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一言可興邦、一言可喪邦嗎?看看孔子是怎樣回答的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 乍一聽有點危言聳聽,如果你上網查一查,一定會告訴你這樣的觀點明顯誇大了個人的歷史作用,忽視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屬於片面誇大個人歷史作用的歷史唯心主義觀點。其實春秋末年,魯定公問過孔子這個問題,《論語.子路篇》第十五章記載了孔子與魯定公的這段對話,其原文是: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真的一言可興邦、一言可喪邦嗎?看看孔子是怎樣回答的

“幾”,本章的中的“幾”字有兩種不同的解釋,“其幾也”中的“幾”字是期望的意思。“不幾乎”的“幾”字的意思則是差不多、幾乎。

本章的譯文是,魯定公問:“一言可以興邦,有這樣的話嗎?”孔子答道:“不能期待一句話有這樣的成效啊!有人說:‘為君難,為臣不易。’如果從這一句話懂得了為明君的困難,這不近乎於一句話使國家興盛嗎?”魯定公又問:“一言可以喪邦,有這樣的話嗎?”孔子回答說:“不能對一句話寄予這麼大的期望啊!有人說過:‘我做君主並沒有什麼可高興的,我所高興的只在於我所說的話沒有人敢於違抗。’如果說得對而沒有人違抗,不也挺好嗎?如果說得不對而沒有人違抗,那不就近乎於一句話可以亡國嗎?”

真的一言可興邦、一言可喪邦嗎?看看孔子是怎樣回答的

關於“為君難”,朱熹有這樣的註釋“因此言而知為君之難,則必戰戰兢兢,臨深履薄,而無一事之敢忽。然則此言也,豈不可以必期於興邦乎?為定公言,故不及臣也”。作為君主如果懂得了為君的困難,做事必定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對於任何事情都不敢掉以輕心。如此治國理政,國家興旺指日可待。這話是回答魯定公的問題的,故有一定的針對性。

真的一言可興邦、一言可喪邦嗎?看看孔子是怎樣回答的

“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一句話據說是晉平公一次喝多酒後所說,其身邊的太師樂師曠就諫言道:“是非君人者之言也”。朱熹在《論語集註》中引用了範祖禹的註釋“言不善而莫之違,則忠言不至於耳。君日驕而臣日諂,未有不喪邦者也”。如果為人君者即使說的不對,聽不進逆耳忠言,長久以來也就沒有人願意出面勸諫了,其結果只能是被諂媚之言包圍,為君者日漸驕橫,喪國之禍根也就由此埋下了。

真的一言可興邦、一言可喪邦嗎?看看孔子是怎樣回答的

到底一言能不能興國或喪邦呢?孔子雖然說不能寄期望於一句話,但是對君主來說,一句能概括其治國理政原則的話,反映出來的就可以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生態環境,而一個國家的政治生態是可以直接影響其興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