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閱讀解析】Passage 24 長文章 詳細解析

本文很難。狗狗老師的得意之作。

如果對女權主義有一定了解的話,文章理解起來會容易一些。

【GRE閱讀解析】Passage 24 長文章 詳細解析


Modern feminism has brought the reputation of the English writer Mary Wollstonecraft (1759-1797) to something approaching the luster it deserves. While she enjoyed a certain celebrity among political radicals in the years just after her death, beginning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her fame as a writer was hidden by disproportionate attention to her unconventional and, at the time, shocking personal life. When, therefore, Virginia Woolf wrote in 1925 of Wollstonecraft’s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Men and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that they felt like books so true that they seem now to contain nothing new in them, it was more a wishful than an accurate statement of the case. Wollstonecraft’s advances in moral thinking still have the power to shock position-takers of every party. The importance of gender even today is said to cut across other criteria for judging the conduct of men and women in society; Wollstonecraft, by contrast, believed that the shared morality of men and women should cut across all specifications of gender.

Wollstonecraft considered gender-based morality a relic of a barbarous age: part of that specialization of virtues by which every sexual feeling was expected to express itself as libertinism (in men) or false modesty (in women). In her view, there ought to be one criterion of morals for men and women alike, with both sexes cultivating the same virtues. Wollstonecraft rebelled against the copious sentimental literature of her own time, which she felt patronized women by insisting that it was to their advantage to affect chastity and modesty and that such virtues were their own reward.

In The Rights of Men, Wollstonecraft explores this double Bulosan standard from an unexpected angle. It was the first major response to Edmund Burke’s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1790), appearing less than a month after the impassioned defense of the deposed French monarchy. A defender of Burke called Wollstonecraft’s book an incoherent mass of treacherous candour, interested generosity, and, if not false, at least unnecessary accusation. But Wollstonecraft nonetheless managed to show how the traditionally feminine virtues of sentimental morality had been transferred by Burke to the aristocracy. Burke’s rhapsody on the queen of France (glittering like the morning star, full of life, and splendor, and joy) was, for Wollstonecraft, an example of the argument that beauty and instinct must often prevail over reason, the argument on which Burke took his stand as a defender of the old order. Like women, Burke thought, and from a similar greatness and delicacy in their nature, the aristocracy were understood at once to require deference and to solicit compassion. To Wollstonecraft, Burke’s argument linked sympathy and power in a dangerous alliance; she insisted that aristocrats do not deserve to be treated in the way that women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treated any more than women themselves do.

1. By quoting Burke’s defender in the highlighted phrase, the author of the passage most clearly succeeds in

A. providing a context for the political turbulence that unseated the French monarchy

B. emphasizing the way in which Wollstonecraft’s philosophy divided men and women

C. explaining why Wollstonecraft’s work has won more acceptan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an in the nineteenth

D. illustrating the nature of the appeal of Burkes argument

E. demonstrating the degree of hostility aroused by Wollstonecraft’s work


答案:E

2. The author of the passage quotes Burke’s description of the queen of France most probably in order to

A. provide a specific illustration of a position with which Wollstonecraft took issue

B. provide a specific example of Burke’s already archaic prose style

C. balance the quotation from Burkes anonymous defender

D. provide evidence of why Burkes position was more widely accepted than Wollstonecraft’s

E. provide an example of what Wollstonecraft perceived as Burke’s lack of political astuteness


答案:A

3. The passage suggests tha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concerning Virginia Woolf’s appraisal of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Men and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A. Woolf was defending Wollstonecraft’s theories against attacks by nineteenth—century critics who concentrated only on Wollstonecraft’s notoriety.

B. Woolf favored the advances proposed by Wollstonecraft and mistakenly assumed that they had become self-eviden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C. Woolf miscalculated the practical effects that the advances proposed by Wollstonecraft would have on society.

D. Woolf decried the loss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of social progress made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E. Woolf was reacting against what she considered a lack of originality on Wollstonecraft’s part while calling for more sweeping changes than Wollstonecraft had proposed.


答案:B

4. The author of the passage suggests that modern feminism has treated the writings of Mary Wollstonecraft i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ays?

A. Modern feminism has emphasized the progressive aspects of Wollstonecraft’s writings, while separating her work from her personal reputation.

B. Modern feminism has emphasized Wollstonecraft’s importance as a theorist, while deemphasizing her effect on the daily life of her times.

C. Modern feminism has worked toward a synthesis of Wollstonecraft’s philosophical advances with those of her contemporaries.

D. Modern feminism has embraced Wollstonecraft’s relative importance as a theorist, while rejecting certain elements of her theories of gender-based morality.

E. Modern feminism has equated Wollstonecraft’s ideas about the popular sentimentalization of women with her view of monarchist systems of government.


答案:A

解析見下。

【第一段】Modern feminism has brought the reputation of the English writer Mary Wollstonecraft (1759-1797) to something approaching the luster it deserves.

第1句:【現代女權主義將英國作家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的聲望帶向了它應有的光彩。】

什麼叫A把B的名聲帶回了B應得的光榮?

那就是說,B(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本來是應得光榮的——得到光榮肯定得有個原因咯,也就是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肯定有某種成就,使得她應該得到光榮;

但是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卻又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沒有得到光榮——肯定也有個原因咯,使得過去的人們不願意肯定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成就,不給她應得的光榮;

現代的A(現代女權主義)把瑪麗應得的光榮還給了她——A肯定做了什麼事,讓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成就得到肯定,所以得到了她應得的光榮。

並且,這個時候我們要注意到文章給出的時間信息。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的生卒年是1759-1797,這是18世紀的、距今兩百多年的古人了。現代女權主義則應該是從1960往後的。

那麼,過去的、不願意肯定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成就的人們,應該處在18世紀到20世紀中期之間。

看見沒,一句話有這麼多內涵。

GRE的句子,尤其是段落開頭的句子,往往不簡單,內涵深,讀的時候一定要多想。

While she enjoyed a certain celebrity among political radicals in the years just after her death, beginning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her fame as a writer was hidden by disproportionate attention to her unconventional and, at the time, shocking personal life.

