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的《蝸居》,如今的《安家》戳中了誰的淚點?

田螺姑涼


十年前,一部《蝸居》火爆全中國,編劇六六憑藉此作品嶄露頭角,成為炙手可熱的實力編劇。劇中圍繞以“房”的情節,直擊當下社會最現實的問題,由此引出一系列的社會熱點話題,《蝸居》裡的海萍跟蘇淳極度渴望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那時上海房價在不斷飆升,為了房子首付四處籌款,其妹海藻的工作和生活也是在海萍買房這件事開始發生了變化,從《蝸居》這部電視劇中看到曾經的自己,狼狽、落魄、走投無路的,十年後的我們,可能現在依然是這個樣子。

十年後,一部《安家》,同樣出自編劇六六,同樣圍繞以“房”的情節,反射出當下年輕人對於買房的痛點,如果說,十年前《蝸居》是一份房地產的時代報告,那麼十年後的今天熱播劇《安家》是一份十年的總結報告。

痛點一:

在中國,無論貧富,無論何種年齡段的人群,都希望能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一個房產證,代表的不僅僅是財富,還是“家”和“歸屬感”,不然大城市再繁華,你也只是匆匆的過客。不管是前10年,還是往後推10年,房子永遠是中國人解不開的鎖。

痛點二:

《蝸居》中的郭海萍和蘇淳,《安家》中的宮蓓蓓和斯禮,他們都是漂在上海的高知識收入人群,在上海奮鬥了這麼多年後,竟然連一套像樣的房子都買不起。他們尚且如此,更何況在他們背影后千千萬萬的普通人,一輩子的起早貪黑,都難以換的一套房,換的一份歸屬感,感慨背後透露著難以言說的辛酸,更是當代大多數人的真實寫照。

痛點三: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中國父母真的什麼都願意做。他們節衣縮食買學區房,給孩子報無數個興趣班,逼著孩子學這學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其用心良苦,難以衡量,而為子女買房就成了他們最直接的體現。

十年光陰流逝,從《蝸居》到《安家》,歷經十年光陰,故事中的買房的情節敲打在漂在都市男女心頭上,到底有多疼?多疼?

希望漂在喜歡的城市打拼的你和那個TA,能夠在這座城市買下一套房,一起在回家的路上,抵達家庭中,開啟最溫馨的那盞燈,找尋那份“家”的歸屬感。


李家小劇場


09年的《蝸居》再到現在的《安家》,觸動了所有為買房安家而省吃儉用辛苦攢錢人的心。

從09年到現在《安家》已經十來年了,從一間只有10平米左右的和鄰居共用廚衛的老房子,再到現在卻擁有一套“無處安放一臺筆記本”的房子。劇中有這麼一段來自夫妻倆扎心的對話:“你知道剛剛路上我一直在想什麼嗎?我覺得我們倆挺可憐的,倆博士畢業,兩個人在這個地方,辛辛苦苦七八年,連一套像樣的兩居室都買不起,可笑吧”。看到這是不是一樣扎痛著我們的心,也許很多人在海萍、蘇淳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曾經的自己,狼狽、落魄、走投無路的,甚至現在依然是這個樣子,因太真實了

側面反眏了我國這十年來的快速發展,但也反映瞭如今很現實的問題房價飛速上漲的問題。有多少人從滿懷希望的相信自己,只要省吃儉用辛苦攢錢就能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再到被現實打得遍體鱗傷呢。自己辛苦奮鬥的工資卻不及房價的飛速上漲的一小步。又有多少人曾經覺得90平的小溫房可以了,到現在苦惱著因二孩的出現而變成了小窩房呢。

當然《安家》劇中這對老夫妻後來開包子店,攢了一輩子錢,給孩子買了套婚房。看到這不知道你們是否也一樣有著同樣莫名的感動,總之作為年輕貪玩時候的我們,那個時候或多或少會辜負一些父母的愛,直到自己也為人父母。才知道他們的不容易,好好愛護他們吧,因為這一輩子能成為一家人也是緣份。你們覺得呢?

在這我也希望打拼的你們,早日在你們奮鬥的城市的某本房產證上寫上自己名字。一起加油吧!





