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到底犯了什麼錯,為何會被朱棣下令“滅十族”?原因就兩字

前言

方孝孺是明朝時期公認的浙東名儒,同時也是明朝初年“開國文臣”之首——宋濂的得意門生,金華朱學的傳人。方孝孺志向遠大,學問醇正,文采出眾,在其早年的時候便已經名揚天下,世人皆稱其為“正學先生”。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學富五車,名揚天下的一代大儒,最後卻被朱棣下令車裂而死,還慘遭“滅十族”,可以說結局非常之悲催。當然了,方孝孺的死更對人們的心靈造成了深深的震撼和巨大的創痛。看到這裡我們不禁會問,這方孝孺到底犯了什麼錯,為何會被朱棣下令車裂而死,還慘遭“滅十族”呢?

方孝孺到底犯了什麼錯,為何會被朱棣下令“滅十族”?原因就兩字

方孝孺

師從宋濂,步入仕途

方孝孺,字希直,公元1357年出生於浙江寧海,自幼天賦異稟,其六歲便能吟詩作對,在十歲時,已經是好學成癖,“讀書十行俱下,日積寸許”,因此鄉人們常常稱他為“小韓愈”。

方孝孺幼年喪母,後又遭父親被冤殺之禍。方孝孺在父親方克勤被捕入獄之後,便遵從父親之意帶著平日裡寫的文章前往江南拜訪當代大儒宋濂。宋濂博覽群書,學富五車,道德文章皆堪稱當世師表,朱元璋甚至還將其稱為:“開國文臣之首”。當時宋濂門下,學子如雲,且多為學界名流。

但當宋濂看到方孝孺的文章之後,便欣喜不已,大加讚賞,並將其譽為“百鳥中見此孤鳳”,更見方孝孺氣質不凡,於是便欣然接納,讓其做自己的門生。

方孝孺到底犯了什麼錯,為何會被朱棣下令“滅十族”?原因就兩字

宋濂

明洪武十年(即公元1377年)初,宋濂告老還鄉,回到浙江浦江老家。方孝孺則與其同行侍奉左右,繼續向宋濂求學問道,長達四年之久。漸漸地,方孝孺的文章大有長進,四方名士皆對其文章心悅誠服,並認為方孝孺是繼宋濂之後,明朝的又一大儒。

但方孝孺志向遠大,對於他來說,以文章留名於世並不算什麼,要能夠將畢生所學運用到國家的治理上來才是一個讀書人應該要做的事情。方孝孺雖是儒生,但是他輕視文藝,始終以宣傳仁義治理天下的王者之道,同時也以治理天下太平為己任。

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朝廷下令各朝覲官為國家舉薦賢士。因大學士吳沉、揭樞的推薦,方孝孺被朱元璋召見。朱元璋見方孝孺舉止端正,文采出眾,於是便對太子朱標說道:“這是一個品行端莊的人才,你應當一直用他到老”。由此可見朱元璋對方孝孺的欣賞與重視。

方孝孺到底犯了什麼錯,為何會被朱棣下令“滅十族”?原因就兩字

明太祖朱元璋

文才出眾,官運亨通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由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遵照朱元璋的遺詔,將方孝孺召入京城,任命他為翰林院侍講。次年,又將其升為翰林院學士。

建文帝深知方孝孺之才能,於是便尊以師禮,將其留在身邊擔任顧問。此外,建文帝非常喜歡讀書,每次有疑惑的時候,也會召方孝孺進宮講解。等到後來,建文帝對方孝孺的恩寵更重,每次遇到國家大事的時候,都會諮詢一下方孝孺的意見。

當時在編撰《太祖實錄》及《類要》等重要史書的時候,方孝孺都擔任總裁。後來又晉升為文學博士,奉命與董倫、高遜等人主持京考,為國家選拔人才!由此可見建文帝對方孝孺的恩寵之盛。但是這一切,將隨著朱棣大軍的到來而宣告結束了!

方孝孺到底犯了什麼錯,為何會被朱棣下令“滅十族”?原因就兩字

建文帝朱允炆

兵敗身死,被“滅十族”

由於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操之過急,加上朱棣向來有稱帝之心,於是朱棣便打著“清君側”的名義發動了“靖難之役”。

建文四年四月,朱棣大軍與建文帝大軍交戰於淮河流域,隨後不久,朱棣大敗建文帝於安徽靈璧,同年六月率軍渡過長江圍攻南京城。

朱棣攻入南京城後,皇宮頓時發生大火,建文帝不知所蹤。而這一天方孝孺也被關入了大牢。

在朱棣起兵的時候,其親信姚廣孝就曾對朱棣說過,這方孝孺是天下讀書種子,不能輕易殺害,否則讀書種子就要滅絕了。當然了,朱棣也自然深知方孝孺的才幹,更何況大戰初定,需要有能力的大臣輔佐才行。

方孝孺到底犯了什麼錯,為何會被朱棣下令“滅十族”?原因就兩字

明成祖朱棣

隨後,朱棣便召見方孝孺,讓他為自己起草即位詔書,但是方孝孺卻身著孝服前來,上殿後便放聲大哭。朱棣強忍心中怒火,上前勸慰道:“先生何必如此痛心,我興兵‘靖難’,進駐南京城不過是為了效仿周公輔佐成王罷了!”方孝孺止住哭聲,厲聲喝問道:“‘成王’在哪裡?”朱棣答道:“他自己燒死了。”方孝孺又追問道:“那麼為何不立‘成王’的兒子為皇帝呢?”朱棣支支吾吾地答道:“國賴長君嘛!”緊接著,方孝孺又追問道:“那為何不立‘成王’的弟弟呢?”

