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職場上人際關係總處不好?3招教你擁有開掛式的人生

文章作者:輝輝 — 輝常愛家庭教育創始人,致力於讓所有家庭關係都“源於愛,經由愛"。

助教:林琳


在《令人心動的offer》中,最讓人感到惋惜的選手,就數北大博士梅楨。

梅楨的履歷足以令競爭對手自慚形穢。本科就讀於澳大利亞邦德大學法學院,19歲大學畢業;20歲取得昆士蘭州律師資格證,成為昆士蘭州最年輕的取得律師資格證的人;

北京大學2017級經濟法學專業在讀博士生。還有律所實習及創業經歷......

然而梅楨的表現令人大跌眼鏡。課題準備階段就開始不斷道歉,強調自己能力不行;展示環節,聲音發抖,甚至哽咽。

自卑,職場上人際關係總處不好?3招教你擁有開掛式的人生

主持人何炅的評論一針見血,梅楨表現出的是一種職場自卑。

人人都有某些方面的自卑,但是過度自卑卻會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甚至阻礙職業發展。

如果不能理解過度自卑的心理學原理,往往就會歸因於天生性格。其實,即使是再優秀的人,也難以克服自卑情結。

這也是我閱讀《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時獲得的啟發。

自卑,職場上人際關係總處不好?3招教你擁有開掛式的人生

作者岸見一郎,是一位從30歲開始致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的哲學家,用阿德勒心理學進行心理輔導,在日本乃至世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被討厭的勇氣》通過青年與哲人對話的形式,闡述了導致過度自卑的三種具體模式,即原因論、認可欲求、權利之爭。它們會導致人們失去信心和不安全感。

如果你能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到這些習慣並消除它們,你會找回自己的自信。

一、擺脫“原因論”:過去發生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賦予過去的意義。

已故的商界傳奇人物傑克·韋爾奇,曾經因學歷而煩惱。韋爾奇不是學霸,高中畢業之後,並沒有進入他心心念唸的哈佛、耶魯、斯坦福等頂級高校,而是去了馬薩諸塞州大學。

他很不甘心,尤其是看到很多好友都去了名校之後,這種不甘更是被成倍放大。但又能怎麼辦呢?在母親的勸解下,他選擇了面對現實。

但是翻看他的書籍,你會發現他一直在把“不甘”詮釋成“慶幸”。

“如果我當初去了麻省理工學院,就會很難有出頭之日”,韋爾奇後來說,“正是這所較小的州立大學,讓我獲得了許多自信。”

正如書中所言:任何經歷本身並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現實中,有的人常常認為“我學歷不高所以無法成功“、”我學歷不高所以沒有人喜歡我“,與人相處異常敏感。別人說一句稀鬆平常的話,他也會覺得在瞧不起他。

還有的人,把自己的懷才不遇,歸結為沒有背景、沒有資源,甚至長相不夠帥、不夠美,因而憤世嫉俗。

能夠逆襲的人,從不為過往無法改變的事實抱怨,而是賦予獨特的意義,幫助自己決勝職場。

那麼,如何學會擺脫“原因論”,給過去不如意的經歷賦予意義呢?

客觀認識自己,撕掉固有的標籤;把注意力從自己的缺點上移開,多去發現自己的優點;

從想著“我不行,我不可以”,轉變為“接下來怎麼做,怎麼樣才能做得更好”。

第一,沒有資源,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打拼,因為什麼都沒有,所以無所畏懼,加倍努力。

第二,失敗過,才知道自己懂得不多,更要依靠懂的人。在人際關係中,更主動地與人學習、合作。

第三,相貌不夠優越,更容易讓他人的目光聚焦在自己的才華上。只要踏實、努力,就能不斷積累能力。

不要因自卑情結刻意誇大外部原因,而遮蓋自己主觀上的放棄。

自卑,職場上人際關係總處不好?3招教你擁有開掛式的人生


二、擺脫“認可欲求”:不為滿足別人期待而活

書中認為,所謂認可欲求,就是過於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捨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我的朋友小米,別人提出的每種願望,她都儘量滿足,特別害怕拒絕。比如臨下班,同事推給她一個職責範圍外的工作,儘管不情願,小米卻還是接下了任務。

