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硬核”科技助力戰“疫”

科技是戰勝疫情的“硬核武器”,自疫情發生以來,首都各高校科研團隊快速響應,主動作為,周密部署,攻堅克難,用創新科技成果展示了堅強意志和堅定決心,助力戰“疫”行動早日成功!

科研項目帶頭人攻克技術難題

疫情期間,清華大學各科研團隊積極開展創新研發,共推出十餘項關於防疫用品、數據監測、治療等領域的科研成果,為抗擊疫情助力。

口罩、醫用防護服等醫療物資生產設備及技術是解決抗疫物資緊缺問題的核心,而在口罩的生產過程中,超聲焊接技術是口罩縫製過程中的關鍵工藝,是助力醫療物資企業加速生產的核心突破口。面向防疫需求,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智能製造團隊充分發揮製造領域技術優勢,為醫療物資企業提供製造技術方案及服務。科研團隊迅速行動,第一時間成立了超聲焊接技術攻關小組,專注於提供口罩等超聲焊接技術、超聲焊接系統設計解決方案等產品及服務。超聲焊接技術攻關小組不僅為合作企業提供免費的諮詢服務,解決“超聲焊接技術怎麼用、怎麼用好、怎麼不出問題”等具體技術問題,還成功開發了自主知識產權的超聲焊接核心零部件。在設備製作過程中,馮平法教授團隊專注於超聲焊接工藝及核心零部件製造,王曉浩教授團隊專攻超聲電源控制。在校企產學研合作的推動下,目前,第一套樣機已在校外合作企業完成測試。

除了生產製造防疫物資技術研發,學校科研團隊還根據實際市場調查情況,從研發高性能的環保生產材料入手,研發可重複消毒使用的納米纖維過濾膜口罩材料,助力疫情防控。人們日常使用的一次性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和醫用防護口罩均採用荷電的PP熔噴濾纖維作為有效過濾層,在蒸煮消毒之後,靜電被消除導致防護作用劣化,無法實現重複使用。在這一關鍵時刻,對高性能口罩的要求凸顯出來。對此,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李勃研究員團隊與清華大學材料學院伍暉副教授團隊近年來一直在合作開發納米纖維類材料,並在研究中發現納米纖維膜具有良好的過濾性能。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該團隊緊急啟動了用於口罩中間過濾層材料的納米纖維膜的二次開發。通過實驗發現,基於氣紡納米纖維超細的直徑和高的纖維密度可以實現非靜電方式的物理過濾,具有高的過濾效率和低的氣阻,可以滿足一次性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和醫用防護口罩的技術要求,同時重複消毒後仍能維持高的過濾效率和低的氣阻,可以滿足民眾在口罩短缺情況下的應急重複使用需求。目前,該項目已經加快第三方檢測工作,正在準備投入生產。

科研團隊帶領超能機器人戰“疫”

北理工長沙智能裝備研究院超能機器人研究團隊圍繞 “疫區人員排查”“敏感人群監管”“感染人員服務”三大難點問題開展研究,通過不懈努力,在篩查機器人研發、防疫綜合信息平臺等方面取得進展並應用防疫一線。團隊成員集中力量攻關,提出了基於“互聯網 人工智能 機器人”的智能防疫整體解決方案,並推出一系列智能防疫產品。

配備於醫院的新冠肺炎預檢機器人,可通過非接觸式紅外體溫檢測和咳嗽、乏力、氣促等現象問詢,有效預檢篩查新冠病毒肺炎的疑似症狀,引導疑似症狀者進入發熱門診做進一步的檢測和治療;配備於商場和超市的體溫篩查機器人,可對顧客進行體溫檢測和手部消毒。同時,根據當前復工、復課的防控需求,團隊還緊急研發了具備自動測溫、自動消毒、自動問詢和智能報表功能的“企業復工防疫機器人”和“學校復課防疫機器人”。此外,團隊科研工作者還研發推出“新冠肺炎疫區人員流入排查與監測系統”,聯合試點地區數據資源中心建設防疫綜合信息平臺,推出智能小程序,實現了收集外來人員個人信息、醫學觀察報告、近期接觸情況等功能,同時也面向本地居民提供人員疫情普查、周邊疫情上報、物資募集捐贈、智能在線問答、疫情實時動態、感染人群查詢等線上服務。

