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1、“武漢疫情”期間,日本捐贈的抗疫物資上頻頻引經據典,引發關注。其中,有取自日本國長屋王偈子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有取自《詩經·秦風·無衣》的“豈日無衣,與子同裳”,還有引用了唐代詩人王昌齡《送紫侍御》中的“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甚至還化用《千字文》中的“同氣連枝”寫作了一首小詩——“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2、舉國“抗疫”期間,在中國各大城市(包括各大媒體)最常見的標語是“武漢加油”“中國加油”。而相比城市,中國農村使用的大量標語也頗為引人關注,如“今天沾一口野味,明天去地府相會”,“串門就是互相殘殺,聚會就是自尋短見”,“口罩還是呼吸機,您老看著二選一”,“帶病回鄉不孝兒郎,傳染爹孃喪盡天良”,“不聚餐是為了以後還能吃飯,不串門是為了以後還有親人”。
兩則材料中使用的標語在網友間掀起軒然大波,有人認為“國內傳統文化淪喪,唐風在日本延續”,甚至還人認為“中國人幾乎喪失了會說話的能力”;也有人認為中國城市和農村標語很“接地氣”,“話糙理不糙”,也很硬核。
你對兩則材料中的標語有怎樣的看法?請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觀點態度和認識思考,不少於800字。
精彩範文
雅俗有別,深情無異
昌邑市第一中學 6101王一帆
“疫情”期間,日本捐贈物資上那些充滿詩意的話語,頻頻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讚賞;而相比之下,中國的標語便略顯粗糙,不盡人意。然,竊以為,標語是鼓舞士氣,給人力量的,便該應情應景,而不是但注重形式。中日標語,雅俗雖有別,但流露出的深情,卻並無異處。
誠然,日本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日何曾是兩鄉”充滿了詩意,與中國標語的 “粗俗”“冷漠“難登大雅之堂”相比,的確顯得格外雅緻。然而,中日標語之比,不過是大俗與大雅之比罷了,又何必說是“中國人喪失了說話的能刀”呢?孟子曰:“物之不齊,物之情也。”譬如文字,陽春白雪之於下里巴人;譬如美食,小麥金桂飄香之於鱸魚大蟹留香;又譬如標語,雅緻詩詞之於硬核
俗語。標準不同,好壞自然就不同,大雅與大俗,本就各有千秋,日本標語詩意精緻、清新脫俗,帶著國際友人的美好祝願;中國標語通俗易懂,給人力量,顯示著抗疫必勝的決心。雙方各有各的優點,又何必弘揚大雅而貶低大俗呢?再則,我們可以仰望星空,卻不可以躲避現實;我們可以嚮往詩意,卻不可以逃離真相。中國的標語,大都是放在農村、街口,是給村民們看的,客觀來說,中國農村村民整體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對精深刻文字的理解能力有限。而此時,倘若你把日本朋友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掛到村口,有幾個人能看懂?“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又有幾個人知道“豈曰”“同裳”是什麼意思?這顯然是行不通的。 既然如此,那麼中國硬核標語的簡明易懂便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加油”“武漢加油”一目瞭然,充滿力量;“口罩還是呼吸機,您老看著二選一”平白如話。這就是“接地氣”,這就“話糙理不糙”,這就是另一種實事求是。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標語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歧視、威脅、沮咒等非理性的語言因素,但卻的確起到了警示作用。當此病毒肆虐之際,能最大限度地預警防控,難道不更為關鍵嗎?又怎可以“國風淪喪論”妄加揣測,以“國人失語論”隨意苛責?況且,隨著國人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文化的不斷弘揚,這些不和諧語言因素終有一日會消失,那時我們的語言環境必將清朗無雲,風清氣正 。
其實,無論是中國的大俗之語,還是日本的大雅之言,都是語言表達的極端,所傳達的,都是同一種深情。疫情來襲,我們所有人都站在同一戰線,而那不同語境下的標語,便是傳遞我們之間同甘共苦的情誼和抗疫必勝決心的紐帶。因此,面對標語,雅語也好,俗言也罷,無關表達,只要能同樣溫暖人心,又何必把宏揚與貶低分得那麼清楚?
硬核標語,通俗而有力;典雅詩韻,精緻而厚重。其實,無論是哪種標語,情意到了,便是好標語。中日標語,雅俗雖有別,深情卻無異!
硬核標語不可取,傳統文化應共拾
昌邑市第一中學 6101 王一嘉
“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這不是哪位中國詩人的細味柔情,而是日本抗疫物資上的引經據典;“今天沾一口野味,明天地府相會”,這不是哪位莽人的玩笑之談,而是中國農村處處張貼的抗疫標語。兩相對比,不由得讓人大吃一驚。“硬核”標語真的可取嗎?傳統文化在國內真的有好好承繼嗎?
不可否認,看似雷人的“硬核”標語確實有它的可取之處。直白通俗而又風趣的語言能夠讓其在千篇一律的眾多標語中脫穎而出,瞬間吸引住群眾的眼球,在博得群眾一樂的同時,也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但這些所謂的“硬核”之語卻向群眾傳達了一種簡單粗暴的思維邏輯,折射出人性野蠻的一面,既毫無“營養”可言,又經不起任何推敲。再相比於日本援助物資上的語言優美、蘊意豐富詩意標語,我們頓覺這個文化本國的俗語遜色不少。這並不是僅僅體現了語言表達習慣的差異性,更重要的是也暴露出傳統文化在國內的缺失。
有人會說,日本的救援物資是代表國家“出境”,所用標語自然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斟酌結果,而國內沒有充足的時間準備,少了引經據典的韻味也無可厚非。可細想之下,倘若連引用一句祖輩的話語還要翻箱倒櫃,化用一首經典之辭還要給予幾天時間,那麼我們作為文化大國的底氣何在?即便是時間緊張,但若連使用經典的意識都需要鄰國的點醒,本應是信手拈來,倒卻成了眾人絞盡腦汁的苦惱,這不是人們對傳統文化忽視又是什麼?這不是人們傳統文化的在國內的缺失的表現那又是為何?
