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蕭紅和三毛,你更喜歡哪一位?

月盈紅袖


論個人的喜愛,我對三位的喜愛度是這個排序:張愛玲>蕭紅>三毛。

這三位女作家的作品都讀過,應該說,他們並非同一時代的人,蕭紅、張愛玲應該歸為一個時代,大約是民國時期,三毛則是上個世紀60年代之後的,她是和瓊瑤阿姨的作品一起以通俗文學於上世紀80年代在大陸走紅的。客觀來說,蕭張二人的文學水準要比三毛高出好幾個檔次。

論文學史上的地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官方教材中,應該是,文學地位:張愛玲>蕭紅>>三毛(不記得現有版本有沒有被收入)。

三位作家經常被一起提到,是因為有很多相似性。首先,她們三人的命運悲慘、身世傳奇,除了張愛玲以高壽善終,蕭紅30多歲在戰亂中病逝於香港,三毛是50多歲因病自殺。其次,她們的文字都非常具有個人色彩,有固定的讀者群。特別是蕭紅因為和魯迅的關係,很長一段時間在文學史上地位很高,而張因和胡蘭成的關係,被雪藏了大半個世紀,三毛則是順應港臺文學在改革開放之初的流行而為國人熟知。

蕭紅篇

第一次讀蕭紅的作品,是小學六年級時讀到復旦大學陳思和教授主編的一套“火鳳凰青少年文庫”裡的一冊,書名是《蕭紅作品賞析》,裡面收錄了《呼蘭河傳》《生死場》的部分文字。

蕭紅生在長在東北,筆法沒有生在上海的張愛玲那麼細膩繁複,她的作品常以簡單粗略的色塊塗抹朦朧意境的寫意,彷彿藝術上的潑墨畫,在蕭紅小說中,人物常常不是單個的貫穿全篇的中心人物,而是以群體的形象出現,與故事融為一體,書中很多人物甚至連名字都沒有,但其各自的性情特質卻給人很深刻的印象。

中篇小說《生死場》中的眾多人物,如麻面婆“眼睛大得那樣可怕,比起牛的眼睛來更大”,她的丈夫二里半“面孔和馬臉一樣長”;老王婆的臉紋發綠,眼睛發青,像“貓頭鷹”,這些人物常常有著動物似的外表,雖然是寥寥的隻字片語,卻使人物的個性特徵給人以真切深刻的印象。

另外,我們知道,蕭紅被譽為民國四大才女,而且是最英年早逝的一位,她沒有經過正規的文學訓練,閱讀經歷也不足,她的語言以本色自然見長,以情動人,在描寫事物時常常有什麼說什麼,語句單調而重複,雕琢不夠,顯得零散跳躍不規範。這是其文字但缺點,但也是一種特色。

張愛玲篇

張愛玲的作品,我讀的比較晚,大約是大學畢業後才開始讀到的,畢竟,對張愛玲的研究也是從21世紀特別是其去世後才開始熱門的。不過,雖然她的書讀得最晚,卻讀的最多,也最喜歡。

喜歡張愛玲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位繼承中國古典小說寫作傳統的作家,這在寫作方式西化嚴重的國內現代作家中並不多,類似的有金庸、白先勇等,其代表作中篇小說《金鎖記》的開頭活脫脫是《紅樓夢》的民國版。

如果說蕭紅的作品是潑墨畫,那麼,張愛玲的作品就是工筆白描。如《金鎖記》中曹七巧的出場:“那曹七巧且不坐下,一隻手撐住門,一隻手撐住腰,窄窄的袖口裡垂下一條雪青洋縐手帕,下身上穿著銀紅衫子,蔥白線鑲滾,雪青閃藍如意小腳褲子,瘦骨臉兒,朱口細牙,三角眼,小山眉,四下裡一看,笑道:‘人都齊了。……’”一個尖酸潑悍青春少婦形象頓時躍然紙上,這讓人很容易想到《紅樓夢》裡王熙鳳第一次出場的情景,兩下比較,幾乎不分高低。其他如《第一爐香》中面紗上綴著綠寶石的梁太太、《傾城之戀》中劃火柴點蚊香的白流蘇,無一不是形神兼備,栩栩如生。

張愛玲小說所寫的不外乎男女情愛,時空也決不出上海和香港幾個城市,在題材選擇和時空機制上都表現出孤立封閉的傾向,特定的時空環境形成情節和人物的陪襯,這種結構方式使其作品具有深刻的人性深度。

張愛玲的作品另外一個讓人叫絕的地方還在於跨越時代的超前性,同時代的作家,如丁玲、矛盾等等,現在讀他們的作品,時代感都很明顯,但是張的作品現在讀來,仍舊感覺其思想現代無比,很難相信這是幾乎百年前的人的作品,比如《心經》《紅玫瑰和白玫瑰》,建議找來讀讀。相信在未來的50年內,張的作品依舊不會顯得過時,這也是其偉大之處。