第2句:在她剛死後的幾年中,雖然她在政治激進分子中享有一定的名聲,但從十九世紀開始,作為一名作家的她的名氣就隱藏在對她非傳統的、和在當時令人震驚的個人生活的過分關注之中。

瑪麗死於18世紀的末尾,剛死後的幾年,在政治激進分子中享有一定的名聲——政治激進分子還是承認她的貢獻的。這也說明,1、在18世紀,承認她的貢獻的人的範圍比較小——政治激進分子肯定是少數派;2、瑪麗她的觀念肯定和政治激進分子有相似之處——也就是,瑪麗自己估計也是很激進的,不然不會得到政治激進分子的讚許;3、瑪麗做的貢獻應該也是在思想、觀念方面。

但是,瑪麗被人承認的好聲望沒有持續多久,她死後幾年就是19世紀了。從十九世紀開始,作為一名作家的她的名氣就隱藏在對她非傳統的、和在當時令人震驚的個人生活的過分關注之中——意思是啥?意思是,那時的人們不再關注她思想方面的貢獻,轉而過分關注並批判其私生活。她非傳統的、和在當時令人震驚的個人生活——啥意思?

想一想,18、19世紀的女人的傳統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工作、當主婦,相夫教子,生一堆娃,貞潔溫柔順從,不亂搞男女關係唄。而瑪麗的生活是非傳統的——也就是她很可能活得比較大膽隨性,敢於做當時社會中女人不能做的事情。什麼叫做【在當時令人震驚的個人生活at the time, shocking personal life】?也就是她做的事情,她過的生活,在18、19世紀的古人看來,女人居然這麼生活、做這種事,是驚世駭俗、大逆不道的;但是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就沒什麼大不了的。

所以,讀者讀到這裡應該明白了,瑪麗做的估計就是一些當時女人不能做、只有男人能做的事情,比如拋頭露面啦,出去工作啦,寫文章出書啦,參加集會發表演講啦,或者談自由戀愛啦,換男朋友啦,同居啦,不結婚生孩子啦,之類的。當時的人們會覺得瑪麗驚世駭俗、不守婦道;現代西方人覺得這很正常,男女平等,這是瑪麗的正當權利。

到這裡,我們可以總結一下前兩句,推出更多的信息——還記得第一句嗎,【現代女權主義將英國作家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1797)的聲望帶向了它應有的光彩】,分析一下,也就是:

1、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本來是應得光榮的——因為其在思想方面的貢獻;

2、 但是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卻又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沒有得到光榮——大概在19世紀的古人們思想陳腐,老盯著瑪麗在當時比較驚世駭俗的私生活,想批判一番,忽視了瑪麗在思想方面的貢獻;

3、 現代女權主義把瑪麗應得的光榮還給了她——現代女權主義讓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在思想方面的成就得到肯定,所以瑪麗得到了她應得的光榮。

4、 瑪麗具體是在哪種思想方面有成就?——顯然是女權主義思想方面,不然為什麼是現代女權主義,而不是別的思想流派,站出來為她正名呢。

5、 揭秘了。瑪麗是女權主義的先驅,一個在兩百多年前的18世紀就發展出女權思想的先鋒思想家。牛逼!

好了,問題來了。現代女權主義做了什麼讓瑪麗重獲光榮呢?答案就呼之欲出了。有兩種可能性:

可能性1: 肯定了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在思想方面的成就;給瑪麗的私生活正名,說明瑪麗的私生活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古人看不慣是因為他們思想陳腐封建。

可能性2: 肯定了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在思想方面的成就;把瑪麗的私生活和瑪麗的學術成就分開看待,一個人私生活再混亂也不能掩蓋其對人類思想寶庫做出的貢獻,這是兩回事兒。不能因人廢言。

具體是哪種可能性,我們也不知道。文章沒有進一步信息幫助我們判斷啦。我們能確定的是,現代女權主義肯定了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女權主義思想方面的成就;古人保守古板,看不慣瑪麗驚世駭俗的私生活,所以對她評價很低。

When, therefore, Virginia Woolf wrote in 1925 of Wollstonecraft’s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Men and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that they felt like books so true that they seem now to contain nothing new in them, it was more a wishful than an accurate statement of the case.

第3句:因此,當弗吉尼亞·伍爾夫在1925年評價沃爾斯通克拉夫特的《對男性權利的辯護》與《對女性權利的辯護》時說,它們(指瑪麗沃爾斯通克拉夫特寫的這兩本書)(寫得)說得太對了以至於現在看起來沒有什麼新東西,(但)這(指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書評)與其說是對(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情況(也就是這兩本書以及瑪麗的思想被接受認可的程度)的準確的陳述,不如說是一廂情願。

我們迎來了全文最難的一句話,高能!

首先,瑪麗沃爾斯通克拉夫特寫了兩本書:《對男性權利的辯護》與《對女性權利的辯護》。——要注意,再次重申,GRE文中的書名沒有書名號,只是大寫了,一定要注意分辨。

其次,注意write of的意思,GRE文章中出現這個短語不止一次。這個短語的意思是:對XX書/人發表評論,寫書評/評論。所以, Virginia Woolf wrote in 1925 of Wollstonecraft’s 兩本書】的意思是,弗吉尼亞·伍爾夫在1925年(in 1925)評價了(wrote of)沃爾斯通克拉夫特的兩本書。這地方特別麻煩,時間狀語in 1925插在了動詞短語wrote of之間。語法不好真的搞不定GRE文章,重申:語法功底好非常重要!