放眼整個社會,這樣的事例也不在少數。電視節目上外國友人有模有樣的作揖行禮,我們國家的孩子竟還覺得好奇;韓國將端午節作文自己的文化申請非遺,而國內仍對傳統節日“冷眼相看”;“孔子學”尚在國外掀起一股熱潮,而國內大多數對孔子文化卻是束之高閣的漠視態度。目觸及此,不由得讓人痛心,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化正從指縫間悄悄的溜走,而國人那雙捧沙的雙手卻仍未閉合,難道真的要等到消失無影時再痛心疾首,文化中斷時再追悔莫及?
華夏泱泱,千年而下,我們有著其他民族無法比擬的文化積澱,有著千年血脈相融的歷史厚重。我們怕的不是時間和歷史的打磨和衝擊,而是時代和思想的裹挾與決堤,我們不反對文化的輸出,但要保證本國“文化根據地”的穩固。近幾年,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綜藝的熱播,在社會上也掀起了傳統文化的熱潮。但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決不能僅僅停留在形式,而是發自內心的接受它的薰陶,重新拾起傳統文化的精髓。
拒絕土味硬核標語,斷的是一份粗俗與魯莽;重拾傳統文化,得的是一份含蓄與情懷。
土語硬核顯真意,詩詞剔透暖人心
昌邑市第一中學 6101 王嘉睿
舉國抗疫之際,各類標語頻出。“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出現在鄰邦日本的援華物資上,引經據典,精彩紛呈;“口罩還是呼吸機,您老看著二選一”等民間“土語”也掛滿了中國的大街小巷,直白通俗,頗接地氣。二者風格迥異,網友們就二者長短高下展開激烈討論,引發了輿論關注。私以為:標語有別,情誼相同,並無高下之分。
古語唐風日本延續,益彰中華文明之廣博,鄰邦關係之和睦。
中日交往自古有之,鑑真東渡流傳已久。詩詞,可以說是見證了中日關係的發展,在日本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青山一道送風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日本同胞的此番引用,可謂是恰到好處。一則,抗疫無國界,患難見真情,字字溫柔、句句蘊藉,蘊含著鄰邦的關切,彰顯鄰邦之間的友好情誼。二則,縱然詩詞已跨越千年,但其感染力、表達力較之當代語言未有絲毫遜色,更加突顯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三則,熟悉的詩句,更能喚起國人身上的文化血脈,引起人們的“文化共情”,給予抗疫時期的人們點點溫情、錚錚力量。
硬核土語流傳人間,益顯全民抗疫之決心。
近日,一位河南“村長”火爆網絡,如此的“紅”竟是因為一段在村內大喇叭中飆著河南方言勸村民不要走街串巷的視頻。一位“村長”之後,於是諸多“村長”紛紛效仿,一時之間,“今天一沾野味,明天去地府相會”“串門就是互相殘殺,聚會就是自尋短見”等抗疫標語遍佈網絡。誠然,其用詞粗陋,甚至可以說是暴力,錯誤地引導了當今青少年價值觀念,當下在網絡上大肆傳播帶來的諸多不良影響猶未可知。但不可否認,在舉國抗疫的大背景之下,這樣粗暴失禮、直截了當的語言也是難得可貴,尤其是對於那些未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和“麻痺大意聚會串門的大無畏人群”,這樣的語言更是一針見血、頗有成效。“話糙理不糙”,也確是如此了。正是這樣硬核而接地氣的土味宣傳標語,才能振聾發聵般統一全民抗疫的意志,團結全國上下的力量,齊心協力,共克難關!
有人就兩種標語的差異於網絡之上大興“傳統文化淪喪論”,竊以為實不可取,不應因兩種抗疫標語用詞、語言風格的差異上升到如此之高度。千年之前,我國便有“文章合為時而著”的創作原則,放在當下,仍然適用。荊楚大疫之時,國家進入緊急狀態,當務之急便是抗擊疫情,由此觀之,凡是於抗疫有實效的標語,都是好標語,無需於傳統文化、用語辭藻上較其高下。
“千燈共燃曜南北,華夏齊心定乾坤。”我們既要從唐風韻籍中體味溫暖,又要從硬核土語中汲取力量,直至凜冬散盡,萬物復甦,櫻花爛漫,你我共賞櫻花開。
標語貴在傳心意,萬里為鄰共同心
昌邑市第一中學 6101 林泉
在我們感嘆於日本馳援武漢物資上詩句優美的同時,也有人把頭轉向了內地的“硬核”標語,兩相對比中自覺劃分了高低貴賤。而在我看來,標語和留言是為了表達內心的期盼與鼓勵,形式是次要,重在傳達心意。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
疫情之下,在國人仍將日本人套在“鬼子”的影子之下時,日本各界正積極為中國募捐和物資運輸。身著紅旗袍的十四歲日本女孩在池袋街頭的寒風中不停地給路人鞠躬,她的手裡拿著募捐箱,她的身後就是用毛筆寫就就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另一邊,日本富山縣集一縣之力,為遼寧捐贈並留下內部員工自創的四聯小詩,“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中日兩國,隔海相望,比鄰而居,共處儒家文化圈內,早在兩千多年前便有友好交流,盛世大唐,更是將中國的詩詞文化傳入日本。災情到了,日本友人以詩句相贈,滿懷誠意,流露出對中國人民最誠摯的關懷和勉勵。我們是應該銘記歷史,但更應該把握當下。正如中國駐日大使孫鉉佑贈予鞠躬少女的話: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
俗有度,更硬核
疫情面前,花樣百出。各省市縣村張貼大紅標語,從“勤洗手,多通風,少出門”到“拜年就是害人,聚餐就是找死”,不少霸氣的標語被網友抨擊:看看人家日本,這真是俗透了。不過,有時候俗氣反而比文雅更有吸引力。細看“串門就是互相殘殺,聚會就是自尋短見”“帶病回鄉不孝二郎,傳染爹孃喪盡天良”“口罩還是呼吸機,您老看著二選一”,如當頭棒喝,威脅並震懾了出門者,聚會者,回鄉者和老年人,當前確實取得了不錯的防疫成效。但是,仔細想來這些硬核標語仍有不妥之處。簡單粗暴的邏輯,充滿詛咒的言語,為將親密的鄰居、友人隔開,不惜惡語相向,難道我們就沒有更好的表達方式了嗎?
