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作風格、人物塑造、象徵意義,解讀《半碗村傳奇》這部教育片

20年前《半碗村傳奇》這部冷門的國產教育片上映,該片是導演範建會在電視電影樣式上的開篇之作,雖略有遺憾但瑕不掩瑜。這部電影獲國家廣電總局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百合獎”,入選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該作品被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收入為經典作品。

這部電影講述了半碗村的學生嶽書立在徐老師的幫助下努力求學、走出大山的故事。書立聰明過人卻家徒四壁,徐老師無意中發現了書立隱藏的與生俱來的數學天分,於是傾盡所能幫助書立,書立不負眾望成為世界奧林匹克數學冠軍。

導演將整篇故事放入破敗窮困的深山坳裡,以半碗村的傳奇求學故事為線索,將典型師生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鮮活、生動。在我看來,以兩人的感人肺腑師生情故事展開,以小見大得折射出電影的寓意:寒門出貴子和知識改變命運。

《半碗村傳奇》是專為電視播放而製作的電影,寫實電影剋制而有力展現農村情感基調,為了讓觀影者體會到這部佳片的藝術魅力。我將從創作風格、人物塑造、象徵意義三個層次來解讀這部電影的藝術魅力。

從創作風格、人物塑造、象徵意義,解讀《半碗村傳奇》這部教育片

01、創作風格:平實的主線發展,極具鄉土氣息的時代背景和情理交織的內容相互交融,體現了導演別具一格的創作方式

導演在創作風格上別具一格,緊貼時代背景卻又真實深刻,這種平實的主線創作方法,不僅能夠給觀眾以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覺,能喚起觀眾關心鄉村教育的意識。

①“半碗村”為主線:以半碗村作為鄉土背景,呈現故事的傳奇色彩

整部電影以半碗村為主線,著墨於半碗村破敗的鄉村意境。導演通過對半碗村的人和事質樸詮釋,巧妙地將觀眾帶入極富鄉土氣息的環境中體味故事的豐滿真實。

在半碗村,嶽書立和徐老師在電影的前半部分有很多感動經歷:嶽書立沒錢買作業本三年沒交作業和不服管教,徐老師差點開除他,懲罰做試卷而驚喜發現他的數學天分;為書立騰出時間學習,徐老師幫書立幹農活,書立考試遲到他找監考老師評理,拿3000元為考上高中的書立墊付學費,扛核桃跟學生換糧票給書立改善伙食。

電影的後半部分劇情依然著力於半碗村,但劇情敘事轉換,書立在因為老師幫忙鼓勵最終學有所成走出了半碗村,徐老師也因為書立的成功而備感自豪,他作為民辦教師的職業價值終於體現。

導演以半碗村作為具象,用環境渲染的創作方法,告訴觀影者師恩深如海,也側面反應了寒門出貴子的艱辛以及知識改變命運的傳奇。整個畫面場景充滿鄉土氣息,濃厚的鄉土韻味,樸素無華的民風,破敗艱難的現實狀況,這種注重真實狀況的劇情演繹和環境渲染,讓觀眾能夠熱切深刻地聆聽內心的感動。

半碗村的鄉土形式並不特別,劇情的設置也並非曲折驚險,但兩種相融合,十分自然樸實,引人入勝。電影以鮮明飽滿的影視畫面語言展現了一段感人肺腑的劇情,使電影創作風格張力十足,表現形式完滿。

從創作風格、人物塑造、象徵意義,解讀《半碗村傳奇》這部教育片

②鏡頭語言:以平靜樸素的話語表達為主,附以地域特色音樂推動劇情,折射出溫情勵志的氛圍

導演用平靜樸素的話語表達為主:當嶽書立因為遲到被監考老師拒在考場門外,膽小懦弱的徐老師衝到監考老師面前,話說得理直氣壯。徐老師和嶽書立之間並沒有義正言辭的大道理,反而是簡單樸實的話語,但同樣讓觀眾感受到噴湧而出的感動,質樸平靜的話語讓人倍感力量無窮。

徐老師說:規定,就是你們這群吃飽了沒事撐得慌的人定的,可是誰規定我們必須住在大山裡,誰規定這些孩子就必須在條件比你們想象中惡劣15倍的條件下唸書?我們圖的就是這些孩子長大後能為社會做出些貢獻啊,這機會怎麼就不給我們呢?