因為喜歡張愛玲,還特地買了一本新星版的《張愛玲莊信正通信集》,據介紹,張愛玲和文學評論家莊信正1960年代在美國相識,兩人保持通信28年,多次見面,張愛玲給莊信正寫的84封信被收錄在這本小冊子裡,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和印象中“恃才傲物”“特立獨行”等完全不一樣的天才作家,她的信裡更多的是充滿人情味和趣味感,比如說到她經常搬家是因為怕蟲子、還提到她很愛看美劇以及綜藝節目,不過,從信裡看她的確不愛交際。

三毛篇

最後,說到三毛,其實她的書看過的不多,就看過一本《撒哈拉的故事》,印象中只記得她的文字很真實動人,不太具有故事性,以散文為主。關於她的花邊新聞以及戀愛故事坊間有好多猜測,看得出來,她是一位叛逆心強,不拘泥於世俗的奇女子。

三毛有遠赴德國西柏林留學的經歷,其人生中多處是流浪,首次“流浪”實可追溯到少年時代的一次逃學,源於一種內心的敏感與自卑,離家是為了歸家,三毛固執地認為,廣袤的撒哈拉沙漠,是“屬於(她)前世回憶似的鄉愁”,於是帶著前生的鄉愁,她走上了一條心靈的朝聖之路,以求得內心的皈依。從這點來說,她有點像為了追求自由背棄婚約離家出走的蕭紅。

總結

總結一下,張愛玲的作品像工筆白描,蕭紅的作品彷彿潑墨畫,三毛的作品好像速寫。三位女作家裡,我最喜歡張愛玲。


小衝說書


張愛玲作為一名作家,無疑是成功的。但作為戰爭年代的作家,她對人類的命運是淡漠的。張愛玲的作品主要以家庭、婚姻以及個人情感為主,對於戰爭“能不理睬的一概不理睬”,總是沉浮於自身的世界中。張愛玲對於愛情,同樣從對自身的關照出發,愛上投靠日本的胡蘭成,並與胡蘭成結婚。胡蘭成在大難來時丟下她逃跑去依靠日本,張愛玲選擇忽視。在這樣的處境下胡蘭成還勾引了周訓德,並且還告訴了張愛玲,張愛玲卻選擇隱忍。張愛玲愛得如此卑微,這和她小時候成長在沒有愛只有冷漠的家庭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就因為缺乏愛才要去尋找,從她的作品裡,從她的生活中。 蕭紅是一位極具理想主義的女性,也是一位有開創性的作家。她的作品極具時代的創新精神。在她的散文裡有小說的技巧,在她的小說裡又有散文和詩的風格。她作品的主人公多以兒童、老人和女性為主,體現蕭紅對弱者的關愛和對人性的關懷。蕭紅對待愛情顯示了新女性的接納和放棄。她的每一段感情都很短暫,但在選擇的時候也很明確。就如她在《小城三月》通過主人公翠姨表達了她的鮮明的個性:“不從心的事就不願意,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三毛在給一個絕望的女孩回信中這樣說:“尋求真正的自由,然後享受生命。”三毛說的自由是指心靈的自由。並且三毛在作品和生活裡都釋全了這種自由的含義。三毛的作品以散文隨筆為主,特別是三毛的撒哈拉沙漠情結,感動了無數的讀者。在那人煙稀少的荒漠,每一種單調都被三毛付與最濃厚的情感。不管是對十歲就要結婚的姑卡,走在空曠沙漠裡孤獨的沙哈拉威,還那一群把她的愛車弄得髒兮兮的沙漠裡的婦女和孩子,她都給以最人性的關懷和愛護。三毛的心裡,似乎裝了無窮無盡的愛,讓她周圍的人感受到她的溫暖。對於愛情,她說:”我要我的丈夫在我面前是一個完全自由的人,因為他到外面是一個完全不自由的人,他有上司,有同事,他已承受了很大壓力。”三毛對每段愛情都付出了最誠的情感。她的愛情追尋從荷西這裡得到了完滿的答案,可是卻是一個最痛的結局。三毛的愛情隨荷西去了另一個世界,從此,她就活在對荷西的回憶裡。她此後的作品,都充滿了蕩氣迴腸的憂傷,總讓讀者留念她曾經流浪的旅途和那太多的愛和感動。 雖然三毛最後選擇放棄自己的肉體生命,但三毛仍是我最愛的攜帶著靈魂行走的“流浪者”!





把自己養好


最喜歡三毛!