我想說的是,俗有度,更硬核。“疫情”是一本大書。對民眾來說,更是一次難得的教化時機。假如在標語的擬定中,我們能做到既保留俗語的通俗易懂、便於傳播的優點,又能守住俗話背後的道德底線,讓俗語溫暖起來,那麼我想,我們的“抗疫之戰”就多了教化民眾、溫暖人心的意外之喜。
貴在情,暖在心,鑑在行
俗話說,“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無論是日本標語,還有中國標語,除了語言形式的區別,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看到標語傳情達意的功能。詩詞用語溫馨,硬核俗語驚怖,標語背後的初心卻都是為了當前疫情的防控。語言背後的文化本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我們不妨多一些理性,多一些寬容,化祝福為動力,化戾氣為祥和,同休共慼,把這些雅俗之言轉化為內心最真誠的呼喊,“武漢加油”“中國加油”,以自己的行動表達與國共患難的決心!友善對待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出門戴口罩,回家勤洗手;向“最美逆行者”致敬,理解、信賴、關懷醫務工作者;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向災區奉獻一份愛心……
“青山一道同風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即便身在無限遠方,儘管被時空的限制阻隔,在同一一片熒幕之下,我們送上最真誠的祝福:“武漢挺住!中國加油!”此時,你我之間,口罩上的眼神交織,無需言語,我們就堅信兩顆赤誠的心朝向同一方向。
硬核不是詩意缺失的藉口
昌邑市第一中學 6101 劉宇赫
春風十里,暖不過一句“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冰霜千年,抵不住一言“同氣連枝,共盼春來”。大和民族對中國人民誠摯的祈願,借綿綿詩意,在疫情籠罩的天空下,潺潺地溫暖著人們的心。然而,這種“典雅”似乎並不是中國“抗疫”標語的主流。充斥在我們身邊的,幾乎全是“今天沾一口野味,明天地府來相會”這種簡單粗暴的口號,以“硬核”為幌子,掩飾著詩意的缺失。
竊以為,“硬核”固然要有,但是絕不可以成為詩意缺失的藉口。畢竟,道理口號誰都曾有耳聞,振臂一呼誰也都曾做過,但唯有將詩意嵌入“硬核”的道理之中,標語才能真正走入人們的靈魂深處。
那麼,到底何謂詩意?詩意並不僅僅是韻律與平仄,也不僅僅是意象與格調,它更多的是五千年詩文化中深厚的人文關懷和文化底蘊,沉澱著古聖先賢的思想精華,沉浸於滔滔歷史長河之中。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中國之詩意,源遠流長,在浩如煙海的書卷中,“榮曜秋菊,華茂春松”。
那些持“硬核態度”的人,普遍認為詩意可有可無,認為“串門就是互相殘殺,聚會就是自尋短見”這類標語很“接地氣”,“話糙理不糙”,只要標語意思到位,語氣夠硬,足矣。其實事實並非如此,當人們看到這類標語時,很多時候只是一笑了之,以嘻嘻哈哈的態度看待所謂“硬核”。從微博貼吧裡網友的評論中不難看出,調侃、戲謔的態度還是佔據了主流,硬核標語在“防疫”中的收效實在甚微。
海德格爾有言:“人,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詩意不只是錦上添花,它更是一把讓我們敞開心扉的鑰匙,讓我們能認真傾聽,銘記於心。我們大多數時候更容易接受那些溫文爾雅,能引起我們的共鳴,讓我們如沐春風的言辭。而“硬核”口號試著用強制甚至恐嚇去改變人的行為習慣,未免有些生硬粗暴,絲毫沒有顧忌受眾的心理。對於現下社會的種種亂象,“硬核”口號只治標,卻不能治本。我們真正需要改變的是人心,從目前的情況看,硬核口號遠遠沒有達到這個效果,反倒是異邦友人的春風細雨正在融化著人們心中的堅冰。
詩意是一團烈火,不懂它的人只能看到屢屢輕煙;詩韻是一束光,不知它的人只能看到斑駁暗影。詩意之於我們,是精神上的富足與享受。如果說“硬核”是從物質層面滿足了人們對規則的需求,那麼詩意就是從精神上“潤物細無聲”。王爾德說過:“生活是世界上最罕見的事,大多數人只是存在,僅此而已。”那些被硬核充斥了生活的人,活的沒有詩意,又何嘗不只是存在呢?