接下來,句子變成了,Virginia Woolf wrote of Wollstonecraft’s 兩本書 that……作了簡化之後,句子結構就清晰一些了。很顯然,句子的意思變成了:弗吉尼亞·伍爾夫評價沃爾斯通克拉夫特的兩本書說……that從句後的內容,就是弗吉尼亞·伍爾夫說出的評價。

評價是:(這兩本書)(寫得)說得太對了以至於現在看起來沒有什麼新東西。前半句看起來像褒獎——felt like books so true說得太對了;但是後半句怎麼突然轉向了,像是批評——現在看起來沒有什麼新東西?啊,崩潰。

這裡就得注意句子使用的句式了。So…. That就類似於我們中學都學過的too…that,如此……以至於。例子:他學習太努力了以至於眼睛近視了 = 他學習是如此努力以至於眼睛近視了。都是好事轉折成壞事。

那弗吉尼亞·伍爾夫的評價是什麼意思呢?

這裡必須引入課外知識。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文章都沒有對弗吉尼亞·伍爾夫是誰給出介紹。一般來說,GRE的文中突然冒出一個人,這個人還說話了,那這個人一般會被文章介紹一下身份,比如生物學家XX,地質學家XX,研究員XX之類的。但本文沒有介紹……估計是因為弗吉尼亞·伍爾夫對西方讀者來說太有名了,人盡皆知,以至於本文作者直接引用她,覺得沒必要介紹。

弗吉尼亞·伍爾夫也是GRE文章的常客,出現不止一次。介紹一下:弗吉尼亞·伍爾夫,意識流小說的開山鼻祖之一;20世紀最著名的女權主義者之一。對社會來說,一般她的前一個身份更知名——著名小說家,文學家,國內的中學語文課本就收錄了她的小說。不過,因為GRE文章很少涉及到文學題材,但是經常寫女權主義,所以在GRE文章裡她主要是以後一個身份——20世紀最著名的女權主義者之一——呈現。

好,那弗吉尼亞·伍爾夫出現在這裡幹嘛?

還是注意時間這種細節,弗吉尼亞·伍爾夫的評論發表在1925年。就算我們不知道弗吉尼亞·伍爾夫是哪位,也能看出她是20世紀的人,距今大概100年,也算是古人了。但是,她比瑪麗還是晚不少,瑪麗是200年前的人。

弗吉尼亞·伍爾夫自己也是女權主義者,瑪麗也是女權主義者,那你說,弗吉尼亞·伍爾夫贊不贊同瑪麗的女權主義觀點?

當然是贊同的。只有男權主義者才會不贊同瑪麗。

那什麼叫瑪麗的書說得太對了?

瑪麗相對弗吉尼亞·伍爾夫也是古人了。古人是開創者,在黑暗中點燃火花,創造出新思想。新生的思想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做出有限的貢獻。而後人的思想成就則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繼續發展的,所以後人能夠把思想理論發展得更深入,更完善。這時候,後人回頭去看古人,就會覺得,你說的這不是老生常談嘛。

舉個例子,中國從清朝,一個封建腐朽落後的皇權帝國,變成共和國。孫中山在清朝的時候就大聲呼籲,要搞三民主義,民……、民生、民……具體內容你們都懂,我不敢打出來,怕文章沒了。

對清朝人來說,孫中山提的這個思想是驚世駭俗的,非常有突破性的;但是我們現代人去看三民主義,會覺得這不是最基本的嘛,這大家都懂啊,這有什麼值得大講特講的。明白了吧?弗吉尼亞·伍爾夫看瑪麗的文章,就是這種感覺。她作為一個20世紀的女權主義者,看18世紀的老前輩寫的東西,就覺得這不是老生常談嘛,寫的是很對,但是我們現在的社會(1925年的社會)人人都知道。以至於,這些書的內容沒什麼新鮮的。這就叫【(這兩本書)(寫得)說得太對了以至於現在看起來沒有什麼新東西】。也就是,弗吉尼亞·伍爾夫承認瑪麗關於女性權利的想法說的對,但是弗吉尼亞·伍爾夫覺得瑪麗說的這些在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時代已經是人盡皆知的常識了,一點也不新鮮。

還沒完,這句話還有後半句,更難……

回顧句子結構。

When Virginia Woolf wrote of that……, it was……

當弗吉尼亞·伍爾夫評論說……時,它是……

看清楚!這個“它”,是誰?這句話是以誰的語氣在寫?

舉例子。

我是小明的老師。

我說:【當小明的作文寫到……時,這個作文……】

或者我說:【當小明的作文寫到……時,它……】

“它”就是小明的作文。這句話是以寫句子的人的語氣在寫,也就是作者自己,親自下場,在發表評論!

所以,這句話很麻煩,它是局中局,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當弗吉尼亞·伍爾夫評論瑪麗時,作者在評論弗吉尼亞·伍爾夫對瑪麗的評論!

