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猛獸》:糾結的人生困境裡,暗含著對生活態度的深刻反思

《叢林猛獸》是美國小說家亨利·詹姆斯1903年創作的中篇小說,也是西方現代心理分析小說的代表作品。

小說講述了一個名叫約翰·馬切爾的英國青年,年少時腦海裡出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預感:在他的生命裡,將會發生一件大事,這件事能改變他的命運,整個人生都將因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此尋找這件人生大事,就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也成為他難以擺脫的人生困境。

《叢林猛獸》:糾結的人生困境裡,暗含著對生活態度的深刻反思

《叢林猛獸》收錄在亨利·詹姆斯的這本小說選集裡

通常很多人把這篇小說理解為一個愛情悲劇故事。那個唯一願意陪伴馬切爾尋找答案的姑娘梅·巴特蘭,直到最後離世,都沒有得到他絲毫的愛。馬切爾最後的醒悟更令人遺憾。

他錯過了巴特蘭,錯過了愛情,也錯過了人生的答案,併為此耗盡一生。最後的醒悟,只會讓他更加痛苦,時光已逝,他生活的意義依然無跡可尋。

沒有實現的愛情是馬切爾一生碌碌無為的一面鏡子,人生困境更像是他生活裡形影不離的一個影子。從這面鏡子和這個影子裡折射出來的,都是對生活帶著傷痛的深刻反思。

馬切爾的生活態度:為了一個虛無的夢,執迷不悟,消極等待

當馬切爾開始尋找心中預感到的那個有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時,既有點兒搞笑,又有些傷感。

搞笑是因為很容易讓人想到小時候特別流行的算命,以前人們相親結婚的時候,都會找當地方圓數公里內知名的算命先生掐算。相親之前,先了解雙方的生辰八字和家庭所在的地理方位。如果命裡相剋,或者是方位不合適,就會遭到老人們的反對。

結婚的時候,良辰吉日和雙方家長生辰是否衝突,都是要小心避免的。現在年輕的人們都出去在外闖蕩,這些觀念越來越淡薄,長輩們執拗不過,頂多唉聲嘆氣一下,“只要他們以後過得好就行”,就不再堅持了。

《叢林猛獸》:糾結的人生困境裡,暗含著對生活態度的深刻反思

馬切爾等待的人生大事,和“望梅止渴”一樣遙不可及

想來是非常搞笑的,如果生辰八字,或方位不合,就否定一段姻緣的話,那麼算命的人無疑就掌握了兩個人能否走進婚姻殿堂的決定權。這顯然是人們不可能接受的,同時又對算命人的各種說辭樂此不疲,真是滑稽。

退一步設想,如果他們說的,真的很準確,萬一在合適的方位只有一個適齡待婚的患者,誰願意娶,或願意嫁呢?

馬切爾腦海中的那一件人生大事,更像是一種捉摸不定的預言,是一個虛無空洞的夢,因為不知道究竟是一件什麼事情。

換句話說,是一個虛無縹緲的人生目標。比三國時期曹操用“望梅止渴”的方法鼓勵將士,魏明帝用“畫餅充飢”安撫臣子的策略,更遙不可及。

如果在你迷茫的時候,有人給你指點迷津,告訴你怎樣努力,如何去做一件大事,就能實現人生的夢想,你會怎麼做?

一般人都會幹勁十足地朝著高手指點的方向努力拼搏,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就像馬切爾堅持尋找心中的那件大事一樣。

可惜馬切爾內心的真實想法和行動,都是錯誤的。面對可能真實存在的預言,他的方法是被動等待

《叢林猛獸》:糾結的人生困境裡,暗含著對生活態度的深刻反思

馬切爾的消極等待,和“守株待兔”一樣,都非常荒謬

即便這個預言所說的事情是一場災難,他也沒有想過怎麼避免,只是消極等待。他和巴特蘭第一次透露自己心中的這個秘密,談到如何實現時,他竟然一律都是“等待”。

你願不願和我在一起等待?

看你願意和我在一起等待。

你如果肯和我在一起等待,你就會知道。

在奮鬥的人生路上,能遇到一個願意和自己一路同行,同甘共苦的人,實在是幸運。馬切爾就是非常幸運的,可能是愛情的原因,善良又善解人意的巴特蘭竟然同意了他的請求,她願意和馬切爾一起等待。

他們面臨的真正困境是,不管前方是困難重重,還是鴻運當頭,被動等待都是解決不了的。哪怕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也要在恰當的時間,合適的地方才能遇到吧。

而等待,就是馬切爾解決人生所有事情的唯一方法。

這種消極被動的等待,對照古代文化裡,儒家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其實是一種不作為,就是無所事事。

