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視野:也說麻煩與不麻煩


心理視野:也說麻煩與不麻煩


中國有句古話,“萬事不求人”,遇到事情都希望自己能夠解決。同時,中國還有一句古話,“君子善借於物也”,這又建議我們遇到事情時多借助別人智慧。看似矛盾的說法,恰恰反映真實的存在,因為這個世界本質就是主觀對立而後客觀統一的。

我們在社會上的生活成長,離不開別人的幫助。即便是標榜無慾無求的人,衣食住行也要有社會支持,精神追求更是離不開他人的思想啟迪。生活真相就是誰都少不了對別人的麻煩,恰如海明威所說,“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

麻煩別人,我們常會理解為求人辦事,借人錢財。在這樣的事情上麻煩別人,的確會帶來心理上的負擔。由此麻煩成為一個貶義詞,意味著不獨立,不夠好,少能力,但是我們還要看到麻煩別人的積極意義。

夫妻之間,彼此麻煩不但必須還是必要的。家庭裡面瑣事多,磕磕絆絆多,嘮叨埋怨與麻煩對方才是正常的,這意味著關係親密,互動和諧。如果各人自掃門前雪,井水不犯河水,那不是夫妻,而是路人了。

親子關係裡,父母容易替代孩子做太多事情。比如擔心孩子磕絆,限制孩子出去玩耍;為了孩子專心學習,不讓孩子做家務;為了省心省勁,恨不得讓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替孩子做了很多,看起來省卻麻煩,卻對孩子成長不利,因為剝奪了孩子體驗機會。沒有體驗,何談成長。父母過分包辦代替,導致孩子獨立性差,出現心理問題較多。

社會交往中,遇到困惑,適當麻煩別人是智慧的。能夠麻煩別人,相當於承認自己處於弱勢,把自己放在求助者位置,能保持謙卑心態。人貴自知之明,主動意識到這一點,就會承認自己具有侷限性。蘇格拉底因此說,“我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自己一無所知。”

麻煩別人還有個顯而易見效果,相當於給了被麻煩人展現能力的機會。對於舉手之勞的事情,被人麻煩是幸福的,幫助別人彰顯了價值感,體現了存在感,證明在某一方面優越對方。助人為樂才會感覺甚好。按照精神分析說法,麻煩別人是在滿足被麻煩人的自戀。

工作中善於麻煩別人,表現為多指示與多彙報。對於工作要求,給團隊發出明確指示,看起來是麻煩,卻提高了工作效率。對於重要事情,及時彙報上級主管,虛心聽取指示,既體現尊重,又充分溝通,還規避風險,何樂而不為呢。

可以說,在求人辦事與借人錢財等重大事情上,麻煩別人是真難為人。但是在需要聽取意見,或者日常相處等方面,麻煩別人卻是一種智慧。從這個角度說,當不想找麻煩時,你就麻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