本來約了下班後陪男朋友看電影,惹得男朋友不高興,自己心裡也委屈。對同事心存抱怨,總在不合時宜的時候發洩,和同事的關係也相處不好。

像小米這樣的“職場老好人”並不少見,陷入強烈的認可欲求中,認為只有滿足他人期待,才能獲得認可,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擺脫“認可欲求”的關鍵在於兩點:

1. 擁有敢於被他人討厭的勇氣

一個人的價值不依賴於他人的評價,沒有必要接受別人給自己定義的屬性。

作者岸見一郎在上高中時,母親為他沒有朋友而感到擔心,便去找他的班主任老師商量。當時,老師說了這樣一句話:“那是因為他不需要朋友。”

這句話不僅讓母親安心了許多,也讓岸見一郎銘刻一生。原來一個人還可以換個角度看待自己,即便一時不為他人所接納,也沒有必要自卑。

2. 擁有敢於拒絕他人的勇氣

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在不干預他人的情況下,按自己的意願行事,對分散自己時間精力的人和事,果斷拒絕。

人們之所以害怕拒絕他人,本質上是因為害怕衝突。

實際上,在拒絕他人時,要留心不要用情緒化來表達你的想法,比如語氣強硬,用力地摔門,而是用平和的語言來表達。

只有全力實現自己的目標,才能獲得別人發自內心的認可,而並非逢迎。抱持這樣的信念行事,時間長了,你會發現自己擁有更多自信。

自卑,職場上人際關係總處不好?3招教你擁有開掛式的人生

三、擺脫“權力之爭”:優越感並不源自強勢,而是源自對他人的貢獻

書中認為,權力之爭,是指不關心事情的解決,而陷入了對錯的爭執,因為不能接受失敗,所以試圖讓對方屈服。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提過兩類“自卑型領導”:一種很好理解,表現得毫無主見,連在下屬面前都唯唯諾諾;另一種則正好相反,嚴厲苛刻,總是試圖征服下屬。

後者沒有意識到,只能“我說了算”,往往就是因為有強烈的自卑感,對能力沒有信心,害怕被人看不起,希望通過權勢來獲取力量,這也是一種內在的自我否定。

有的人雖然沒有成為領導,但是在團隊的合作過程中,也會因為強勢而特別討人厭,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自卑,潛意識裡害怕自己成為團隊中的“弱者”,怕被嘲笑,怕被指責。

而一個足夠自信的人,一方面,不吝於對他人提供幫助和扶持,另一方面,你必須保持一貫的雷厲風行,督促自己為更進一步的目標努力。

如何克服內心的過度自卑,擺脫權力之爭呢?我的理解,正確的做法是在與他人合作的過程中,放棄“我一定正確”的信念,把對他人的干涉轉為激勵和貢獻。

1. 鼓舞性激勵

向他人描述並表達強有力的遠景,以及對他人的高期望值,不吝於對他人的誇讚。

他人感激的回饋也會給我們以鼓舞,在很大程度上消解掉我們內在的自卑感。

2. 理想化影響

自己必須在工作和生活中奮力向前進步,實現更大的目標,從而去影響他人。這個過程中產生的點滴成果,才能增強我們的自信。

3. 個性化關懷

意味著我們要學會理解他人,然後才考慮被他人理解。

換言之,隨時都要以傾聽他人為首要任務,同時要將他人作為獨立個體來理解和溝通。很多時候,恰恰是共情讓我們開始客觀看待自己的處境,發現自己其實並不需要依靠強勢來建立優越感。

從《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我們會發現,處理自卑的最好方式就是不再抱怨,主觀詮釋失敗經歷帶來的意義;不再為滿足他人期待而活;通過對他人的貢獻提高自身價值感。

作者岸見一郎認為: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

我們不能等著別人發生變化,也不要等著狀況有所改變,而是由你自己勇敢地邁出第一步。他人的否定不可怕,自我否定才可怕。



加入【秋葉書友圈】,點擊以下卡片購買圈子,原價99,回饋粉絲限時活動價19.9。

活動時間3.18-3.31。你想知道的寫作變現技巧都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