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時期,英國未用一兵一卒僅靠封鎖,就把德國搞得“鬧饑荒”

在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牢牢掌握了控制海洋的權力。面對戰爭初期德國軍隊的猛烈進攻勢頭,英國1915年3月11日,官方宣佈實施全面海上封鎖政策,封鎖德國所有港口,切斷英國能控制的可能到達敵區的所有補給線。

這對德國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打擊。1918年,民用工業下降了57%,農業收成下降了50%。英國自1917年以來,經濟戰爭對德的影響在德國的農業、民用和軍事工業中顯而易見。

在農業和民生工業方面中,從1917年到1918年,德國糧食供應已經面臨很大困難。因為德國戰前設定的戰爭目標是迅速取勝,許多經濟準備是不夠的。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食物短缺。

一戰時期,英國未用一兵一卒僅靠封鎖,就把德國搞得“鬧饑荒”

戰前,農業不能自給自足。戰後,由於農業人口大量流失等因素,農業生產自然呈現出嚴重的下降趨勢。此外,德國政策制定者在戰前沒有對糧食儲備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所以糧食短缺問題在戰爭爆發後不久就出現了德國。然而,在戰爭的頭兩年,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得到很大補充,例如從鹿特丹市場獲得的穀物、從丹麥獲得的石油和其他物質。

然而,隨著英國強化禁運清單和連續切斷中從該國向盟國走私戰略物資的渠道,自1916年以來,穀物進口德國已嚴重減少。在1916年上半年,從德國個國家獲得的食物總量減少了一半以上。雖然德國在這個時候實行了食物配給制度,但食物問題並沒有改善。從1916年年底到1917年初,德國居民在戰前只得到三分之一的食物。吃野生蘿蔔的人隨處可見。

一戰時期,英國未用一兵一卒僅靠封鎖,就把德國搞得“鬧饑荒”

進入1918年後,食品供應形勢惡化。由於持續的封鎖和農業人口的減少,1918年的農業收成比1913年低了50%,此時德國的農業經濟已經崩潰。1918年2月,德國試圖通過《佈列斯特條約》 中收購的烏克蘭糧倉緩解國內的糧食短缺。作為歐洲糧倉,其糧食產量是客觀的。但此時戰爭已經近乎結束,通過掠奪東部的食物資源來供應國家已經太晚了。

一戰時期,英國未用一兵一卒僅靠封鎖,就把德國搞得“鬧饑荒”

此外,將烏克蘭穀物運輸到中歐西方國家也面臨運輸問題,因為中歐國家和俄羅斯國家的鐵路系統具有不同的寬度,這嚴重限制了諸如嚴重依賴鐵路的穀物等貨物的運輸。德國首先,必須改革烏克蘭的鐵路系統以適應中歐的鐵路運輸。然而,這一改革尚未完成,盟軍已經崩潰。

農業的崩潰和糧食的嚴重短缺直接威脅著普通人的生存。由於缺乏勞動力、飼料和肥料,農業生產萎縮了。1917年,養豬數量下降了77%,養牛數量下降了32%,農業穀物產量僅為戰前正常年份的一半。

一戰時期,英國未用一兵一卒僅靠封鎖,就把德國搞得“鬧饑荒”

與此同時,黑市和高利貸在這個國家蔓延德國。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和金融動盪惡化了普通人的生活條件。根據德國衛生部的不完全統計,從1914年到1918年中,由於4年的殘酷封鎖,約有73萬人死於飢餓和飢餓引起的疾病。

德國軍事工業在英國經濟戰爭的打擊下也面臨崩潰,類似於農業,德國戰爭爆發前沒有做好武器的儲存工作。德國戰爭開始後的幾個月內,武器儲備就耗盡了。由於速戰計劃的破產,為了滿足戰爭的需要,德國不得不組織一切力量進行軍事生產。然而,德國從未能解決最重要的工業原料的進口問題。

雖然德國有自己的資源,如煤和鋼,但它必須完全依賴外部進口一些重要和稀有的礦產資源,如鎢、鉻、銻、鎳錫、錳和其他稀有金屬。然而,英國經濟封鎖政策使德國越來越難以獲得這些資源,而一步步嚴格的貿易禁運使德國大量重要工業部門一個接一個癱瘓。

一戰時期,英國未用一兵一卒僅靠封鎖,就把德國搞得“鬧饑荒”

德國還嘗試了其他一些方法,利用德國先進技術,利用化學合成來生產替代原料,併成立了一個原料委員會來控制國內所有的工業原料。例如,德國化學家哈貝爾和博施發明了一種從空氣中提取氮的方法中,以彌補德國彈藥生產中中氮的缺乏。然而,這種中補救措施發揮了非常有限的作用。

如果德國沒有新佔領羅馬尼亞和俄羅斯大片西部領土,並從這些地區獲得石油、錳和鎢等戰略資源,德國的軍事工業很可能在1917年崩潰。戰爭結束時德國,東線緩解了軍工原料的短缺。例如,1916年年底德國通過佔領羅馬尼亞整個領土而奪取羅馬尼亞油田資源,從而大大解決了其自身的石油需求。

一戰時期,英國未用一兵一卒僅靠封鎖,就把德國搞得“鬧饑荒”

然而,這些成功仍然不能完全解決原材料供應問題。由於海外貿易的基本中中斷,巨大的德國工業所需的許多種原材料仍然被中歐禁運政策所阻止。進入1918年,每個人都意識到,只要英國禁運政策沒有被打破,只要英國禁運繼續,短期內,德國軍事生產就會完全癱瘓。

1918年11月,德國經過4年多的激烈戰鬥,十一月革命在內外困難、經濟崩潰和內部矛盾嚴重激化的情況下爆發了。11日,德國代表簽署了停戰協定,從而,德國宣佈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