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十年間從《蝸居》到《安家》,人們的買房觀念發生了什麼變化?

Dolores


瀉藥,從剛參加工作沒幾年的時候到現在,作為一個地產人,我經歷了地產行業的起起伏伏。簡單來說從拉個條幅都賣房子了 到國八條 國十條 08年 14年的低谷到16年的價格飛漲,我覺得從購房者的角度來看的話,大家從一種盲從般的追捧到現在趨於實際的需要去出發來進行選擇。

房子作為一種大宗商品,在早期價格的變化,時刻的挑撥著購房者的心態,我就有這樣的經歷,在09年左右只要項目一漲價,售樓部就湧滿了看房的人群。而現在我相信這種方式已經很難圈客戶了。

我是04年在成都參加工作,當時一臉懵逼誤打誤撞進入了地產行業,從策劃師開始,天天抱著個小本本跑盤瞭解市場。那時候客戶對於樓市以及產品的需求很模糊。每次後子門那開房展會,及近瘋狂,每個人都很興奮,各家房企均在營銷定位,廣告推廣上下足了功夫。今天法式洋房 明天新古典主義的。報紙 廣播 戶外廣告時刻在挑撥著購房者的心跳。一時間街頭巷尾大家談論的話題都在圍著房子再轉。彷彿這是一輛實現夢想的快車,無論座位如何 只要上了車,一切都可以解決。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媒體和政府的影響,樓市在08年左右進入了一個新的時間段 客戶開始對於地段 戶型有了一些認識,同時這個時間我發現購房的年輕人開始多了,80後在那個時間屬於接受新事物較快的一批人,第一波的樓市低價沒有趕上,對於每日攀升的房價雖然有恐懼心理但是依然在所選空間有限的市場中 走走看看,在這個時間 大多數人都是比較謹慎的。

大概在10年到12年左右 我個人感覺是最幸福的兩年左右的時間,每天看房的人數變化不大,同時在看房的過程中不再人云亦云 有了點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對於未來使用更加關心,對於配套開始有了深刻的認識。同時房市的穩定,也對於這個時期的客戶較為友好,作為賣房的這個時間,也較為輕鬆,願意買的也就買了 不願意的也不去多費口舌。

在14到15年房市進入到了一個低谷期,市場冰冷,不論怎麼做工作就是沒有人看房。

在16年開始 樓市突然隨著政策的變化及土地市場的火爆,房價一路走高某些地區甚至出現了倍增,作為業內人士竟然買不到房子市場趨於一種瘋狂。但是好景不長 隨著限購政策和限貸政策的嚴格把控 樓市一下冷靜下來,在此後到現在為止 購房者的需求 處於一種按需購買的狀態,房產不在是一種非他不可的產物。隨著家庭成員的增多或者安家立戶的要求 這樣購買的客戶,幾乎家裡都有購房的經驗 對於開發商品牌 周邊配套及戶型設計 產品用料 公共部分的裝修標準到地下車庫 小區綠化的要求都有了不同的認識。我覺得挺好 產品是不斷的升級歸根還是人的認知在不斷的提升。

還有一點我個人想說一下 看似現在信息大爆炸,但是隨著移動端的火爆傳統媒體的沒落實際上的購房者對於房產信息的及時獲得的認知渠道反而在縮小,開發商不在大眾媒體上做廣告推廣,而轉入線下傳播帶客。一個新項目的入市不在大張旗鼓,這些對於購房者的選擇也會產生一個通道誤區。

我是震驚百里 一個普通地產人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震驚百里1982


《蝸居》已經播出十年了,那個時候我剛畢業,剛踏入社會,想的全是上班的事情,雖然《蝸居》那時候很火,但我看的並不多,主要關注點還是宋思明和海藻的關係上。而且當時發生的地點是上海,全國最大的城市,而我在一個小城市,上海的房價高,是理所當然的,而我應該是一輩子不會去那種地方生活的。而且那個房價也是我高不可攀的,那時候,買房而且在上海,離我很遠,像夢一樣遠。 對全國的樓市來說,2009年是房價開始全面上升的一年,蝸居集中體現了人們買房的困難。當時有一集是海清去打掃房子,他們的房子只有八十多平,為了首付歷經艱辛,還要再還幾十年的貸款,可是住在他們對面的一家人,是一百多平的房子,沒有花錢,不用房貸,只因是拆遷戶,海清覺的太不公平,我也覺的不公平。憑什麼有的人好吃懶做,還有大把的錢,勤勞的人辛辛苦苦還幾十年的貸款,就因為一套房子讓人們的生活出現瞭如此大的差距。從蝸居中,大家看到了買房子的不易。 今年的《安家》一出,也是上了熱搜,這說明過了十年,房子依然是人們在談的話題,房價一直在漲,無論是“2009年的海萍”,還是“2020年的宮蓓蓓”,都無可避免一個問題,那就是房價永遠在不停地漲。買房的話題總是不自覺的成為最熱議的點,永遠也說不完,只要有一點火光,就可以將它引燃。在買房的路上也充滿著心酸,但是可能結局是欣慰的。 買房,一直以來是中國人的頭等大事,而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進一步的讓人意識房子的重要性,賣房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買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要地段好,戶型好,還要價格合適,劇中孫儷有句話說得很對,沒有賣不出去的房子,每個房子都有它命定的主人,這句話對我的啟發還是蠻大的,我非常認同。如果你是剛需住房的話,還是希望你能更快的上車,畢竟未來的房價我們誰也不能提前預知,希望要買房的你們,早日買到自己心儀的房子。 十年來,大部分的人有了自己的房子,但對於現在的人們,不在是隻簡單的追求一套住的地方,還有更多的配套設施和好的環境,他們開始更高的追求。但不管怎樣,總有一批剛跨入社會的剛需,一群沒有錢、沒有背景的社會底層,他們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因為房子這個放大器,把貧富的差距變的更大。這十年的經歷只讓人們相信,買房不會賠錢。在任何時候,買房都是大事,但是我更相信政府對老百姓的需求是會解決的,房價決不能如此放肆的上漲,房子終歸是給人住的,大家更理性的買房才是根本






