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今年的地該早種還是晚種?

新大風歌


“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今年的地該早種還是晚種?

從題目中就可以瞭解到,撒秧播種的時間要在二月清明後、三月清明前,具體的意思應該是這樣,但什麼是二月清明和三月清明呢?種地的早晚與清明的月份有什麼聯繫呢?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下我的看法!


1.所謂清明的月份,自然指的是農曆,這句農諺的意思就是如果清明的日子落在了農曆二月份,那麼種地就要晚種;如果落在了農曆三月份,那麼種地就需要早種。今年的清明節是在陽曆4月4號,農曆3月12,所以今年種地的日子要早一些。


2.與之同樣的說法也有這樣的一句,“二月清明不要慌,三月清明早上秧”、“二月清明花開白,三月清明花不開”等,這些農諺說的都是氣候的問題,最早是在南方開始流傳的,也就是說可能比較適宜南方的氣候條件。

3.我們都知道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節點分別有四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其餘的節氣也是均勻分在這兩分兩至之中。但作物種植所需要的溫度環境是一定的,地球氣候的上升也不只是根據這節氣控制,所以說陰曆清明節的時間早晚不能代表著春季溫度的高低,也就不能直接指導作物播種的早晚。



4.除此之外,現實也證明清明節的前後與種植作物的早晚不成正相關。今年因為是閏四月,春季溫度回升的遲,現在播種剛好,雖然符合諺語所說的,但不能代表所有。


對此,你們有什麼其它不同的看法或意見?歡迎留言和我們一起分享你們的經驗!


冒藍火的小農民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眼瞅著氣溫一天比一天高起來,母親叮囑:這幾天把菜種給拾(種)上吧,今年要在清明節之前早早把菜種撒上,過了清明可就有些遲了。

我這樣的馬大哈種莊稼也好,種蔬菜也罷,總是需要年邁的母親或者婆婆來提醒和督促,去年種菜應該是清明節前一兩天,去年的清明是農曆三月初一,而前年的時候也就是18年清明節,是農曆二月二十,所以前年種菜拖後了十幾天。

也就是說雖然農諺俗語: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但還是得根據農曆來種菜,否則種早了容易凍壞種子,種晚了耽誤生長,因此農諺又有了這樣: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這句農諺如果不是種地的農民,猛的一看是很難理解透其中的意思,但等農民一指點,大家也就恍然大悟了。

農村有很多老話形容清明節:清明斷雪不斷雪。這句老話是指農曆二月份過清明時,天氣還是陰冷不定,氣溫忽高忽低,導致在清明節時期有可能清雪飄飄。所以這時候就是二月清明不在前,是告訴大家如果清明節在農曆二月份的話,種蔬菜最好不要在清明節前面,此時氣溫沒有穩定下來,撒下的種子有可能會因為天氣寒冷而被凍壞。


另外一句老話是: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咱今天不解釋這句老話的含義了,我只是借用老話清明節下雨這幾個字來分析清明節大概在農曆幾月份,下雨的清明節多在三月份,三月份氣溫上升,溫度基本上穩定下來,因此我們種地最好能夠在清明之前,儘量不要在清明之後,於是三月清明不在後的真正意思出來了。

所以我們根據老話再來深層次剖析,清明節是每年的陽曆4月4日,或者4月5日,陰曆和陽曆總是時間有差距,因此趕來趕去,清明節有時候是在農曆2月份,有時候就到了農曆3月份,於是農民們的種菜還是根據陰曆月份來種植的,也就是說三月初種菜地,清明是個好記的日子而已,於是就用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來提醒大家種菜時節,這樣的提醒是比較適合我這樣的馬大哈。

今年的清明節在農曆三月十二日,根據農諺三月不在後的說法,自然我們是要在清明前把地種上了,也就是說還是三月初種瓜果蔬菜最適宜。


悠然見東山


明日春分,接下來的這個節氣就是清明瞭,四月份清明節是農村都比較注重的一個節日,不僅僅因為這是祭奠先人的節日,也是因為在清明節前後是很多農作物的種植時間,老農們還根據種植經驗,歸納出來“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這句老話,以提醒人們注意選擇最佳耕種時間。

