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不在酒,周瑜入川,其實是想吞滅劉備

建安十三年,曹操馬不停蹄,南下荊州,可以說是不費一兵一卒就盡得荊州八郡還有劉表水師,僅留下江夏一地給劉備稍作休息。劉備水軍一萬,劉琦水陸一萬,孫權經過魯肅、諸葛亮、周瑜三人的勸諫下,答應出兵三萬,組合五萬聯軍對抗曹操起碼二十萬的大軍。

醉翁之意不在酒,周瑜入川,其實是想吞滅劉備

赤壁之戰

兩軍相遇於赤壁,由此爆發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孫劉聯盟以五萬聯軍,以少勝多,大破曹軍。曹操是夾著屁股回到了南郡,隨後不久,曹操又逃回了鄴城,留下曹仁等人守著江陵。因為此時,孫劉聯軍趁勢追擊,也追到了江陵。

其實,在赤壁之戰後,荊州已然是東吳砧板上的肉。而荊州對於東吳來說,最重要的戰略位置是江陵。江陵地處長江中游,南臨長江,北依漢水,周圍河網縱橫,便於水軍運作,不利於缺少水軍支援的北軍。東吳一旦佔領江陵,即可隔斷江南荊州諸郡,荊南四郡便不戰而定。

醉翁之意不在酒,周瑜入川,其實是想吞滅劉備

江陵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有‘七省通衢’之說

以江陵的特殊地理位置而言,決定了它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江陵位於東吳上游,順長江而下,可朝發夕至,對東吳的安全極具威脅。向西,是進入益州最便捷的出發地,是東吳“漸圖巴、蜀”的基石。向南,由於隔斷了荊南諸郡與北方的聯繫,可以牢牢控制南荊之地。向北,攻取襄陽,便可直取魏國的腹心。

更重要的是,如果讓魏國長期佔據江陵,魏國就可以組建和訓練出一支強大的水軍,東吳的長江天險防線將不復存在,除了坐以待斃,便是束手投降。

所以,江陵是東吳必爭之地。

但是,在戰略謀劃上,必爭之地卻不一定是先爭之地。

由於周瑜急於將江陵搶到手中,給了劉備可乘之機,讓劉備搶先佔領了荊南四郡。待周瑜血戰拿下江陵後,孫權才發現戰略佈局出了問題。前面我們說江陵的特殊地理位置時,講到過,江陵隔斷了荊南四郡與北方的聯繫,此時,卻也正好把劉備與曹操完全分開,也就是說,劉備想和曹操掐架都沒法掐。現在是東吳獨抗曹操。有了四郡之地的劉備,也從小貓變成了老虎,將大軍屯集在與江陵僅有一江之隔的公安,正虎視眈眈地盯著江陵。

醉翁之意不在酒,周瑜入川,其實是想吞滅劉備

得知劉備已經拿下荊南四郡,周瑜明顯顧不上許多了,急忙上疏孫權,要求軟禁劉備。如果劉備被扣,關、張勢必與東吳翻臉,力量上弱於東吳的關、張,一定會聯合或投靠曹操,孫權不能接受這樣的結果。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劉備才敢去見孫權。

周瑜傳: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故不納。

至此,孫權與周瑜在現行國策上的重大分歧已經出現。孫權不肯扣留劉備,下一步必然是讓出江陵。不讓江陵,孫權無法承受前面獨抗曹操,背後劉備蠢蠢欲動的壓力。

  周瑜傳:是時劉璋為益州牧,外有張魯寇侵,瑜乃詣京見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戚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

周瑜是主動請纓要西進取蜀的,那麼問題來了,周瑜真想取蜀嗎?

自古便有:“天下未亂蜀先叛,天下已定蜀未平。”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蜀地險遠,道路艱難,易守難攻。由於輸運艱難,取蜀者要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保證前方軍隊的長期消耗,因此必須有強大的國力為後盾。這樣的國力通常只有國家統一後才能具備。

醉翁之意不在酒,周瑜入川,其實是想吞滅劉備

姜維

蜀國得以被滅,除了前面數次北伐導致國力虛空外,還源於姜維戰略部署的錯誤,鄧艾的冒險和僥倖。姜維棄守漢中外圍險關,使得鍾會十餘萬大軍順利進入漢中平原,並獲得蜀軍糧草的補充。否則,鍾會唯剩糧盡退兵一途。恰巧此時,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劉禪出城投降。

所以,魏國能夠滅蜀,即便是動用了二十萬兵力,其根本原因還在於鄧艾靠行險僥倖才得以成功的。

赤壁之戰時,孫權連五萬機動部隊都拿不出來,現在剛剛過去兩年,東吳軍力又能增加多少。最主要的是,以現有的軍力,孫權都難以承受獨抗曹操的壓力,他又能讓周瑜帶走多少兵力取蜀呢?