北林晨風


十年間蝸居到安家人們心裡有什麼改變,做為一個70後十年前2010年我己經買房兩年了,在我們所在的一個縣級市,買房之前心裡沒這麼迫切,感覺有錢啥時候買都行,2007年房價一千多沒買,2008年三千多一平買的,主要為了孩子在市裡上學,2008以後陸續買了三套到現在都增值了。現在回想早點買好了。


集裝箱別墅


我記得看蝸居的時候是2009年吧,轉眼10多年了,那時候大學畢業四年,單身,在廣東打工,可能當時看電視是主要看小貝和海藻,還有海藻和宋思明的愛情故事,被愛情故事感動,愛情的世界裡可能誰都沒有錯,只是時間錯誤。完全沒有想到那個房子的問題。也沒有能力去買房子。想想如果當時看懂那個電視劇,在廣東金錢不夠,借錢也買房子,也不用房子後面幾番幾番的長。


lucky雪99


談談個人的看法,很早就出來上班,一直在到處飄,後來穩定一點了買了一套56平方的二手房,為了結婚又買了一套88平方的二手房。當時房價便宜,全部現款。主要是家裡也支持了一部分。

後來有了第一個女兒,到處飄也不是辦法,就回武漢定居了,當時這兩套都沒賣,為了孩子上學方便,又買了一套80平米的二手房住,那兩套房一直租,租房給別人總是有麻煩,被別人家漏水過一次,自己房子漏水把別人家泡過一次,要跑來跑去解決。一氣之下就賣了。

後來生了第二個孩子,是男孩。大了肯定要分開住啊,沒辦法又買一套140平米的,2019年才買的,貸款100萬,第一次貸款,壓力山大。關鍵這次疫情房子肯定降價,要命的是房子就在疫情中心武漢。

總的來說變化就是,被需要推著走,沒有投資成分,都是為了需要。


洛魄祥子


10年前,看懂《蝸居》的人,現在已經不再蝸居了。

10年後,在看《安家》的人,可能還沒有安家。

10年前的青年人,10年後在社會上打拼的人,

在不同的時代,他們都有著無奈的青春。


10年前,互聯網的版權意識還比較淡薄,

人們都是用某播、某BT、某電驢,某雷下載電影(PS:不要問我,我什麼都不知道)

各種所謂的未刪減版、TS槍版、港版、韓版大行其道,

如果經過那個時代的小夥伴,應該還記得,

XXX電腦城、XXX電子大世界的10塊錢3個的光盤吧

有些人買光盤,就是單純為了看劇

有些人買光盤,看了劇,然後買了房子,

有些人用下載速度100KB/S的網速(那時候還算快的)

下載所謂的未刪減版《蝸居》,只為了看宋秘書和海藻的那段三十秒的劇情


10後年的今天,曾經對《蝸居》劇情好奇的人們,

要麼,自豪地說,自己擁有著幾套房子

要麼,牛B地吹著年自己的當年的故事,

要麼,只能尬著陪聊,這個劇我也看過


10年後的今天,在看《安家》的人們,

也只能對比《蝸居》


《安家》這個劇同樣是非常好,但和《蝸居》不同的是,

10年前,大多人不相信房子會那麼貴,《蝸居》劇情誇張了,黑暗了

10年後,大多數人都為了房價

做著事情,聽著安排,

領著工資,喝口小酒,

然後,

昏昏睡去。




椰城往事


不知不覺,《蝸居》播完11年了。

“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串數字蹦出腦海:

房貸六千,吃穿用度兩千五,冉冉上幼兒園一千五,人情往來六百,交通費五百八,物業管理費三四百,手機電話費兩百五,還有煤氣水電費兩百。

也就是說,從我甦醒的第一個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進賬四百,至少……這就是我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

——電視劇《蝸居》

《蝸居》:買房越早越好,因為收入永遠趕不上房價。

早些年看《蝸居》買房的人早已賺的盆滿缽滿。

2020年,《安家》開播

“也許現在日子會過得苦一點,但你一定要相信,你們將來的收入一定會大大超過現在的預期的,您和您先生都這麼優秀,如果在這個城市,連你們都買不起房,那太不公平了!”