清明節是在每年陽曆的4月4號,但陰曆就不一定是幾月份了,“二月清明不在前”意思是說如果清明節在農曆二月份,那麼這一年種植農作物最好是在清明節過後。因為在我們北方有一句關於種植的農諺是“清明前後,種瓜點豆”,至於究竟是在清明節前種瓜,還是在清明節之後點豆,要看氣候情況。

農曆2月份是清明節的話,證明氣溫還比較低,比較冷,這個時候地溫低,不適宜過早種植,在很多年份到了清明節的時候還會下雪,如果農作物中的過早,就容易被凍壞,所以二月清明節,不能“在前”種。

三月清明不在後,意思是說如果清明節趕在農曆3月份的話,那這個時候要耕種作物就不要再拖了,至少要提前著手育苗了,不然種啥都晚別人一步。去年我們家種葫蘆,就是過了清明節之後才育的苗,結果等到種下了看別人家葫蘆苗都長老高了,雖然最後也結了不少葫蘆,但是很多不成,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種的太晚,生長期短了的緣故。但至少提醒我們,如果清明節在農曆三月份,要種植水果蔬菜、莊稼的就不要拖拉,即使不用提前很久,但也別拖到四五月份種。



今年的清明節是在農曆3月12,通過老話來推斷,今年種瓜果蔬菜應該要及時,別拖到清明節以後,像最近這兩天,我們北方最高氣溫都能達到零上20度左右,這溫度已經很高了,接下來這一個周氣溫都在零上7度到20度之間,大家可以準備好育苗,還有正好半個月的時間,可以挑選個合適的時候種植了。


一品小十六


農村關於春種的諺語: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到底是什麼意思?今年的春種農忙是早種好還是晚種好?

首先在回答今天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簡單的瞭解一下關於清明節的故事。

清明節在我們這裡又被稱為踏青節,在中國傳統的文化習俗中,每逢清明節這天人們都有外出踏青、掃墓祭祖的習慣。在我們民間清明節這天還有包粽子、打蒿子粑粑的習俗。其實不僅僅如此,清明節在我們農動人民的眼裡它不只是個簡單的節日,更重要的是關於節氣的故事。

清明節是我國古法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大概在陽曆的4月5號左右。每年的清明節一過大地的氣溫開始逐漸上升,降雨也隨之增加,大地萬物復甦,到處一片生機勃勃。因此這也是我們勞動人民安排春種農忙最好的時節,清明節給人們帶來的是一種訊息,彷彿再告訴人們是時候下地播種了。



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

上文我們說到,每年的清明節大概在陽曆的4月5號左右,如果換算成農曆的話,大概是每年的2月26號左右。我不知道這幾天大家都有沒有發現,2020年的清明節是竟然是農曆的3月12號,怎麼今年的清明節好像和往年的清明節不一樣呢?時間往後推遲了將近半個月,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實答案很簡單,今年是四年一遇的閏年,由於時間上的偏差,清明節也相應的往後推遲了不少。


再次回到我們今天的話題,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其實它所反應的是一個規律性問題,同時也是對我們農民春種農忙時節一個很好的把握。平年的清明節大概在每年的二月份的下旬,那麼我們安排春種的時間不可以在清明的之前,否則受到氣候條件的影響,比如說溫度、降雨等,都可能成為春種農忙的一大阻礙。閏年的清明節大概在每年的三月份中上旬,那麼我們安排春種的時間不可以在清明節之後,否則作物生長髮育的時間過短,在產量上和品質上可能會有很大的欠缺。



溫馨提示:農諺: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畢竟這只是農諺而已,因此我們在安排春種農事的時候還是要根據具體的天氣狀況來定,切不可一味地復古,做事做人一定都要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最後非常感謝大家的閱讀,小編這廂有禮了!


職業農民的故事


問:"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今年的地該早種還是晚種?