詩海無窮,詩意磅礴,何愁詩意無處尋?因此,在生活中你不妨放下一點所謂“硬核”,放下一點粗暴草率,放下一點無理頭,在自己的生活悄悄注入些許詩意,或許,你的世界,你的人生將是另一幅畫卷。
標語的純“硬核”是當代中國基層大眾詩意缺失的表象,亦是古風式微的縮影。我們不能盲目地以“硬核”為擋箭牌,掩蓋自身詩意的缺失。唯有從傳統文化中找遺漏的回本屬於我們的詩意,描繪出我們自己的“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才能讓生活再次充滿詩意的旋律。
雅俗各異,傳統仍在
昌邑市第一中學 6101 馬曉霖
武漢疫情期間,日本的捐贈物資上寫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等古雅的詩詞,而中國農村懸掛的卻大多是“口罩還是呼吸機,您老看著二選一”這種看起來粗俗的“土味”標語,因此不少人感嘆:中國傳統文化喪失,甚至有人認為中國人幾乎喪失了會說話的能力。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不,當然不是。中國農村的標語雖然粗俗,但“很接地氣”“話糙理不糙”,符合中國當下的國情,也確實起到了“防疫”的作用,但卻沒有古詩詞般恆久的文化魅力,日後必定淹沒於文化長河。那麼,兩國標語何以如此不同?
首先,標語想要達到宣傳目的效果,就必須與受眾相匹配,具有針對性,才能使信息接收者入心入腦,付諸行動。 中國農村標語的受眾大多是文化水平較低、觀念滯後、信息閉塞的中老年人群。他們對文字的理解水平有限,若是掛上“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類標語,即使他們能勉強看懂,由於他們消息閉塞,難以瞭解疫情的嚴重程度,以及農村缺少娛樂設施,冬日聚群本不可少,在這種情況下,又有幾個人會堅定遵守呢?同樣的,若是在日本援華的物資上寫上“今天沾一口野味,明天去地府相會”,豈不是會被其他國家笑掉大牙?
再者,標語的發出者是標語樣式的決定因素。農村標語的發出者是基層幹部。疫情來得突然,幹部們沒有太多的時間斟酌考量,另外,他們紮根於人民,瞭解村民的文化水平與生活習慣,所以就有了“串門就是互相殘殺,聚會就是自尋短見”這種硬核標語。日本的標語發出者是日本的正規組織和文學社,他們的文化水平高,有專業的知識和國際視野,寫出這樣的標語不足為奇。
總的來說,這些農村的標語雖然粗俗但卻很硬核,少了幾分詩意卻多了些實用性,正符合疫情防控的需要 。
當然,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喪失”的擔憂雖有些反映過激,但卻不無道理。有的農村標語不僅內容粗俗,還包含了恐嚇、威脅、歧視、詛咒等非理性的語言,個別標語甚至出現了文革時期階級鬥爭的火藥味,與和諧的社會主義良好氛圍相去甚遠。但我們不應過度解讀,這只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過程中的一個必然階段,它反映的是當前的文化漏洞,但我相信,隨著中國教育的發展,時代文化的進步,這些標語自然會淡出歷史舞臺。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中國的許多地區已經出現了不少通俗易懂、幽默而又實用的標語,如“如何算孝順,看住爸媽不出門”等,這足以看出我們傳統文化的根脈之上,在當下的語境之中,正萌發新雅。一些農村標語可以試著向這種通俗卻溫暖的標語轉型。
對於中日標語的異同,不必過度解讀,在歷史發展的任何一個時期都會出現文化的兩極分化。雅俗各異,傳統仍在,或許雅俗共濟才是中華文化之道。
多元標語無高下,因時制宜便為佳
昌邑市第一中學 6101 董柯江
近日,來自日本捐助的抗疫物資引發了網友熱議。其上諸如“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等一句句或磅礴大氣、或端莊典雅的詩詞標語,令不少網友欽佩之餘,更是發出了“國內傳統文化淪喪”的感慨。
然則,事實果真如此嗎?這種窺斑見豹的評判真的能站得住腳嗎?誠然,我們生活中的橫幅標語大都難掩粗俗直率,甚者如“串門就是互相殘殺,聚會就是自尋短見”,“口罩還是呼吸機,您老看著二選一”,這種大街小巷頻頻現身的標語,充滿暴力意味。當我們被這些“接地氣”的雷人標語所圍繞之時,橫空出世的詩詞標語就同一股清流般,令我們日常所見的標語都黯然失色,這種巨大的表達反差不免促使了“文化悲觀論”的萌芽。
但是,在這疫情肆意的背景之下,我們不能忘記這些標語本身的目的:是為了警示、告誡人們疫情期間的不當行為,從而使其自覺遵守防疫規定,起到防止疫情擴散的效果。詩詞標語固然高端,可若置於鄉村街道之中,無疑是“曲高和寡”,於人心中難起波瀾;硬核標語固然簡單,可的確能夠“雅俗共賞”,真正起到使之內化於心,外顯於行的效果。
儘管如此,這些“外來和尚會念經”的詩詞標語,深深植根於我們傳統的詩詞文化,的確引得我們心靈共振,倍感溫暖。當然,詩詞標語的出現也並非是偶然,其背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從歷史來看,早在隋唐時期,日本就曾多次派遣特使,赴中國學習先進文化,也就是從那時起,詩詞傳入了日本,並日趨盛行。日後,雖日本的文字逐步脫離了漢字的束縛,但詩詞這種文學形式卻一直流傳至今。因此,以這種兩國間共有的藝術形式化作標語,不僅可以更好地向中國人民表達日本人民的關心、祝福,更是象徵了兩國間文化交流源遠流長,頗有一舉二得之效。