狂夢籃球小墨


戳中的依舊是我們這些活在下層普通民眾的心。

好的影視作品總是能戳中人心,讓人產生共鳴。

為什麼說《安家》是一部好的作品呢,無論是買包子攢錢的老兩口,還是兩個頻繁看房卻買不到房子,五口擠在60平米小屋裡的博士夫婦,都讓我們感覺到了,真實。

只有真實才會讓人產生共鳴,那些離我們十萬八千里的影視作品為為什麼被我唾棄,因為那看起來太侮辱觀眾的智商了。

除了真實表達了買房的艱難,與對普通家庭壓力之外,還有一個戳中普通人心的地方。

那就是我們發現大部分人和我們一樣都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一群有血有肉,吃喝拉撒睡的普通人。

我們需要努力的去完成工作,才能交的起房租,每天光鮮亮麗的衣服下都有這自己的小算盤,要精打細算,大到房租小到每頓飯錢。

最後一個戳中普通人內心的就是,大部分人,大部分都普通人,必須得腳踏實地的去努力,去工作,才能一步步的成功。

並不像網絡上某某大師說的那樣,參加我的課就能讓你月入百萬,當時ceo,迎娶白富美。

所以,無論這部劇有什麼瑕疵,起碼在真實的程度上做的已經很好了,在看這部電視劇的時候,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做為一個普通人,我要努力工作,才能過好這一生。


子煜說


十幾年前的《蝸居》和現在的《安家》都戳中了廣大老百姓最最深層的痛點[房子]。房子是我們的安身立命之本,房子是我們家庭的財富,房子是我們的安全港,房子更是我們得以財富傳承、延續生命的老本。有了房子,咱老百姓心裡就踏實了、安全了、心歇了。房子承載了太多的希望與未來,光榮與夢想。

《蝸居》和《安家》都是兩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視劇。《安家》是編劇六六以房子為題材,繼電視劇《蝸居》後十幾年,再寫[房子]的第二部作品。

兩部作品都是以房子為主線,描寫了普通老百姓為了房子,所經歷的喜怒哀樂愁。雖然是劇中人物的故事,卻猶如是自己及身邊事的重現。讓觀眾產生強烈共鳴,牽動著每一個普通老百姓內心脆弱的神經。

🔹首先,房子是財富的象徵。

80年代人們才逐漸沒有了飢餓的記憶,90年代物資豐富,2006年開始房地產價格上漲,很多普通家庭逐漸有了“資產”的概念,某種程度上,有沒有買房也成了中國家庭財富的分水嶺。有了房子,就是財富的象徵,就有了安身立命的資本。

🔹其次,房子可以作為投資。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已經有了第一套房的人們,開始以房產作為投資,逐漸有了“錢賺錢”的投資邏輯。同時也拉大了貧富差距,形成了有房的人通過投資房產越有錢,而房價的不斷上漲,又讓沒錢的人越買不起房的貧富差距。

🔹最後,房子可以財富傳承。

中國老百姓的傳統,就是要給孩子買房娶媳婦,所以房子成為了娶媳婦的必需品,也成了家家戶戶含辛茹苦、傾其所有買房的根本原因。給兒買房,實現了財富傳承,這才算了了咱老百姓內心的一樁大事,心才會歇了。

【總結】總之,房子是咱老百姓的命根子,房子是我們每一個人奮鬥的目標,房子是每一個人安全感的需求,房子更是我們奮力拼搏的堅強後盾。房子是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最深層次的痛點和淚點,一套房子就是一個家庭的奮鬥史,一套房子也是一個家族的血淚史。房子可以洞悉人性,敘寫人生故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57247056568944129"} --}

葉偉


十幾年前一部《蝸居》戳中了多少城市底層買房人的淚點!早出晚歸,省吃儉用,為的就是能在大城市有一片屬於自己的生活!

當年郭海萍為了省錢天天吃白水煮麵條,為了一塊錢和老公大吵特吵,也是挺著大個肚子,周旋在多少樓盤之間,尋找自己夢想中的家!如今,宮貝貝夫妻雙方博士,夜晚歸來,為了按時完成工作,不得不坐在馬桶上辦公!這是不是你?這是你也是我。房子是可以安心生活的地方,也是可以安心生活的港灣。

房子不只是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更多承載的是每一個家庭的幸福,它見證了太多東西,也保存了太多的回憶。

也許我們平凡如郭海萍,外地戶口,沒有高學歷,平凡的工作!也許我們比不上宮貝貝,沒有高學歷,也沒有價值三百二十萬的房子!小時候以為自己是蓋世英雄,長大了才發現自己沒有七十二變,不過是一個普通人。

不管是《蝸居》還是《安家》都戳中了我們這些活在底層普通民眾的心。

身邊多少“郭海萍”你我又能否比得上“宮貝貝”?希望我們都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田螺姑涼


當看到海清飾演的宮醫生夫妻倆換房的時候,思緒一下回到了蝸居電視劇。當年看蝸居的時候,一家人住在一間屋子裡,為了買房子省吃儉用。最後還是在海藻的幫助下,成功買到了房子。努力了好多年,終於有了自己的房子。

