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善良女人出軌的前世今生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是作者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品主要通過安娜-卡列寧-沃倫斯基線索展示了封建主義家庭關係的瓦解和道德的淪喪,同時通過另一條列文-吉提線索描繪出資本主義勢力侵入農村後,地主經濟面臨危機的情景,揭示出作者執著地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這兩條平行的線索和一條鏈接性次要線索結構而成,整體上反映了農奴制度改革後經濟生活上的矛盾現象。

安娜•卡列尼娜|一個善良女人出軌的前世今生

安娜卡列尼娜——一個出生貴族,父母早逝的美麗女人,一個被按照貴族和教會的婚姻制度在姑母包辦下嫁給了比她大二十歲的年紀輕輕便官運亨通大官僚卡列寧的女人

婚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安娜在這種宗教思想支配下她也曾安於天命,把全部感情寄託在家庭和兒子身上,全心全意扮演一個偉大母親和盡責妻子的形象。直到伏倫斯基的出現,安娜沉寂的內心終於起了漣漪,喚起了深埋在其心中久違的對愛情的嚮往。這個曾經——現在也如此,甚至更加劇烈——一味追求自由和愛情、不能剋制自己感情的已婚婦女毅然決然違背婦道——即使時間證明這樣會讓她身敗名裂,自取滅亡。她也在所不惜,她渴望自由而大膽地愛,不願像別的其他貴族那樣礙於臉面,委曲求全,也因此拒絕接受丈夫關於保持表面的夫妻關係、允許其偷偷與情人往來的建議。果敢地衝出家庭和倫理道德施加的束縛,以心中那點僅有的對愛情的嚮往為支撐與伏倫斯基非法地結合在一起,過上公然與整個社會的矛盾而又幸福生活。

雍容華貴的沉寂

安娜•卡列尼娜|一個善良女人出軌的前世今生

出軌前的安娜,是彼得堡的一位大人物的太太,是彼得堡的貴夫人。有著任何人見了都喜歡的容顏,舉手投足間的神韻嫵媚而親切。一雙閃閃發亮的灰色大眼睛,濃密的睫毛,豐滿的身段,輕盈的步伐,無不洋溢著的青春朝氣和一絲令人驚奇的壓抑。

儘管結婚了,但安娜對於丈夫是沒有那麼愛的,大概是二十歲的差距在二人面前畫上了一條鴻溝,讓他們之間沒有能擦出愛情的火花,只有婚姻賦予的責任和因結合在一起而產生的結晶。對於兒子謝遼查來說,她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好母親,以至於後來當她帶著激動的心情從國外回到彼得堡以後,對於兒子強烈的思念促使她採取各種各樣的方法以求見兒子一面——其中就包括了寫信去懇求同法律意義上的丈夫卡列寧親近的李迪雅伯爵夫人讓其安排自己與兒子見一面的事,雖然這讓她感到被侮辱、被損害,但她就是這樣做了。安娜是一個好母親,是一個愛孩子的女人,無論是在哥哥奧勃朗斯基家所表現出來的記得每一個孩子的名字、出生年月、性格以及得過什麼病等,還是在火車站、在國外、在鄉下、在彼得堡的上等旅館裡所表現出來的對自己兒子的思念都表明安娜一開始是愛孩子的,愛別人的更愛自己的——儘管有時候加上另類的感情之後也會覺得有些掃興。

安娜•卡列尼娜|一個善良女人出軌的前世今生

華貴而雍容的安娜,無論是在彼得堡還是在莫斯科的社交圈子裡都散發著耀眼的光芒。良好的教養使其舉手投足間的盡顯優雅從容,善於同人打交道使其在各個圈子都可以遊刃有餘、來去自如,也多了些選擇的餘地。也正是這樣的富有餘地的選擇給她出軌提供了無限量的動力,讓她在盡享沉寂生活的榮華時還有一顆躁動的追求愛情的心。

