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信任是送给孩子的珍贵礼物


亲子关系:信任是送给孩子的珍贵礼物


亲子对话趣谈

“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想先听哪一个?”放学路上,儿子说。

“先说坏消息吧,先苦后甜嘛!”

“坏消息啊,有些头晕,头疼,下午不去上课了,你要和班主任请假哦。”

“是否学习太累了?”

“不是,估计体育课打篮球累着了。”

“那么好消息呢?”忍不住问。

“英语竞赛获得了一等奖。”

“祝贺,真是太好了。”幸福来得这样自然,听了不由心花怒放。

作为参加高考自主招生报名条件,这次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是最好机会。之前获得过三等奖,也还准备了一些其他材料,不过最好再有个这样的硬件。

“不错,具体说说。”

“英语课上老师说获得了一等奖,正式通知与证书稍后到。”

“去年获得一等奖的邻班那个同学,刷了一套书的真题,而今年我刷了两套书的真题。”

这种竞赛基本就是学生抽学习时间默默准备,儿子当时网购了资料狂刷真题,说起准备竞赛的感受,直言收获却很大,体会到付出创造价值,过程产生意义。

的确,过程努力要比最终结果重要,因为努力是自己可以掌控的,结果是比较平衡出来的,非自己可以决定。

亲子关系:信任是送给孩子的珍贵礼物


亲子良好关系基础是信任

孩子进入青春期,是家长们最头疼的时候。换句话说,被孩子搞得头疼,也才正常。

初中时有段时间也与儿子“斗争”过,当发现讲道理无效时,被迫采取了“示弱”方式:管住嘴、放开手。

换个高大上的说法,就是信任孩子,或者说一开始被逼无奈,虚情假意“信任”,慢慢发现信任真是一个好方式,自己省心,孩子舒心。

可以说,这么多年来,给予孩子最大的帮助,或许就是充分信任。

于是,初中时儿子与同学晚上骑车去大学宿舍住,假期与好友去青岛方特游乐园玩,组织朋友做火车去日照,自己参加外出游学锻炼,我们对此表示赞同。

初中时坚决不参加课外辅导学习,坚持跟着新概念老师学英语。高中有段时间坚持住校不让接送,前段时候提出要一对一学习,我们尊重个人意愿,

高二暑假提出用压岁钱买游戏机,我们开始也不赞同,经过沟通,他说,“初中没玩过,大学不会稀罕玩这个,高三没有时间玩。现在再不玩的话,就没有这种体验了。”一席话说的似乎颇有道理,于是商定有条件买吧。

人人都具有努力向上的内在动力,如同一颗橡树种子。可是这种努力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来自周围环境的全力支持,心理学上称之为“抱持的环境”。

如果借用一个通俗的词语来表达,我想莫过于“信任”。当我们心里对孩子有美好的景象,努力做到“心像事成”,才会言行一致看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与真诚,在个人心理体验中不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

毕竟,成长是无法代替的,与其诸多限制,不如信任放手。

信任孩子,意味着给予自由的时间,独立的空间,承认拥有尊重与被尊重的平等权利。实际上,青春期的孩子,最在意的是家长给予平等的态度,信任则是这种态度的外在表现罢了。

信任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承认并接受孩子有犯错的权利,理解并接纳孩子会犯错的尝试。孩子自己尝试各种活动时,难免会有差错,比如家长最关心的学习成绩下降。可以说,能否接受孩子有犯错权,是检验家长是否真正信任孩子的标志。

只有家长真诚做自己,孩子才会真实做自己,从而才会发挥信任的魔力。

其实,这在心理学上早就有过研究结论,那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者叫罗森塔尔“期待效应”,因为充满信任的期待,才会求同存异,才有良好关系,才能目光放远。

记得当年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口号,“给我一个机会,还你一个奇迹”。借用在我们对孩子的关爱上,我想可以类比为,“给我一个信任,还你一个好孩子。”

这里的“好孩子”,不是指学习多么出色,也不是非要取得多大成就,而首先是指品行良好、心态积极、努力上进,简单说,就是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我们还会担心没有幸福的未来吗?

亲子关系:信任是送给孩子的珍贵礼物


信任孩子就是信任自己

当然,信任不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

曾经咨询过一个高中生,诉说同学关系不够好,尤其讨厌某位曾经的好同学,看见就厌烦。从这个孩子描述的生活小事可以看出,性格较为偏激,认知极端化,表现出社会关系支持度过低,太渴望追求良好的同学关系,结果表现得适得其反,同学们纷纷敬而远之,其实根源在于亲子关系的缺失。

这个学生成绩不太好,进入高中学习美术,离家并不远,可是父母因为忙于生意,要求孩子去住校。据孩子说,每到周末回家,原本想述说同学关系,学校困惑,可是父母上来就是一顿批评,认为缺少锻炼,要他顽强起来,根本不顾及孩子内心实际痛苦。

这样的父母,也许会认为因为信任孩子,才放手要去住校,强行进行锻炼。殊不知,缺少良好关系链接的“信任”,不过是盲目的自以为是。不去关注孩子心理困惑的“信任”,就是“瞎子放羊随它去”,“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记得多年前听过一位老兄高论,当时就颇为认同,他说,“只要我们当家长的做的还不错,孩子能差到哪里去呢。”做好自己的事,放手孩子的事,才算有共鸣,才会发挥信任的力量。

家长自己不努力,试图借所谓“信任”,希望孩子积极向上。如同我国著名心理学家许又新教授说的,家长自己不务正业,以为给孩子买架钢琴,就可以培养出道德情操高尚的孩子,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信任,要建立在彼此理解与沟通基础之上,还有身体力行,而不是借口信任而撒手不问。

记得在儿子网购了那款两千多元的游戏机时,我们约法三章:暑假时间自己安排,开学时间打包装箱。开学前一天,自己主动把游戏机装箱,束之高阁,因为人是自尊动物,有着自尊需求,会自我积极评价,你给予了充分认可,他感受到了信任,也会还你积极回应。

我们信任别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其实信任的是自己。

我们对外面的人事作出的任何反映,不在于这些人事,这些仅仅是引子而已,真正决定我们对人事看法、行为、情绪的,都不过来自我们大脑。

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所能够凭借的只能是对自己的把握,当我们有了自信态度,也就有了信任别人的底气。

当我们能把自己当自己,信任自己,才能把孩子当孩子,从而让孩子做自己。

信任,让我们走得更轻松,让我们看到更美丽的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