再看如今的安家,宮醫生一家人還是擠在一室一廳的小房子。但是那是什麼地方,那是寸土寸金的上海,一個一室一廳,就三百多萬,那可是有些人努力一輩子都住不起的。但是,還是有人買不起,住不起。這個價錢,對於換房的宮醫生,還是個難題,夫妻倆都是高學歷人才,工作也很好,依舊存在換房沒錢的問題。

孫儷飾演的房店長說的那段話非常觸動,相信他們的能力肯定不止於此,為了共同的幸福生活,會更努力,再上一層樓。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想要過更好的生活,在現有的基礎上,更加努力。相反,不是所有人的努力都是可以得到正比的回報。

目前房價依舊是討論的熱點,有能力的人,自然不在話下。沒有那麼大能力的人,也不能說就是不對的。所以,買房要看個人能力,如果可以,就再努力一點。如果不可以,就過好眼前的生活。


喵小仙兒七哥


雖然孫儷在疫情面前捐款不多被各種懟,就連電視劇《安家》上線之後,都被哪個經常到處碰瓷的劉信達各種懟,但英武依然認為《安家》還是有可看的地方!雖然,裡面有些橋段是愛情咖啡劇必然有的情節,有點兒落俗。

起碼到現在為止,對於房產中介裡面每個人的各種哭鬧,英武是真的被get到了,因為之前一般碰到房產中介發放傳單,我都不接。現在看來,接這些傳單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支持他們的工作。

現在想想,當時英武在北京買房子,還是要感謝哪個已經倒閉的房產中介沒有下死手,讓自己沒有多掏錢!後來,時間長了,經歷了幾次租房子(給員工租房子),你才知道:這個房產中介裡面,魚目混珠,什麼都有!甚至有些是故意讓你進坑的,或者忽悠你貸款的......太多太多了!

加油吧,只有自己強大了,才能夠避免進更多的坑!


英武


戳中了工薪階層無老人幫忙的打工者。

無論是有學歷還是無學歷,單單靠自己上班,掙工資來實現買房,真的太難了。如果再想要合適位置,喜歡的格局的房子,正的是難上加難!工資永遠沒有追上房價的增長!

從《蝸居》到《安家》對這部劇都有看的,肯定對海清組合的夫妻大有感觸!他們買了10幾年的房子,而現實生活中的80後,又何嘗不是!

從相戀到結婚,又有多少80後依然異鄉漂泊,無安身之所。又有多少人在安家和工作中徘徊,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又有多少人明明在北京工作卻不得不在河北買了房!

當我二寶出生,大寶面臨上小學的時候,我們還在漂泊,公司在北京,工作在太原,孩子的戶口卻在河北。那種焦慮,擔心,至今難忘,作為媽媽的我只能辭去工作來到陌生的小城—保定,只為孩子能順利上學。

在短暫的看房之後,在二環和市中心老房中間,對比了學校的資源,還有手裡不多的存款後,買了老破小。因為他的周圍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醫院都是最集中,學校基本都是重點。面對20多年的老房子沒有多少喜悅之情,只有小小的踏實感!

我們在這裡度過了將近5年的時間了。有很多人不理解我買了老破小。可是在生活工作學習中,市中心老破小帶給我的便利是很多新樓盤無法給予的。

劇中說,每套房子,都有他註定的主人!也許是吧!


我家兒女初長成


十年前,編劇六六憑藉著一部作品《蝸居》火爆了全中國。

劇中的臺詞“現在的房價是沒有最高,只有更高,不斷得更高,越來越高”成了當時在大城市拼搏的七零後、八零後買房的真實寫照,也是大城市未來十年房價的未雨綢繆。

而十年後的今天,中國的房價果真如《蝸居》所說,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幾倍翻翻後,成了大家眼中難以抵達的天價。

如果說,十年前的《蝸居》是六六交出的一份時代報告,那麼最近熱播的《安家》則是她以十年為期的彙報總結。

這部由孫儷和羅晉主演,改編自日劇《賣房子的女人》的《安家》是一部以房子為核心的都市劇,講述了兩個中介店長房似錦和徐文昌在幫助客戶安家之餘,也見證了客戶生活喜怒哀樂的故事。

一經播出,它就成了人們的討論焦點,幾次三番上微博熱搜。而究其根源,不過在於這部劇無數次地戳中了當代人的痛點——買房。

痛點一:結婚買房要不要加對方名字?

