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人在纽约》到《我在北京等你》:纵观海外华人三十年

今晚,青春励志剧《我在北京等你》迎来大结局,剧中几位主人公相继归国,爱情和梦想都开启了新的篇章,一段海外漂族燃情逐梦的故事完美落幕。

从《北京人在纽约》到《我在北京等你》:纵观海外华人三十年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我在北京等你》中几位主人公的海外经历虽然占据了大部分篇幅,但最终故事的“题眼”依然落在了“北京”。当海外漂泊多年的徐天、盛夏等人终于归国续梦,当身在北京的邵林、谭铮铮通过奋斗让梦想生根发芽。《我在北京等你》如同映照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于剧而言折射出中国的变化和发展,于具体角色而言,映照着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从《北京人在纽约》到《我在北京等你》:纵观海外华人三十年

独特题材造就时代镜像

见证海外华人30年生存变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而来,一大批“弄潮儿”走出国门到海外闯荡打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94年初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被搬上荧幕。剧中的男主人公王起明,即便在国内是受人尊敬的大提琴家,但到了国外却要进餐馆打工,靠刷盘子洗碗维持生计。

从《北京人在纽约》到《我在北京等你》:纵观海外华人三十年

该剧是首部全程在海外拍摄的电视剧,一经播出便火遍大街小巷,主人公王起明的经历和遭遇,是当时很多海外华人出国之后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从《北京人在纽约》到《我在北京等你》:纵观海外华人三十年

两年后,《北京人在纽约》的姊妹篇《上海人在东京》播出。两部剧虽然剧情不同,但华人在异国他乡孤立无援的生活状态依然没有改变。

从《北京人在纽约》到《我在北京等你》:纵观海外华人三十年

直到2000年以后,影视作品中海外华人的生活境遇才有所好转。2004年电视剧《别了,温哥华》首播,剧中展现的加拿大华人职业和生活都相对体面,人物性格也更多元化。世纪之初的海外华人已经摆脱了挣扎求存的初级阶段,在个人梦想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和更多伸展的空间。

从《北京人在纽约》到《我在北京等你》:纵观海外华人三十年

可以说,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海外题材的影视剧作品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我们的国民生态。而到了如今的21世纪20年代,世界在变化,中国也已今非昔比。讲述华人在海外的创业故事,《我在北京等你》亦与时代同行。

从《北京人在纽约》到《我在北京等你》:纵观海外华人三十年

剧中有当年的王起明一样的申父等老一辈海外华人为中国企业在世界上做出努力,也有诸如徐天、盛夏、贾小朵、申凯等新一代海外华人对梦想的坚持和追逐。虽然时代变了,故事的主人公也变了,但中国人奋斗不息拼搏不止的精神一直没有变。

从《北京人在纽约》到《我在北京等你》:纵观海外华人三十年

从《北京人在纽约》到《我在北京等你》:纵观海外华人三十年

同时,《我在北京等你》展现了年轻一代海外华人的命运变化,对比30年前的《北京人在纽约》就能明显看出,海外华人完成了从谋生求存到追逐梦想的历史跃迁,世界也已经从老一辈的“开荒”之地变成了他们展示才华成就自我的舞台。此外,从海外题材影视作品内容和视角的变迁,也体现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生态的沧桑巨变,而贯穿其中不变的是海外游子心系家国的赤子情怀。

从《北京人在纽约》到《我在北京等你》:纵观海外华人三十年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北京等你》不止得到了中国内地观众的关注,在澳洲美洲欧洲等地的中剧youtube、viki平台,越南youtube,新加坡starhub,美国、加拿大的Ondemand CHINA 等视频播出平台也很受欢迎。此外,该剧还即将登陆柬埔寨PPCTV,非洲四达StarTimes Sino Drama和马来西亚METROPOLITAN TV等平台。《我在北京等你》海外平台发行的火爆,在当下热播国产剧中堪为翘楚,也从侧面反映出以该剧为代表的海外题材影视作品,如今已成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优良载体。

“非典型”不完美人设

用细节刻画真实人物

除了稀缺的海外华人创业题材,“非典型人设”是《我在北京等你》的另一鲜明特色。剧中的几位主人公不仅不完美,甚至性格中还存在诸多“弱点”或“缺陷”。

从《北京人在纽约》到《我在北京等你》:纵观海外华人三十年

徐天玩世不恭的“痞”;盛夏对申凯的“不在乎”;申凯一个大男人却在两个女孩之间优柔寡断;贾小朵和闺蜜男友的“越界”;赛琳娜为了引起徐天注意不停约会的“孩子气”;还有留守北京的邵林和谭铮铮那种掉进人堆就找不见的平凡......

