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口罩機產業畸形怪狀,道路坎坷!

由於疫情發展突然,又趕傳統假期,防護物質供應失調,出現了急功近利之衍生怪象。

第一,本來大家做這個事情,一是為了支援民眾需求,響應國家地方政府號召,還能順應在這百業不旺的時段做點既有意義又可以贏點財運的事業。

第二,原來一直做這個產業的客戶商家就比較好,維護原有產能的基礎,遠遠不夠需求,所以又湧進一批新的事業型強人,一邊辦理批證,一邊裝修廠房,還要購買天天暴漲的熔噴布及其他口罩所需原材料,萬事俱備只欠口罩設備,真是設備一響,黃金萬兩。

第三,殊不知,買口罩設備市場上竟然出現了一個怪象連篇,讓這些事業佼佼者大佬們馬失前蹄:

1.定好貨的口罩機設備,交貨時間無限延期,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不能按期交付使用;

2.已經準備交付的設備被一些投機者高價現貨監守自盜的炒掉了;

3.有的設備供應廠家訂單接的嚴重超出了自己的產能,人手匱乏,安裝無人可派,調試無人勝任,由此出現了買方客戶自己派人請人自行安裝,再行請人調試,總算是想辦法拉回來一臺所謂東施效顰的“設備”;

4.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買方降低服務要求,只要能有口罩機,只要可以生產,顧不得考量口罩機的品質,機型是否穩定,囫圇是個口罩機,就以高價現貨買入,一百萬都是友情價,一百二十萬,一百五十萬更有甚者價格更高。

5.有的老闆也不知情機器是不是能用起來,售後服務一切免提。時間緊迫也好,政治任務也罷。拉回自己公司裝上先用起來再說。總不能讓原材料報廢,降價,車間白白裝修吧。

綜上所述。是賣設備的商家,買設備的商家雙方都是苦不堪言,買方想著設備一旦運行起來,十天半個月就可以收回投資,不差錢的老闆還想著,當前形式反正其他行業不好做,幹這個一兩個月,把所損失的都可以全部賺回來。結果搞得人仰馬翻,不得不降低目標要求的底線。盤算著可以賺個盆滿缽滿的基本上成了南柯一夢了。

有4點個人愚見:本人作設備有快二十年經歷了,極其罕見的是既然不是成熟量產中的自動化設備,兩到三週時間,從圖紙設計到成品安裝調試,再到量產階段,就可以進行兩邊幾十臺上百臺出貨,真的有這麼厲害?1.實際上做設備猶如十月懷胎,不足月肯定發育不良,或者突發事件被迫出世,五六個月的早產兒怎麼可能很強壯,況且多胞胎的早產兒風險更大。即便能夠“存活下來”也是鳳毛麟角,極為鮮見。

2.有些設備商家的結構及零部件並不差,但是,安裝加工工程圖紙沒有經過嚴格審核,不夠完善,再讓沒有這種非本行業經驗的技工,貌似很專業的人進行裝配,本就是摸索安裝,更何況有些技工不考慮售後,不考慮調試,推起來就完事了,這個設備怎麼可能便於調試,生產呢?打個比方,給我們一批組裝紡織設備的技師,給他們拿出來一批優良的高要求高標準的飛機零部件,讓他們裝配出來一架飛機肯定不行吧,即便可以飛起來,又有誰敢乘坐?反正我是不敢坐。

3.還有更離譜可悲的是,有的設備供貨方,圖紙既不是自己的,也不對工程圖紙進行審核,就進行拿圖賣貨“跑馬圈地”。有的也不管不問設備是否有更新,拿到手裡的方案設計已經“爺爺輩”的“祖先”級別的淘汰工程設計圖紙就大張旗鼓的幹起來了,殊不知,這一路肯定會跌宕起伏,坎坎坷坷。

本來買賣雙方是強強聯合,互利共贏之舉。最後的結果有可能會是劍拔弩張,對薄公堂。也許是有些設備供應商,收設備款太爽,自己也興奮的紅了眼睛,從來沒有遇到過賣設備這麼好籤合同收定金的,不小心有點得意忘形,雲山霧繞的飄起來翹起來了,忘記了責任,想不到良知……

不要忘記了,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這個世界真的很會開玩笑,中國已經平息穩定。世界又火了。本來最危險的領土,現在演變成了最安全的全球避風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