結婚買房要不要加對方名字?這個問題相信是當下許多新婚夫妻的心結。因為它,不知造成了多少對情侶的分別。不加名字,你是不是不愛我?加名字,自己心裡又不大舒服,畢竟房子的價值不是幾千幾萬就能衡量的。

在《安家》裡,恰好也有這麼一個關於加名的故事。

經營著一家包子鋪的嚴叔夫婦為了讓孩子在上海紮根,起早貪黑幾十年,操勞了大半輩子,終於湊夠了在上海買套一居室的錢。在房似錦的帶領和遊說下,嚴叔夫婦準備全款購下一套房產。

但就在他們籤購房合同時,兒子發聲了,他要求在房產證上加自家媳婦的名字,並且爆出媳婦懷孕的消息。

嚴叔夫婦本來猶豫了一下,但最後還是答應了兒子的請求,畢竟本來就是為了兒子娶妻生子買房,再說,都有孫子了,那麼加上女方名字也沒什麼。

這集劇情可以說一播完,就立馬在網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有人說,不應該加女方名字,買房的錢不是小錢,是老兩口辛辛苦苦攢了一輩子的辛苦錢。也有人說,應該加女方名字,這是給女方的保障,女性在婚姻中要犧牲更多的個人利益去照顧家庭和孩子,房子就是一種保障。

買房加不加名,真可謂是當代婚戀的一道送命題。

痛點二:許多人都夢想著能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現實卻是房價一路高升,我們一路買不起

《安家》中引起大家共鳴的第二個情節估計就是海清演的宮蓓蓓一家的故事。

宮蓓蓓和丈夫一家五口人住在一個六十二平米的擁擠房子中。每天晚上下班回家,迎接她的便是睡在一張床上的兩個老人和孩子,以及躺在地板上打呼的丈夫。而她自己,還得挺著孕肚窩在窄小的衛生間裡辦公。

懷了二寶後,她決定要改善一家人的居住壞境,想要賣掉老房子換一個面積大點的、全向朝陽的學區房,但奈何符合要求的不夠錢,錢夠的環境太差。

在看了許多套房後,宮蓓蓓坐在車裡,不由地向老公感慨道:兩人博士畢業,在上海奮鬥了這麼多年後,竟然連一套像樣的房子都買不起。

感慨背後透露著難以言說的辛酸,更是這個時代大多數人的真實寫照。

宮蓓蓓和丈夫作為這個社會的兩個高知分子,奮鬥了這麼多年,尚且如此,又何況在他們背影后千千萬萬的普通人,一輩子的起早貪黑,都難以換的一套房,換的一份安心。

高價房的背後,不僅僅是個人的辛酸難捱,也是大城市資源競爭激烈的充分體現。

痛點三:為了孩子,中國父母真的很拼!

嚴叔夫婦幫兒子在上海買房,為的不過是能夠在上海真正地紮根,而不止是作為異鄉人存在,是為了能夠當上海孩子的爺爺奶奶,讓孩子從一出生就享受好的生活。

而再看看宮蓓蓓夫婦,又何嘗不是如此?為什麼非要買學區房,不就是為了肚子裡的二寶和一出生的大寶能夠在上學時,享受好的教育資源嗎?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中國父母真的什麼都願意做。他們節衣縮食買學區房,給孩子報無數個興趣班,逼著孩子學這學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其用心良苦,難以衡量。

而為子女買房就成了他們最直接的體現。

房,在中國人眼中,自古以來就是重中之重的存在。

它代表著家,代表著安穩,代表著老有所養、中有所局、幼有所學。

一部《安家》,觀時原是看客心,未料已成劇中人。


雲播影視


大家好,我是影視領域創作者,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安家》不是以前那種通過房市來引入整個社會各個階層的生存焦慮,而是以中介人員的主視線和身份,給自己的職業洗白。所以,劇情中間那些刻意說慘的橋段,在身為消費者的觀眾眼裡,可能都帶有一種賣慘博同情的性質。

從這些立意上面來說,它已經棋差一招了!而緊隨其後的人設,她也為了呈現職場里人性面面觀,而犯了角色太有個性,人設失真的問題。

作為職場劇,《安家》其實想呈現的是每個人性格迥異,他們之間性格的衝突自然而然就可以撐起整個劇情氣氛的職場環境。

這部劇是六六編劇繼十年前《蝸居》之後又一次聚焦都市買房問題的思考,劇中涉及到了很多非常現實的問題,如通過假離婚買房最後變成真離婚的徐文昌;以及老兩口辛辛苦苦賣包子掙錢買了一個房子,最後付款的時候兒媳婦突然要求在房產證上加上自己的名字;還有物業經理向房產中介以過節買粽子送禮為由收錢中飽私囊等一系列的現實問題,角度獨特,立意深遠,非常貼近現實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