三毛的作品,情感真實,引人深思,沒有太多的粉飾,而是原汁原味地展現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與趣味。

在她的作品中,沒有一般愛情作品所描寫的你儂我儂,花前月下,即使是寫她與荷西的愛情,也是寫他們如何在解決溫飽問題的邊緣上反覆試探,寫他們如何在寒風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園的長椅上望著遠天,寫他們如何在茫茫無際風沙漫天的沙漠上捎上沙地上行走著的路人,寫他們如何把撿到的廢棄輪胎改裝製作成帶來些微樂趣的搖籃……

如果有人說,三毛的一生悲苦而短暫,那我更願意相信,她具有一種以苦為樂苦中作樂的樂觀主義精神。正是這種精神,讓她即使身處在艱難的生存環境下,依然用自己的善良和才華,去觸碰和描摹這個世界。

尤其喜歡三毛《哭泣的駱駝》《撒哈拉的故事》

想象一下,茫茫沙漠,天地間一片靜謐,一陣陣駝鈴聲自遠而近,緩緩前行,金色的黃沙在腳下無限延伸,於是,所有的故事,便在這裡展開。

我欣賞三毛的苦中作樂,欣賞三毛的灑脫不羈,她用雙腳丈量了自己的一生,用筆墨記錄了今世的修行——雖然短暫,卻很傳奇。


夢安詩詞


因為享有“華語樂壇教父”之稱的羅大佑,是我的偶像的緣故,所以愛屋及烏,關注上了這三位女性,蕭紅、張愛玲和三毛。

羅大佑鍾情於蕭紅,是源自她“一個人自由的笑,自由的哭,此生不朽”。羅大佑悲情於張愛玲,是源自她“奮不顧身追求的愛情,換來的卻是半生倥傯”。羅大佑痴情於三毛,是源自她“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

如果一定要說最喜歡誰的話,我偏向於三毛。三毛是臺灣人(可能跟我的臺灣情結有關),三毛這一世,一次求婚被拒,兩任丈夫死亡,四次自殺,連三毛的名字,都很三毛,很傳奇。她曾輾轉流浪過數十個國家,經歷過幾多蝕骨銘心的情愛,承受過無數的屈辱和苦痛,哪怕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還倍受肉體和精神上的各種煎熬。但三毛依舊是世上的精靈,她最出彩的地方,是跟西班牙人荷西的愛情故事。當時24歲的三毛很出名很火,並沒有把才18歲的少年荷西,“等他六年”的承諾掛在心上。誰知不久之後又重逢,當她看到荷西的房間中掛滿自己照片的時候,動情地說,我現在嫁給你,會太晚嗎?於是兩人便結成了伴侶,婚後隨即攜手踏上撒哈拉沙漠的旅程,渡過了一段異常艱難卻快樂的生活。那時三毛所寫的《撒哈拉沙漠的故事》,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像颶風一樣,席捲了那個年代和一大批年輕人。但是天妒紅顏,荷西突然的溺水身亡,對三毛的打擊太致命了。三毛無比絕望地對愛人說道,再過幾年,我再來赴你約。

真的寫不下去了,我幾欲淚奔!就用羅大佑的歌曲《追夢人》來結尾吧,讓青春吹動了你的長髮,讓她牽引你的夢……


手心我心bxl版


仁者愛人,智者愛智。張愛玲,蕭紅,三毛,請您對號入座。喜歡塵世煙雲,活的自我,該愛就愛,不愛就走,張愛玲就是你的閨蜜。愛的海枯石爛,地老天荒,不捨不離,一生即是顛沛流離也要為愛所困。那你非蕭紅莫屬。活的灑脫,愛的執著,一生浪跡天涯,只為那夢中的橄欖樹,聰明美麗,才氣過人。你就會選擇三毛。三個人無高低之分,有雅俗共賞之處。希望你心有所依。



驚鴻一瞥再回首


蕭紅民國四大才女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少年蕭紅

1911年(宣統三年)6月1日(農曆五月初五),蕭紅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現哈爾濱市呼蘭區)城內龍王廟路南的張家大院。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

1916年(民國五年),外祖父將蕭紅學名改為張廼瑩。

1919年(民國八年),生母姜玉蘭感染霍亂病故。父親張廷舉續娶梁亞蘭,即蕭紅繼母。

呼蘭縣龍王廟小學舊址

1920年(民國九年),入呼蘭縣乙種農業學校(俗稱龍王廟小學,現為蕭紅小學)女生班讀初小。

1924年(民國十三年),入北關初高兩級小學校女生部讀高小。後轉入呼蘭縣第一女子初高兩級小學校。

1927年(民國十六年),入哈爾濱市東省特別區區立第一女子中學(現為哈爾濱市蕭紅中學)就讀。蕭紅喜歡文學和繪畫,在校刊上發表過署名悄吟的抒情詩。

1928年(民國十七年),哈爾濱市學生維持路權聯合會發起反日護路遊行示威活動,即“一一九”運動。蕭紅參加遊行,主動擔任宣傳員。

1929年(民國十八年),祖父去世,蕭紅十分悲痛,因為祖父是她最親的人。祖父去世後,她對家庭已沒有感情和留戀。

1930年(民國十九年),初中畢業,不顧家庭反對而出走北平,入北平大學女子師範學院附屬女子中學讀高中一年級。因為沒有家庭的支持,不久生活陷入困頓中。

1931年(民國二十年)1月,寒假中離開北平返回呼蘭,被軟禁在家中。2月底,再次去北平,不久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3月中旬,兩人一起離開北平回哈爾濱。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滿蕭紅去北平讀書,代弟弟解除了與蕭紅的婚約,蕭紅到法院狀告汪大澄。汪恩甲為了顧及哥哥的聲譽,違心承認解除婚約是自己的主張。蕭紅輸掉了官司,回到呼蘭,後隨家搬到阿城縣(現哈爾濱市道外區民主鄉)福昌號屯,被迫與外界隔絕。