再者,從國際外事交流方面說,無論是政府間抑或是民間自發,國與國之間的支援救助,同樣是外事活動,禮儀同樣不可或缺。在同樣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的日本,人們對外事禮儀尤為看重。這種根植於他們內心深處的“禮儀情結”,使他們即便是遇到再細小而微不足道的事情,總是頻頻敬禮,頻頻致歉。因這樣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在這樣重要的外事援助活動中,他們又怎不會在用詞用語上不詳加斟酌呢?據此分析,詩詞標語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此觀之,兩種風格迥異標語的出現,既有其客觀歷史文化因素,又有其主觀情境的原因。但無論是何種形式的標語,其終極目的皆是為了讓標語在合適的場合發揮最大的功效。所謂多元標語無高下,因時制宜便為佳。若出離情境,將之強行比對,妄下斷言,就認為這是“國內傳統文化淪喪,中國人幾乎喪失了說話的能力”云云,竊以為過矣。
標語本無異,深情自在心
昌邑市第一中學 6101 鄒楚怡
疫情期間,日本捐贈的抗疫物資上標語頻頻引經據典,引發了網友的熱議;而中國國內抗疫標語卻顯得有些粗糙,不盡人意,更有甚者認為“中國人喪失了說話的能力”。可我卻覺得,標語本無異,深情自在心。
誠然,日本的標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充滿著詩意,讓人感受到了語言的美好和生動。但我們也要注意到,“串門就是互相殘殺,聚會就是自尋短見”,“口罩還是呼吸機,您老看著二選一”等這些“硬核”標語大多出現在農村街頭,而使用情境的特殊便造成了用語的特殊。眾所周知,農村村民尤其是老人,他們的受教育水平不高,文化水平不高,如古詩詞般和風細雨般的宣傳和說教對他們來說作用並不大。同時,他們對於古代詩歌的理解能力也不高,試想,若把“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掛在村裡,有誰能真正理解它的含義?由此觀之,
農村“接地氣”的硬核標語的出現是必然結果。我們要看到日本標語的深情,更要看中國鄉村標語背後的良苦用心。舉國抗疫,難道不應該最大限度提高民眾思想覺悟,統一民眾思想認識,呼喚民眾形成抗疫統一戰線嗎?從這個角度來看,兩類標語本無差異,都顯示了深厚的情誼。
但我們發現,有些網友面對這種語言表達方式上差異,卻發出了“國內傳統文化淪喪,唐風在日本延續”的憂嘆。對此,我實在不敢苟同,正如《錢江晚報》的社評所言,“語言是構成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農村標深植於我國傳統農村的村情鄉情,來源於鄉土,又屬於鄉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土味”標語的出現,顯示的絕不是傳統文化淪喪,反而是中華語言體系中雅俗共生,雅俗共賞的多元化文化現象,更折射出我中華文化的包容和多彩。
疫情來襲,我們早已成為命運共同體,所有人都在“同行一條船”,雪崩之下,沒有無辜者。疫情之下,標語就是我們的抗疫宣言。好的標語,寥寥數字,折射出當前工作重任;短短几句,彰顯出戰勝疫情的決心。中日雙方的標語,傳達著我們打贏防疫戰的決心,傳遞著萬邦協和的睦鄰友誼。這些標語,或幽默詼諧,或語重心長,或鏗鏘有力,雖有不同的表達,卻有相同的溫暖,彰顯出人民的滿腔熱血,為人們帶去了疫情防控的智慧和力量,構建起全民抗疫的嚴密防線。
總之,不管是日本標語的詩意,還是中國標語的“話糙理不糙”,都傳遞著相同的溫暖和深情。標語本無異,深情自在心。
典雅簡明共傳情,薪火相傳華夏風
昌邑市第一中學 6102 孫朔
庚子年初起愁雲,萬里徘徊凝江城。武漢疫情動八荒,五湖四海伸援手。
在疫情席捲全國期間,日本捐贈的物資上頻頻引經據典,引發了大眾的關注,讓中日標語來了次同臺競技。筆者認為,不管是古典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日本標語,還是簡明的“武漢加油,天佑中華”中國標語,都承載著人間美好深情,亦蘊含著豐厚華夏文化。
小小標語,傳遞深情。
日本標語,似雕樑畫棟,優美雋永,細品而來,其味如茶,清新淡雅。“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如歌,唱出的是中日兩國人民風雨同舟,同舟共濟,唱響的是人際關係的溫暖,東方世界的友誼。“遼河春暖,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似畫,畫出的是兩國異地冰雪消融,花伴春開,蘊含的是對大眾的真摯的祝福,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體現的是東方文化之風潤物細無聲撫慰人心的魅力。日本標語展現著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輕聲細語,給頭上籠罩著烏雲的人們帶來一一束束陽光,緩解了在家中等待的焦慮,無法出戶的人們心中的恐懼與驚慌。
再觀中國標語,不管是“串門就是互相殘殺,聚會就是自尋短見”,還是“口罩還是呼吸機,您老看著二選一”,土裡土氣的話語中三分逗趣,七分威脅,嚴厲之意無需言表。的確,與日本標語相比,中國標語有些粗俗強硬,但真的像眾人所說的那麼不堪,到了文化中斷的高度嗎?誠然,日本標語婉約柔美,但中國標語也是話糙理不糙。再說,中國標語更簡單明瞭,沒有華麗的辭藻,也就沒有了拐彎抹角。“大道至簡”。中國標語洗盡鉛華,如一位高明的劍客,劍拔出鞘,直指要害,一擊命中。前者瞄準的是“麻痺大意大無畏”的人群,後者則針對的是“消息閉塞觀念滯後的老人”。通俗易懂的標語如金石之聲,清脆鏗鏘,更能警醒人心。再細思之,嚴厲背後,不正是默默的關心嗎?都言“溺子如殺子”,這種近乎嚴苛的不放縱,是另一種愛的表達。
薪火不斷,華夏流風。