句子變成了:

當弗吉尼亞·伍爾夫覺得瑪麗寫的雖然對、但是已經是老生常談人人皆知的常識時,作者我覺得,弗吉尼亞·伍爾夫的這個評論是more a wishful than an accurate statement of the case——也就是,是一廂情願的,而不是準確的論述。再講清楚點,作者覺得,弗吉尼亞·伍爾夫一廂情願地誤以為,她所處的二十世紀早期已經普遍接納了瑪麗提出的女權主義思想;但這說的不對,真實的情況根本不是這樣。

這很好理解。1925年女性還普遍沒有選舉權呢,那時的西方社會仍然非常保守落後,女權主義思想怎麼可能在那時就已經深入人心了?還遠著呢。

所以,作者指出,弗吉尼亞·伍爾夫犯錯了。

多說一句——為什麼弗吉尼亞會犯這麼傻的錯誤?我猜,可能跟弗吉尼亞的生活環境有關係。弗吉尼亞出身名門,從小家裡就辦沙龍,大思想家、大學者匯聚一堂,她的成長環境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所以,用今天的話來說,她可能有點不接地氣……不太瞭解當時大眾的思想水平。

另外,這個句子其實和上文有關係,如果能發現這種關係,讀起來也容易一點。注意句首的邏輯詞【therefore因此】。這顯然是在連接上文。上文說:現代女權主義肯定了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女權主義思想方面的成就;古人保守古板,看不慣瑪麗驚世駭俗的私生活,所以對她評價很低。一直到1960年代左右現代女權主義出現之後,才給瑪麗正名。

也就是說,從19世紀初期瑪麗死去幾年之後,到20世紀的1960年代之間,瑪麗的風評一直很差。這也意味著瑪麗的女權主義思想一直到1960年代之前都未引起重視。【因此】,夾在中間的1925年的弗吉尼亞認為瑪麗的思想已經成為老生常談、成為人人認可的常識,就顯然是一廂情願了。

搞定了。這句子,難得令人發顫。

Wollstonecraft’s advances in moral thinking still have the power to shock position-takers of every party.

第4句:沃斯通克拉夫特在道德思想方面的進步仍然有能力震撼持有任一黨派立場者。

大概意思是,不論你是保守派,還是進步派,瑪麗在道德思想(什麼是道德的?當代社會的道德有什麼問題?需要做什麼改變?)上的想法之激進,都能震撼你。哪怕你是進步派,她進步的程度也能讓你震驚。她比進步更進步。

這話讓人好奇:瑪麗的思想究竟進步到什麼程度了?

The importance of gender even today is said to cut across other criteria for judging the conduct of men and women in society; Wollstonecraft, by contrast, believed that the shared morality of men and women should cut across all specifications of gender.

第5句:據說,即使在今天,性別的重要性也超越了判斷社會中男女行為的其他標準;相比之下,沃爾斯通克拉夫特認為,男女共享的道德觀應該跨越所有的性別規範。

哎呀好難。慢慢解析。【性別的重要性也超越了判斷社會中男女行為的其他標準】——什麼意思?意思是,當我們判斷一個人的行為是否符合社會規範時,性別是個非常重要的判斷標準,凌駕於其他標準之上。也就是,當我們判斷一個人的行為是否符合社會規範時,除了考慮到別的標準(比如是否違法了,是否侵害了他人利益,是否是出於自私自利的動機等等等等),我們還必須要考慮到:做出這個行為的人是男還是女!甚至,別的標準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標準就是性別標準,跨越其他標準之上!不知道是男是女,就無法判斷這個行為道德還是不道德!

聽起來很沒道理,很不人道對不對?但是,其實,【即使在今天】——人類文明就算進步到了今天,性別標準依然被認為凌駕於其他標準之上。

聽起來很不可思議,舉個例子就很好理解。

一個人同時和多人有性關係。我們對這個人的道德評價是怎樣的?

不知道。取決於這個人是男是女。

一個男人同時和多個女人有性關係。——牛逼!老司機帶帶我!羨慕!陳老師!人生贏家!

一個女人同時和多個男人有性關係。——蕩婦!公交車!下賤!濫交!喪失廉恥!

一個人開車撞車了。我們對這個人的道德評價是怎樣的?

不知道。取決於這個人是男是女。

一個男人開車撞車了。——悲劇!慘!珍愛生命,安全第一!

一個女人開車撞車了。——女的不行!馬路殺手!女司機不適合開車!

你會發現,即使在現代社會,脫離了性別,我們也無妨給出道德評價。不信你試試,看看新聞報道、文學作品、奇聞逸事、民間閒談裡,是不是所有的出場人物都會被標明性別?如果不寫出性別,而是寫TA這種代號讓你看不出性別,你會發現,你根本不知道該如何看待這個人。這就說明了,性別標準是凌駕於其他標準之上的。脫離了性別標準,無法判斷人物是否道德。

嗨,不要說脫離了性別標準還能不能判斷道德了——脫離了性別標準甚至都無法和人說話!想象一下,有個人向你走來和你說話,但是你發現這個人看不出是男是女!也像男的,也像女的,隱隱約約又像有喉結又像沒有,聲音介於男聲和女聲之間,長相介於柔和和粗獷之間——你會怎麼樣?你會慌得一逼,舉止失措,從頭到尾都在猜測,這到底是男人還是女人!對這樣一個看不出男女的人,你都不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你都不知道要怎麼和TA打交道才合適!明白沒有,性別這個標準在人類社會中是超乎尋常地重要,我們判斷一個人根本擺脫不了性別標準,其他一切標準都要靠後。

這就是瑪麗發現的巨大的不公正。她檢視自己身處的社會,檢視同時代人約定俗成的思想,發現了性別標準超乎尋常的重要性。她發現:這種重要性是荒謬的!這是雙重標準!同一件事,男人做就很正常,女人做就沒道德,比如婚前性行為;或者同一件事,女人做就很正常,男人做就沒道德,比如聚在一起講八卦。她認為,我們評價一個人道德不道德,應該和性別無關——【男女共享的道德觀應該跨越所有的性別規範】。也就是,男女兩性應該共享同一種道德觀,受到同一種道德評價。評價一個人的行為是否道德時,應該與性別無關,凌駕於性別之上。一句話,不能搞雙重標準。