1931年(民國二十年)10月,從福昌號屯經阿城逃到哈爾濱。一個月後與汪恩甲到道外十六道街東興順旅館同居。半年後,蕭紅懷孕,臨產期近,汪恩甲不辭而別。蕭紅寫信向哈爾濱《國際協報》副刊編輯裴馨園求助,裴馨園多次派蕭軍到旅館給蕭紅送書刊。蕭紅因此結識蕭軍。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8月7日,松花江決堤,洪水氾濫市區,由於蕭紅欠錢太多,旅館不讓蕭紅離開。蕭軍趁夜租了一條小船,用繩子把蕭紅救出,到裴馨園家暫住。不久蕭紅住進醫院分娩,孩子生下後因無力撫養而送人,後夭折。出院後,兩人住進道里新城大街(現道里尚志大街)的歐羅巴旅館,開始共同生活。因沒有固定收入,二人僅靠蕭軍當家庭教師和借債勉強度日。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11月,蕭紅、蕭軍從歐羅巴旅館搬出,安家於道里商市街25號(現道里區紅霞街25號)。

文學創作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3月,參加中共黨員金劍嘯組織的賑災畫展,展出兩幅粉筆畫。4月,以悄吟為筆名發表小說《棄兒》,是蕭紅最早發表的文學作品。隨後發表諸多作品,踏上文學征程。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7月,與蕭軍、白朗、舒群等人在抗日演出團體“星星劇團”中擔任演員,以實際行動支持抗日,由於引起敵偽特務機關注意,劇團於公演前解散。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10月,在舒群等人的幫助下,蕭紅、蕭軍合著的小說散文集《跋涉》自費在哈爾濱出版。蕭紅署名悄吟,蕭軍署名三郎。

1934年夏青島櫻花公園

《跋涉》的出版,在東北引起了很大轟動,受到讀者的廣泛好評,也為蕭紅繼續從事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6月,因《跋涉》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偽統治下社會的黑暗,歌頌了人民的覺醒、抗爭,帶有鮮明的現實主義進步色彩,引起特務機關懷疑,為躲避迫害,蕭紅、蕭軍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幫助下,逃離哈爾濱,經大連乘船到達青島。端午節前一天,舒群夫婦在大港碼頭接了兩人,一起住在觀象一路1號。蕭軍在《青島晨報》任主編,蕭紅完成著名中篇小說《生死場》。此間, 兩人與上海的魯迅先生取得聯繫,並得到魯迅的指導與鼓勵,被稱讚中國左翼文學一下子多了兩個實力作家。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11月,蕭紅、蕭軍與作家張梅林離開青島抵達上海。在上海,蕭紅、蕭軍經常到魯迅家做客,向魯迅請教。魯迅特意將兩人介紹給茅盾、聶紺弩、葉紫、胡風等左翼作家。這些人後來都成為蕭紅的好朋友,對她的創作和生活產生一定影響。魯迅和許廣平不但在創作上指點他們,還十分關心他們的生活。不久,蕭紅、蕭軍、葉紫在魯迅的支持下結成“奴隸社”。

1936年春,蕭紅攝於上海魯迅居所前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12月,《生死場》以“奴隸叢書”的名義由上海容光書局出版,署名“蕭紅”。魯迅為之作序,胡風為其寫後記,作品在文壇上引起巨大的轟動和強烈的反響,蕭紅一舉成名。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6月15日,蕭紅作為最初發起人之一,與魯迅、茅盾、巴金、以群等67位作家聯合簽名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反對內戰,號召愛國文藝工作者,發揮進步作用,創作優秀作品,積極行動起來,為祖國解放,民族獨立而鬥爭。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7月,因與蕭軍在感情上出現裂痕,為了求得解脫、緩解矛盾,蕭紅隻身東渡日本。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在上海逝世。蕭紅髮表《海外的悲悼》等諸多作品用以懷念。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月,蕭紅從日本回國,到上海後便去萬國公墓拜謁魯迅先生的墓,表達哀思。3月,寫下《拜墓詩——為魯迅先生》,發表在4月23日的《文藝》上。4月,至北平與老友李潔吾(李明武)、舒群見面,後又回到上海,此時和蕭軍的關係有所好轉,參與了蕭軍編輯的《魯迅先生紀念集》的資料收集工作。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蕭紅、蕭軍不顧危險,幫助日本進步作家鹿地亙、池田幸子夫婦躲過特務機關搜捕,保護他們安全轉移。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9月,蕭紅、蕭軍撤往武漢,結識著名青年詩人蔣錫金,住進他在武昌水陸前街小金龍巷25號的寓所。

