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從生到死,人難免都在爭,爭名、爭利、爭氣,搞不好就是越爭越氣。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有幾個人能相信“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的道理,大部分人都會覺得——不爭就沒了。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六十六章,要完整地看,才能更全面地理解。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大概的意思是: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是因為江海能處在百川之下,故能成為百川之王。聖人之所以能身居民眾之上,是因為其對民眾謙虛卑下。聖人之所以能領導民眾,是因為其把自身的私利放在民眾之後;聖人在民眾之上,民眾沒有重負;聖人在民眾之前,民眾沒有受害。天下民眾樂於奉獻而毫不厭倦。因為他不與人相爭奪,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跟他相爭奪。

所以,不爭不是消極放棄,不是和稀泥不管,更不是混世哲學,而是要明其勢,不必論其理。

很多情況下,事實比說理重要一百倍;在不能呈現事實的情況下,那就更理論不清楚了。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至於是真不爭,還是假不爭,譬如有人是用得是“不爭之爭”的策略,那是另當別論的事。在這裡先不說“不爭”的真假,只說不爭。

什麼才叫不爭?

請看《天道》裡丁元英在飯局上的表現,面對一群當地的文人,先是斗酒,丁元英採取的態度是來者不拒,最多是醉一次,給足你們面子。那一大杯酒剛喝下,《古城晚報》編輯韋天逸便提議,每人作一首小詩,作不出來的便罰酒一杯。這就開始鬥文了。其實韋天逸是仗著自己是個文化人,想拿擅長的東西,好好“教訓”一下丁元英,他料定丁元英一介商人也不懂什麼文化。想不到,丁元英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悠然地念出了自己作的一首詞:

《自嘲》

本是後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經閣半卷書,坐井說天闊。

大志戲功名,海斗量福禍。論到囊中羞澀時,怒指乾坤錯。

韋編輯聽了一半就矜持不住了,慌忙叫服務員拿紙筆來,開始記錄了起來……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這就是不爭。像丁元英這等高人,早就看穿了他們的伎倆和本性,本來想在情緒上照顧一下他們,不惜以醉酒滿足他們,想不到他們還糾纏著不放,無奈才以“獻詞”的下策來“震撼”一下他們;當然;也達到了“棒喝”的效果,畢竟他們也是“識貨”的文人,在知道遇見了高人的情況下,自然也會知趣地該幹嘛就幹嘛去。如果碰到蠻不講理的人,那就只有“爭”一下了,至於怎麼爭那是個人水平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人都難免要爭,只是明裡暗裡的區別而已。所以古德告誡我們:人要效法天地,學會不爭不鬥,順其自然。有人會認為萬物如果沒有競爭,就不能生長。萬物的生長是相生相剋的互動,並不是爭,這點古人早就看明白。

四書之《禮記·中庸》有這樣一句話:“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人不但自己喜歡爭,還會把爭的想法強加給其他東西。

像這個時候,大地回春,百花齊放,爭奇鬥豔。

花會爭奇和鬥豔嗎?

按照我的理解,花應該是不會。反正我是沒見過哪朵花,爭壞鬥死了,花要麼是渴死、要麼是一直美到死……

這都是人的意識在起作用,畢竟這些話都是人說的,花只能是無語。

當然你也可以說花也有花語,那花語是誰給的?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人心,難免會被這些現象的變化牽制著,只有高人才能透過表面看到本質,而高人畢竟是少數。

宋朝無門慧開禪師說:“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心頭沒有閒事,就是心不為外界所動,至少是輕易不被所動,這個太難了。

面對千變萬化的世界,不是裝傻——什麼都裝著沒看見。

關於看見,最容易懂的解讀是——視而不見。

視與看都有同樣的意思,但“見”卻不一樣,最關鍵的是——看到;看而不到,不能叫見。見到,是很麻煩的事情,見到,不是見道,見到了就會表達,但是很多表達,其實離本質相差甚遠……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所以,人的境界越高,就會變得沉默,不是無話可說,是不想說。

不懂你的人,說了也是白說;懂你的人,不說也明白,何必說。

人開始不亂說了,就會慢慢變得安靜,處事也就不驚了……

佛說:

不爭,就是慈悲。

不辯,就是智慧。

不聞,就是清淨。

不看,就是自在。

不貪,就是佈施。

斷惡,就是行善。

改過,就是懺悔。

謙卑,就是禮佛。

守禮,就是持戒。

原諒,就是解脫。

知足,就是放下。

利人,就是利己。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春天是花的海洋,百花齊放,引蜂招蝶。

花只會按照自己的習性,花開花落,只有人會去分別,意會,為花加上很多東西。

當然,分類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需要,不然,對人來說,世界就亂了。分類,是為了區分,人要有分別的能力,但是不能有分別心,這個跟“看而不見”有點像。

像春天開的花,有桃花、李花、水仙、迎春花、報春花、瑞香、白玉蘭、紫玉蘭、鳶尾、馬蹄蓮、金盞菊、文殊蘭、百枝蓮、四季海棠、吊鐘海棠、竹節海棠、天竺葵、瓜葉菊、虞美人、金魚草、美女櫻、矮牽牛、梨花、百合花、海棠、海角菊、金盞花、葵花、西洋鵑等等。

山裡比較常見的花,有映山紅、桃花、梨花等,當然還有各種野花。

區分這麼多的花,是為了感悟世界的奇妙,明白天地的好生之德,而不是學會花枝招展,招搖過市。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周敦頤說過:“不與桃李爭春風。”

既然是周敦頤說的,他自然是說蓮花不與桃李爭春風,是比喻蓮花的高潔,當然也比不了,一個開在春天,一個開在夏天。

《贊蓮》

@周敦頤

陸上百花競芬芳, 碧水潭泮默默香。

不與桃李爭春風, 七月流火送清涼。

其實我更想說的是——人也不要跟桃李爭春風。

春風跟陽光一樣,它們沒有分別心,春風吹襲萬物,陽光普照大地,不管是國王、還是草民,一律平等對待。

再說,爭什麼爭。

清初思想家、學者王夫之說過:“清風有意難留我; 明月無心自照人。”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得意不過春風,既然是風,來去都會很快。

不爭是慈悲,慈悲不是弱懦,有一種力叫慈悲力。

《增一阿含經》雲:“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為力弘益眾生。”

若問這世間什麼力量最大?

慈悲力最大。

慈悲能包含萬物,故能含攝諸力於其中,無有障礙。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不爭就是慈悲,莫與桃李爭春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