這就是瑪麗的進步思想了,在古人看來,驚世駭俗——古代是非常男權的社會,古人打心底認為男人和女人不一樣,地位不同,權利不同,男人和女人怎能用一樣的標準呢;即使在今人看來,也是令人震驚的——雖然我們【理性上】都知道人人平等,絕大多數人【理性上】是承認男女平等的,但其實,我們仍然處在男權社會中,男權的殘留仍然強大,我們仍然在採用男女有別的雙重標準,只是相比古人程度輕一些。

這也更加能看出瑪麗的先進性了——17XX年,18世紀的古人,兩百多年前的人了,卻提出瞭如此進步的思想,到了兩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現代社會進步的程度仍然沒有達到她的理想。瑪麗太、太、太超前於她的時代了。

【第二段】Wollstonecraft considered gender-based morality a relic of a barbarous age: part of that specialization of virtues by which every sexual feeling was expected to express itself as libertinism (in men) or false modesty (in women).(句子似乎不完整)

第1句:沃斯通克拉夫特把基於性別的道德視為野蠻時代的遺蹟:這種美德的專門化的一部分(是),根據它,每種性感覺都被期望表現為(對男人而言)玩樂放蕩或(對女人而言)假正經。

本句高能,睜大眼睛。

文明的本質之一是尊重每個個體,人人平等,不能搞等級尊卑、區別對待。所以,對男女兩性搞雙重標準,就是不文明的,也就是未開化的野蠻社會的。因此,瑪麗指出,基於性別的道德評價標準是野蠻時代的遺蹟。這種野蠻的道德觀中專門關於性的一部分道德就發展成了這樣:每種性感覺都被期望表現為(對男人而言)玩樂放蕩或(對女人而言)假正經。也就是,在性道德方面,要怎麼表現才算有性道德呢?在瑪麗的那個時代,對男性來說,就一定要表現得喜歡性,把性當成一種玩樂、一種享樂,要性愛分離、放浪形骸,瞎搞亂搞,這是男人應該遵循的性道德,不遵循的,潔身自好的男人,會遭到異樣的眼光。對女性來說,就一定要表現得不懂性、拒斥性、要表現出假正經。並且還不是真正經,要是假正經,我估計意思是在公開場合一定要表現得正義凌然或者一無所知,但在臥室裡要表現出半推半就欲拒還迎的樣子?這樣才算有道德的女人……啊,這也太變態了,惡臭。所以瑪麗說,這是野蠻時代的遺留。

In her view, there ought to be one criterion of morals for men and women alike, with both sexes cultivating the same virtues.

第2句:在她看來,男女都應該有同一個道德標準,兩性都培養同樣的美德。

這不需要解釋。雙重標準可恥,人人平等光榮。如果一件事是有道德的,不論男人做還是女人做,都應該算有道德。如果一件事是沒道德的,不論男人做還是女人做,都應該算沒道德。(很可惜,哪怕到了21世紀,我們還是沒做到)

Wollstonecraft rebelled against the copious sentimental literature of her own time, which she felt patronized women by insisting that it was to their advantage to affect chastity and modesty and that such virtues were their own reward.

第3句:Wollstonecraft反抗了她自己時代的豐富的感傷主義的文學作品,她認為(這些作品)通過堅持認為假裝貞潔和端莊對女性是有利的、這種美德自身就是回報,而矮化了女性。

除了指出雙重標準是非常落後的以外,瑪麗還diss了男權社會控制女性的一個具體手段,就是——往往專門針對女性、專門用來教化(洗腦)女性的一種文學流派:感傷主義文學。這種文學一般只有女性讀者看,似乎都是描寫的按照傳統價值觀來看是完美的女性,具有溫柔善良啦,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特別為人著想啦,還有非常貞潔非常端莊,非常在意男女之大防啦等等落後的男權封建社會頌揚的女性品質。這些書描寫這些女性,讓讀者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達到了教化(洗腦)女性的效果,讓女性覺得好女人就應該像書中主人公一樣,假裝貞潔和端莊;並且假裝貞潔和端莊對女人自己是有利的——有什麼利呢,就是你變成了更貞潔更端莊的女人,你具有了貞潔端莊這種美好的美德,這不就是你的回報麼,這不就夠了麼!

……瑪麗表示,這簡直是在把女性當傻子耍。

【第三段】In The Rights of Men, Wollstonecraft explores this double Bulosan standard from an unexpected angle.

第1句:在《男性權利》中,Wollstonecraft從一個意想不到的角度探討了這個雙重Bulosan標準。

女權主義先鋒人物,偉大的超出時代的思想家瑪麗同志還要繼續批判男女不平等的不合理現實和思想。繼上文指出了人們的道德評價是雙標的之後,瑪麗在另外一個方面也發現了雙重標準。提前劇透:是對貴族的女性特質的崇拜和對普通婦女的女性特質的鄙視這一雙重標準。

看不懂正常,繼續往下看。

It was the first major response to Edmund Burke’s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1790), appearing less than a month after the impassioned defense of the deposed French monarchy.

第2句:這是對埃德蒙·伯克《法國革命思考》(1790年)的第一個主要回應,出現在對被廢的法國君主制的慷慨激昂的辯護之後不到一個月。

瑪麗寫的書《男性權利》就是在回應埃德蒙·伯克的書《法國革命思考》。後者名叫《法國革命思考》,有兩種可能的思考方向:要麼是讚美法國大革命,攻擊君主制;要麼讚美君主制,攻擊法國大革命。

可是後文說,(瑪麗寫的書《男性權利》)出現在【對被廢的法國君主制的慷慨激昂的辯護】之後不到一個月——那也就是說,瑪麗寫的書《男性權利》出現在埃德蒙·伯克的《法國革命思考》之後不到一個月。所以,埃德蒙·伯克的《法國革命思考》就是【對被廢的法國君主制的慷慨激昂的辯護】——它是讚美君主制,攻擊法國大革命的。

