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寫下史上第一奇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還誕生2個成語

中國的歷史是戰火硝煙下的文明進步,中國的歷史是文豪墨客心中的民族義。出生書香世家的王維有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自他開始識字時,便在父親的教導下開始學習詩詞歌賦。但是好景不長,王維九歲那年父親去世了。自此,王維一家在母親的努力維持和親戚的幫襯下勉強過日子。

王維是悲哀的,以文人墨客的身份,以胸懷天下大義的節操,成長在了一個戰火硝煙的環境中。現實的殘酷讓他暫時放下手中的筆墨,微博的力量讓他不得不屈服於安祿山的威脅,違背自己的民族大義接受偽職。好在,安史之亂沒有讓唐朝陷入真正的危機,長安收復以後,他又回到了自己恣意灑脫的日子。

但是世事就是這樣無常,王維在經歷官場升遷,詩場進步之後又迎來了中年喪偶,老年喪獨子的淒涼歷程。一生榮華富貴到了晚年身邊連個送終的人。但是,對於講究子嗣香火的古代來說。王維最大的痛不是因為自己的無人送終的孤寡晚年,而是在他死後他無法去面對自己的列祖列宗。

王維是幸運的,這份幸運來自於他自己的努力,來自於他在詩詞歌賦裡的天分。與他同時期出生的李白,還在糾結用什麼樣的詞才能更好的表達這首詩的意境的時候。王維早已名傳京城。王維對後代詩人的威脅不在於他的天賦異稟,而在於他對詩詞窮其一生的研究感悟。

李白寫下史上第一奇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還誕生2個成語

王維筆下的詩詞是自然而富有靈性的。一首《山中送別》的離別詩:“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成為千古流傳的佳句,歷時千年,萬人傳閱,卻無一人可以超越。回看這首詩,我們的眼前自然而然的就看到了到王維與友人離別時的情景。全文沒有任由情感的描寫卻無端的戳動讀者的淚點。寥寥數字,王維為我們架構起了一幅天地萬物都在為他們的友情而泣的奇妙景象。由此,可知他的詩詞素養到達了常人所不能匹敵的境界。

他的弟弟王晉對他的一生評價:“臣兄文詞立身,行之餘力,常持堅正,秉操孤貞,縱居要劇,不忘清靜,實見時輩,許以高流。至於晚年,彌加進道,端坐虛室,念茲無生。乘興為文,未嘗廢筆,或散朋友之上,或留篋笥之中”。歷經滄桑的老人早已看淡了世間的一切,所有的禍端不過是上天的捉弄而已。既然我無法避免那麼我就坦然接受,與天為敵。

不知不覺中,王維在晚年時期開始學習悟釋禪道了。他遠離了這世間喧譁搬到了一個少有人煙的地方。王維的一生是驚喜與驚嚇相交織的一生,是喜劇與悲劇相交織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