朱棣被方孝孺弄得無話可說,強壓怒火回道:“這是朱家內部的事情,先生何必管得太多。起草即位詔書,事關重大,久聞先生高才,此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接過紙筆,在紙上憤然寫道“建文四年,燕賊篡位”八個大字,隨後便將筆狠狠地砸在地上。

朱棣勃然大怒,厲聲怒斥道:“難道你就不怕我誅你九族?”方孝孺泰然自若地說道:“就是滅十族又能奈我何?”朱棣雖然十分氣憤,但是想到姚廣孝所說的話,還是將怒火壓了下來,將其關入大牢。

方孝孺到底犯了什麼錯,為何會被朱棣下令“滅十族”?原因就兩字

方孝孺——劇照

朱棣原本以為通過威逼利誘就能讓方孝孺死心塌地歸順自己,但事實並非如此,方孝孺不僅沒有歸順,反而對朱棣的叱罵越來越嚴重。朱棣終於壓制不住心中的怒火,於是便下令將其車裂。方孝孺慷慨赴死,臨行前還寫下了悲歌一曲:

“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方孝孺被處決時,年僅四十六歲,他的門生廖鏞與其弟廖銘收拾他的遺骨,將其掩埋在了聚寶門外的山上。而就在方孝孺被處決的同時,他的弟弟方孝友被殺,其妻子和兩個兒子則在家中自盡,兩個女兒投寧海淮河自盡。

朱棣處死方孝孺,同時還大肆株連了方孝孺的親眷家族,實施了所謂的“誅九族”。此外,再加上方孝孺學生的家族,共稱為“十族”,其男女老少總計八百七十三口人全部被處死。當然了,朱棣滅方孝孺的十族,只不過是奪權之後進行的報復性屠殺開的第一刀而已,在此後的數年內,朱棣還下令誅殺了近三千人。如果說晚年的朱元璋嗜殺成性,殘暴不仁,那麼朱棣比起自己的老爸來就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方孝孺到底犯了什麼錯,為何會被朱棣下令“滅十族”?原因就兩字

方孝孺雕像

如何評價方孝孺悲慘的結局?

首先來說,方孝孺案一直到仁宗朝的時候才有所鬆動,但一直以來都沒有為其平反,直到明神宗上臺後才正式將其平反,然而這已經是一百多年後的事情了。到了萬曆十三年,即方孝孺死後的一百八十三年,萬曆皇帝才下令“釋坐孝孺謫戍者後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 廣東凡千三百餘人。”

而反觀造成方孝孺悲劇的原因,似乎是由於他不肯為朱棣起草即位詔書,且還指責朱棣為謀權篡位的賊人才導致的。因此有些人認為方孝孺這是典型的愚忠,完全沒有必要因為一個亡國之君丟掉自己和親族的性命,朱棣既然要他起草即位詔書,他只需要遵從便是,這樣不僅能保全自己的性命,還能得到朱棣的重用。

比如明朝錢士升在《皇明表忠記》中就指責方孝孺之死完全是他激怒朱棣所致的,對其行為並不看好。

那麼這樣說來的話,方孝孺之死就真的是“輕如鴻毛”了嗎?

方孝孺到底犯了什麼錯,為何會被朱棣下令“滅十族”?原因就兩字

方孝孺——劇照

當然不是,方孝孺之死,並不是愚忠的結果,而是死於“維護成憲,維護制度”。雖然朱棣說這是他們朱家內部的事情,與方孝孺無關,但是縱觀中國歷史,從秦朝統一中國的兩年多年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士大夫們為帝王的“家事”可謂是操碎了心,他們獻出理想與忠誠,甚至是為之拋頭顱,灑熱血也在所不惜。因此,方孝孺此舉才是真正的符合中國政治傳統中的邏輯。

但是方孝孺卻忘了,中國傳統社會的最高政治原則就是“家天下”,他雖然認準了一個死理,但最終也只能做一個忠良死節之臣了。當然了,如果站在中國正統的政治邏輯上來看,方孝孺此舉是合乎常理的,但如果拋開這一點不談的話,方孝孺此舉就顯得“愚昧”了!為何呢?

我們知道,建文帝的治國能力相對於朱棣來說還是要遜色不少的,因此如果只是為了讓老朱家的天下發展得更好,那輔佐一個能力強的叔叔遠比輔佐一個能力弱的侄子更好。作為明朝一代大儒的方孝孺想必對這一點是不難做出判斷的。

但是,他就是太過於執著自己那所謂的“氣節”了,以至於“誅十族”都不能喚醒他的理智,最後致使悲劇的發生!

方孝孺到底犯了什麼錯,為何會被朱棣下令“滅十族”?原因就兩字

朱棣——劇照

小結

總的來說,方孝孺的凜然正氣,忠肝義膽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在面對朱棣血淋淋的屠刀時,不是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謀略來避免更大的犧牲;更不是在自己抱著必死之心的同時,儘可能的保護自己家人和朋友的安全;而是僅憑藉著自己的一腔熱血,對朱棣“滅九族”之言置若罔聞,甚至還說“滅十族又能奈我何”這樣的偏激語言。

對於他而言,他的死能換回史書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對於那些因他而死的親族朋友們而言,就太不值得了!因此在筆者看來,方孝孺此舉欠妥,乃是“愚忠”之表現。如果他能在抱著必死之心的同時,還能夠保護親族朋友,那麼他的死就是值得的;反之,如果只因他一人而無辜犧牲數百人的話,那就太不應該了!

當然了,以上觀點皆為筆者一家之言,並不能代表全部,寥寥數筆,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明史》、《明成祖實錄》、《明太祖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