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課堂正在“變大”

疫情是一次考驗,也是一次照見。有人將2020年定義為全民網課元年。當“停課不停學”讓網課突然闖入我們的生活,它不僅考驗著學校過去裝備的“硬核技術”是否過硬,考驗著教師是否能順利實現課程設計師和“在線主播”的角色轉型,還考驗著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的養成程度。

考驗之外還有照見。疫情照見了在線教學新秩序裡的溫暖、創意、乏力與忙亂,當然還有就此產生的以學習為中心的全新思考。

疫情讓不少教師被動投入到新技術的應用中,這無疑成了一次新學習時代的集體預演。在線教學讓教師和“教師的教”暴露在網絡之下,其缺點和優點一樣都會被無限放大。

當疫情改變了既有的教學秩序,自然加速了人們對學習空間的重塑,課堂從點狀改革走向了系統改革,開始變得更立體、更綜合,更具貫通性。所謂“世界即教材,學習在窗外,他人即老師”的願景在課堂整體走向雲端的這一刻全實現了。

走向雲端的課堂是“正在變大的課堂”,它至少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課堂的邊界加速位移並愈加模糊。大規模發生的在線教學,讓課堂既有的秩序、邊界被打破,課堂變得更大,更不可控。首先是既有的空間被打破。信息技術環境下,課堂不只是存在於教室那一方物理空間,雲課堂讓人與人之間的交互、連接更容易發生,而線上與線下的賦能共振,自然使課堂變得更大。

其次是既有的課時被打破。在線教學一方面要求教師不得不打破既有的課時,課時將被切分得更短一些,以便學生保持一定的專注度;另一方面,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項目學習,也使課時更具伸縮性,一些大容量、大板塊的主題學習必然使課堂時間拉長,確保學生經歷相對完整的學習。

最後是既有的教學結構被打破。在線教學要求“教”儘可能減少,而“學”則儘可能放大,甚至使“學教翻轉”成為常態。與此同時,教法與學法都更加多元,更指向個性化,這些都使課堂的邊界不斷拓展。

二是學科之間從封閉走向綜合。基於真實問題解決的學習和全學科育人理念,讓學科綜合成為趨勢。過去,教師都忙碌在自己的學科裡,不敢也不願越雷池半步。今天,每一堂課、每一個學科、每一位教師都不可能將自己活成一座孤島,彼此孤立、缺乏協同的教學已經難以形成更加深刻的思考,也很難形成更完整的知識譜系。

“你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曾一直被作為段子調侃,未來這將是學科融合背景下學習的新常態。但是,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李政濤曾提醒,所有的“綜合”依然是以各種學科視角、方法的獨特和獨立存在為前提的綜合。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突破原有學科邊界,在跨界交融中形成新的邊界”。這一觀點釐清了對學科綜合的根本性認識。

三是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過去活躍在紙上、網上和口頭上的“生活即課程,世界即教材”的理念,這一次讓師生都感受得如此真切。疫情,讓當下的生活成了一堂“人生大課”,不少學校藉此開發了一系列喜聞樂見的課程。同時,近年來教育部倡導的研學旅行,使學生帶著課程思維去旅行、去遠方,實現了知與行的統一,實現了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的協同。所有這些都意味著,如何讓課堂變大是課堂改進的一個重要線索。

當課堂正在“變大”,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從學生出發,從學情出發,從生活出發,讓課堂成為一個彙集美好事物的聚集地,成為一個創造更多選擇機會的學習場;當課堂正在“變大”,教師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因為優秀的教學從來不能降格為技術,未來教師將成為善於跨界學習的“T型人才”,即在知識層面既要有足夠的寬度,還要有足夠的深度,每一位教師都需要在既有的領域裡向外跨出一步,而跨出一步就將跨出新的可能,跨出不同的風景;當課堂正在“變大”,課堂將成為一個平臺,教師、學生、家長、志願者都能成為“教和學”的決策者,都能成為教學的建設者和研究者,為教學賦能;當課堂正在“變大”,希望疫情所帶來的一切陣痛、焦慮、遭遇,都能轉化為積極的改變。儘管改革是一條長路,但當越來越多的教師主動加入到改變者的行列,當“變革”不只是“少數人的狂歡”的時候,則未來可期!

《中國教師報》2020年03月18日第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