在遼寧阜新,一款由北理工科研團隊研發的“空中衛士”巡航測溫無人機也開始試用。這款智能無人機疫情預警監控系統主要由無人機平臺、光電載荷、喊話系統和地面控制及圖像處理平臺組成。能夠自動監控廣場、公路、小區等各類環境中的人群,檢測人員聚集情況,利用紅外熱成像技術實時獲取人員體溫情況,實現在非接觸情況下對疑似高危人員的快速區分,並快速形成疫情人員相關數據,還可以提供數據接口,供大數據系統進行分析。同時,智能無人機疫情預警監控系統可同時提供監控人員及被監控人員交互通道,通過喊話系統,監控人員可以隨時疏導或制止被監控人員的異常行為,為疫情監控和預警提供了有效方式。

北京中醫藥大學的醫護工作者和科研團隊自疫情發生以來,積極開展藥物醫學研究、臨床探索,在治療新冠肺炎過程中取得成效,發揮了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優勢作用。

1月底,學校派出醫療隊支援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在診療期間,醫療隊成員採取中西醫結合治療,使患者臨床症狀明顯改善。醫療隊戰地黨支部書記、學校第一臨床醫學院(東直門醫院)副院長張耀聖介紹,歷史上中醫藥在治療疫病方面有許多成功經驗和著作,這些成功經驗今天仍然有用。中醫在當前抗疫實戰中可與西醫優勢互補,在對抗病毒還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中醫的培元固本、祛邪扶正等療法,在疫病的發生發展變化中常常會起到關鍵作用。輕症患者通過單純中醫藥治療即可痊癒;重症患者採用中醫藥治療後症狀也會明顯轉輕。醫療隊隊員、學校第一臨床醫學院(東直門醫院)醫生劉寧堅持中醫為主、西醫為輔的臨床治療原則,詳細問診、四診合參、辨證論治,為病人開具中藥湯劑,併為部分患者進行了針灸治療。經過他的治療,患者高熱、喘憋、乏力、腹瀉等症狀迅速明顯改善。

此外,學校第五臨床醫學院(深圳醫院)在對當地收治的輕症患者也採用了中醫藥辨證施治,成效明顯。醫療科研人員將單獨研發調配的內服中藥宣肺清瘟湯,配合情志疏導、飲食宣教、古風音樂療法、八段錦、防疫香囊、蒼藁酊劑燃燻等綜合措施,使90%以上的患者咳嗽症狀消失,複查肺部CT炎症有不同程度改善,出院患者體溫均降至37.5℃以下,住院期間無患者轉為重症肺炎。

教授聯名為疫情下經濟發展建言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北京工業大學全體科研工作者積極響應,迅速開展了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科研戰“疫”,從“迅速、精準、預防、戰略”四個維度,打出科研創新“組合拳”,推動相關科技成果落地見效。

“迅速”——啟動抗擊疫情科研管理快速響應機制。學校設立了“新型冠狀病毒防治攻關與預研專項”,並立足項目成熟度和團隊前期基礎,結合疫情防控形勢研判等,簡化申報程序,鼓勵科研團隊開展跨領域聯合研究,為疫情防控做出貢獻。

“精準”——科研成果助力湖北抗疫一線。生命學院馬雪梅教授團隊將自己的氫氣醫學成果應用於抗擊疫情,並將其科研成果——20臺氫氣機捐贈到湖北抗疫一線醫院,用於新冠肺炎患者的輔助治療。同時,馬雪梅教授團隊還與相關生物技術公司聯合研發新冠病毒抗體快速檢測膠體金試劑盒,該試劑盒不需要特殊儀器設備,一滴血即可5~15分鐘出結果,適用於新冠肺炎大規模人群快速篩查,與核酸檢測方法互為補充。該成果不僅有助於發現早期感染者,對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也十分有益。

“預防”——兩領域成果將築牢大眾消毒殺毒防線。生命學院盛望教授團隊研製的離子納米銅在一定濃度範圍下對新冠病毒具有殺傷活性,做為消毒劑可在公共環境中進行噴霧使用,不僅殺病毒活性強,且具有對人體無害、不汙染環境等特點。激光院王智勇教授團隊發揮多年在半導體激光器封裝技術的攻關優勢,於1月開始集中力量研製專門針對新冠病毒的LED消殺設備。該設備相比化學消毒和傳統汞燈消毒方法,具有無汙染、消毒效果好、體積小等優點,可用於公共場所的消毒。

“戰略”——為首都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獻言獻策。經管學院趙立祥、李雙傑和李健老師署名報送的“關於科學有序推動企業復工復產的建議”,已被北京市工商聯採納為建言專報,並同時上報到北京市委。該建議是三位教授根據前期研究數據、現階段疫情防控的時間長短,設置了三種復工率,計算三種復工率下疫情對北京經濟的影響,提出五種挽救經濟損失的措施,為相關部門制定疫情過後的經濟發展政策提供重要依據。(記者 蘇珊 綜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