1938年蕭紅與丁玲西安

不久,東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也搬來與他們同住。蕭紅、蕭軍與從東北各地流亡到武漢的舒群、白朗、羅烽、孔羅蓀等青年作家積極投身於抗戰文藝活動,並在武漢形成一個很有影響的東北作家群。蕭紅創作了多篇以抗日為主題的作品,《天空的點綴》《失眠之夜》《在東京》《火線外二章:窗邊、小生命和戰士》等散文的發表,對宣傳推動人民抗戰起到積極作用。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1月,蕭紅、蕭軍和聶紺弩、艾青、田間、端木蕻良等人應民族大學副校長李公樸之邀,離開武漢到山西臨汾民族大學任教擔任文藝指導員。2月,臨汾形勢緊張,蕭紅、端木蕻良隨丁玲率領的西北戰地服務團來到西安。4月,蕭紅與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漢。5月,兩人在武漢結婚。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11月,蕭紅在江津白朗家生下一子,產後第四天,蕭紅稱孩子頭天夜裡抽風而死。產後蕭紅回到重慶,應邀寫下一些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主要有《記我們的導師》

蕭紅講述魯迅生平事蹟

《記憶中的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生活散記》《魯迅先生生活憶略》等。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冬,蕭紅和端木蕻良搬到黃桷樹鎮上名秉莊,住在靳以樓下。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1月底,蕭紅隨端木蕻良離開重慶,飛抵香港,住在九龍尖沙嘴樂道8號。2月5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在大東酒店為二人舉行歡迎會。3月,蕭紅參加香港女校紀念三八勞軍籌備委員會在堅道養中女子中學舉行的座談會。8月3日,香港文協、青年記者協會香港分會、華人政府文員協會等文藝團體聯合在加路連山的孔聖堂召開紀念會,紀念魯迅先生六十歲誕辰,蕭紅負責報告魯迅先生生平事項,紀念會上還演出了蕭紅到港後寫的啞劇《民族魂》。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9月1日,《呼蘭河傳》開始在《星島日報》副刊《星座》連載;12月20日完稿;12月27日連載完畢。

因病去世

蕭紅

1941年(民國三十年)4月,美國進步作家史沫特萊回國途經香港,特意到九龍看望病中的蕭紅。後來蕭紅聽從史沫特萊的建議到瑪麗醫院做全面檢查,發現患有肺結核。10月,蕭紅住院打空氣針治療。11月底,因受醫院冷遇,蕭紅返回九龍家中養病。

1941年(民國三十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九龍陷於炮火,柳亞子先生應蕭紅之約,到九龍樂道蕭紅住處去探望她。次日,端木蕻良和青年作家駱賓基護送蕭紅從九龍轉移到香港,住進思豪酒店。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1月12日,日軍佔領香港。蕭紅病情加重,被送進香港跑馬地養和醫院,因庸醫誤診為喉瘤而錯動喉管,手術致使蕭紅不能飲食,身體衰弱。1月18日,端木蕻良和駱賓基將蕭紅轉入瑪麗醫院。次日,蕭紅精神漸復,在紙上寫下“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1月21日,瑪麗醫院由日軍接管,蕭紅被送進紅十字會在聖提士反女校設立的臨時醫院。1月22日上午10點,蕭紅病逝,享年31歲。

文學特點

文體特徵

《商市街》初版封面

蕭紅的小說具有鮮明的文體特徵,創造出場景性的小說結構。系列散文《商市街》在發表時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議論,因為蕭紅使用了不少小說的技巧,這樣的寫作形式在20世紀30年代異常新穎,從文體上看,它更接近小說,不過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記錄”(蕭軍《商市街·讀後記》)。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從《商市街》、《生死場》到《呼蘭河傳》,蕭紅打破了傳統小說單一的敘事模式,創造了一種介於小說、散文和詩之間的邊緣文體,並以其獨特的超常規語言、自傳式敘事方法、非情節化的結構及詩化風格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蕭紅體”小說文體風格。這種小說文體的發展道路就是中國現代小說的散文化,從一個方面實現了文學史的銜接、承續,在審美意識上溝通了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學。更準確地說,是把傳統文學中高雅的部分——詩和散文,與現代文學中已經代替了詩而成為主體的部分——小說,實現了新的對接。正是這一對接造就了現代文學中最具生命力的內容。蕭紅以自己悲劇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體驗,觀照她所熟悉的鄉土社會的生命形態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國民性弱點,抒寫著人的悲劇、女性的悲劇和普泛的人類生命的悲劇,從而使其小說獲得一種濃烈而深沉的悲劇意蘊和獨特而豐厚的文化內涵。文學特點

