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105年人生,对教育孩子有6点启迪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105年人生,对教育孩子有6点启迪


“绝无仅有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这是钱钟书写给妻子杨绛的话。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这是钱钟书对杨绛的“评语”。

毫无疑问,杨绛是钱钟书的“贤妻”。从他们结为夫妻,杨绛就开始了对钱钟书一生的照顾。

在牛津留学期间,钱钟书吃不惯西餐,嗜书如命的杨绛每天牺牲自己两三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学习做饭,“卷袖围裙为口忙,朝朝洗手做羹汤”。

四十年代,钱钟书要写《围城》,杨绛为支持丈夫,就让他减少当时教课的钟点,为节省开销,她辞掉家里的女佣,心甘情愿做“灶下婢”,亲自劈柴、做饭、洗衣……

钱钟书生活上一切,几乎都是杨绛打理,包括钱钟书的头发,每次都由杨绛亲自来理。

……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105年人生,对教育孩子有6点启迪


比“贤妻”更毫无疑问的,杨绛是个才女。在文学创作上涉足剧本、小说、翻译等领域。而且,在每一个领域都很了不起。

杨绛一生创作了多部喜剧,《称心如意》、《弄真成假》是其中的代表作,受到夏衍、李健吾等人的高度评价。尤其是《弄真成假》,更是被李健吾评为中国喜剧的一个里程碑。

长篇小说《洗澡》被文学家施蛰存评价为“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

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是公认的现有汉译本中最好的,作为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书目,列入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

……

杨绛说自己是“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但她不仅仅属于钱钟书,她还属于文学、属于世界文化交流。对了,她还属于教育,她一生的品行、个性,用来教育孩子也是非常落地的,孩子们至少可以在她身上学到以下6点真谛:


1、能应对风浪,才可以远航

1938年9月,杨绛、钱钟书和女儿钱瑗一家三口,乘坐法国轮船回国。船在海上,因风急浪大,一向晕船钱钟书难受的不得了。一番风浪颠簸过后,体贴的杨绛对丈夫说:依我看呀,这坐船不晕船,就要不以自己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顺着船在波涛汹涌间摆起伏,让自己的身子与船稳定成90度直角,平平正正,而不波动。钱钟书按杨绛说的去做,果然不晕了。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105年人生,对教育孩子有6点启迪


这既是杨绛的坐船哲学,也是她的处事哲学。面对大海的风浪如此,面对人生的风浪也是如此。

在建国之后那段动乱的年代里,有一次杨绛在一次大会上被学生不实控诉(当时杨绛在清华大学教书),很多不知情的人表现出对杨绛的愤怒,甚至有人开始与她开始保持距离。

当天晚上,钱钟书和女儿都不在家,她既没人倾诉,也没人安慰。但运用她的“坐船哲学”,不一会儿自己就想通了,看了一会儿书,便睡觉了。

而且,第一天一早起来,还特意打扮得喜盈盈的,拿着篮子到校内菜场上“人最多的地方去招摇”,看一看别人如何表现。结果,有人看见她老远就躲开,有人装没看见,也有人跟他照常打招呼。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杨绛看着众人的表现,只觉好笑,觉得以后如果把众人的反应写进剧本里,绝对是一场好戏。

杨绛凭借这样的心态和哲学与钱钟书一起,坦然面对一次次的折磨与摧残,度过了那段特殊的岁月。然而,他们的很多好友如傅雷、吴晗,都含冤自杀而死,没能在那个年代里挺过来。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有出息、希望孩子出人头地。但这些如果和孩子的一生平安相比,都不值一提。人生就像一次海上远航,应对风浪应是最基本的能力。


2、纵然生命如蚁,不让尊严入泥

抗日战争期间,杨绛一家住在上海法租界。从家去当时杨绛任教的小学,距离颇远,中间要乘坐电车,电车在途中要停车接受日本兵上车检查。日本兵上车时,全体乘客都要起立。有一次,杨绛在车上站得比别人晚了一些,被日本兵觉察到了,日本兵走到她面前,用食指在颔下猛一抬。杨绛顿时大怒,咬牙切齿地吐着一字字大声道:“岂有此理:!”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105年人生,对教育孩子有6点启迪


车上原本就很安静,杨绛的怒骂,更使车上的静默产即上升到最高度,同车乘客吓得惊慌失措,大气也不敢出。只见日本兵与杨绛对视,杨绛毫不示弱。两人相持了一会儿,那个日本兵才转过身去,蹬着笨重的军靴,一步步走出去。

在那日本人可以在中国随便杀人、而且杀了也白杀的年代,那个情景想想都会让人替她捏把汗。但她用愤怒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表达了自己的不屈。

钱钟书曾被人诬蔑邈视领袖著作,被贴大字报。杨绛看了大字报后,十分愤怒,自已就拟了一份质疑这个大字报的小字报,贴在大字报的下面。

结果她被揪到本单位大会议室,与其他“牛鬼蛇神“一起示众。他们一个个被勒令屈辱地低着头,出乎人们意料,偏偏杨绛拒绝服从,她满面怒容地昂着头!人们斥问她为什么如此顽固,她怒不可遏地跺着脚大喊:“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一向和颜悦色、温文尔雅的杨绛,那一刻变得像一头愤怒的猛狮。