這部寫實的兒童教育電影來源於現實生活,整部電影臺詞非常剋制簡單,甚至是接地氣。通過師生二人質樸無華的對話的呈現,以情動人從頭到尾反而有一種氣貫長虹的感情穿插其中,聽完之後叫人久久難以忘懷。

該電影的背景音樂是根據河北當地的平山民歌《雨過天晴東方紅》改編而來:當嶽書立離開半碗村去考試的時候,徐老師送別他時就唱了這首歌,徐老師用高亢深情的曲調將劇情推向高潮,也渲染了師生重情重義的深厚感情。

這種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歌曲,既貼合了當時的電影背景,讓歌聲融入劇情並帶動劇情發展,還傳達了中國地域音樂特色的淵源流長,這個創作風格既難得又巧妙。

平行對比類似的兒童教育片,這部電影體現出的情緒渲染更加的充沛飽滿。在平山民歌這個背景音樂的推動下,師生的對話和互動將兩人的情深意重抒發得淋漓盡致,融和形式的和諧既樹立了人物形象,又激發了觀影者的情感共鳴。

從創作風格、人物塑造、象徵意義,解讀《半碗村傳奇》這部教育片

02、人物塑造:塑造典型而鮮明的師生形象,充分調動了對比映襯的手法刻畫人物性格

整部電影圍繞著徐老師和嶽書立師生兩人展開,將人物的鮮明性格充分刻畫。導演以人物在電影中的情感衝突與波動,引導觀影者體悟導演真正想傳達的主題意圖。

因此,導演這部電影重點聚焦在人物塑造上,鮮明生動的典型形象設立,是該電影的一大亮點。

影片中徐老師和嶽書立人物形象的刻畫,既能襯托人物性格又能客觀反映當時的歷史背景。鮮明的人物塑造,恰如其分的傳達他們內心的情感變化。

該電影最具典型且具有特色的我認為是人物形象,他們有著明顯的人物性格特徵,並且並且帶有典型的時代特色。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兩位角色的成功刻畫,不如說側面客觀反映了當時的鄉村教育現狀和提供了最優的鄉村教育展現視角。

徐老師作為鄉村民辦教師,為了不拉下課程捨棄考清華的夢想,選擇堅守大山。徐老師無意間發現嶽書立與生俱來的數學天賦和過人才智後,他相信書立將來會成為半碗村的驕傲。於是他替書立幹農活、鏟石頭以騰出時間讓書立學習,生性膽小懦弱的他為了替書立爭取考試機會和監考老師叫板,並將自家僅有的3000元補貼書立的學費,用核桃換糧票給書立補貼伙食而自己啃饅頭。

陶行知先生說:好的鄉村教師,第一有農夫的身手,第二有科學的頭腦,第三有改造社會的精神。他足跡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學校氣象生動,二年能使社會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學農業著效,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廢人生利。這種教師就是改造鄉村生活的靈魂。

這些都包含了導演對典型的草根式的鄉村教師形象的思考,從捨己為人的各種悲壯舉動的精心設置來看,這份半碗村的傳奇主要體現在難得的老師身上,在學習上竭盡所能的輔導教育,在生活上無微不至的呵護照顧,在心理上溫情的關心關懷。

典型鄉村老師是有著無私奉獻的教師職責,懷揣著崇高教育理想的知識分子;一個人的成人成才,沒有老師的引領和幫助就沒有傳奇的鑄就。

嶽書立雖然家境貧寒但意志堅強,並在老師幫助下充分發揮了他的過人才智和數學天賦。書立在高中時也異常用功並有一段勤工儉學,一直有著感恩之心,始終記得如果得獎後會給爺爺買樹苗,給徐老師買340寸的大彩電。嶽書立有著鄉村孩子特有的剛烈的鑽研精神和知恩圖報的個性,讓傳奇來得順其自然。

農村孩子無法選擇的出身並不能阻擋他們對知識的嚮往與對教育的追求,他們的精神源泉來自於靈魂深處的大山和老師的鞭策引領,小時候獨立艱苦的生活歷程造就了他們追求夢想的勇氣和超人的毅力。

導演的影視藝術不單單是塑造了兩個不同典型的人物,他將對鄉村教育的思考也融入到了人物中。真實而細膩的人物形象,隱藏在演員背後的鄉村教育深思才是導演的真正目的,該片帶領著觀影者跟隨著演員,體味著當時的鄉村教育現狀。劇情中主角的情緒變化和內心活動,都帶有一種切實的真實感,也滌盪和激勵著觀影者的心靈。

從創作風格、人物塑造、象徵意義,解讀《半碗村傳奇》這部教育片

03、象徵意義:樹、石頭、電視、燈籠等物件有著深層內涵,引發觀眾思考並深化電影主題

導演在細節的刻畫上十分用心,通過這些事物呈現出的象徵意義,來強化和傳達電影的價值觀和外在意義。

①樹有著三重象徵意義,每種意義都傳遞著不同的哲理含義

首先樹象徵著希望和依靠:書立不是爺爺的親孫子但勝似親孫子,爺爺說書立的父親是個知青,24歲時修水電站時死掉了被埋在樹下,那時他還在媽媽肚子裡,因為爺爺的救助他才活了下來,但爺爺從未以恩人自居。樹奠定了爺孫倆的深厚情感,表明爺爺給了母親和他作為生命的希望,也是嶽書立的情感和精神依靠。