文體特徵

《商市街》初版封面

蕭紅的小說具有鮮明的文體特徵,創造出場景性的小說結構。系列散文《商市街》在發表時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議論,因為蕭紅使用了不少小說的技巧,這樣的寫作形式在20世紀30年代異常新穎,從文體上看,它更接近小說,不過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記錄”(蕭軍《商市街·讀後記》)。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從《商市街》、《生死場》到《呼蘭河傳》,蕭紅打破了傳統小說單一的敘事模式,創造了一種介於小說、散文和詩之間的邊緣文體,並以其獨特的超常規語言、自傳式敘事方法、非情節化的結構及詩化風格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蕭紅體”小說文體風格。這種小說文體的發展道路就是中國現代小說的散文化,從一個方面實現了文學史的銜接、承續,在審美意識上溝通了現代文學與傳統文學。更準確地說,是把傳統文學中高雅的部分——詩和散文,與現代文學中已經代替了詩而成為主體的部分——小說,實現了新的對接。正是這一對接造就了現代文學中最具生命力的內容。蕭紅以自己悲劇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體驗,觀照她所熟悉的鄉土社會的生命形態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國民性弱點,抒寫著人的悲劇、女性的悲劇和普泛的人類生命的悲劇,從而使其小說獲得一種濃烈而深沉的悲劇意蘊和獨特而豐厚的文化內涵。

語言特點

《呼蘭河傳》初版封面

蕭紅的小說有超常規的文體語言,詩化、直率而自然。蕭紅的創作多有自敘傳的色彩,她並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維循規蹈矩地寫作,而是以一種極自然的陌生語言去描寫她所熟悉的一切。蕭紅對語言的超常規運用,既表現為新鮮、生疏,同時又表現為直率、自然。蕭紅語言的直率首先表現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觀照世界時對這個詩意世界不加雕飾的語言描繪。這種超常規語言的運用在蕭紅後期的創作中越來越成熟。《牛車上》中的三月春陽、《後花園》中的六月鮮花、《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都是一個個兒童眼中的世界,自然而成,人物風景並不受舊的形式束縛。同時,這種直率的語言又表現出自然的特點,她寫的人物是從生活裡提煉出來的、活生生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讀者產生共鳴。因為直率,不用偽飾、矯情,就更顯得自然質樸,直率和自然這兩種特性自然成為一體。這種語言沒有著意雕琢的痕跡,自然而然,蘊含著一種稚拙渾樸的美、一種獨特而醇厚的情調,從而成為“蕭紅體”小說敘述風格的重要特徵。

思想特質

《生死場》初版封面

蕭紅認為作家的首要任務是“對著人類的愚昧”,她認為作家是超階級的,作家應該為人類而寫作。即便是在抗戰救亡時期,她也拒絕使小說直通民族主義或愛國主義的宏大主題。蕭紅的創作擺脫了狹隘的階級論,具有自己成熟的文學主張,這也是蕭紅能成為優秀作家的重要前提。蕭紅創作之初確實接受了左翼文學的影響,有著些許左翼文學激進的色彩,對底層的民眾,尤其是底層的被階級和男性雙層壓迫的女性給予了深刻的同情,其作品人物多以女性、兒童、老人為主,而女性更為常見,女權主義思想日漸成熟。但是,蕭紅的創作與流行的現實主義左翼文學又有著很大差異,她的階級觀念不但是政治的、經濟的,而且是文化的,是強勢與弱勢的對立。拋開“抗日”的政治內容, 她的《生死場》依然有直逼人心的驚心動魄的力量。從直接面對人的生存層面說話這個角度來說,蕭紅或許比魯迅走得更遠、體驗得更深、離信仰更近。

人物評價

蕭紅

蕭紅是一位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雜的情感基調、剛柔並濟的語言風格以及獨特的寫作視角的運用和對行文結構的處理,在文學史中獨樹一幟。蕭紅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愛折騰,不願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慘的、短命、窮困、奔波,她從十九歲離家出走,這一走便再沒回頭,中間只輾轉回去過一次。

名家點評

林賢治(詩人、學者):蕭紅確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理想主義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蕭紅是繼魯迅之後的一位偉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蘭河傳》和《生死場》,為中國大地立傳,其深厚的悲劇內容,以及富於天才創造的自由的詩性風格,我以為是唯一的。

葛浩文(美國漢學家):蕭紅在本質上是個善於描寫私人經驗的自傳體式作家。

章海寧(記者、蕭紅研究會副會長):我更願意把蕭紅歸類為是一個貧民作家,她筆下的主角經常是生活困窘的女性。蕭紅自己本身也生活困苦,她更能體會到處於社會中弱勢群體的艱難和不易。

張耀傑(學者、傳記作家):蕭紅有文學才華但做人不及格。

馬勇(學者、中國現代文化學會副會長):蕭紅的悲劇源於“五四”鼓勵下的出走。

王東成(學者、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教授):對蕭紅人性的不潔和過錯要作同情的理解。

魯迅(文學家、思想家):蕭紅“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為丁玲的後繼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時間,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時間早得多”。魯迅還評價蕭紅在《生死場》中所描寫的“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品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