那麼,瑪麗是什麼立場?當然是反過來的:讚美法國大革命,攻擊君主制。

為什麼?其實特別好理解。瑪麗是女權主義者,什麼叫女權主義?這要先講什麼叫男權社會。簡單講,就是過去的社會是非常嚴重的男權社會,今天的社會雖然比過去的社會有進步,但仍然是男權社會:男性被認為優於女性,男性佔據了更高的社會地位,男性掌握更大的權力,更多的財富。只有男人被當成完整的、有人權的“人”;女人則被當成劣等的“人”,甚至不算人。一言以蔽之,男權社會就是男女不平等;女人不算100%的人。

那麼女權主義是什麼?是要求修正上面這種不公平的現狀,要求女人【也】是人,也被當成人,女人應該和男人有一樣的人權,一樣的尊嚴,一樣的發展機會。女人應該被從“二等公民”的地位中解放出來,成為堂堂正正的人。

這和君主制有什麼關係呢?

男權社會屬於一種不平等的社會,而不平等的社會是不文明的。君主制社會也是不平等的,有等級尊卑的社會:君王至高無上,甚至聲稱自己是神之子。貴族低於君王,但仍然是高高在上;普通人被君王和貴族踩在腳底。人人不平等、貴賤有差別的,其實就是野蠻社會。君主制是一種屬於過去的野蠻時代的、落伍的制度。

而女權主義尋求的是什麼?尋求男女平等。為什麼要尋求男女平等?因為女權主義是一種現代思想,相信人人平等,尋求文明的實現。男女不平等、貴賤有差別的,那是野蠻社會,應該被超越,文明的社會應該脫離這種野蠻狀態。人人平等,是每個人都有尊嚴,是每個人都獲得解放,是社會獲得文明。所以,女權主義要求女性從被侮辱被傷害的二等公民的位置解放出來,成為和男人平等的人;女權主義也同樣不接受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君主制。

因此,瑪麗,女權主義先鋒思想家,自然是反對君主制的。

A defender of Burke called Wollstonecraft’s book an incoherent mass of treacherous candour, interested generosity, and, if not false, at least unnecessary accusation.

第3句:一個伯克的辯護者稱沃斯通斯克拉夫特的書是一堆語無倫次的奸詐的直率、有成見的(虛假的)寬宏大量,以及如果不是虛假的話,至少是不必要的指責。

問題來了。瑪麗反對君主制,伯克讚美君主制,兩個人的書顯然是立場相反的。

A defender of Burke一個伯克的辯護者——也就是站在伯克這邊為他說話的人,把瑪麗的書罵得狗血淋頭。我們可以看看,這已經不是在理性討論、理性評價瑪麗書中具體的思想或者論證方式了,而是直接瘋狂開罵了。

沒錯,瑪麗的書肯定是反對伯克的立場的。但是思想家之間,觀點不同很正常,正常情況下大家都是文明爭論。

為什麼伯克那邊的人這麼激動?他們為什麼發瘋了?

最大的可能性是,伯克的思想有漏洞,被瑪麗抓住了痛腳,所以伯克那邊的人跳了腳。我們接著看。

But Wollstonecraft nonetheless managed to show how the traditionally feminine virtues of sentimental morality had been transferred by Burke to the aristocracy.

第4句:但是Wollstonecraft卻設法展示了傳統的多愁傷感的女性美德是如何被伯克賦予給貴族的。

雖然伯克那邊的人瘋狂辱罵,不堪入目,但是瑪麗的書卻很有條理,成功地展示出了伯克的論證方法:伯克把傳統的多愁傷感的女性美德予給貴族,也就是伯克在他的書中證明了,貴族具有傳統上女性才有的那種多愁傷感的美德。

不理解什麼叫【傳統上女性才有的那種多愁傷感的美德】?想一想林黛玉的樣子。黛玉葬花,不勝嬌羞,不勝傷感。那就叫【傳統上女性才有的那種多愁傷感的美德】,女人這麼做是很美的,並且也是符合傳統道德觀的——一個女人溫柔多情,多愁善感,是好事。男人可不能這麼幹;賈寶玉要是這麼哭哭啼啼,看到花落了都受不了要去葬花,得被他爹活活打死——啊,沒出息的混帳東西!

接下來,瑪麗舉例論證,很有說服力地證明了伯克是怎樣【把傳統的多愁傷感的女性美德予給貴族】的。

Burke’s rhapsody on the queen of France (glittering like the morning star, full of life, and splendor, and joy) was, for Wollstonecraft, an example of the argument that beauty and instinct must often prevail over reason, the argument on which Burke took his stand as a defender of the old order.

第5句:對於Wollstonecraft來說,伯克對法國皇后的狂想(閃閃發光,如同晨星,充滿生機、輝煌和歡樂)就是(下述)論證的一個例子:美麗和本能必須經常勝過理性,這是伯克站在他維護舊秩序(君主制/貴族統治)的立場上所採取的論證。

伯克在書裡寫了他對法國皇后的狂想。他把法國皇后幻想成這個樣子:閃閃發光,如同晨星,充滿生機、輝煌和歡樂……這是在形容人嗎?這是個真實存在的人嗎?這寫得跟小仙女似的。

瑪麗就指出,伯克對法國皇后的狂想是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了伯克維護君主制的理由——伯克認為,君王/貴族們美麗高貴,充滿光輝,他們沒有也不需要有發達的理性,在他們身上,有優雅美麗的氣質,和非同尋常的天性、直覺——簡而言之,貴族不是凡人,貴族和凡人不一樣。

Like women, Burke thought, and from a similar greatness and delicacy in their nature, the aristocracy were understood at once to require deference and to solicit compassion.