很多人都答錯了,"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並不是清明在二月裡就應該是在清之後種地,清明在三月裡就在清明之前種地。

季節每年都是固定的,只是農曆的天數不固定,農曆裡的節氣也前後不固定,有早有晚,所以,播種對於節氣來說也是相對固定,每年該節前就節前,該節後就節後。

播種只對陰曆來說可以提前和錯後,對節氣來說沒有提前和錯後,常年該什麼節氣播種,今年還什麼節氣播種。

那兩句話是說清如在二月裡,一定就不在二月上半月,播種也應在二月後期;清明如在三月裡,一定不在三月後期,播種也應在三月前期。

總之,播種的日期就應在清明之後,不管是二月裡的清明還是三月裡的清明,都不應在清明之前土壤溫度太低時播種,都應在土壤溫度提高到清明之後的十二度以上播種。

土壤溫度低於十二度,一般的豆類種子都不會發芽,在土壤里長期不發芽,種子就會爛掉。

除去地膜覆蓋,穀雨前後也是清明之後是播種的最佳時節。


生產隊長老楊


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清明是二十四節氣的一個重要節氣,農民伯伯都利用清明前後播種,今年地是早種還是晚種呢,由於今年潤農曆四月,三月份下種偏早,晚上氣溫低不易發芽,應放在四月份下種為好,晚種為好,早種要做好保溫設備。


自由人軍哥


這句俗語講的是種地時間上的學問,根據清明的時間來判斷種地的時機,實際上屬於一種經驗,對我們的春耕時間起著一定的指導作用。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時節前後進行春耕播種已經是很多地區延續多年的習俗和經驗了,而到底是清明前還是清明後呢?很明顯這句話要講的就是這個問題。

“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

這句話想要理解起來還是比較容易的,講的是如果清明的時間是在農曆的二月,那麼播種的時間就不能在清明之前,也就是二月清明需要在清明之後進行播種;相反的,如果清明出現在農曆的三月,則應該在清明之前就進行播種。

今年清明在幾月?

今年的清明節是公曆的4月4日,農曆三月十二,很明顯,今年的清明節出現在三月,屬於“三月清明”。

而之所以出現“二月清明”和“三月清明”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農曆每隔兩年或者三年就要出現一個閏月,由於閏月的存在,也導致了清明在農曆上出現時間的不確定。

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首先我們需要肯定的是,俗語都是前人的經驗總結出來的,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任何關於農耕時節的俗語都是有自身的侷限性的。

地域性差異:我國南北橫跨維度將近五十度,距離一萬一千多里,而農事俗語一般都是某個地區的人們總結出來,只符合當地的氣候,所以只能說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二十四節氣就是起源於黃河中下游流域,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山東等地,所以說,清明前後進行耕種也最適合這些區域,向小編的家鄉在東北,每年耕種都要等到穀雨前後,足足晚了一個節氣。

平衡思想:我覺得這句話產生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對農曆紀年以及公曆紀年的一個平衡。清明如果出現在二月,在農曆年中則屬於比較“早”的,自然應該再等一等才進行播種;而相反的,清明如果出現在三月,則屬於比較“晚”了,就應該再提早一些進行種植。

我們該不該遵守呢?

相信大家最關心的也是這個問題了,其實這個也很簡單,這些俗語都是古人根據經驗總結出來,而我們如今有了更先進更科學的檢測方法,自然不用拘泥於這些俗語了。

我們現在可以通過天氣預報來監測雨量、監測溫度等,這可比俗語精準多了,我們可以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當地的主要農作物種類,選擇溫度適宜、降水適宜的時期進行播種。舉個例子:當地下5cm處地溫連續5天穩定在16℃以上時即可開始播種玉米,低窪、冷漿地一般比平地晚播7天左右。

結語:任何俗語都有自己的侷限性,我們可以適當的進行參考,從科學的角度出發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科技農場


這是一句關於清明的農諺,和“二月清明花謝,三月清明花不開”是一個意思,清明節一般都是陽曆4月5日,陰曆2月26日左右,而今年的清明節卻在農曆3月12日,因為今年是閏月,所以才會出現清明往後延遲半個月的現象,那麼為什麼說“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呢?聽完下面的解釋大家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月清明不在前”