——電視劇《安家》

《安家》:買一個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房子,會逼自己變得更優秀!

任何時候買房都不晚,買房還是越早越好!

剛需買房,早晚也得買,何不早買一些。




褚小軍


十年前,紅極一時的《蝸居》裡,海清夫婦執著於買房;十年後,《安家》中為換房疲於奔忙的海清夫婦,面對的種種困難與現實直指人心。不論時間如何變遷,家對於人們的生活幸福感來說,都顯得尤為重要。《安家》不同的故事裡,不同的人,卻同樣對“家”有著深深的執念,因為他們太知道“家”的重要性了,有了家,心才能安,才有歸屬感。

房子,是生活的容器,更是你人生的主場

“也許買了房會過的苦一點,但是將來的收入,一定會大大超過現在的預期,優秀的人是會被眷顧的,賣房子買一個超過自己能力範圍多一點的房子,會逼自己變得更優秀。”孫儷這一段臺詞,戳中了多少人的心?不言而喻。

《安家》裡,海清飾演的宮大夫對儲物室、陽光的重視,是對生活品質的高要求,更是現實中人們買房的真實寫照。房子,從來就不僅僅是居住的空間,更是你人生的主場,家人的港灣,給你和家人溫暖力量與幸福感的地方。 買房子最重要的是看品牌,品牌決定了“你的家”的起點。世茂地產的奢宅血脈,於各大城市打造眾多奢宅項目。如今,世茂佈局廣西和粵西,成立粵桂世茂,為區域帶來更好的人居體驗。

在此非常時期,粵桂世茂推出全民營銷計劃,只需交3000元定金,就有機會享受十重驚喜。自己購房,至高可省20餘萬;推薦親朋好友購房,用3000元定金就可獲高額佣金回報。“推薦賺高額佣金,自購至高可省20餘萬,免費更名或無理由退房”等,只賺不賠,拯救你的不安心。安心置家,或賺錢養家,總有一個適合你。

《安家》戳心之餘,更教會我們如何安家

疫情當前,我們都重新審視了房子對於生活的重要性,我們面對的現實,只會比電視劇現實更多。 買房,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情,更是一件值得我們花時間精力去完成的“幸福的負擔”。不能因為覺得“房子隨時都可以買”,“最近工作比較忙”等原因拖著不去看房。時間是擠出來的,好房子很多,遇到合心水的房子需要緣分。


影視剪輯194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玫瑰]十年間人們買房的觀念變化是很大的。

一是房子。在《蝸居》中,海萍不考慮二手房,她覺得二手房有別人的味道,同時也反映出當時人們對於新房子執著。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安家》賣的房子大部分為二手房,從賣房的就可以看出人們開始考慮二手房,並且在慢慢接受二手房的現狀。

二是對於房子的選擇上,《蝸居》人們買房是為了讓自己可以在這城市裡生存,而《安家》中再次出現《蝸居》夫婦她們想一室一廳中想置換個兩居,他們對房子也有了更大的野心。

三是對待房價問題上。《蝸居》中當時房價是在上漲,人們買房是為了讓自己可以在這城市裡生存,甚至當時的人覺得房價會上漲,這部劇播出後導致出現好多炒房地產的。而《安家》中演出好多現實中房地產中存在的問題,比如賣房時的拖、看房費、保護費等等。如今的人們在買房時會考慮的更多,其中一個原因是房價比十年前高很多了,另一個國家對房地產行業的監控,所以人們有了剛需才去選擇購房。





小豬豬影院


十年間從《蝸居》到《安家》,人們的買房觀念發生了什麼變化?

我覺得是有很大的變化的,以前人們對於房子的概念是“單位宿舍”、“筒子樓”、“單位分配房”。

覺得花錢買房是傻子,單位包分配房。為什麼要買?但是有一部分人還是比較有經濟頭腦的

改革開放初期,深圳作為經濟改革發展特區,在於買房這個問題上是最先形成意識的。

深圳最早的商品房,在壹仟多元一平方。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有人購買,並且開始有了炒房的意識。現如今深圳的房價一平方最高到了10萬+。

因為深圳人很早就認識到房子是不動產,可以有保值升值的商品。而現在深圳老城區,如羅湖、鹽田、福田、都已經沒有什麼地方可以開發房地產了。老區的人民開始把目光放在了,南山、龍華新區、光明新區、寶安區 等,地多的地方。

電視機《安家》中基本涉及的都是二手房的買賣,也正是符合 了當下老城區人想換新家大房的意願。辛苦創業的年輕人想“上車”(“上車”意思是成為房奴還貸的開始,粵語)就會考慮在老區進行購房,老區的配套設施比較完善,教育、交通、醫療、商圈。唯一不好就是太成熟了沒有可以升值的空間。

現在的買房賣房的觀念是把房子看成了商品。而不再是一個“家”

《蝸居》是給人們提示有房有車才是考慮結婚的前提,也是個“毒”

《安家》是把現如今的買房,賣房的人性展露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