第6句:伯克認為,(貴族)就像女性那樣,由於他們天性中(與女性)相似的偉大和細膩,貴族們立馬就能被明白(他們)要求(大眾的)順從和請求(大眾的)憐惜。

還沒說完。伯克認為,貴族和普羅大眾不一樣,天性就不一樣。貴族的天性就像女性的天性——女性的天性是偉大又細膩的,貴族也是這樣。貴族是如此獨特,如此不凡,所以貴族的存在立刻就能讓人理解:貴族天生需要普羅大眾的服從和憐惜。也就是,因為貴族和我們不是一樣的人,貴族不是凡人,所以我們明白,我們應該服從貴族,憐惜貴族——他們是如此高貴又嬌貴。

伯克就是這麼為君主制/貴族統治辯護的。

To Wollstonecraft, Burke’s argument linked sympathy and power in a dangerous alliance; she insisted that aristocrats do not deserve to be treated in the way that women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treated any more than women themselves do.

第7句:對沃爾斯通克拉夫特來說,伯克的論點把同情和權力聯繫在一種危險的聯盟中;她堅持認為,貴族不值得受到比婦女自身傳統上受到的待遇更好的待遇。

那麼瑪麗是如何反駁伯克的?瑪麗指出:伯克把同情和權力聯繫在一起了,這不對。伯克說因為我們要同情、憐惜貴族,所以貴族就應該獲得權力,這是沒道理的。

這不是最關鍵的點,不是本段開頭的【雙重標準】。關鍵在後半句。

伯克老兄不是說,貴族的天性就如同傳統認為的女人的天性,優雅美麗,充滿感性,而理性不發達嗎?可是,想一想,傳統所認為的這種女人的天性,不就是女人不如男人的”證據“嗎?傳統的男權思想不就是喜歡振振有詞地說,女人頭髮長見識短;太感性,理性不足,是感情動物不是理性動物;繡花枕頭光長得漂亮,力量柔弱,做不出成就,所以女人天生不如男人嗎?所以,同樣的【天性】,放到普通女性身上,就成了女人不如男人的理由,但是放到貴族身上,就成了貴族高人一等的理由?

這不就是赤裸裸的雙重標準嗎?!呵,如果貴族真的天性和女人一樣,那麼女人在傳統中得到的是什麼待遇,貴族也應該得到一樣的待遇!可是現實呢?現實是女人被壓迫、被鄙視、被輕賤,而貴族卻被頂禮膜拜,捧到天上去!

這就是瑪麗的神來之筆,她抓住了伯克的痛腳——指出了伯克的雙標。雙標是很可恥很不要臉的行徑,所以被戳穿的伯克那邊才會那麼氣急敗壞。

同樣的,通過指出這種雙標,瑪麗也再一次證明了:社會對女性是不公平的。同樣的【天性】,放到女性身上就是【你不行】,放到貴族身上,人們就頂禮膜拜了起來。

全文完。總結一下,第一段、第二段通過人們對男女同樣行為給出不同道德評價的【雙重標準】,指出了社會觀念的荒謬和對女性的不公。第三段通過人們對貴族和普通女性同樣天性給出不同對待的【雙重標準】,指出了社會觀念的荒謬和對女性的不公。

200多年前的古人,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牛逼!

1. By quoting Burke’s defender in the highlighted phrase, the author of the passage most clearly succeeds in

通過引用高亮片段中伯克的辯護者的話,這篇文章的作者最為明顯地成功於

伯克的辯護者說了些什麼?不是理性探討,而是喪失理性的連串辱罵。這說明他們急了急了急了,他們恨死了恨死了恨死了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所以,選E。

E. demonstrating the degree of hostility aroused by Wollstonecraft’s work

E.展示Wollstonecraft的工作引起的敵意程度

伯克的書被揭穿了雙標,雙標是小人行徑,伯克那邊當然跳腳啦。

看錯誤選項。

A. providing a context for the political turbulence that unseated the French monarchy

A.為推翻法國君主制的政治動盪提供背景

文章哪寫了什麼政治動盪啊背景啊……

B. emphasizing the way in which Wollstonecraft’s philosophy divided men and women

B.強調Wollstonecraft的哲學將男性和女性分開的方式

【男性VS女性】是前面兩段的內容,和第三段根本沒關係。第三段是【女性VS貴族】。

C. explaining why Wollstonecraft’s work has won more acceptan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an in the nineteenth

C.解釋為什麼Wollstonecraft的作品在二十世紀贏得了比十九世紀更多的接受

什麼鬼,伯克的辯護者也沒說是什麼年代的;並且他是在罵瑪麗,不是在表達對瑪麗的接受啊。

D. illustrating the nature of the appeal of Burkes argument

D.說明伯克論證的吸引力的本質

伯克這邊的人急得跳腳,說明不了伯克的論證有沒有吸引力,只能說明瑪麗的揭露非常有力。

2. The author of the passage quotes Burke’s description of the queen of France most probably in order to

這篇文章的作者引用了伯克對法國皇后的描述很可能是為了

瑪麗要反駁伯克的觀點,伯克的觀點有個例子【法國皇后】,瑪麗把這個例子拎出來,方便我們讀者好好感受一下伯克觀點的奇葩。所以,選A。

A. provide a specific illustration of a position with which Wollstonecraft took issue

A.提供一個Wollstonecraft所質疑的觀點的具體說明

【Wollstonecraft所質疑的觀點】就是伯克的觀點。【Wollstonecraft所質疑的觀點的具體說明】就是伯克給自己觀點舉的例子。

看錯誤選項。

B. provide a specific example of Burke’s already archaic prose style

B.提供一個Burke已經過時的散文風格的具體例子

瑪麗從沒說過伯克過時不過時。伯克寫的也不是散文吧。

C. balance the quotation from Burkes anonymous defender

C.平衡對Burke的匿名辯護者的引用

什麼鬼,法國皇后那是伯克自己舉的例子。伯克自己的例子當然是伯克這一邊的,匿名辯護者也是伯克自己這邊的,這怎麼能平衡?用對立的兩邊才能平衡啊。

D. provide evidence of why Burkes position was more widely accepted than Wollstonecraft’s

D.提供證據說明為什麼Burke的立場比Wollstonecraft的更廣泛地被接受

Burke的立場哪有比Wollstonecraft的更廣泛地被接受?