頭半句的意思是如果清明節在農曆二月份內,就不適合在清明節前種植進行播種,因為農曆的二月份就是陽曆的三月份,這時候很多地方的氣溫還沒有回暖,凍土的深度還很厚,如果這時候進行播種的話,很有可能會導致種子受到凍害,影響其生長。如果是一個暖冬的話很容易出現冷暖交替的現象,也就是咱們常說的倒春寒,不僅對農作物有傷害,同時也會使我們徒勞傷財,所以不建議在農曆二月份種植農作物。

“三月清明不在後”

今年的清明就是農曆3月12日,這主要就是今年閏月的原因,這後半句的意思就是,如果在清明節在農曆三月份,那就不適合在清明節後進行播種。因為農曆3月也就是陽曆5月份,這時候的氣溫會升高很多,溫度過高會使得種子的生長受到限制,而且生長週期短,影響產量和質量,所以不適宜在這個時候播種。

其實農民種植農作物多數都看得是溫度,對於這些農諺只能說有指導意義,但真正種地的時候多數都會考量最近一段時間的溫度、溼度、日照條件等,因此我們對於這句俗語只需要瞭解即可。


一起種植


首先,應該說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清明節在農曆的二月份,那麼就不應該在清明節前播種;如果清明節在農曆的三月份,就不應該在清明節後播種。

今年的清明節在農曆的3月份,是不是應該提前播種呢?

其實,應該不應該提前播種,一定要根據地溫來決定。倘若地溫適宜,就應該適時播種;倘若地溫還沒有達到農作物發芽的要求,就不能進行播種。依據相關資料介紹,對於大部分農作物來說,其發芽所需要的地溫一般為12 ℃以上;倘若地溫太低,就會影響種子的發芽,如果種子長期“窩”在土壤中不能發芽,就有可能導致種子黴變。所以,地溫的高低才能決定是不是能夠播種。僅靠這句農諺是無法決定能否播種的。

在好幾年之前,我就幹過一件很傻的事情。在那一年的時候,農曆二月中旬的溫度就有二十七八度了。於是,我播種了豆角種子。可誰知到了下旬的時候,天氣突然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倒春寒的天氣狀況,從而導致土壤中剛剛萌發的豆角種子因寒冷而萎縮,最後,全部發生了黴變。使我損失了許多豆角種子。

因此,在春季播種時,切不可操之過急。一般情況下,應在農曆的三月初時播種為宜。因為到了三月初的時候,冷空氣會逐漸退居西伯利亞,暖溼氣流會逐漸北上,發生倒春寒的概率已經非常低了。

好啦!就說這麼多吧!總而言之,在種子播種的問題上不能光看農諺,應該依據地溫的情況來決定。倘若地溫太低,是不能夠播種的;倘若地溫尚可,就應該進行播種。


老胡說三農


古代的人們都是根據二十四節氣進行耕種的,二十四節氣和農業生產關係非常密切。馬上就要清明節了,很多農村老人就開始唸叨“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不在後”,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今年的地是該早種還是晚種呢?


清明節一般在陽曆的4月4日或者4月5日,但是農村人都喜歡用陰曆來計算,清明節可能在2月,也可以在3月。人們常說清明前後,種瓜種植豆,清明節前後也是農忙時節,但是俗語中說清明節趕在2月,種莊稼就要在清明之後,不能太早。如果清明節在3月,種莊稼要在清明前,不能太晚。


陰曆2月氣溫還比較低,晝夜溫差大,天氣忽冷忽熱,有時候還會出現倒春寒的現象,如果2月過清明節,大家就不要在清明前後種瓜種豆了,因為氣溫較低種子不易發芽,即使發芽了,也會被凍死。3月份的時候氣溫已經升到15度以上,天氣也比較暖和,出現倒春寒的幾率也不大了,所以農民朋友們儘量在清明節前種植,不要耽誤了農時,影響產量。

剛才我看了一下日曆,今年的清明節在陽曆的4月4日,陰曆的3月12,按照俗語中所說,種地應該易早不易遲,雖然這句俗語也不完全準確,但是是古人的經驗總結,還是有很大的指導意義的。

感謝閱讀,我是豫南小平,喜歡我的分享別忘了關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