醞釀於社交界的熾熱

在謊言的陰暗和坦白的無恥之間,還存在一大片灰色地帶,在那裡,我們知道真相,但是閉口不談,或是故意忽視它。在社交場合,禮儀規定禁止某些真相被肆無忌憚地傳播開。 ——米歇爾·圖尼埃

社交場所大概是富人資源交換最頻繁的場所之一。在列夫•托爾斯泰的筆下,描繪了各種各樣的場所下人們進行社交的方式,舞會、生日宴、劇場、賽馬場、獵場、療養院等。正如米歇爾·圖尼埃所說,社交場合是一種灰色地帶。安娜的愛情也在這各種各樣的灰色地帶中開始變得愈加熾熱,使其一步步走向黑暗、走向毀滅。

安娜起初竭力避開培特西夫人的圈子,因為那裡的交際費超過她的進款,而且她心裡也比較喜歡第一個圈子;但她從莫斯科回來以後,情況就反過來了。她避開那些精神上的朋友,進出豪華的交際場所。她在那邊遇見伏倫斯基,並在這種會見中嚐到一種銷魂的快樂。

安娜•卡列尼娜|一個善良女人出軌的前世今生

以前厭倦的高消費圈子,以前給予慰籍的精神伴侶,終歸敗給了萌芽的熱烈的愛情。這種遮遮掩掩的愛情就像是綠葉掩映下含苞欲放的花朵,它的美,美在朦朧。就像大多數東西在第一時間都不會被發現缺點一樣,愛情最美好的階段總是剛萌芽的時候。

即使用最多的人給最熱烈的愛作著掩護,也避免不了風聲鶴唳、禍起蕭牆,畢竟人言可畏。不管怎麼說,一個出軌的人,即使你對愛情的真摯是有目共睹的。你對你的另一半帶來的也一定是傷害,何況他還是一個在社會上有著優越地位的上流人士,對這種行為憤怒是無可厚非的,他始終是要報復的。即使忍了你在大庭廣眾之下屋裡的眉來眼去,忍了你偷偷摸摸在家裡的約會,忍了你因擔心情郎而表現出來的驚慌失措,甚至忍了你的坦白,忍了家門口撞見的情敵並在忍讓中饒恕了這種荒誕,成全了這種熾熱的愛情。讓你們去旅遊、去逍遙、去過幸福的生活。可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面對著無望的仕途,承受著社會的輕蔑和冷酷,對一個沒有友誼、沒有知心朋友、婚後把可能傾注的感情全部傾注在妻子身上的男人,這樣的苦悶無疑是雙倍的。

愛情就在身邊,可結果呢?

安娜•卡列尼娜|一個善良女人出軌的前世今生

帶著坦誠帶來的無畏,帶著丈夫的寬恕,帶著愛情和孩子,遊覽世界的大好風光。這是多麼美好的畫面,多麼幸福的一家人——如果情人便是丈夫的話,大概就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旅遊總是要結束的,生活還要繼續。欠生活的,也是時候還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安娜開始不斷出現過度焦慮的狀況。在拋夫棄子獲得短暫的幸福之後,終於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可恥並認為自己做了壞事,應該得到懲罰,雖然自己現在有了可愛的女兒,有為了自己犧牲功名的情人。就像大多數因為差距過大或者付出失衡的戀人一樣,她對她和伏倫斯基之間的關係有了新的認識,這讓她感到難受。他們開始用不同的方法消磨守護在彼此身邊——曾經這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啊——的漫長的時間,沒有了社交、沒有應酬、沒有工作之後,他們全天候陪伴在彼此的身邊,這是他們嚮往的愛情的模樣。時光匆匆,終於伏倫斯基開始不滿足於自己的慾望,放棄了自己擅長的政治活動,熱衷於繪畫和閱讀,這些曾經雖然有些天賦但早已放棄了的領域,現在重新拿起,只因為身份是安娜的愛人,這樣的愛使得他成為一個完整的妻管嚴,不早出,不晚歸,不斷壓抑自己對自由的慾望。不得不說,安娜是幸運的,丟掉了一個自己不愛的老男人之後還能找到一個對自己百般寵愛的小男人。

