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飛速發展的背後 女性也是重要創新力量

近日,人工智能全球女性榜單(Women in AI)發佈。榜單指出,中國擁有AI最具影響力女性學者數量位居全球第二,佔比約6.7%,但人工智能領域最具影響力學者仍存在男女比例失衡問題。其實,男女學者比例失衡問題並不僅限於AI領域,在整個科研領域都是如此。

必須承認,在中國科研事業飛速發展的今天,數以千萬計的女科學家活躍在中國各個科研領域。據統計,女科學家佔到中國科研人員總數的30%,為中國的科技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這群人裡的佼佼者,有人們耳熟能詳的屠呦呦、張彌曼,還有“世界傑出女科學家”中國首位獲獎者、電子顯微學專家李方華院士;“世界傑出女科學家”香港首位獲獎者、神經生物學家葉玉如院士……這是一份長長的榜單。

在中國古代,女性價值的體現是在家庭這個以鍋臺為中心、以丈夫孩子為半徑的圓圈內,在這個小天地裡,女人的理想、才氣被泯滅無遺,一日三餐縫補漿洗等瑣事雜務佔據了她們的全部時間和精力。

近100多年以來,直至我們身處的這個新時代,年輕一代女性越來越多地受到更好的教育,靠自己的才能和力量參加社會工作,和男性一起承擔起社會職責,體現出自身的社會價值。

科學研究,本來就是一條充滿艱難險阻的道路,女性除了本身科研領域的壓力,還存在來自評價體系、生育問題和兼顧家庭等方面的壓力。

近年來,社會各界都在努力改善女性科研工作者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比如“優青”項目,考慮到女性獲得博士學位以後會有2年左右生育的時間,就把女性參選的年齡延長了2歲。

女性本身也應積極主動自我調適,保持良好的心態。以未來科學大獎設立4年來唯一一位女性獲獎者王小云為例,每天忙完家務,哄睡女兒,王小云就在家裡的小檯燈下演算哈希函數,為密碼學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她說:“我的科研就是抱孩子抱出來、做家務做出來、養花養出來的。”這是何等通達樂觀。

從歷史發展看,無論是農業革命還是工業革命,女性因為受體力等因素限制,整體上沒能掌握最核心的技術,只能處於社會輔助性地位。而在信息革命時代,尖端科技頭一次不需要體力參與,特別是在科研領域,體能已經不再成為制約女性從業的主要因素,女性迎來更多參與科研的機會。

其實,女性還享有一些男性不具備的優勢:女性普遍更為細緻,考慮問題更為周全,而這些特質對於科研工作十分重要。比如工作時對現象的觀察更加仔細,在做一些重複性工作,特別在實驗過程中,可能更有耐心,更容易發現一些趨勢性的變化。

性別無法選擇,曾經的性別差異所造成的種種觀念目前仍部分存在。不過,最優秀的女性科學家,恰恰是跨越了“女性”這一邊界,不囿於此,其普遍性價值和意義才會真正凸顯。或許我們可以期待,在不斷開闊視野和自我審視的基礎上,女性可以不斷超越自己,其科學探索也可以不斷取得突破。陳 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