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手游“花光”家中积蓄,游戏公司“默默”背上黑锅

文|小海豚奶爸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近两年,一件事情经常被网友讨论的沸沸扬扬,那就是有关孩子玩手游的事。

关注这方面新闻的家长,经常会看到一些新闻媒体,曝光一些类似的事情:某某孩子因为玩手游,花掉家里上千元、上万元的积蓄。

这些钱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也可能是一笔“血汗钱”。假如说这笔钱给孩子报了兴趣班、或是看病花了,花多少父母也愿意。但是花在游戏上,未免有些不值当。对于孩子而言,又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理智。

孩子玩手游“花光”家中积蓄,游戏公司“默默”背上黑锅

孩子玩手游花光家中积蓄

在去年的时候,就有这么一件事。老丁是重庆人,家住沙坪坝。自己没有什么文化,身体状况也不太好,就在家附近摆了个地摊。老伴是一名环卫工,收入也不高。这么多年来,两口子勉强维持着这个家庭。

十年来,两口子省吃俭用,存下了15万的积蓄。有一次他去超市买菜,刷卡的时候,收银员提示老丁卡内余额不足。老丁有些奇怪了,家里所有的钱都在这张卡里,怎么能余额不足呢?随后,老丁赶紧去查了一下。结果发现,卡里只剩下7块钱。

最后,老丁发现这些钱被儿子买了游戏装备。一件装备从几块到几百元不等,有时候会一次性花掉上千元。为了避免被父母发现,他每次买装备都会删除银行短信。随后,记者和客服人员取得联系,争取退回老丁一辈子的血汗钱。

孩子玩手游“花光”家中积蓄,游戏公司“默默”背上黑锅

游戏公司“默默”背黑锅?

类似的事情,很多人屡见不鲜。从法律角度来讲,游戏公司需要退回孩子的钱。因为孩子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合同也是无效的。

在我们民法通则里规定,18周岁以上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16岁到18岁,有自己的劳动收入,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10周岁以上孩子可以从事他相应智力的民事活动;不满10周岁则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那么,问题在于,孩子在游戏公司充值的钱,能不能要回来?

孩子玩手游“花光”家中积蓄,游戏公司“默默”背上黑锅

有过类似经历的家长,认为这些钱是要不回来的。现在网络游戏施行实名制,手机也是由家长管理的,家长如何证明花钱的人就是孩子。作为游戏方如何判断,这些充值的钱,是家长消费的还是孩子消费的。所以,一般情况下,游戏公司是不愿意“背黑锅”的。

对于一些花钱较少的孩子,家长教育孩子一顿,也就过去了。但是,对于类似老丁这样的情况,以后的日子都很难过,该怎么办?这钱还必须得要回来。

那么,问题的关键点就在于寻找证据,证明在游戏里充值的钱,是孩子所花的。这些证据就需要多维度去寻找:比如证明注册人从不玩手机游戏;其他孩子之间作证,让证据和证据之间形成锁链;孩子在游戏中“认识”的人,能够证明他是个孩子,等等。

孩子玩手游“花光”家中积蓄,游戏公司“默默”背上黑锅

如何避免孩子玩游戏,充值大额金钱

父母作为孩子监护人,孩子在游戏中花了大钱,父母也是有一部分责任的。那么,如何避免孩子玩游戏充钱,很简单嘛,别告诉孩子支付密码。如果孩子知道了,修改下支付密码。

其实,对于很多家长而言,问题的重点不在于如何避免孩子玩游戏充钱,也不是要不要阻止孩子玩游戏,而是想让孩子自觉控制玩游戏的时间。

孩子玩手游“花光”家中积蓄,游戏公司“默默”背上黑锅

身边有一个朋友,对于这件事做得挺好。他家孩子上了初中,每天会玩很长时间游戏。刚开始时,他也体谅孩子学习压力大,偶尔玩玩游戏能放松一下。但时间一长,孩子把精力都用在了游戏上。这让他开始担心了,这不仅影响孩子身体、还影响学业。

后来,他有目的地和孩子商量,一起报了一个羽毛球培训班。只要他们有时间,便一起去打球。刚开始,孩子也不接受,关系好的同学,都在玩“吃鸡”,他却在玩“羽毛”。不过,运动还是有一定魅力的,长时间的运动可以带给人一定快乐。久而久之,孩子的兴趣有所转变,玩游戏的时间少了很多。

关注小海豚的奶爸,每天分享育儿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