茅盾(作家、文學評論家):評價《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它於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軼事典故

一半骨灰

香港淺水灣蕭紅墓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1月22日,蕭紅病歿香港法國醫院,遵照她的遺願:身後要能看到大海。在蕭紅去世後的第四天,端木蕻良帶著筆、墨和裝有蕭紅骨灰的一隻花瓶來到淺水灣的一個山坡上,這裡上邊是麗都飯店,下邊是游泳場,他把骨灰瓶深葬之後,親筆題寫了“蕭紅之墓”的木牌立於墳前。

端木蕻良在安葬蕭紅時,即嗅到了沿途一路上的血腥味。他擔心此處墓地不能長久保全,因此特意留下了另一半骨灰放在另一隻同樣的花瓶裡,秘密地埋葬在聖士提反女校土崖的一棵樹下。法國醫院當時就設在這所教會女校內,蕭紅正故世在這裡。

1957年8月,蕭紅在香港淺水灣的骨灰被遷回廣州銀河革命公墓安葬。

蕭紅骨灰移交

當時內地反右,端木蕻良正在接受審查,無法親自去廣州迎回蕭紅的骨灰,只能寫了一篇紀念文章《紀念蕭紅,向黨致敬!》以示心跡,發表在1957年8月16日的《廣州日報》上。

文革後,端木蕻良幾次託香港的朋友到聖士提反女校後山去找尋蕭紅另一半骨灰埋葬地,但是時間久遠,山上樹木茂密,無法辨認。1995年3月,端木蕻良收到香港聖士提反女校20世紀40年代的地形平面圖複製件,希望能指認出當年埋葬蕭紅部分骨灰的確切地點。但時間久遠,複製件模糊不清,又是平面圖,不好辨認,端木蕻良憂鬱地說:“看來我去了也未必能找到了,蕭紅的那一半要永遠地留在香港了。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舊址

1996年10月5日,端木蕻良在北京去世,身前留下遺願,把他的部分骨灰撒到香港聖士提反女校後山、蕭紅另一半骨灰的埋葬地。1997年5月,端木蕻良的夫人鍾耀群女士來到香港,實現了他的願望。

情感糾葛

蕭紅曾這樣解讀自己:“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為我是一個女人。”

汪恩甲

少女時代的蕭紅,曾被家裡訂了婚,未婚夫叫汪恩甲。這人相貌堂堂,師範畢業,蕭紅對他也很是傾心。但是,蕭紅在初中畢業後跟表哥搭伴去北京讀高中,這件事情在當地引起了軒然大波,未婚夫的哥哥汪恩厚因此逼迫弟弟跟她分手。蕭紅不服,到法庭狀告汪恩厚代弟休妻,汪恩甲為保全哥哥在教育界的名聲,表示解除婚約是他自己的要求,令蕭紅敗訴。不過,蕭紅後來還是原諒了汪恩甲。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兩人住進哈爾濱東興順旅館,不久蕭紅有了身孕。但是,當蕭紅臨產期近,汪恩甲卻突然失蹤,令蕭紅獨自被困在旅館。對於汪恩甲的失蹤,一種說法認為他沒有足夠的錢交房費,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他是遭遇了意外。











淮河視頻


最喜歡的是天才作家張愛玲。第一次讀到張愛玲的文字:“人生是一件華美的旗袍,裡面長滿了蚤子”就被深刻的文字醉了。九十年代,閒來無事時,我最喜歡泡在佛山圖書館,把張愛玲的作品一本又一本慢慢的讀。現代女作家之中,我以為張愛玲的文學成就最高。

把張愛玲的作品讀了一遍後,我又迷上了張愛玲的電影。巜紅玫瑰白玫瑰》、巜花樣年華》等張愛玲作品改編的電影,伴我度過了人生的花樣年華。那時還沒有微信,我把自己QQ的網名取為花樣年華。張曼玉與梁朝偉在電影《花樣年華》中的經典演繹,更添加了我對張愛玲作品的喜歡。就這樣,張愛玲作品深刻的影響著我的年青時代。我至今散文寫作仍會不經意的流露出一種人生蒼涼的底色。

讀張愛玲之餘,我也會時常讀蕭紅與三毛的作品。她們是中國現代文壇上空三顆閃耀的星。她們在中國現代史上的地位擺在那兒,至今仍無人能超越。時代的烈車轟轟的往前開,三位天才女作家同她們的時代一起已遠去。回望人生,三位天才女作家的作品伴我度過了黃金時代。人到中年閱盡人生風雨後,更是喜歡張愛玲。張愛玲說:喜歡一個人,可以卑微的低到塵埃裡,然後開出最美的花來。我們的人生不也是這樣麼?人到中年,在有月亮的晚上,隔著長長的時光往回望,即使最美的月光也顯得蒼涼。





