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火眼”實驗室模式,為全球戰疫提供支持

<table> 希望“火眼”實驗室模式,為全球戰疫提供支持

汪建。

/<table><table>

看專訪視頻

/<table>

3月17日下午,華大集團董事長汪建在(深圳)國家基因庫接受了南方日報的獨家專訪。這是他從武漢回到深圳結束14天隔離後,第一次接受媒體採訪。

1月26日(大年初二),65歲的汪建去了封城後的武漢。到達武漢的第4天,在汪建主導下,華大與當地政府及機構合作建設實驗室,命名“火眼”。從設計到施工完成,僅僅用了5天時間,日均檢測產能達到萬例。截至目前,華大在武漢、深圳、北京、上海、天津等9地佈局 “火眼”實驗室,青島等地也在籌建中,全國累計完成52.4萬例檢測。

面對日益嚴峻的國外疫情,“火眼”實驗室模式正在輸出海外。“有多個國家和地區,正在與我們溝通實驗室的建設。”汪建表示,希望“火眼”模式能為全球戰疫提供技術支持。採訪中,他比以往要平靜,只有在談論檢測準確度的時候比較激動。“疫情再一次敲響了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警鐘,這應該是全人類共同的議題。”

●南方日報記者 彭琳 曾美玲 李赫 郜小平

5天完成實驗室主體施工

南方日報:您在大年初二到達武漢,當時什麼感受?

汪建:武漢已經封城了,我們初一先到長沙,第二天才輾轉到了武漢。和2003年SARS期間的北京一樣,武漢也是空空蕩蕩的。

經歷過SARS,這對我來說沒什麼。當時武漢的核酸檢測產能不夠,我提出,要建設一個萬級量核酸檢測的實驗室。東湖高新區提供了場地支持。1月29日下午,華大與建設單位中交二航局對接,完成實驗室場地勘察。

南方日報:只花了5天時間就建好了實驗室?

汪建:1月30日,我們完成實驗室設計。中交二航局於1月31日正式啟動實驗室施工,在中交二航局和上海諾瑞的279名員工加班奮戰下,僅用5天時間完成實驗室主體施工。按照一般速度,如此規模和規格的實驗室,至少要3個月的建設時間。特別感謝他們,在5天時間裡嚴格按照P2(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標準設計建造,並達到了試運行要求。

南方日報:實驗室運行後,檢測產能是否大幅提升了?

汪建:2月5日試運行,“火眼”實驗室的檢測產能就超過萬例了,但因為當時給過來的檢測樣本量少,從2月5日到14日一直維持在1000—2000例。“火眼”實驗室仍然有很大的產能閒置。我很著急,那段時間,我每天下午跑去武漢東湖邊騎共享單車,緩解壓力。

核酸檢測是一整套的工作,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導致檢測結果不準確。所以我說,“金猴奮起千鈞棒,還須火眼辨陰陽”。

“一站式”核酸提取突破檢測速度瓶頸

南方日報:華大智造高通量自動化樣本製備系統,對於萬例檢測產能起到關鍵作用?

汪建:樣本的病毒核酸提取採用人工操作,是制約檢測提速的最大瓶頸。華大智造提供一站式核酸提取解決方案,自動化程度高,上機後完全無人工干預。比如,華大智造的自動化樣本製備系統(MGISP-960),每臺設備每80分鐘可以完成192個樣本提取。這是一個完整的工程系統,把先進製造業和醫療服務業連接起來了,而且全部是華大自主研發。

南方日報:1月14日,華大完成2019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RT-PCR熒光探針法)成品的全部研製工作。從確定序列到研發出基因檢測試劑,僅用了72小時?

汪建:華大在基因檢測的技術積累了20多年。2003年SARS,華大基因用96個小時就做出了SARS病毒酶聯免疫試劑盒。針對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1月初,華大基因就緊急組織科研及生產力量研製相關試劑盒,用了3天時間完成初步研發。截至3月16日,華大已累計完成218萬人份的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的生產。華大共計向全國捐贈超過13萬人份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並已全部發放到位。

南方日報:“火眼”實驗室,您認為達到預期效果了嗎?

汪建:我到達疫區,第一句話就是我們能為武漢做什麼,第二句話是我們能為湖北做什麼,第三句話是我們能為全國做什麼。1月份和2月份,我們就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截至目前,全國累計完成52.4萬例核酸檢測了。現在3月份了,再加一句話,我們能給世界人民做什麼?

南方日報:國外疫情日益嚴重,華大將發揮哪些作用?

汪建:3月1日,華大基因的核酸檢測試劑盒獲得了歐盟銷售許可證。截至3月16日,試劑盒國際訂貨量已超過60萬人份,我們之前也捐贈了一些。海外很多國家和地區也在和我們溝通“火眼”實驗室的合作運營,“火眼”模式有望輸出海外。我告訴你一個數字,昨天公司內部動員國際“火眼”團隊,從武漢報名的員工就有120人。我希望“火眼”模式為全球戰疫提供技術支持。

公共衛生的防控需要更加重視

南方日報:對於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您有哪些思考?

汪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該是全人類共同的議題,匹夫有責。公共衛生新的基礎設施,是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的重要一環,將成為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的重要支撐。

南方日報:現階段,華大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汪建:華大的願景是“基因科技造福人類”,這八個字,20年從來沒改過。今年我們會加大國際化力度,現在海外對於疫情防控物資及技術的需要在上升。但由於疫情原因,全球經濟不可避免受到影響,每家企業都應該做好應對準備。

南方日報:從武漢回到深圳後,您居家隔離辦公狀態是怎樣的?

汪建:我在房間裡健身,鍛鍊得手上都長了繭。每天早中晚,看三次全國“火眼”實驗室的數據。現在,各地的“火眼”實驗室都正常平穩運行。我們希望疫情過後,“火眼”實驗室能夠納入到國家檢測網絡體系,繼續發揮作用。

南方日報:回顧在武漢的30天,您認為哪個決定最關鍵?

汪建:我覺得最關鍵的是,一到武漢馬上提出了擴大核酸檢測產能的建議,並促成建設了“火眼”實驗室,迅速提高了檢測產能。而且,我們做到了檢測標準化、規範化、系統化、可溯源。

本欄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鄭一見 張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