不可否認,日本標語如春風化雨,古色古香,如小橋流水般,沁人心脾,而中國標語與之相比言辭粗陋,但有人就此提出“傳統文化中斷論”,未免也有些魯莽果斷。這些令人誇讚的日本標語,其根起源於中國,據知情人士,它們的使用亦是出於華人華僑的提議。而中國本土亦不缺乏善使筆墨者,就如“衣白褂,破樓蘭,赤子切記平安還”,更有不勝其數的詩詞頌賦。再者,如果真的是文化中斷、傳統淪喪,那麼我們近些年來各類平臺打造的各類高品質傳統文化綜藝節目,又怎會形成如此巨大的社會影響?從最初的《百家講壇》《中國漢字大會》到《朗讀者》《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中國詩詞大會》……,一份份文化瑰寶再次翻出,一批批青年才俊承前啟後,我們民族的自信力節節攀升,我們對自己的民族文化表現出空前的文化自信。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盤鳳凰。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並存,與日月同光。”華夏民族文化從風起雲湧中走來,從悠悠歷史深處走來,綿綿不絕,薪火相傳。
標語雖小,同載美好深情;薪火不斷,共傳華夏流風。
古韻唐風誠可貴,結合形勢價更高
昌邑市第一中學 6101 黃毓昕
近日,日本援助物資的抗疫標語火了。帶有濃濃古韻唐風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直擊網友們的心田;反觀國內國內抗疫宣傳的標語,卻成了“拉拉隊式的口號”“充滿語言暴力的威脅”。於是,“國內文化淪喪論”“中國人失語說”甚囂塵上,但我以為“捧人貶已實不必。標語擬定,古韻唐風誠可貴,結合形勢價更高。”
不可否認,相比日本的雲錦天章,中國的土味標語在文學方面確實有所欠缺。從淺層的方面來看,這只是兩國日常用語習慣的不同罷了;但是,從更深層的方面來看,這何嘗不體現出兩國整體文學功底和審美能力的差距?
與日本高等教育普及率高達百分之百、高素質學者比比皆是的發展現狀不同,中國目前普及的僅為九年制義務教育,全國人民文化水平參齊不齊。這種現象的背後,更有我們在過去數十年甚至近百年間,在追求現代化的道路上對國學的重視不足,傳統文化教育被擺在了一個並不顯要的位置,以致現階段倒有些“國學靜寂”“文化消沉”了。儘管近些年來對於國學的研究與恢復工作已經搞得十分熱鬧,從官方到黎民百姓,從高等學府到民間協會,“祖宗文化”漸次迴歸,但這些“熱鬧”和迴歸的背後,也多了些市場文化的喧囂:躁動彷徨,雜亂空洞,恰似滿國的花花草草卻不能開闢成一處風景。面對五千年文明的浩瀚墨海,我們所說的卻僅是“武漢加油,中國加油”,這的確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過度消極,一味悲觀,空羨旁人,嗚呼哀哉,也著實不必。正如黑格爾所說,“存在即合理”,中國鄉村“土味”標語也自有自價值和道理。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結合了國情鄉情的標語,直指人心,防疫效果甚佳。
一則,疫情當前,土味標語更為硬核。“串門就是自相殘殺,聚會就是自尋短見”,“今天沾一口野味,明天地府來相會”,在鋪天蓋地的“硬核”標語背後,我們能感受到一種堅強的決心。這種決心,並來自於駢散之美,修辭之雅,而是在於情感的強烈,警示的深刻,維護“共同體”的堅決。於農村內的淳樸民眾而言,辭藻華麗的文字並不能觸動人心。若果真如日本抗疫標語一樣文藝範兒,那反而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格格不入,讓人恥笑,收效甚微。
二則,土味標語的存在,也恰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包容性。中華文化既有雕欄玉砌的華美無雙,錦繡文章的古色古香,小橋流水般沁人心脾;也有民間文化的通俗明暢,網絡文化的大眾娛樂和針砭時弊。這種多元包容的格局,使我們既可以站在高臺上大聲疾呼,發出金剛怒目式警世醒世之言;又可以坐在臺下淺吟低唱,表現出流觴曲水、出口成章的風流。總而言之,陽春白雪,下里巴人,雅俗共賞,既有仰望星空的浪漫,又有腳踏實地的真實。
風雨多經志彌堅,關山初度路猶長。時至今日,我們呼喚古韻唐風的迴歸,更要有與時俱進、事實就是的思想。國學之發展,不僅在於對五千年文明的繼承,更關乎對形勢的考量,兼容幷蓄的發展心態。今日之世界唯中華文明之不絕,相信老樹發新芽,當更為枝葉繁茂,蔚為壯觀。
標語解讀要有包容的文化心態
昌邑市第一中學 6101 徐康博
近日,大量抗疫標語不斷湧現,為共克時艱再添推力。這其中,既有詩詞日標的春風化雨,又不乏土味國標的硬核宣傳。針對這兩種風格迥異的標語,我認為:標語解讀要有包容的文化心態。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詩詞的國度。傳承著千年文化的詩句,跨越時空界限,於抗疫之時帶給我們最雋永的感動。“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詩詞以其獨特的魅力,寥寥幾字,就引起中日兩方的共情。感動之餘,我們也無不驚歎於日方對中華詩詞文化的深度汲取。相較之下,作為詩歌國度的原住民,看到本國在詩歌傳承方面的不足後,更應鞭策自己,做詩詞的傳薪者,而不是借題發揮,大發“文化淪喪”的謬論,做一個只會抨擊來抨擊去的“鍵盤俠”。只有更多人參悟了詩詞的純粹,才會對這些高雅標語產生更強烈的共鳴,更好地凝聚抗疫的精神力量。
中華文化多元共生,民間文化也是我國龐大文化體系中的一個符號。在抗疫時刻,一系列的土味標語應運而生。部分文藝細胞敏感的網友無法接受土標的盛行,吐槽連連。在我看來,土標雖讀之粗陋,但其警示性卻不容小覷。通俗易懂,恰恰是抗疫時期最需要的屬性。“文章合為時而著”,土標以其通俗風味,落實好抗疫宣傳的“最後一公里”。特殊時期,標語的實用性尤為重要,只要能扼守疫情蔓延的風口,摻有些許土味,又有何妨?
