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手遊“花光”家中積蓄,遊戲公司“默默”背上黑鍋

文|小海豚奶爸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近兩年,一件事情經常被網友討論的沸沸揚揚,那就是有關孩子玩手遊的事。

關注這方面新聞的家長,經常會看到一些新聞媒體,曝光一些類似的事情:某某孩子因為玩手遊,花掉家裡上千元、上萬元的積蓄。

這些錢對於一個普通家庭,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也可能是一筆“血汗錢”。假如說這筆錢給孩子報了興趣班、或是看病花了,花多少父母也願意。但是花在遊戲上,未免有些不值當。對於孩子而言,又往往缺乏這方面的理智。

孩子玩手遊“花光”家中積蓄,遊戲公司“默默”背上黑鍋

孩子玩手遊花光家中積蓄

在去年的時候,就有這麼一件事。老丁是重慶人,家住沙坪壩。自己沒有什麼文化,身體狀況也不太好,就在家附近擺了個地攤。老伴是一名環衛工,收入也不高。這麼多年來,兩口子勉強維持著這個家庭。

十年來,兩口子省吃儉用,存下了15萬的積蓄。有一次他去超市買菜,刷卡的時候,收銀員提示老丁卡內餘額不足。老丁有些奇怪了,家裡所有的錢都在這張卡里,怎麼能餘額不足呢?隨後,老丁趕緊去查了一下。結果發現,卡里只剩下7塊錢。

最後,老丁發現這些錢被兒子買了遊戲裝備。一件裝備從幾塊到幾百元不等,有時候會一次性花掉上千元。為了避免被父母發現,他每次買裝備都會刪除銀行短信。隨後,記者和客服人員取得聯繫,爭取退回老丁一輩子的血汗錢。

孩子玩手遊“花光”家中積蓄,遊戲公司“默默”背上黑鍋

遊戲公司“默默”背黑鍋?

類似的事情,很多人屢見不鮮。從法律角度來講,遊戲公司需要退回孩子的錢。因為孩子是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合同也是無效的。

在我們民法通則裡規定,18週歲以上屬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16歲到18歲,有自己的勞動收入,屬於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10週歲以上孩子可以從事他相應智力的民事活動;不滿10週歲則是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

那麼,問題在於,孩子在遊戲公司充值的錢,能不能要回來?

孩子玩手遊“花光”家中積蓄,遊戲公司“默默”背上黑鍋

有過類似經歷的家長,認為這些錢是要不回來的。現在網絡遊戲施行實名制,手機也是由家長管理的,家長如何證明花錢的人就是孩子。作為遊戲方如何判斷,這些充值的錢,是家長消費的還是孩子消費的。所以,一般情況下,遊戲公司是不願意“背黑鍋”的。

對於一些花錢較少的孩子,家長教育孩子一頓,也就過去了。但是,對於類似老丁這樣的情況,以後的日子都很難過,該怎麼辦?這錢還必須得要回來。

那麼,問題的關鍵點就在於尋找證據,證明在遊戲裡充值的錢,是孩子所花的。這些證據就需要多維度去尋找:比如證明註冊人從不玩手機遊戲;其他孩子之間作證,讓證據和證據之間形成鎖鏈;孩子在遊戲中“認識”的人,能夠證明他是個孩子,等等。

孩子玩手遊“花光”家中積蓄,遊戲公司“默默”背上黑鍋

如何避免孩子玩遊戲,充值大額金錢

父母作為孩子監護人,孩子在遊戲中花了大錢,父母也是有一部分責任的。那麼,如何避免孩子玩遊戲充錢,很簡單嘛,別告訴孩子支付密碼。如果孩子知道了,修改下支付密碼。

其實,對於很多家長而言,問題的重點不在於如何避免孩子玩遊戲充錢,也不是要不要阻止孩子玩遊戲,而是想讓孩子自覺控制玩遊戲的時間。

孩子玩手遊“花光”家中積蓄,遊戲公司“默默”背上黑鍋

身邊有一個朋友,對於這件事做得挺好。他家孩子上了初中,每天會玩很長時間遊戲。剛開始時,他也體諒孩子學習壓力大,偶爾玩玩遊戲能放鬆一下。但時間一長,孩子把精力都用在了遊戲上。這讓他開始擔心了,這不僅影響孩子身體、還影響學業。

後來,他有目的地和孩子商量,一起報了一個羽毛球培訓班。只要他們有時間,便一起去打球。剛開始,孩子也不接受,關係好的同學,都在玩“吃雞”,他卻在玩“羽毛”。不過,運動還是有一定魅力的,長時間的運動可以帶給人一定快樂。久而久之,孩子的興趣有所轉變,玩遊戲的時間少了很多。

關注小海豚的奶爸,每天分享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