誰願意和一個整天無事可做的人在一起,然後還要無聊地等待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巴特蘭居然同意了,愛的力量確實令人費解。這可能是這篇小說最荒誕的地方。

梅·巴特蘭的生活態度:為了一份不存在的愛情,不顧一切地自我犧牲

相對於馬切爾漫無目的的等待,梅·巴特蘭的生活其實是幸福的。因為她至少有人生目標,有奮鬥的方向,就是陪伴馬切爾,得到他的愛,然後相伴終生。

沒有目標的生活,不僅僅是毫無意義那麼簡單,而是非常可怕的。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埃米爾·弗蘭克爾在治療心理疾病時,提倡“意義療法”,其中的核心內容是:努力發現生命的意義 。後來他在著作《活出生命的意義》裡也提出,人活著的主要動機,也是要找到生存的目的和意義。

《叢林猛獸》:糾結的人生困境裡,暗含著對生活態度的深刻反思

弗蘭克爾這本書的核心,在於引導人們積極生活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們在做有意義的事情的時候,即使很忙碌很累,也會很充實,很有成就感。相反當我們無事可做,整天無聊發呆的時候,看起來很清閒,其實心裡很空虛,時間久了,生活就會很迷茫。

10年前巴特蘭認識了馬切爾,不知道是出於愛情的魅力,還是因為馬切爾第一次把心中的秘密全部告訴她,讓她產生了信任和好奇。巴特蘭對馬切爾心生好感,不但為他守護著這個秘密,而且一直念念不忘。

或許真的是緣分,10年之後,他們又見面了,巴特蘭把這次重逢視為上天的眷顧,以為是她生命裡愛情的開始。

於是她不顧一切地愛上了馬切爾,成為唯一能理解馬切爾的人,是能夠和馬切爾進行心靈對話的知己,還成為內心脆弱的馬切爾一生的守護神。

巴特蘭的重新出現,對馬切爾來說,是他打開世界的窗口。長期以來,他一直認為自己孤單得可怕,沒想到原來在這個世上,他並不是孤孤單單一個人,還有一個懂他的戀人。

他回憶起兩個人在索倫託船上曾經度過的時光,在他的生活裡能有回憶,這是一個奇蹟。這個奇蹟正是巴特蘭給他帶來的。

馬切爾成為巴特蘭生命裡最重要的人,巴特蘭也是唯一能走進馬切爾內心世界的人。他們正好彼此需要,心理上也相互傾心,這不就是愛情嗎?

如果按照現在那些看完第一章,就能猜到故事情節的愛情小說,這不正是男主人公苦苦追尋的人生大事嗎?

《叢林猛獸》:糾結的人生困境裡,暗含著對生活態度的深刻反思

亨利·詹姆斯開創了西方現代心理分析小說的先河

可是作者亨利·詹姆斯始終沒有讓馬切爾醒悟,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提出,做學問的三層境界,如果“移植”到馬切爾身上,前兩層都已經完成了。最後一層“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卻成為馬切爾自始至終不敢捅破的最後一層窗戶紙。

關於愛情,馬切爾拒絕的理由冠冕堂皇,“不能讓一個女人來一起承擔他的憂慮和困惑”,“不能讓女士陪同獵虎”。

這些看似高大上的理由,卻無情埋葬了梅·巴特蘭渴望終生的愛情。她不顧一切地自我犧牲,荒廢一生,等待一個人,沒想到最後只剩下絕望。

那條生路應該是給她以愛情;這樣,這樣他才有了生機。她曾經生活——誰現在能夠說她是懷著多大的熱情?——因為她曾經為了愛他本人而熱愛著他;而他卻從來沒有想到過她。

巴特蘭在生命裡遇到馬切爾,可以說是遇到了對的人,因為至少在她看來,這個人就是她心中的白馬王子。

也可以說是遇到了錯的人,因為在這個人心裡,壓根兒就沒有想過愛情之類的事情。巴特蘭的愛情是遇人不淑的悲劇。

反思:愛情難分對錯,生活卻千差萬別

答應和馬切爾一起等待的巴特蘭,開始了漫長的等待。這一路本來應該是帶著愛情的甜蜜,結果在馬切爾的麻木愚鈍中,變成了一個荒誕的戲劇。

《叢林猛獸》:糾結的人生困境裡,暗含著對生活態度的深刻反思

馬切爾和《等待戈多》中的流浪漢有異曲同工之妙

他們等待的過程和愛爾蘭著名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特別相似。在這個只有兩幕的戲劇裡,兩個流浪漢在黃昏的樹下,等待一個名叫戈多的人。他是誰,他從哪裡來,他來做什麼,流浪漢們不知道,其他人也不知道。

這個戲劇最為經典的地方在於:這樣一個完全不瞭解,也有可能不存在的人,卻成了流浪漢們生活裡唯一的精神寄託和希望,生活的荒誕性由此被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⑴在愛情裡,從來沒有絕對的誰對誰錯