E. provide an example of what Wollstonecraft perceived as Burke’s lack of political astuteness

E.提供一個Wollstonecraft認為Burke缺乏政治敏銳的例子

Wollstonecraft什麼時候說過Burke缺乏政治敏銳?

3. The passage suggests tha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concerning Virginia Woolf’s appraisal of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Men and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這篇文章表明,關於弗吉尼亞·伍爾夫對《對男性權利的辯護》與《對女性權利的辯護》的評價,以下哪一項是正確的?

回到文章第一段,把那句話找到。伍爾夫誤以為瑪麗書中寫的都是人盡皆知的常識以至於不新鮮了;作者則說,伍爾夫的評價不是準確描述,而是一廂情願。所以,選B。

B. Woolf favored the advances proposed by Wollstonecraft and mistakenly assumed that they had become self-eviden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B.伍爾夫贊成Wollstonecraft提出的進步,錯誤地認為在二十世紀它們已經變得不言自明。

伍爾夫自己就是著名的女權主義者,她當然是贊同瑪麗的觀點的。但是她太樂觀了,對當時的社會進步估計過高。

看錯誤選項。

A. Woolf was defending Wollstonecraft’s theories against attacks by nineteenth—century critics who concentrated only on Wollstonecraft’s notoriety.

A.伍爾夫捍衛Wollstonecraft的理論,反對十九世紀批評者的攻擊,他們只集中於Wollstonecraft的惡名。

伍爾夫沒捍衛瑪麗。

C. Woolf miscalculated the practical effects that the advances proposed by Wollstonecraft would have on society.

C.伍爾夫錯誤估計了Wollstonecraft提出的進步對社會的實際影響。

文章從沒寫過瑪麗的進步思想對社會有沒有實際影響。伍爾夫只是在評價瑪麗的思想對不對,也沒評價瑪麗的思想對社會的影響。

D. Woolf decried the loss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of social progress made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D.伍爾夫譴責形成於18和19世紀期間的社會進步在20世紀的損失。

伍爾夫可不覺得20世紀在退步!她覺得20世紀可進步了,人人都已擁有了瑪麗那樣的女權思想……

E. Woolf was reacting against what she considered a lack of originality on Wollstonecraft’s part while calling for more sweeping changes than Wollstonecraft had proposed.

E.伍爾夫反對她認為Wollstonecraft的作品中缺乏獨創性的部分,同時呼籲進行比W所提倡的更為徹底的改變。

注意,伍爾夫不是認為瑪麗缺乏原創性。瑪麗是古人,是先鋒,她具有原創性這毫無疑問。伍爾夫作為百年之後的人看百年之前的古人,只是覺得古時候的進步思想在後來看來很平淡,很尋常。但這不是否認這思想在古時候的原創性。

並且,文章裡也沒說伍爾夫呼籲要更進一步。

4. The author of the passage suggests that modern feminism has treated the writings of Mary Wollstonecraft in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ays?

這篇文章的作者提出,現代女權主義運用了以下哪一種方式對待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的著作?

回看第一段。我們有兩種推測:

可能性1: 肯定了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在思想方面的成就;給瑪麗的私生活正名,說明瑪麗的私生活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古人看不慣是因為他們思想陳腐封建。

可能性2: 肯定了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在思想方面的成就;把瑪麗的私生活和瑪麗的學術成就分開看待,一個人私生活再混亂也不能掩蓋其對人類思想寶庫做出的貢獻,這是兩回事兒。不能因人廢言。

只有A符合。選A。

A. Modern feminism has emphasized the progressive aspects of Wollstonecraft’s writings, while separating her work from her personal reputation.

A.現代女權主義強調沃斯通克拉夫特著作的進步方面,同時將她的作品與個人聲望分開。

這就是可能性2。

看錯誤選項。

B. Modern feminism has emphasized Wollstonecraft’s importance as a theorist, while deemphasizing her effect on the daily life of her times.

B.現代女權主義強調沃斯通克拉夫特作為理論家的重要性,而淡化她對她所處的時代日常生活的影響。

扯淡的,和可能性1、2都對不上。並且文章從沒說過瑪麗對她所處的時代有實際影響。

C. Modern feminism has worked toward a synthesis of Wollstonecraft’s philosophical advances with those of her contemporaries.

C.現代女權主義努力將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哲學進步與她同時代的人的哲學進步進行綜合。

什麼鬼?是給瑪麗正名,承認瑪麗的貢獻,不是把她的想法和別人的綜合起來。那反而會抹殺她作為先鋒思想家的貢獻。

D. Modern feminism has embraced Wollstonecraft’s relative importance as a theorist, while rejecting certain elements of her theories of gender-based morality.

D.現代女權主義已經接受了沃斯通克拉夫特作為理論家的相對重要性,同時拒絕了她的基於性別的道德理論的某些要素。

沒拒絕瑪麗的思想。拒絕的是盯著人家的私生活不放。

E. Modern feminism has equated Wollstonecraft’s ideas about the popular sentimentalization of women with her view of monarchist systems of government.

E.現代女權主義將沃斯通克拉夫特關於流行的女性感傷主義的觀點與她對君主制政體的看法等同起來。

驢唇不對馬嘴,第一段根本還沒出現【女性感傷主義】和【對君主制政體的看法】,只說了男女道德的雙重評價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