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環保行業七成市場“拱手讓人”本地企業科學反思“苦練內功”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記者 | 白雪

近日,一份由安徽省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促進會發布的《2018年安徽環保產業發展調查報告》顯示,安徽省內環保上市公司僅有寥寥數家,每年七成的市場份額都被外地企業“搶佔”。同時,產品市場準入制度不健全,產業門檻偏低,環保產業尚未建立完善的行業標準體系和有效的質量監管機制,不正當的市場競爭和一些地區地方保護主義較嚴重,給全行業帶來潛在的隱患風險。

為解決上述問題,推進安徽環保產業健康發展,業內人士建議,在建立宏觀調控體系的同時,環保企業更要練好“內功”強身壯體。

安徽環保產業結構在逐步優化

安徽環保產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秘書長張登亮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從統計結果看,目前安徽省環保服務業從業單位所佔比重不斷提升,營業收入主要集中在環境服務、環境保護設備與產品製造領域,這反映出安徽省環保產業結構在逐步優化,正在以環境服務業為主向以環境保護產品生產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升級,這種趨勢值得倡導和推廣。”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安徽1000多家汙染治理企業以民營企業居多,環保產業存在一些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技術開發能力弱,設備製造工藝水平不高;管理體制不暢,缺乏有效的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市場混亂,尚未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環保產業政策尚不能完全適應環保產業發展需要。“由此限制了安徽省環保產業的升級和發展。”張登亮表示。

同時,上市公司僅有寥寥數家,每年七成的市場份額都被外地企業“搶佔”。加之產品市場準入制度不健全,產業門檻偏低,環保產業尚未建立完善的行業標準體系和有效的質量監管機制,不正當的市場競爭和一些地區地方保護主義較嚴重,給全行業帶來潛在的隱患風險。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自2019年以來,受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地方政府對環保政策的執行力度出現寬鬆跡象,一些排汙大戶持觀望態度,環保治理的需求明顯減弱,市場容量緊縮,環保企業的業務拓展壓力驟然變大。

建立調控體系,引導產業健康發展

針對上述問題及未來安徽環保產業的發展,張登亮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首先要建立調控體系,引導產業健康發展。”“十三五”收官期間,安徽省環保產業發展要以集群化、專業化、產業化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政府採購和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為突破口,拓寬產業發展空間,推動環保產業健康發展。同時,對安徽省內一批在全國業界品牌響亮的煙氣治理企業,政府應予以重點扶持幫其做大做強,讓優質環保企業在公平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針對資金方面的難題,張登亮建議:“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探索多元融資渠道。”他表示,由於許多環保企業是輕資產公司,難以提供大量實物資產進行抵押,企業持續增長的訂單和新廠區建設對部分企業資金提出很大挑戰。而排汙企業面臨治理目標高、資金投入不足的現狀,同樣需要環保企業墊資,特別是環保行業下游客戶都是大型企業,付款較慢,致使環保企業普遍存在項目週期長、資金回籠慢、現金流緊張等一系列問題,大大提高了環保企業資金成本,衝減了減稅降費的效果,影響了環保產業的發展活力。因此,張登亮表示,希望政府機構從財稅、金融、質量等方面進行系統調控,對於優質環保企業,給予相應比例的稅收優惠,解決環保企業後顧之憂。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雖然整個環保行業發展迅猛,但環保企業良莠不齊,行業亟待規範。張登亮建議,要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市場準入競爭機制。呼籲建立公開招投標平臺和科學定價機制,可效仿湖北取消投標保證金的措施,減輕民營企業壓力,杜絕低價中標和惡性競爭。政府要著眼於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切實落實國務院2018年出臺的關於扶持民營企業的系列政策,建立參與公平競爭的准入機制,把少數無良企業拒之於門外,防止“劣幣驅逐良幣”,確保環保項目建設達標,避免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建立企業徵信評價平臺,防範環保企業經營風險;建立優質環保企業產品等級標識體系。

尤其是儘管一些高科技企業採取了嚴格的技術保密措施,但由於追訴難、違法成本幾乎忽略不計等原因,剽竊技術成果、仿冒產品等現象時有發生,給企業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對此,張登亮表示,盼望國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切實落實監管措施,堅決查處各種侵權行為,讓假冒偽劣無立足之地,提供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以讓民營企業持續創新,真正實現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此外,張登亮也坦言:“當前安徽省環保技術人才嚴重匱乏,一些企業出現了人才斷檔和青黃不接狀況,部分技術人員已無法適應科技發展形勢和企業創新的需要。”

他建議,環保企業要練好“內功”強身壯體。目前環保產業的發展已經進入了黃金期,市場空間巨大,是安徽省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企業要緊緊瞄準全國、全省市場中的重點領域需求,加大研發和製造力度,發展先進環保技術和裝備、環保產品、環保服務等行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