相比之下,馬切爾和愛慕他的巴特蘭,雖然也是在等待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但是從後來的小說情節來看,他們等待的事情就在身邊。

巴特蘭既不開他的玩笑,也不洩露他的秘密,用心呵護巴特蘭脆弱不堪的內心,她願意和他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可惜馬切爾只在“山重水複疑無路”的迷局裡,四處遊蕩,找不到“柳暗花明”的地方。

兩個人在漫長的等待中,一起走過了大半生的時光,早就達到了“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默契,卻沒有勇氣再往前邁進一步。

在這個愛情悲劇裡,馬切爾是麻木的,又是極端自私的。當他知道巴特蘭病倒了,不是關心和擔憂,而是非常害怕。害怕失去她,因為他發現巴特蘭越來越有用了。如果她病逝離開,會給他造成損失。

《叢林猛獸》:糾結的人生困境裡,暗含著對生活態度的深刻反思

巴特蘭在愛情裡適得其反的含蓄,對自己是一種傷害

他對巴特蘭的愛熟視無睹,他從巴特蘭身上只想知道那個將要發生的事情是什麼。一直到巴特蘭去世,他還是隻知道不停地追問,連最基本的關心都沒有。

巴特蘭同樣如此,她是唯一知道馬切爾內心秘密的人。她自己也非常清楚,只有她能解開馬切爾心中糾結的謎團。但是一直煎熬到去世,都不願意透露事實的真相。

⑵在生活裡,馬切爾和巴特蘭都是有缺陷的

這兩個人都生活在一個詭異的怪圈裡,這個怪圈的所有內容只有“等待”。馬切爾一直都在等待預言中的人生大事,對陪在身邊的巴特蘭視而不見,殊不知這就是他要找的人生答案。

巴特蘭也在這個怪圈裡,陪著馬切爾一起等待,等待著馬切爾能在某一刻驀然回首,發現自己。

兩個一起等待的人,一個執迷不悟,麻木得無可救藥,一個自我犧牲,含蓄得令人抓狂。

從故事情節上講,有點像影視劇裡,導演故意設置的種種懸念。作為劇中人,不管別人怎麼提示,都是一副“當局者迷”的模樣。而各路觀眾作為旁觀者,早已知道答案。

《叢林猛獸》:糾結的人生困境裡,暗含著對生活態度的深刻反思

《武林外傳》中尋找的“江湖”,無處不在

十多年前的電視劇《武林外傳》中,佟石頭一心要尋找江湖,然後去江湖裡闖蕩,最後的答案是: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每個人都身在江湖中,有些人卻不知江湖意。那些執意要尋找江湖的人,其實是在尋找自己。

在巴特蘭陪伴馬切爾一起等待的歲月裡,答案就在身邊,可惜馬切爾是一直“身在此山中”,卻從來都處在“不識廬山真面目”的生活狀態,最後錯失了愛情和人生,遺憾終生。

在傳統文化裡,“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是一種美,巴特蘭對待愛情的態度和方式,卻是一種適得其反的含蓄。現在那些把愛情放在節目裡,公開討價還價的人們,斷然會對巴特蘭的愛情態度嗤之以鼻。

在由於自私而變得麻木的馬切爾面前,巴特蘭的含蓄顯然用錯了對象,她這種表露愛情的方式是不會有效果的。

馬切爾的生活態度是消極等待,巴特蘭對待愛情的方式,同樣也是無休止的等待。

在這個愛情悲劇裡,馬切爾毫無疑問是一個令人惋惜的人,巴特蘭也是一樣的。她一次次的暗示,換來的都是失敗,直到耗盡一生,也從來沒有想過改變,沒有“一語驚醒夢中人”的勇氣。馬切爾失去了愛情和人生,巴特蘭又有什麼區別呢?

《叢林猛獸》:糾結的人生困境裡,暗含著對生活態度的深刻反思

馬切爾“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愚鈍,葬送了一生的幸福

總結與感受:

有首詩裡寫道:“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叢林猛獸》中的巴特蘭和馬切爾重逢之後,終身相伴,等待一生,卻始終沒有走完這段看不見的距離。這樣的愛情悲劇,自然會令人唏噓不已。

同時也為馬切爾逃避問題,消極等待的生活態度痛心疾首,這是一個可憐人,準確地說,更接近魯迅先生在《摩羅詩力說》中提到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那一類人。

生活裡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有些人陷入“當局者迷”的生存困境裡,不是消極應對,就是盲目出擊,很難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為了實現人生的理想,生活中即使很忙很累,也是值得的,也不能無所事事,虛度光陰。更要敢於面對現實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積極應對,有所作為,才能讓有限的生命更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