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親眼所見!


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親眼所見!


有多少人,因為自己的“親眼所見”,尤其是親密關係裡,從此耿耿於懷,甚至懷恨在心……

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親眼所見!


《呂氏春秋》裡有一段,講孔子周遊列國,曾因兵荒馬亂,旅途困頓,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沒吃下一粒米飯。

一天,顏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飯。飯快煮熟時,孔子看到顏回掀起鍋蓋,抓些白飯往嘴裡塞,孔子當時裝作沒看見,也不去責問。

飯煮好後,顏回請孔子進食,孔子假裝若有所思地說:“我剛才夢到祖先來找我,我想把乾淨還沒人吃過的米飯,先拿來祭祖先吧!”

顏回頓時慌張起來說:“不可以的,這鍋飯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問:為什麼?

顏回漲紅臉,囁囁地說:“剛才在煮飯時,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鍋裡,染灰的白飯丟了太可惜,只好抓起來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飯吃了。”

孔子聽了,恍然大悟,對自己的觀察錯誤,反而愧疚,抱歉地說:

“我平常對顏回已最信任,但仍然還會懷疑他,可見我們內心是最難確定穩定的。弟子們大家記下這件事,要了解一個人,還真是不容易啊!”

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親眼所見!


所謂知人難,相知相惜更難。

當你要對一個人下結論的時候,想想:真的你所看到的才是事實嗎?還是你只從一個面,一個點,去觀察一個人呢?

大多數的人根本不瞭解對方的立場與困難的時候,就已經給了對方下評語了,更何況是在有利益衝突下的場合。

很多事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要客觀地跳出成見,才有機會接近真相。連孔聖人也會對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起疑心,更何況我們呢?

我們是不是也常常因為“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對他人產生了某種印象,從而為他人打上某種“標籤”呢?

孔聖人可以當下就用智慧,輕易瞭解真相,消除誤會,可是我們呢?

有多少人,因為自己的“親眼所見”,尤其是親密關係裡,從此耿耿於懷,甚至懷恨在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