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裕风水团队行走四会广宁寻访六祖惠能避难15年的隐居地

曾祥裕风水团队行走四会广宁寻访六祖惠能避难15年的隐居地


曾祥裕 曾海亮

曾祥裕风水团队行走四会广宁寻访六祖惠能避难15年的隐居地


曾祥裕风水团队行走四会广宁寻访六祖惠能避难15年的隐居地


曾祥裕风水团队行走四会广宁寻访六祖惠能避难15年的隐居地


曾祥裕风水团队这几年一直在追寻慧能六祖的学佛弘法、顿悟成佛的轨迹,从广东新兴找到慧能的诞生地夏卢村,从湖北黄梅东山寺找到慧能的得法地,从黄梅渡江南行避难过大庾岭到怀集、四会隐藏十五年,从广州法性寺(光孝寺)找到慧能的剃度出家地,从韶关南华寺找到慧能的弘法之地。

但是我们心中一直有个问题在盘旋,慧能从五祖手上接到衣钵后,为了躲避争夺衣钵的名利之徒的追杀,连夜隐遁而去。

慧能潜伏十五年时间,究竟去了哪里呢?

曾祥裕风水团队行走四会广宁寻访六祖惠能避难15年的隐居地


我们继探该肇庆怀集上爱岭六祖洞之后,再去四会广宁寻觅禅宗六祖的隐匿地。

当年五祖弘忍曾叮嘱六祖“逢怀则止,遇会则藏”,这句偈语深藏玄机。

学者们对此作了深入分析。“逢怀则止”道理简单:怀集再往上就是广西壮瑶之地,少数民族所信仰教派不同,佛家不宜在那里驻足。而“遇会则藏”的道理却饶有趣味:四会西北方占全县五分之三以上面积(今属广宁县)除了山多树多,竹林也很茂密,一方面易于藏身,另方面更因国人自古称竹为“君子”,有德之人伴竹以修其心性,自然竹子亦为禅心所悦。

六祖到底隐藏四会何处呢?

曾祥裕风水团队行走四会广宁寻访六祖惠能避难15年的隐居地


曾祥裕风水团队行走四会广宁寻访六祖惠能避难15年的隐居地


“遇会则藏”的四会,因四方河流汇聚得名,其“母亲河”绥江河上游就是怀集县,而广宁在两地之间。怀集县县志办学者称,六祖是为逃避追杀才到怀集一带,应该沿着绥江流域行走,可解释为何三地都有其踪迹和传说,广宁在绥江边上,六祖可能溯源而上。

据说慧能行至怀集高岭下的三江渡口,过渡后往西北方向而行。最后,他的目光锁定在西北方向一座云雾缭绕的大山上。这座山的名字叫上爱岭。怀集县志中如是记:“五祖传衣钵与慧能,密嘱能速去,恐人害之。乃潜至上爱岭石室栖迟。”而所谓“石室”,在上爱岭的峰顶。此处正是慧能修行的藏身之所。

在上爱岭,慧能不能不食人间烟火。有一个传说,说六祖岩里有一“出米洞”,是当时上苍怜惜栖身于此的慧能,乃令石裂缝以资慧能日食――这当然只是传说。在元本《坛经》里,有一段字数不多的记录做了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慧能……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曾祥裕风水团队行走四会广宁寻访六祖惠能避难15年的隐居地


曾祥裕风水团队行走四会广宁寻访六祖惠能避难15年的隐居地


曾祥裕风水团队行走四会广宁寻访六祖惠能避难15年的隐居地


当时,怀集与四会都是深山丛林,慧能便穿梭于其间,以“众生为净土,世事是度门,混农商于劳侣。”一次,慧能来到四会葫芦山脚的龙头铺村。这里山高林密,地势偏僻,民风纯朴。村民以耕种、狩猎为生。慧能肯吃苦耐劳,和当地村民、猎户同食、同住、同耕种。闲时,在村头地塘给村民传经讲法。上山狩猎时,猎人叫他守网,他偷偷地把猎物放走;其间,不少村民向慧能提亲,但都被他一一谢绝。