安娜•卡列尼娜|一個善良女人出軌的前世今生

可生活的報應來得那麼早,那麼快,在他們還沒有來得及尋找到更合適的出路之時——大概正是因為如此——生活的報應便來到了安娜的身邊。伏倫斯基付出越多越讓她感到愧疚、不安和失去。這些像是正在一步步吞噬她的靈魂一樣,整日整夜的煎熬著她。

痛苦和幸福交織在一起,時而痛苦,時而幸福。這種交織的情緒從俄國到威尼斯,從威尼斯到羅馬和那不勒斯,再到意大利,然後回到俄國。像幸福轉了一圈,回到了起點。回到幸福開始的地方。可如今,時過境遷,經過幾個月的發酵,彼得堡留給他們二人的已經只有痛苦和冷漠了。恢復如初的念子心切又如何,曾經風光滿面的身份又如何。如今只不過是一個失足的母親和被上層社會屏蔽的女人。回不去的家,呆不住的旅館,滋生的矛盾,正在蔓延。

當欺騙鼓足勇氣敲開房門,裡面是偷偷摸摸的期待。一切都是熟悉,一切都是陌生,兒子就在眼前,對方以為是夢境。匆匆,只恨太匆匆。飛快流逝的時光讓憎恨和嫉妒填滿,還只能像做賊一樣溜走,忘了揹包裡還有給兒子的玩具,多麼可悲的結局。匆匆一別,竟是永恆,對於一個媽媽來說,不讓其見到自己的兒子,這大概是來自那個男人最嚴厲的懲罰了

安娜•卡列尼娜|一個善良女人出軌的前世今生

意大利的奶媽,法國的僕人,德國的管家,收養英國的小女孩,育兒室的那個不穩重不可愛的英國保姆,一切都是國外的,就連鄉下產業的模式都是國外的——沒有一個正經的人願意到他們家來當差。他們只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沒有正常的社交生活,更多的是自娛自樂。

愛情的最終的落腳點一定是現實生活,靠想象架構出來的框架遲早有毀滅的一天。

即使他一次次用向她保證永遠愛她來使她變得平靜從而找到活下去的慾望,可這終究抵不過一個無聊的人心裡逐漸累積的負面情緒。逃避像是另類的追逐,富麗堂皇的歐式建築,新穎的法國糊牆,英國進口的嬰兒車,窮奢極侈的氣派;蒸蒸日上的事業,紅紅火火的副業,糊里糊塗的家業;女伴是在闊親戚家噌吃噌喝的華爾華拉公爵小姐。這樣的鄉村生活並沒有給愛情帶來應有的安樂,而且清閒也沒有能讓安娜這個做母親的知道新生的女童有幾顆牙齒,並且她除了思考自己是如何孤零零的一個人之外,她知道的並不多,還要假裝毫不在乎地用讀書這個藉口來掩蓋一個人生活的寂寞。多麼孤零零的一個人,一個為了怕情人變心從而想盡辦法栓住情人而又不願承認的女人。

安娜•卡列尼娜|一個善良女人出軌的前世今生

她對愛情的理解最基本的方式便是看見和陪伴,因此如果情人離開了她的視線,她便覺得沒有了愛情。因此在伏倫斯基離開家去參加選舉的六天裡,寂寞佔據了她整個心靈,一刻也沒有離開。這簡直要了她的命一樣的痛苦。於是第七天在她以女兒生病這樣的藉口之下,終於贏來了愛情的迴歸,情人又一次出現在她的眼裡,這使她忘乎所以的高興並寄希望於同丈夫離婚來保持對這種幸福的永久的攫取。

臥軌,是出軌最後的倔強

安娜•卡列尼娜|一個善良女人出軌的前世今生

移居莫斯科,像夫妻一樣定居,然而終究只能是“像”。他們雖然一直在遷移,但像夫妻一樣生活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因此情況並沒有好轉,她的絕望和害怕日趨濃烈,敵對的魔鬼驅之不去。