从《北京人在纽约》到《我在北京等你》:纵观海外华人三十年

以上种种,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都或多或少的听过见过?这些“缺点”造就了人物身上的个性棱角,拉近了人物与观众的距离。也正是这些“缺点”赋予了人物灵魂血肉,让我们相信徐天、盛夏们是真实的存在。而这些人物也因真实而鲜活,因真实而可爱。

从《北京人在纽约》到《我在北京等你》:纵观海外华人三十年

《我在北京等你》的角色魅力还在于去低龄化、去无脑化。徐天平时行事洒脱不羁,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从不含糊。他可以一时置气跟盛夏对簿公堂,但面对申凯的30万收买却不为所动;他可以听从盛夏妈妈的劝告,忍痛为盛夏起草婚前协议;他可以对手妥协,放弃一直追查的真相,只为能够让盛夏幸福平安。做人有原则,做事有底线,不任性妄为,克制隐忍,对爱负责,在徐天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成熟男人的特质。

从《北京人在纽约》到《我在北京等你》:纵观海外华人三十年

此外,还有盛夏对于小朵“背叛”自己的宽容;申凯和小朵纠结过后终于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赛琳娜放下苦恋徐天多年的执念接受汉克……凡此种种。剧中的主人公们始终是在压力下前行,在挫折中成长,他们面对事业和爱情抉择时的所作所为,体现出了与年龄想匹配的理性和成熟,是经过生活历练后一个成年人该有的样子。这一点与很多主人公不需工作只有恋爱,言行举止幼稚宛若儿童的同类型作品大有不同。

从《北京人在纽约》到《我在北京等你》:纵观海外华人三十年

一点瑕疵和遗憾:

关于“北京线”的处理和“如果盛夏不回国”

在角色塑造上尊重人性,是《我在北京等你》艺术创作的成功之处,但收官之际回顾全剧,该剧对于“北京线”剧情的处理仍然存在着一些瑕疵,为了扣题而让主人公们集体扎根回国的结局也值得商榷。该剧采取的是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由此也加大了剪辑的难度,造成了诸如“北京线”穿插略显突兀、演员配置失衡等客观问题。但整体来看,“北京线”一方面是该剧的“题眼”所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代中国人观察世界的视角变化,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从《北京人在纽约》到《我在北京等你》:纵观海外华人三十年

世界发展至今天,国际之间经济政治往来水乳交融,早已形成了全球共同体。无论是纽约、伦敦还是东京、北京,对于创业寻梦的个体而言,根本上已没有了太大差异,只要有才华、肯努力,都可以是年轻人施展抱负的舞台,只是个体的命运依然跟国家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这也是主人公们最后归国的根本原因。

从《北京人在纽约》到《我在北京等你》:纵观海外华人三十年

虽然如此,但故事结局对于徐天和盛夏扎根北京的剧情编排仍然值得商榷。作为一个有追求、有实力的时装设计师,可以回国暂做休整寻找新的机遇,但继续留在国外为梦想打拼才是盛夏最好的选择。徐天同样如此,为了心中的归属感,他可以回国寻根,但不必让自己的生活移植到北京,律师是一个对专业知识要求很高的职业,国外的法律和中国的法律大不相同,从事业角度考虑,显然也是留在国外更适合徐天的个人发展。当然,目前的结局或许是编剧为了呼应主题而不得不在创作上做出的让步和妥协。总体来说瑕不掩瑜,《我在北京等你》仍不失为一部值得欣赏和回味的现实主义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