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空间格局。

高效利用城乡建设用地。按照减量提质发展思路,合理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和开发强度。推动建设用地减量提质,引导存量低效用地、集体产业用地减量,优先用于还绿以及补齐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欠账。

创新城乡功能组织体系,构建“城市副中心—发展组团—特色小城镇(新市镇)—美丽乡村”四级联动城乡体系。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按照“一带、一轴、多组团”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依托大运河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形成一条蓝绿交织的生态文明带。依托北京市六环路建设功能融合的活力地区,形成一条清新明亮的创新发展轴。

——完善发展组团功能。建设定位明确、特色鲜明、职住平衡的发展组团。燕郊组团重点发展科技创新、商务服务、健康养老等功能,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优化提升城市品质,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更加紧密的功能协作关系。三河组团重点发展科技创新和商务服务功能。香河组团重点发展健康养老、智慧物流、科技创新等功能。亦庄新城(通州部分)组团重点发展科技创新功能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培育若干特色小城镇。加强分区指导,按照产业集聚地区、生态优势地区、传统农业地区三个区域,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实现差异化、特色化、绿色化发展。坚持分类推动,因地制宜,突出差异,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优化村落格局。按照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搬迁撤并类四种类型,引导村庄改造建设。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升基础设施配置标准。

城乡风貌特色

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厚植京畿文化底蕴,创新文化内涵,强化城市设计,展示门户地区形象,形成“田园风光、国际风范、京华风韵、时代风尚”的总体风貌。

彰显具有现代气息和东方神韵的建筑风貌特色。传承中华建筑文化基因,汲取国际先进设计理念,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工匠精神,塑造天人合一、古今交融、形神兼备、简约包容、端正大气的建筑风貌。

建立舒缓有序的城市高度秩序。结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高度控制要求,严格控制在城市中心区、铁路公路干线和主要街道、滨水地区及城市边界地带建设高层住宅。严格管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传统风貌协调区的建筑高度。

塑造和而不同的分区风貌特色。划分都市时代、特色城镇、乡村景观、生态景观等4类风貌区,实施分类管控。都市时代风貌区主要彰显古今融合、以中为主的现代特色,展现开放、活力的城市气息,形成功能齐全的现代都市。特色城镇风貌区重点结合不同职能特色,展现小城镇活力与休闲魅力,形成尺度宜人的特色城镇。乡村景观风貌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塑造总体协调、富有诗意、适宜栖居的田园生活意象。生态景观风貌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重点关注大尺度自然景观的连续性、完整性,彰显水清河畅、绿意盎然的自然风光。

塑造富有韵律的城市天际线。重点塑造北运河北京城市副中心段的天际线,打造错落有致、局部簇群式的天际线。严格管控燕郊潮白河沿岸、大厂祁各庄镇潮白河沿岸、香河城区北运河和潮白河沿岸的滨水天际线及三河山前地区的天际线。控制引导北三县城市中心区、大型开敞空间周边及重要景观廊道两侧天际线,营造疏密有序的城市空间。加强城市第五立面管控,统筹考虑城市肌理、建筑高度和建筑轮廓,塑造错落有致的城市第五立面。

交通网络

推进城际铁路建设。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中心,构筑通达京津冀各中心城市、枢纽机场的城际铁路网络。构建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为主,亦庄站、燕郊站、三河站、香河站为补充的客运枢纽体系,实现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的顺畅衔接。

创新交通建设与运营投融资模式。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构建多元化的交通投融资平台。探索建立促进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合作机制,通过投资主体一体化带动区域交通一体化。完善对轨道交通建设地上、地下空间实施土地综合开发的政策措施,加快跨界轨道交通建设。完善停车收费价格政策,大力推动停车产业化发展。研究建立特许经营制度,放宽社会资本进入交通运输市场条件。

住房供应体系

优化居住空间布局。促进职住均衡发展,推进就业与居住空间的匹配与融合。严禁在交界地区大规模开发房地产,科学引导居住空间布局。合理控制特色小城镇的居住空间规模,强化特色产业功能,避免房地产化。加强保障性住房、公共交通、公共服务与市政基础设施的整合式开发,适度在轨道车站、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周边布局混合性居住空间。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根据产业布局、人口流动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和公租房,形成供需匹配、结构合理、流转有序、支出与收入相适应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住房保障监督管理机制,努力满足实有就业人口住房保障需求。

严控房地产无序开发。坚决摒弃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发展方式,制定更加严格的房地产项目准入条件和年度开发总量约束机制。根据就业增长、配套设施情况,合理确定住房供地数量、布局和时序,严控房地产开发总量,引导房地产理性发展。加强交界地区房地产开发全过程联动监管,严厉打击房地产企业囤地炒地。

其他

建设若干特色产业小城镇。加强城乡功能互动和特色产业培育,激活乡镇发展动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特色产业带沿线地区重点布局以人工智能、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智慧物流、印刷媒体为主的产业型特色小城镇。潮白河和北运河沿线、中部生态绿洲及生态廊道周边地区重点培育以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休闲农业、健康养老等为主的休闲型特色小城镇。

有序利用地下空间。贯彻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则,更好发挥地下资源潜力,形成相互连接、四通八达的城市地下空间。统筹地上地下功能,推进地下空间功能复合利用,合理安排公共活动、防灾安全、市政交通、资源能源利用、物流配送等功能。统筹浅层、次浅层、次深层、深层四个深度,形成立体分层的地下空间系统。按照重点利用、鼓励利用、一般利用和限制利用四个等级,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实施统筹管理。

加强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集约高效和转型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加大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重要发展组团综合管廊建设力度,逐步形成连片示范、覆盖成网的管廊体系。建设综合管廊监控管理平台,提高管线运行安全性和抵御灾害能力,方便运营维护与更新,提升市政基础设施管理水平。

高起点制定统一城市建设标准。按照打造时代精品、城市典范的共同要求,高起点制定实施城市建设标准。以创建全国森林城市(县)的标准开展园林绿化建设,统一执行北京市的绿地养护标准。以打造绿色城市为目标,大幅提高绿色节能三星以上建筑物比例。北三县参照城市副中心海绵城市试点在主要城区建设海绵城市。

北京通州与河北“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公布,这些内容影响巨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