瑞坤朋友圈


喜歡張愛玲的句子,同情蕭紅的人生,想和三毛成為朋友

那是致命的柔攫住心臟的霸烈,我喜歡。

若有更多時間給她,會不會有很多甜來稀釋曾經的苦?她努力去愛的人生讓人心疼。

就算閒極無事,安靜地和她坐一下午也讓人感到幸福。

張愛玲、蕭紅、三毛都是才華橫溢的女子,她們的作品我讀了又讀,關於她們的故事我每每見到也要細細看一遍。她們不幸都曾為情所困,飽受折磨,我們卻有幸讀到她們以敏感的內心結成的字字珠璣。她們像織夢人,用彩色的絲線給很多女孩造就了奇妙的世界,我們徜徉其中,流連忘返。

喜歡張愛玲的句子

感覺她的文字是朵朵玫瑰,香氣濃郁,刺刺分明。那是致命的柔攫住心臟的霸烈,我喜歡。她寫《半生緣》,“世鈞,我們回不去了”,曾經有多相愛,歷盡歲月後就有多痛。十四年的誤解與分隔,很多事情想解釋,很多感情想要表達。可是,如何說起,又從何說起?“我們回不去了”,回不到可以相愛的身份,回不到重來一次的起點,回不到當後來的一切都不存在的立場。那些殘忍的割碎了一切美好的東西,是變故,是時間,也是人心。不怨了、不回頭、不再念,痛入骨髓的告別聽不到聲嘶力竭。

她寫《金鎖記》,“三十年來她帶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終生都未能在光裡活過的曹七巧從少女到少婦再到婆婆,她不快樂,她要用別人的不快樂來陪伴自己的不快樂。從未是別人捧在手心裡的寶貝,那就把美好的東西都捏碎了看看,無論那是什麼。只想做個怪物,找不到同類,就把喜歡的變成同類。那種帶著笑的惡毒,是快意,是墮落,是痛不可抑。如果曾有一束光照過那朵光,該是怎樣的明媚歡顏?


同情蕭紅的人生

“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

“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蕭紅的《呼蘭河傳》讓人看到她童年生活的溫馨愉悅,小小的事情美好的日常,和祖父的快樂時光大概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記憶。

最疼愛蕭紅的外公在她十八歲時離世,她自此失去家庭溫暖,開始一生的動盪與追尋。愛情令她顛沛流離,牛奶麵包也讓她失去文字帶給她的驕傲。與未婚夫對簿公堂、懷孕時遭到拋棄、洪水中被困旅館、病中被醫院誤診、重病時孤苦無依、離去時滿心不甘。

汪恩甲、蕭軍、端木蕻良,這些出現在她生命裡的男子,帶給她愛,讓她如飛蛾撲火般義無反顧,也帶給她痛,讓她燃盡凋零。

蕭紅三十一歲離世,令讀者心碎。若有更多時間給她,會不會有很多甜來稀釋曾經的苦?她努力去愛的人生讓人心疼。


想和三毛成為朋友

三毛用腳步丈量世界,用文字寫就了她的“流浪記”。官方說法是她自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我不信,文字那麼可愛有趣的女子,怎麼捨得離開這個世界呢?

很喜歡她《撒哈拉的故事》,她可愛,連帶著丈夫也是可愛的模樣。中外文化碰撞出的火花燃出了他們溢出了文字的浪漫,美食美物美景都只給有心人。如此獨特的女子是小太陽那樣的存在,撒哈拉本是怎樣的,我不知道,是她的文字讓這裡成為我心嚮往之的地方。

特別想和她做朋友,就算閒極無事,安靜地和她坐一下午也讓人感到幸福。


她們是姿態各異的花朵,曾經綻放,惹人愛慕。她們的芳香仍在,藉由文字我們感知著她們的世界、她們的情感、她們的快樂與悲傷。


張晴柔


少年時讀三毛,想成為三毛這樣的女子,肆意灑脫,流浪他鄉……

再大些讀張愛玲,她細膩尖刻的文筆像一條毒蛇纏得你透不過氣來……她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讓人愛不起來,卻也恨不起來……

蕭紅,一部《呼蘭河傳》可以封神,她是有悲天憫人的性情,然而自己也活成了一個悲劇……

跟這三個女文青比起來,現在的女文青簡直拿不出手……


何以為衣


喜歡三毛

三毛的作品如同日記,記錄著她的生活,其筆尖描繪出來的平淡生活,竟給人一種別樣的感覺,不是在看枯燥的文學作品,而是在看一部浪漫的愛情小說,裡面記錄著她與荷西的點點滴滴,最為喜愛的是他們在沙漠的那一段生活,這是一種女生嚮往且可及的甜蜜生活。


總的來說,縱使生活很平靜,但三毛也能找到歡樂;縱使也曾為柴米油鹽發愁,但三毛對未來永遠都充滿著希望……有荷西的日子裡,她的生活是眾多女生夢寐以求的,平淡裡充滿歡樂、未來充滿著希望……世間最痛的莫過於別離,看不得這些,所以縱使很喜歡三毛,但是沒有荷西之後的作品,我就很少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