緹縈救父原來有這三個祕密

古往今來,孝一直是一個永恆不變的話題,有孝道的人往往也被人稱頌,沉香劈山救母雖然是一個神話故事,可是從他不尋常的力量也可以看出,人們對孝的無比崇尚。因孝順被人歌頌流傳至今的不在少數,臥冰求鯉更是一種近乎病態的孝,而緹縈救父也已經成為了一個孝順的典型例子。但是這不單單講述了一個故事,其中更有值得我們可以深深挖掘的點。


緹縈救父原來有這三個秘密
  • 父比扁鵲,女不如男

緹縈的父親是淳于意,在臨淄這個地方是給人治病出了名的,之後他成為了太倉縣的縣令,說是縣令,其實也只是一個守糧倉的,人都有志向,他想要上位、要做大官,可是他又不想去竭力的討好巴結上司,所以他還是辭去了官職,做了一名醫生,他的醫術精湛,都有人把他和扁鵲相媲美,聲名遠播,自然很多人想要來找他醫治。


緹縈救父原來有這三個秘密

在那時就有一位大商人帶著他病重的妻子來向淳于意求診,可是淳于意並沒有讓瀕死之人回生的神力,所以就算給那位商人的妻子開了很多藥,最後還是去世了。所以商人的蠻橫就展現了,他固執的認為就是淳于意殺的人,說他是一名庸醫,就去衙門狀告他庸醫殺人。當地的官吏就把淳于意判處了“肉刑”。肉刑是從秦而來的,受刑之人要在臉上刺字,還要割掉鼻子,砍去左腳或者右腳,相當的殘忍,不人道,受完刑罰的人大多也只有死路一條。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文帝四年中,人上書言意,以刑罪當傳西之長安。意有五女,隨而泣。意怒,罵曰:“生子不生男,緩急無可使者!”

但由於淳于意做過官,所以要把他押解到長安再接受刑罰,押送的馬車上,淳于意看著他痛哭的五個女兒唉聲嘆氣道,“沒有兒子真沒用啊。”而緹縈就是淳于意最小的那個女兒,她決心要前往長安去救父親。


緹縈救父原來有這三個秘密

在古代女不如男好像是一條非常權威的律例,有能成事者皆為男性的意味,否則穆桂英、花木蘭也不會有“巾幗不讓鬚眉”一說,可是人們已經不再生活在樣野生的蠻荒時代,再也不是武力值鬥爭的世界,誰又能說女子不如男,吃驚的是醫術精湛如淳于意,還有這樣的想法,淳于意不願趨炎附勢,卻還是被舊社會的枷鎖束縛。

  • 明君治國,臣民進言

緹縈救父能夠成功,也是因為她處於一個明君治理天下的朝代。漢文帝和他的母親薄氏厚積而薄發,辛辛苦苦才到了高位,漢文帝一即位,就大赦天下。薄氏之前怕在皇宮遭到呂后的迫害,就早早的和自己的兒子來到了封地,過的也不比皇宮裡那般舒適,多多少少也知道一些百姓的疾苦。最開始他就廢除了全家牽連一統論罪的法令,因為他認為一個犯罪,也是罪在他自身,沒有必要累及全家。這樣的思想是非常先進的,他還規定了給孤寡老人的救濟補助,和現代社會的福利救濟金是一樣的出發點,和藹可親利民的皇帝就躍然紙上了。

與緹縈有關的一條政策就是漢文帝下詔書,鼓勵老百姓多提意見,這樣一來上奏章的人不計其數甚至在馬路上都會有人把奏章呈上來,親民的漢文帝也會接過去,十分的開明先進。所以緹縈跟著父親到了長安,雖然沒有親手把自己的信交給皇帝,但還是託管宮門的人傳了上去。我們可以也不難發現漢文帝對待為官之人的嚴厲,守宮門的人並沒有表面一套,背後一套,反而他是盡忠職守把這封信呈了上去。而漢文帝也不是一位空口說白話的人,他乾的更多的實事,他認真的看每一封來信。


緹縈救父原來有這三個秘密

如果漢文帝是一個昏君,那麼利民的事情就不會發生,如果漢文帝不願聽百姓的聲音,那麼緹縈的信也不能被漢文帝看到,其實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明君要手腕,也要善於傾聽民聲,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 廢除肉刑,救天下人

漢文帝一看這封信,就發現這封信歪歪扭扭的,顯然是一個稚嫩孩子所寫,但信中內容卻感人肺腑,條理清楚。緹縈信中大概表述了自己的父親是一位清官,現在犯了罪,應當受到肉刑的懲罰,可是緹縈不止為自己的父親傷心,也為所有遭受到肉刑的人傷心。一個人砍去手腳就相當於一個廢人了,割下了鼻子就沒有辦法再安回去了,最後她又對漢文帝說甘願成為官奴,替父贖罪。那是的緹縈也就只有十一二歲,可是邏輯清晰,想的也十分妥帖周到。緹縈的一片孝心感動了漢文帝,也讓漢文帝發現了這項刑罰的錯誤,他同情緹縈,和百官商量了一番,決定廢除肉刑,也釋放了緹縈的父親。

緹縈救父原來有這三個秘密

廢除肉刑不僅僅是救了緹縈的父親,也救了已經或現在、未來將要受到這樣刑罰的人,在古代有很多懲罰措施都是非常不合理的,例如“誅九族”“沒有子嗣的妃嬪殉葬”,也有很多的刑罰是極其殘忍的,商鞅也在自己的律例下被五馬分屍了,錯了的事沒有辦法改變,但是卻仍有很多方法改變還沒有犯下的錯。


緹縈救父原來有這三個秘密

誠然,緹縈有著撼動天地的孝心,她也有著別的子女未嘗有的決心,也心甘情願的去付出努力,甚至不惜捨去是自己一生的命運,但是我們能看到的並不只是她靠著她的孝心挽救了她的父親,我們應該要看到更多的東西。是緹縈的孝心感動了人們心底柔軟的地方,也有漢文帝,也有當時很多的人願意去了解淳于意,願意去考察這個刑罰究竟有沒有存在的合理性,出現總是要比消失來的容易多了。華夏的土地上不知道流了多少血,在中華兒女的血肉當中我們更能看到我們不同於別國的氣骨,中國人最不缺的就是良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