其實,詩詞標語也好,民間土語也罷,拘泥於標語的形式並無必要,關鍵是對文字背後的情感內核準確把握和標語具體情境下的合理運用。對日標的高端狂熱地頂禮膜拜,亦或對國標的通俗大肆地口誅筆伐,都是偏激的文化解讀行為。準確的標語解讀,不是無腦地附庸風雅,也不是“類文字獄”般地苛刻較真,而是懷著兼容幷包的文化心態,理性審視,辯證分析,既要看到詩詞標語的文字美、情感美,又要理解土味標語的時代語境和責任大愛。
引用唐風詩句的日本標語,站在“友”的方位,以端莊典雅的詩詞為紐帶,表達鼓勵與支持;而我們的通俗土標,立足於戰疫主場,發揮防疫宣傳的實用功效。一雅一俗,一柔一剛,共同擔負防疫鼓勁的責任。美感與真情結合考量,才是文化解讀的正確打開方式。
“標語風波”或許不久就會過去,但文化傳承與解讀卻不會止步於此。面對千差萬別的文化形式,我們更應保持包容的文化心態,恪守時代語境的解讀原則,消除文明互通的鴻溝,充分挖掘文化內核,開創多元文化新局面。屆時,人類文化亦將百花齊放,千帆齊發。
非無詩風詞韻,更需深入人心
昌邑市第一中學 6101 楊逸飛
近日,日本捐贈物資上的古詩詞火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古風古韻,意韻悠長。反觀國內各大媒體的“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等標語,在網友看來似乎少了些唐風宋韻。可細研究之下,我們發現,我國非無詩風詞韻,大疫之下,標語更需深入人心。
日本標語的盎然詩意,優美文辭,一時間在國內引起熱議,慌了神的網友更是拋出了“傳統文化中斷”的結論。這顯然是庸人自擾了。
早在疫情爆發的初期,網絡上便早已出現了一些激勵人心的章句:“乙亥末,庚子春,荊楚大疫,染者數萬計。……月餘,疫盡去,國泰民安。”《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冠軍得主彭敏,更是以“恩深轉無語,懷抱甚分明”等詩句回贈。在眾多的網文詞章中,不乏使用古雅筆法,更不缺平仄押韻,其恣肆文采與日本友人的寄語相比,毫不遜色。正如謝安與謝玄棋逢對手,難分伯仲。
又怎能說本國無詩風詞韻了呢?又怎能輕易判定我們傳統文化中斷了呢?或許網友們又會把矛頭對準掛於鄉間街頭的硬核標語,“今天沾一口野味,明天去地府相會”“串門就是互相殘殺,聚會就是自尋短見”,何其粗陋!我們不妨思量一番,農村標語的撰寫人多少本村的村幹部,他們撰寫標語的目的是傳播防疫知識,控制疫情傳播。就標語本身來看,且不說其韻腳相稱,讀來順口,便於流傳,單看其宣傳效果,就可謂真正起到了預期的防疫效果,並且讓大疫之下的“顧大局,識大體”觀念深入人心,鄉間民主的思想覺悟空前提高。
或許網友們又要說難道高雅的詩詞標語就不能起到相同的效果嗎?為什麼一定要如此粗俗呢?馬克李維有言:“有的時候,距離會讓人找不到合適的話題。”於農村內的厚朴民眾而言,辭藻華麗的文字並不能觸動人心,讓他們意識到疫情的嚴峻性,因為這些古語雅言並不在他們日常交際的語言體系之中,這就意味著民眾不會對這些語言形式有任何敏感,而只能“熟視無睹”而已。而“不聚餐是為了以後還能吃飯,不串門是為了以後還有親人”這樣通俗接地氣的語句,雖然讀之粗陋,但能真正走進民眾的內心。
況且,標語話雖直白粗俗了些,卻並不格調低俗,而是話糙理不糙,又何必吹毛求疵呢?其實,我們完全不必嘆息,更不必自怨自艾。據悉,日本物資上的詩文標語絕大多數是居日華人擬寫的,引用了《詩經》中“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的是NPO法人仁心會聯合日本湖北商會等四家機構,這些全是華人組織。他們即便遠離祖國,卻依然心繫家鄉,疫情之際,不忘故土,施以援手,其情動人。這不恰恰是“遊子悲故鄉”的詩心詩情,恰恰是國難之際最動人的詩風詞韻嗎?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高呼“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詩詞寄語與簡明標語均為賦深情,遇到“唐風在日本傳揚”,我們不該抱怨,反倒應該為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而自豪;遇到“你只會武漢加油”,我們也不該抱怨,追源逐本。正如龍應臺所言要改變“集體的心靈貧乏、草率、粗糙,甚至粗暴”。
國內非無詩風詞韻,只是,大疫之下,標語更需深入人心。
相比於美,實用於當下更重要
昌邑市第一中學 6102 林慧凱
日本抗疫物資上的標語引經據典,讀來讓人感覺滿滿的“大唐風采”;國內城市農村標語一語中的,不加修飾,很“接地氣”,只求讓人能看得懂,記得住。好事者將之兩相對比,好像一下子顯得國人的文采盡失,甚至有人說“中國人失去了說話的能力”。
其實,依我看,不同的標語適用於不同的環境和形勢,在中國疫情形勢如此危急的情形下,簡單直接的標語,比古韻古香的經典詩句實用得多。“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何其美哉,細細品來,道出了天下之人為一家的美好願景。“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何其壯哉,細細悟來,道出了日本友人與我們同甘苦、共患難的高尚品格。感動之餘,我們不妨理性思考,對於當下中國的疫情防控,僅僅靠優美動人的詩句,真的實用嗎?