許多家庭長年累月毫無變化 夫妻雙方對生活都感到疲倦,就因為他們的感情既沒有破裂,也談不上美滿和諧。

對於安娜和伏倫斯基來說,雖然他們並不是法律許可的夫妻,但他們的確是美滿而不和諧的。他們之間充滿的爭吵、敵對、隔閡和懷疑。

我在心裡愛你愛到死去活來,但我除了愛你之外我還需要生活,你卻只想我一直陪著你,不吃不喝也可以。這樣的情況是糟糕的,是達不成和諧的。從此,大事爭吵,小事爭吵,事事爭吵,成為生活的常態,像是窮人買不起柴米油鹽般的歇底斯里。不過比起服用鴉片入睡成為常態,或許沒有人可以談心才是致命的一擊。臨死之前,安娜多麼想要告訴陶麗——後期僅剩的可以說真心話的人——些什麼啊,可因為吉娣的存在,她在那裡感到唾棄和侮辱,她走了,她走的時候想哭。離家之前沒有看到情人的回信,於是她走了,走向火車站——那裡是她第一次見到伏倫斯基的地方,她希望在那裡找到他。

安娜•卡列尼娜|一個善良女人出軌的前世今生

懷著希望而又絕望的心情,帶著嫌都和愛恨交加在火車站穿梭。打聽著伏倫斯基的消息,終於有一封他寫的潦草的信,可現在這讓她感到厭惡。因此她決定不能讓他繼續折磨她了,她要結束這一切。看著疾馳的火車擦身而過,下面的車輪滾滾向前,她突然回憶起那個和伏倫斯基初見的場景和那個臥軌自殺的路人,她曾為之感到憐憫的路人。終於在第二節車廂到來的時候,她忘卻錯過的第一節車廂,丟下紅色手提包,把頭縮進肩膀裡,縱身一躍,她還在思考——可她就快不能思考了——她想爬起來,她請求上帝的饒恕,饒恕她出軌的罪惡。她那支曾用來照著讀那本充滿一切憂慮、欺詐、悲哀和罪惡之書的蠟燭閃耀著光輝,然後熄滅了,昏暗下去,一切都熄滅了。

後記

安娜•卡列尼娜|一個善良女人出軌的前世今生

大概美好的東西總是易碎的,你的出場是那麼光鮮亮麗,可越讀越破碎,家庭破碎了,社交破碎了,愛情破碎了,靈魂也破碎了。你的一切都在慢慢的破碎,當車輪碾過你的軀體的時候這一切才被終結,你用這種不夠體面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在戰爭的疑雲下甚至都沒有引起轟動,正如柯茲尼雪夫發表的他耗時六年寫作也沒有引起多大反響的著作一樣。可能更多的人是在慶幸你的死亡吧,就像伏倫斯基伯爵夫人那樣認為你這是一個墮落的不信教的女人的死法。不過即使恨你也他們似乎又不願去聲張,畢竟伏倫斯基曾在你沒有氣息的身體上失聲痛哭,猶如死人一般瘋瘋癲癲、意志全無。

安娜•卡列尼娜|一個善良女人出軌的前世今生

你是一個有著讓人著迷的豐滿身段的美麗女人,你又是一個讓人生氣的毀壞別人 途的拋夫棄子的墮落女人。可就是你這樣一個女人,一個集多種性格於一身的女人。你不願意像李迪雅伯爵夫人那樣朝三暮四、遮遮掩掩;你不願意像卡列寧提出的那樣保全他的面子,偷偷摸摸;你寧願拋下丈夫和兒子也要追求愛情,你是勇敢的。你的出軌得到了情人的愛,你是幸福的。可你破壞了兩個家庭,你是不可饒恕的。你差點也破壞了吉娣的幸福,你得不到她的原諒也是可理解的,

你這樣一個矛盾女人,鬱鬱而終大概是你最好的歸宿,只有你的死亡才可以結束這一切的紛亂繁雜。只有死亡才能給你愛的伏倫斯基沉重的一擊,這是你對愛情最後的反抗,也是最極端的反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