慧能经常在葫芦山上在一石池旁休憩、饮水、打坐、静思,后来,村民便把葫芦山改称为“扶卢山”,把石池称为“六祖池”。据清康熙年间四会县志记载,“扶卢山在上林、清塘、陶塘、龙头铺界,高千二丈(实测为海拔720多米),山上有石池,池沿石以踵(脚跟)击之,其声如鼓。池水四时清澈,池上花木繁茂,又有左坛方丈,每至甲戌日有管弦之音。”又称“昔六祖尝避难于此,故以扶卢山名山,石池为六祖池也。山下建有六祖庵,土人称六祖寺,祷之辄应。”现在扶卢山上的“六祖池”尚在。池稍露地面,约3尺多宽,形似一只大碗,里面有水,村民称之为“麻篮水碗”。池旁的“石坛”,距地面高70公分,宽80公分,长8米余,表面平滑,可供人坐卧,又称为“石床”、“石凳”。山间有“佛堂顶”、“仙人路”“烂布衣”等与六祖当年行迹有关的幻石传世。

六祖在四会期间的弘法庙宇又在何处呢?

曾祥裕风水团队行走四会广宁寻访六祖惠能避难15年的隐居地


曾祥裕风水团队行走四会广宁寻访六祖惠能避难15年的隐居地


现在有一说,当年“遇会则藏”处,就在广宁。媒体曾作报道《千年禅踪无觅处 回首却在“旧寺头”----六祖惠能构庵避难15年的隐居处在广宁被发现》。

据考证广宁当年就是四会辖区。

古时四会西北方占五分之三以上面积竹林茂密,明嘉靖三十五年平定贼患后将这片长满竹子的地方从四会县划分出来,才设立了广宁县。

据许总介绍,早几年研究人员发现并初步考证了广宁县宾坑镇榕村旧寺头存有六祖隐居龙龛古庵的遗址。

我们翻阅《广东通志》也找到了答案。《广东通志》卷二百三一十“古迹略”十五之中“广宁县”一栏有记载:“龙龛寺在橄榄都榕村,六祖尝避难构庵于此,庵废,明万历初获以古碑,有‘龙龛藏锡杖,衣钵在南华’之语,因而建寺焉。”后来又有记载,该寺清道光年间重修。其中提到的“龙龛寺文碑”现在仍保存在广宁县博物馆。

我们走访了广宁宾坑镇榕村,沿着一条窄长的田间小道,穿过一片竹林,沿着蜿延山路如一条蛇样的攀爬,披荆斩棘,在树丛中深处终于见到龙龛古寺旧址的残垣断壁。

曾祥裕风水团队行走四会广宁寻访六祖惠能避难15年的隐居地


尽管身上被棘剌划伤了,大汗淋漓,但我们忘记疲劳,为寻到六祖慧能的弘法地而兴奋不己,站广为流传的六祖“龙龛藏锡杖"的旧址前,思绪万千。

顿悟成佛岂容易?慧能在十五年漫长时光里藏在山旮旯里,隐身在此,孕育了震撼后世的《坛经》的禅宗思想体系。 "

当地人为纪念六祖,将村名取为“寺湾村”。村中的老人们描述了年幼时见过的寺中香火旺盛的情形:“那时候高要、德庆,很远的人都来这里拜祭六祖。”

曾祥裕风水团队行走四会广宁寻访六祖惠能避难15年的隐居地


曾祥裕风水团队行走四会广宁寻访六祖惠能避难15年的隐居地


曾祥裕风水团队行走四会广宁寻访六祖惠能避难15年的隐居地


曾祥裕风水团队行走四会广宁寻访六祖惠能避难15年的隐居地


  我了解到,龙龛寺最早不是建在江西岭山脚下,而是建在江西岭对面的旧寺头山顶。而“旧寺头”就是因为作为龙龛寺的旧址而得名。

当然,从风水角度来论,寺迁到岭下更合风水法度,后山雄健有力,选址在二龙戏珠处,四象有情,藏风聚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