其次樹象徵著關懷和救助:爺爺很敬重讀書人,爺爺希望他能用心讀書,他敬重的舉人種了800棵樹,當書立交不起學費時爺爺在雨天砍樹給他湊齊了學費。如樹般的爺爺為書立指出改變命運的追求方向,同時也是他的守護者和救助者,也點明電影的主題之一——爺爺是嶽書立人生路上的感恩啟蒙老師。

再者樹象徵著堅守和成長:因為那800顆樹是在書立父親死時就種下了,爺爺在雨天砍樹提及樹就是為後人求學而用,而等了幾十年只有書立出現,樹才起了作用。樹是汲取著半碗村的泥土而慢慢成長起來的,也暗示著書立背靠大山的成長背景。導演傳達了農村娃娃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艱辛和不易、傳奇和漫長,他們是在堅守和紮根土地的基礎上而成長起來的。

段崇軒: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重建中國的民族文化最終要落實到人――人的心靈塑造上來,落實到培養具有文化耕地的青年上來。一代一代、薪火相傳,中國文化才可以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變為民族的精神資源和強大動力。

樹象徵著希望和依靠、關懷和救助、堅守和成長,這和老師對嶽書立的幫助一脈相承:徐老師發現了嶽書立的數學天賦並一直在嶽書立求學過程中鼎力相助。爺爺和徐老師就是嶽書立心中的大樹,給予他希望和依靠、關懷和救助、堅守和成長。

樹作為一種意象在點明電影主旨,因此導演範建會選用樹作為一種象徵載體,實則是對鄉村教育的艱辛和知識改變命運的深思。

從創作風格、人物塑造、象徵意義,解讀《半碗村傳奇》這部教育片

②石頭、電視和燈籠也具有象徵意義,補充表達和電影主題相關的多重含義

石頭象徵著改變命運路上的障礙:書立因為湊不齊5000塊錢的學費上不了學,而去工地上打工,老師追過來打了他一巴掌,徐老師幫書立鏟石頭賺學費,而書立在旁邊學習。

這裡的石頭有一個大特寫,寓意老師是人改變命運道路上舉足輕重的人,總是為你清除障礙和指明方向。

電視象徵著走向更大世界的格局:村裡的人包括書立沒事兒就看電視,而徐老師多次把書立從電視前拉走,惱火別人的顯擺並說有本事買340寸的電視,書立暗自承諾得金牌後給老師買340寸的電視;書立在國外奧賽獲獎,大家也是從電視上觀看到的。這裡寓意著書立和其它平庸的村民不同,只有讀書才能讓人走出農村走向更大的世界,擁有更大的格局。

燈籠象徵著讀書是鄉村和國家的希望:村民在嶽書立獲獎後提前為他舉行了燈會,點起了燈籠並放起了鞭炮,在黑暗的天空中一盞盞燈籠照亮了半碗村,村民為嶽書立鼓掌喝彩,老師因他喜極而泣,而在這之前書立家裡一貧如洗,經常羨慕別人家已經開始奔小康。這寓意著讀書才是鄉村和國家的希望,也是鄉村和國家走向文明的覺醒和抗爭表現。

這幾種物品的象徵意義都和教育主題密切關鍵,對於個體改變命運,人人少不了一位為你搬開障礙的老師,也只有努力讀書才能擁有更大的格局;對於個人、鄉村和國家而言,讀書才是改變命運和文明覺醒的方式。

《半碗村傳奇》不僅僅是一部兒童教育電影,其中還蘊含著知識改變命運和鄉村教育狀況的有關思考。

電影名本身就有一定含義,半碗村表面含義為又破又小的村莊,實則點明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和鄉村教育現狀:落後的經濟、閉塞的教育思想以及純樸的民風,也點出了故事的傳奇之處:如此艱難的現狀才使得農村孩子改變個人命運機會的微茫,在鄉村教育中老師作為伯樂的難得與珍貴。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人想有所作為,徒有天賦尚不足以逆襲成功,更需要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給你指點;對於鄉村孩子,唯有乘著知識的翅膀才能飛奔向更大的世界;於個人、鄉村、國家而言,教育才能締造奇蹟和傳奇。


(我是 。願讀懂你想說的,願說出你想聽的,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