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路須讓一步,味可減三分


老人言:路須讓一步,味可減三分

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食。此是涉世一極樂法。《菜根譚》

在狹窄的小路上行走,要留一點餘地讓別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食物,要留出三分讓給別人吃。這就是一個人立身處世最安全快樂的方法。

老人言:路須讓一步,味可減三分

“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什麼意思?就是要“知讓”,“知退”。我們常說,“狹路相逢勇者勝。”其實,並不是所有的情況下都應該如此。比如,有時走山邊小路不能兩人同時通過時,如果爭先恐後就有墜入深淵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之下自己要先停住腳步,讓他人過去才算有禮貌,也最安全。

“滋味濃的減三分與人嘗”什麼意思?就是自己有路走,也要設法給別人留一條路,自個在享受美酒佳餚時,不可以總是一個人獨享,要想想周圍還有許多不如自己的人,否則他人可能由於妒忌而產生想法。就像古人掃墓祭祖,一定要拿出一些酒菜送給周圍的遊魂野鬼吃,相信不這樣做,那供給祖先的酒菜會給遊魂野鬼搶光,這雖然是迷信,卻說明了這種道理。

老人言:路須讓一步,味可減三分

古人認為,人與人之間相處,留一步,讓三分,是值得提倡的一種謹慎的為人處事方式。如同中國人自古就提倡的謙讓是一種美德一樣,反映出了適當的謙讓不僅不會招致危險,反而是尋求安寧的有效方法。

與之相對應的說法,則是中國古人強調的“欲速則不達”的道理。也就是說,忍耐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修養;而急躁冒進不僅毫無益處,反而會壞事。沒有修養的人才會急不可耐,脾氣暴躁,本想成事卻會事事無成。

老人言:路須讓一步,味可減三分

真正成就大事業的人,有時挺拔中卻帶有幾分柔韌,在受到重壓時能曲而不折。他們內心認真堅持著一貫的道理,但為了不吃虧,也會遷就世俗的要求。所以,這些人往往表現得大智若愚,讓人看上去像是不會說話,畏畏縮縮的,但最終目的還是要實現自己的理想。

叔孫通是被秦始皇徵召的文學博士。秦二世繼位後,陳勝、吳廣起義,二世召集當時只剩下的三十餘博士們,問有人造反是不是真的。其他博士們早就想向皇帝提意見了,認為正好可以借題發揮,就把天下的亂象說了一遍。唯有叔孫通說,不過是些小毛賊,不足為患。二世聽了很高興,下令讓法官追查那些說造反實情的博士們,對叔孫通反倒大大嘉獎。叔孫通回館後,卻趕緊收拾行李遛之大吉。他認為秦王朝沒希望了。

老人言:路須讓一步,味可減三分

所以,處事上替別人著想一些,處處留有餘地,不僅是一種美德,也是安身立命之本。就像我們現在仍然在說的: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生活中,每個人的智慧、經驗、價值觀、生活背景都不盡相同,因此,人與人之間難免發生不愉快的小事情。本來這是很正常的,兩人都退一步,把話說開了也就過去了。但是,有時候人的本性又把事情推向了另一個極端,一方面為了面子,一方面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饒人,非逼的對方鳴金收兵不可。

然而,“得理不饒人”雖然讓你吹起勝利的號角,但這卻是下次爭鬥的前奏。“得理不饒人”傷了對方,有時也連帶傷了他的家人,甚至影響了你在其他人心中的美好印象。

聰明的人不會“得理不饒人”,而且還“知讓”,“知退”,給別人面子,自己也有面子,最重要的是避免了兩敗俱傷。

老人言:路須讓一步,味可減三分

“將相和”是歷史上有名的典故。廉頗和藺相如同是戰國時的趙國大臣。廉頗是趙國傑出的將領。藺相如由於完璧歸趙以及在澠池會上立了功,被趙王封為上卿,職在廉頗之上,廉頗認為自己曾經立下了汗馬功勞,對國家的貢獻要比藺相如大得多,而如今藺相如的官職卻比自己還高,於是感到很不服氣,他揚言說:“我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他趕緊叫車伕把車往回趕,藺相如手下的人看不過去,他們不知是為什麼,於是就問藺相如為什麼這麼害怕廉頗,藺相如反問道:“廉頗將軍與秦王誰厲害?”手下人回答說:“當然秦王厲害。”

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我會怕廉頗嗎?我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的利益。別的國家之所以不敢輕易攻打我們趙國,就是因為他們都知道有廉頗這樣的武將和我這樣的文將,如果我們倆鬧不和的話必定會為別國入侵趙國創造機會。”

老人言:路須讓一步,味可減三分

後來,藺相如的這番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裡,廉頗深感慚愧,他脫衣露體,赤膊揹著荊條,來到藺相如府上請罪。他說:“我是個粗鄙淺陋的人,不知道你寬容我,容讓我竟到了這等地步。”從此,趙國出現將相和睦的大好局面。

冤家宜解不宜結,一個懂得寬容別人過錯而不記仇的人,“仇人”就會良心發現反過來以誠相報。這樣,就能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力量,就會少些羈絆,無負擔輕鬆前行。

得理不饒人,步步緊逼,不僅沒有人情味,有理也會變得無理。用這種方式處世的人,當然不可能有好人緣。何況,你得理時不饒人,以後有機會別人也不會輕易放過你。“得理不饒人”,讓對方走投無路,有可能激起對方“求生’的意志,從而“不擇手段”,這對你自己將造成傷害。給對方留有餘地,見好就收,結果就不同了。

老人言:路須讓一步,味可減三分

所以說,“知進”更要“知退”,“會爭”更要“會讓”。不僅與家人、鄰居、同事、朋友相處是這樣,即使與對手,甚至與敵人交往的過程中也必須“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或者給對方一個臺階,讓對方順著臺階往下爬,而不是逼著對方跟你拼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