她的这一大无畏之举,使在座的同事心中引共鸣或灵魂震撼。从此大家对她刮目相看,觉得也柔弱的外表之下,蕴含着刚正不阿的精神情操和知识分子的铮铮傲骨。


3、善良是一种储蓄

杨绛在社科院外文所工作时,所里有一位年轻的同事,最初曾参加过对杨绛的批斗,后来也成为了被批斗对象。他家在农村,妻子务农,父亲长年卧病,家里生活非常困难。当他被抓起来时,全家立时陷入绝境。杨绛不计前嫌,伸出了援助之手,每月从工资里拿出钱来寄给他家,帮他全家渡过了难关,并支持他坚持原则,不要向邪恶势力屈服。杨绛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这位年轻人。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105年人生,对教育孩子有6点启迪


杨绛对同事的帮助,源自心底的善良。杨绛有一位年轻的同事,母亲和她年龄一样大,和钱钟书一样患有哮喘病。杨绛每次为钱钟书求医问药的时候,都不忘记这位同事的母亲,常常将各种秘方抄给她。

杨绛还有一位同事,患病好长一段时间,要不间断地服用糖浆,但他当时家里孩子多,加上长年生病,生活非常困难。杨绛得知后,每月为钱钟书买糖浆的时候,也会为这位同事买一份,每月25日杨绛都会准时把糖浆送给他。一年多以后,这位同事的病终于痊愈,杨绛与钱钟书又给他家里寄钱和粮票,在经济上持续支持他们一家,逢年过节,也不忘寄些钱去,从70年代到90年代从未间断。

杨绛的正义与善良赢得了人们的爱戴。有段时间北京要筑地道,摊派每做砖,一人一百块,自己挖土借工具,做好后自己送交上去,据此,杨绛一家三口就得做三百块。当时丈夫和女儿都不在身边,这可使得手无缚鸡之力的她为难,她向监管的年轻人求救,商量代他打套毛衣交换。这个年轻人很敬佩杨绛和钱钟书的为人,一口答应,与其他年轻人一道为杨绛做好了砖并代她交上,却不肯要她打毛衣。

善良就像是储蓄,因你经常零存,所以有进可以整取。


4、面对争议,淡薄从容


2005年,中译本中发行最大的、由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引起了争议,有年轻译者质疑杨绛译本中一些译法存在错误,甚至说现在他拿杨绛译本当翻译谭上的反面教材。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105年人生,对教育孩子有6点启迪


这位年轻译者的论调一出,引起舆论哗然。很多学者、翻译家、出版人加入讨论行列,绝大多数人支持杨绛的译本。

不过,杨绛本人却淡看这一译本争端,认为不必小题大作,而且特意在报纸上发表声明,希望化“误解”为“了解”。声明中先是对年轻译者的质疑精神表示肯定,然后点明了这起争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解,并解释了年轻译者对她的译本的几个误解,比如那时出版社对外国的人名、地名的译法还没有统一,译者都按自己的读音译音。然后又向年轻的译者阐述了自己的翻译《堂吉诃德》时的理念,以有对原作的理解以及自己译法的想法与依据。最后还表示,翻译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错误在所难免,希望专家行家们继续指教。

相对某些专家充满“火药味”的言辞,杨绛的声明显得非常心平气和,透出一种谦虚求真的大家风范。


5、爱是体贴与付出

杨绛出身于新式家庭,而钱家则相对守旧。与钱钟书结婚时,到钱家要从旧俗,行旧礼,从小受的是新式教育的杨绛,没有一点排斥和嫌弃,为的是体贴钱钟书,不让钱钟书为难。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105年人生,对教育孩子有6点启迪


杨绛的通情达理,也赢得了公公婆婆赞许。钱钟书的爸爸称赞她“安贫乐道”,而且还问钱钟书的妈妈在他身后愿跟谁同住,她回答:“季康(杨绛本名)”。

婆媳关系,一向是家庭里的千年难题。杨绛能与公婆相处如此得宜,钱钟书心里肯定是无比感激。

因而,钱钟书也非常体贴杨绛。杨绛亲自操持家务的那段时间,钱钟书怕出身大家闺秀的的杨绛第一次挎篮子出门买菜难为情,特陪她同去小菜场。二人有说有笑买了菜,还一起见识了社会一角的众生相。

钱钟书怕杨绛太累,曾经自己关上卫生间的门悄悄洗衣服。可想而知,连穿鞋都分不清左右脚的他,衣服洗得一塌糊涂,还得杨绛全部重洗,但钱钟书的这种体贴,却让杨绛感动不已。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完美地诠释了“爱是相互付出、相互体贴”。


6、有种财富,叫家学渊源

杨绛和钱钟书一样,毕生爱好读书,在家闲暇时,她常与钱钟书各坐餐厅长桌一端,你面前一堆外语,我这边一堆古籍,夫妻俩神游书海、乐此不疲。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105年人生,对教育孩子有6点启迪

杨绛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她翻译《堂吉诃德》时,为贴近原著,放弃从其他语言译本转译的做法,决定学习自己之前没有学过的西班牙语。那时,她已经四十几岁。

杨绛即使在去世前的最后几年,虽百余岁高龄,仍坚持读书学习。读书,似乎对她和钱钟书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杨绛的这种爱读书来自家庭的熏陶,她说:“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论》一篇接一篇,浩 气冲天,掷地有声。我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妈妈操劳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总要翻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读得津津有味。我学他们的样,找父亲藏书来读,果然有趣,从些好读书,读好书入迷。”

正是前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杨绛终生能忘,她和钱钟书对女儿钱瑗,也从不训示。女儿见父母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拿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


·END·



【辅你做更好的家长,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研究古今中外500多位名人的成长经历,希望对家长和孩子能有借鉴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