頂多三萬。

三萬兵力取蜀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醉翁之意不在酒,周瑜入川,其實是想吞滅劉備

羅憲誓死鎮守永安城

舉個例子:景耀六年,蜀亡。蜀將羅憲以二千亡國之兵,抵禦數萬入蜀吳兵達半年之久。這期間,由於蜀地大亂,羅憲得不到一兵一卒的增援,而吳軍就是不能攻入蜀中。直到魏國大將胡烈率兵來援,吳軍方才退兵。

《晉書》:吳聞蜀敗,遣將軍盛憲西上,外託救援,內欲襲憲。及鍾會、鄧艾死,百城無主,吳又使步協西征,憲大破其軍。孫休怒,又遣陸抗助協。憲距守經年,救援不至,城中疾疫太半。或勸南出牂柯,北奔上庸,可以保全。憲曰:“夫為人主,百姓所仰,既不能存,急而棄之,君子不為也。畢命於此矣。”會荊州刺史胡烈等救之,抗退。

所以換成周瑜,面對實力正雄厚的劉璋,憑什麼能用三萬兵力取蜀。

周瑜軍事鬥爭經驗是十分豐富的,他不可能看不出東吳現在沒有能力無法取蜀。

那周瑜為什麼還要主動請纓,西進取蜀呢?

醉翁之意不在酒,周瑜入川,其實是想吞滅劉備

周瑜其實不想讓出江陵城

問題的根本還是在於周瑜不想讓出江陵。前面孫權否定了周瑜扣留劉備,進而吞併劉備部下的建議。如果周瑜還繼續堅持吞滅劉備,以達到不出讓江陵的目的,就等於是堅持在現行國策上與孫權的重大分歧,這在性質上是十分嚴重的,周瑜決不能這樣做。

說到國策,在孫權執政前期,魯肅和甘寧曾相繼向孫權獻計:竟長江所極,漸規巴蜀。

魯肅傳: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甘寧傳: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

那麼,吞滅劉備不能再提了,既定根本國策總還得堅持吧。周瑜主動請纓,要西進巴蜀,目的是提醒孫權,我們還有根本國策。

荊州是取蜀的基地,必須牢牢控制,僅僅控制江陵是不夠的。周瑜以國策來告誡孫權,劉備集團如果不除,他手中的數萬兵力和錢糧,非但不能用於取蜀,還會成為取蜀過程中的巨大隱憂。而且如若荊州不全部掌握在東吳的手中,東吳的力量也不足以取蜀。如此說來,孫權自然不會讓出江陵了,還要進一步考慮如何吞滅劉備。

醉翁之意不在酒,周瑜入川,其實是想吞滅劉備

孫權進妹固好

統業十年的孫權自然是知道周瑜的用心,可是眼前的劉備也不再是之前依附自己的軟柿子了。所以孫權通過自己的手段調和其中的矛盾,一方面通過政治婚姻安撫劉備,協議出兵奪取西蜀,一方面順水推舟答應周瑜取蜀,趕緊讓他準備入蜀事宜。

聰明的劉備不會看不出其中端倪

正如殷觀所說:

劉備傳:荊州主簿殷觀進曰:"若為吳先驅,進未能克蜀,退為吳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贊其伐蜀,而自說新據諸郡,未可興動,吳必不敢越我而獨取蜀。如此進退之計,可以收吳、蜀之利。"先主從之,權果輟計。

答應孫權入川,要是被周瑜背後捅刀子,大勢已去。劉備要做的,大可以同意孫權自己取蜀,只要按兵不動,東吳肯定不敢越過劉備獨自入川。

不過舉著‘仁義道德’旗幟的劉備,自然得換種說法:

獻帝春秋曰:益州民富強,土地險阻,劉璋雖弱,足以自守。張魯虛偽,未必盡忠於操。今暴師於蜀、漢,轉運於萬里,欲使戰克攻取,舉不失利,此吳起不能定其規,孫武不能善其事也。曹操雖有無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議者見操失利於赤壁,謂其力屈,無復遠志也。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將欲飲馬於滄海,觀兵於吳會,何肯守此坐須老乎?今同盟無故自相攻伐,借樞於操,使敵承其隙,非長計也。

劉備苦口婆心地勸孫權,不要妄自發兵入川,還鄭重其事地告誡他,曹操怎麼可能放你入川!其實也把自己的意思告訴他了:我劉備怎麼可能眼睜睜看你孫權入川!

醉翁之意不在酒,周瑜入川,其實是想吞滅劉備

劉備

雖說表面還是和氣,其實私底下早就撕破臉了。眼看妹妹都送出去了,劉備還不肯入川,孫權就決定自個入川,並派遣孫瑜率領水軍駐紮夏口。要知道,東吳地處長江下游,要從夏口入川,就得經過劉備的公安。孫權既派出了孫瑜屯兵夏口,卻遲遲沒有發兵,說白了孫吳始終是不敢越過劉備而入川的,但是免不了孫權是假意取蜀,實則吞滅劉備啊。

都說劉備不傻了,眼看孫權執意入川,只好擺開防備的架勢:

獻帝春秋曰:備不聽軍過,謂瑜曰:"汝欲取蜀,吾當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關羽屯江陵,張飛屯秭歸,諸葛亮據南郡,備自住孱陵。權知備意,因召瑜還。

孫權看到劉備反應這麼大,心想道:入川是不可能了,吞滅劉備也是不可能了。恰巧正值壯年的周瑜又在此時深染重疾,一病嗚呼,倒也是讓孫權鬆了口氣,乾脆就答應把江陵借給劉備,與自己分擔面對曹操的壓力,然後自個就集中兵力,開啟再次北伐合肥的大事。


資料出處:《三國志》、《獻帝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