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勝錢與中國傳統文化之五

本文為鼎藏古泉特約撰稿人(鏡心泉)老師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其他平臺轉載請聯繫我們。


成語典故指關於成語產生、形成、流傳的故事傳說。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既代表了一個故事典故,又是一種現成的話,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義而被廣泛引用。中國在五千年文明發展進程中,形成了數量眾多的成語典故,這裡面不僅包含了有趣的故事,更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反映。今天就和大家分享“過書舉燭、誤筆成蠅”的故事。


壓勝錢與中國傳統文化之五


《韓非子》一書中曾記載一則有意思的小故事,有個楚國人,在郢都這一地方給燕國的相國寫了一封信。這封信是在晚上寫的,寫信的時候因燭光不太亮,此人就對在一旁端蠟燭的僕人說:“舉燭”,本意為把蠟燭舉的高一點。可是,因為他在專心致志地寫信,嘴裡說著舉燭,也隨手把“舉燭”兩個字寫到信裡去了。

不久之後,燕國的相國收到信以後,看到信中“舉燭”二字,琢磨了半天,不得其義。但是這個相國是一個自作聰明的人,為了不讓別人看出來他的不懂,便隨口說道:“這舉燭二字太好了,舉燭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舉薦人才擔任重任。” 燕相把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訴了燕王,燕王也很高興,並按燕相對“舉燭”的理解,選拔賢能之才,治理國家。沒想到,此後燕國治理得還真不錯,楚人誤書,燕相誤解。雖然國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當初楚國人寫信的原本意思,這真是一個穿鑿附會的典型例子!根據這個故事,後人引申出“郢(楚國的代稱)書燕說”這句成語,比喻穿鑿附會,曲解原意。

誤筆成蠅說的是三國時期著名畫家曹不興的故事,歷來被畫壇傳為佳話。曹不興,也有人叫他曹弗興,是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善畫龍、虎、馬、人物等,冠絕當時。他與善相的鄭嫗、善候風氣的吳範、善算的趙達、善弈的嚴武、善占夢的宋壽、善書的皇象、懂天文的劉敦,號稱吳之"八絕"。曹不興所畫的人物,其衣紋線條緊緊貼在身上,猶如剛從水裡出來一樣,所以人們對他的這種畫風,稱為"曹衣出水"。曹不興在繪畫上下過一番苦功,尤其對人物畫的造詣最為突出。據許嵩的《建康實錄》記載,曹作巨幅畫像,心敏手運,須臾即成,在描繪上,對頭、畫、手、足、心、臆、肩、背,亡遺尺度。

“誤筆成蠅”個故事正可以說明曹不興畫藝的精妙。有一次,吳帝孫權請曹不興畫屏風。屏風畫好後,拿給孫權看,孫權瞧了又瞧,看了又看,心裡非常高興。原來曹不興畫的是一籃子楊梅。看著看著,他忽然發現畫面上的那隻籃子邊上有一隻蒼蠅,就甩開袖子,朝著那隻蒼蠅揮去,那隻蒼蠅卻一動也不動。旁邊的人見了,笑著對孫權說:“大王,那不是真蒼蠅,而是畫上去的呀!”孫權揉了揉眼,又湊到屏風前仔細看,才看出那隻蒼蠅果真是畫的,孫權止不住放聲大笑說:“曹不興真是畫壇的聖手啊!他畫的蠅子,我還以為是真的呢!”其實,曹不興原來並沒有打算在屏風上畫蒼蠅。他聚精會神地在屏風上作畫時,周圍觀畫的人不時發出"嘖嘖"的稱讚聲。曹不興畫得十分興奮,一不小心,將一滴墨滴在畫面上,旁邊的人都為他惋惜,只見他不動聲色,眯起眼睛端詳了一會兒,小心翼翼地把墨點描繪成了一隻正要起飛的蒼蠅,周圍的人對畫家能化腐朽為神奇的卓越才能和深厚功力齊聲叫絕。“誤筆成蠅”是讚揚一個人的技藝精絕,也是人們奮發進取的至高境界。

作為我國民俗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成語典故有著豐富的內容與深厚的基礎,其實無論典故本身講的是好人好事,還是犯錯的罪人,對我們今天都有十分重大的教育意義。壓勝錢利用方寸大的空間,將成語故事繪製其上,以傳統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承了我國的歷史文化,我們今天要繼承這筆豐富的文化遺產,促使其中積極、健康、有益的成分,用以啟迪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滿足人們豐富多彩的文化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