疫情之時,正值我國春運回鄉高峰,也恰是國人春節前夕置辦年貨,走親訪友的人流密集期。防疫標語的擬寫目的就在於,能夠第一時間控制人口流動,防止交叉感染。當社會大眾都夠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家自動隔離,為抗疫工作進一份力的時候,還有一部分特殊群體,並沒有真正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和防疫工作的緊迫性。這種情況之下,“硬核”標語應運而生,這些標語的重點宣傳對象是那些“始作俑者的野味食用人群”“返鄉探親流動人口”“消息閉塞觀念滯後的老年人”“麻痺大意聚會串門的大無畏人群”等等。
這些標語完全符合這些人的生活語境,且生動形象,不乏有高度的警醒意識。雖然標語確實是土裡土氣,但確實是話糙理不糙。一句“串門就是互相殘殺,聚會就是自尋短見”可能真的會叫醒一些裝睡的人。這也是《人民日報》第一時間為這些標語點讚的原因。這是一場沒有槍炮、硝煙的戰爭,卻是一場有病毒、恐懼、謠言、歧視的戰爭,它更加的激烈殘酷。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名戰士,一名和恐懼、懷疑、謠言、自私鬥爭的戰士。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高呼:“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做。”此時,一句簡單粗暴,直抵人們內心深處的話語,比任何靈丹妙藥都好用。一句優雅之詩,不一定會阻止人們謠傳的行為,但一句虎狼之詞,則一定能驚醒正在犯錯的人;一篇引經據典,共唱和諧的駢文,不一定會引起人們對人人平等的重視,但一則簡潔有力,充滿現實意味的小文,一定能引起人們對於人格的重視。這個時候,一句“武漢加油,中國加油”比“同氣連枝”要有用得多。
我們既要感動於“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帶來的友人關懷,更要聽訓於“口罩還是呼吸機,您老看著二選一”的防疫宣傳。日本友人的標語,是為了展現中日的友好關係,大和民族與中華民族同在;而中國標語,只是為了快速提醒市民、村民疫情的嚴重。功用本就不同,非要爭出個好壞,辯出個輸贏,未免牽強了些。
不同的標語適用於不同的環境和形勢,相比於美,實用於當下更重要。
雅俗共構“接地氣”的傳統文化
昌邑市第一中學 6101 謝宇家
全國抗疫期間,各類標語層出不窮,有日本送入中國的”經典詩詞”型標語,也有國內民間高手擬寫的”幽默雷人”型標語。雖然一個顯得高雅,一個顯得粗俗,但他們所表達出的對抗疫工作的支持是相同的,得到了民眾認可,都是”接地氣”的。
日本所引用的“青山一道同風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等都出自中國古代詩詞,這種充滿詩意的標語,使人們感受到了千里之外的鄰邦帶來的溫暖。我們感動於這些標語,不僅僅是因為它們給了我們莫大的支持,更因為它們同時帶來了異域他鄉的“文化知音”的脈脈溫情。日本標語也正是因為通過詩歌這種特殊的方式才變得“接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的 。
與中國和日本關係不同的是,國內民眾之間,尤其是標語的宣傳單位和被宣傳對象之間,他們更像是國家內部的親人關係,也就是俗話說的“關起門來一家人”。家庭內部的交流更多關注的是信息傳遞的效率,而語言是否精彩就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況且,在防疫面前,我們衡量標語好壞的標準應該是防疫的效果。單看這個標準,國內的宣傳標語就顯示了“精準宣傳”的特點。“今天吃一口野味,明天地府來相會”關注到了始作俑者的野味食用人群,“口罩還是呼吸機,您老看著二選一”關注到了消息閉塞觀念滯後的老年人,“出門就是相互殘殺,聚會就是自尋短見”關注到了具有“大無畏”精神的到處流串者……而且,這些標語通俗幽默,話雖糙但理不糙,使人們在讀之一笑後立刻就提高防疫警惕性,從而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達到極佳的效果。細品雖失之粗俗,可也正體現出“中國民間文化”的氣息,折射出民間文學的土味鄉情。
至於,個別網友所說的“國內傳統文化淪喪,唐風在日本延續”那就更是大錯特錯了,這要麼是缺乏最基本的文化視野才有的片面判斷,要麼是缺乏文化包容心態的立場下才有的非理性判斷。近幾年國內風行的《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見字如面》等文化綜藝節目火遍大街小巷,傳統文化蔚然成風,我們的文化自信空前高漲。無論是高雅是詩詞文化,還是俚俗的鄉土文化,都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兩種文化形態雅俗共賞,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接地氣”的傳統文化形式。這舉國抗疫的艱難時刻,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民族歷經時代滄桑洗禮的多元文化將更加熠熠生輝。
總而言之,農村的標語絕不是傳統文化的淪喪,日本的標語也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轉移。這兩種文化形式合併在一起,才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中華文化形態,否定任意一邊,都是錯誤的。
閱讀更多 高中語文在線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