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劉備孫權,你更希望成為誰?為什麼?

樂知CG


比較希望成為曹操。

一是因為曹操有民本思想。曹操是詩人,他的《蒿里行》寫的名句“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為戰爭殘酷而悲嘆,真摯動人!而劉備的仁義只存在小說中,孫權親民愛民的故事也未可知。在我看來,只有愛民的領袖才能真正富國強民。

二是曹操胸襟廣大。拋開小說演繹的奸詐多疑的曹操不談,他的《短歌行》用比較樸素的語言,表達了對天下英才不能聚而用之的遺憾,這說明了曹統一九州理想的高遠。當然孫劉肯定也有兼併天下之志,但劉備入蜀後進取之心衰減,孫權也多表現為對祖業的守衛。一個襟懷磊落的人,才能更好地建功立業。所以我更希望成為曹操。



胡鑫知


我會選擇劉備。

三十歲看諸葛亮,四十歲看曹操,五十歲看劉備。

首先我們看看題目中的這三人的出身,曹操,孫權可以說都是官二代,富二代,而劉備早年喪父,生活過得十分艱難,可以說是出身一無所有!

俗話說得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而劉備,在四十多歲的時候還寄人籬下。

佔領徐州,又被呂布奪走,投奔曹操,又敗於呂布,直到曹操親率大軍前來才殺了呂布,被曹操派去打袁術,趁機奪回徐州,無奈又敗於曹操最後投奔劉表,等待時機

一敗再敗,每一次都輸得底朝天,依然手無寸土,沒一個安息地。這就好比我們現在創業,你三十歲折騰到五十多歲還是一事無成,還一直失敗,而且劉備享年六十三,他在221年才稱帝建國,可以說劉備是在六十歲才有所成就,從一無所有一路熬到三分天下,一方霸主。

而劉備最讓人敬佩的還是他的自律性,建安六年到建安十二年,劉備在新野一待就是六年。當時局勢可是很混亂,而這六年可以說是劉備最安逸的日子,我們假象,如果學校突然給你放假一個月,上司給了你一個月的假期,你會怎麼安排?相信大多人會吃喝玩樂,也有些會堅持學習一段時間後也投入了娛樂的日子。但是劉備不同,他練兵,尋才,這種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又不受周圍環境影響的人才是最可怕的。

這三個人,就好像我們玩遊戲,選擇的難度,孫權=簡單,曹操=普通,劉備=困難。選擇困難模式後還可以堅持到最後的,也許我得等到五十歲才可以理解到劉備的那種心情。

所以,我選劉備。


聽老林講趣歷史


三國鼎立長達幾十年,三方勢力均衡不相上下,可見曹操劉備孫權都有著其自身的優勢,後人也一直剖析他們三個自身特點,用來作為經驗教訓,在他們三人中,我卻更加欣賞劉備。

從打江山來看,曹操劉備基本上屬於白手起家,自己闖江山,而孫權不同,他的江山是孫堅孫策提前幫他打好的,他只需要坐享其成就好,所以論能力的話,孫權還是略於曹操劉備的。

從軍事策略打仗來看,曹操一生自己領兵帶隊打仗多次,贏過的戰役也多不勝數,所以他的能力肯定毋庸置疑,而劉備就稍微差了些,不過畢竟自己也打過荊州益州。要是說到孫權,基本上屬於沒有打過仗,也就打過合肥一次。還什麼都沒有得到,失敗!這點上孫權比起來曹操劉備他弱爆了。

光靠一個人是撐不起一片天的,作為領頭人,他的用人技巧很重要也是最關鍵的。曹操真的是很珍惜人才,不管是自家的還是敵方的,只要他喜歡,那肯定是要自己得到手的,而且不偏不倚,對待兩者很平衡,所以他身邊不管是謀士還是猛將都是成群成群的,這樣的主公有才之人怎會不喜歡?

劉備字玄德

而劉備雖說也有一群人,諸葛亮,龐統,馬超,魏延等,但是他用人跟曹操不一樣,都是先用近的,跟自己磕過頭的兄弟死了才會想起來外邊的人,雖說他對兄弟們也很好吧,但是這種偏心還是會讓人心生不滿。孫權在用人方面給人的感覺基本是白痴狀態,他接手江山之後也就發現了陸遜,其他全是父親哥哥留下來的人,坐享其成。

孫權雖說跟曹操劉備齊名,但是真正分析比較起來,孫權算不上是個人物,從各個方面都比不上他倆,畢竟孫權算是個富二代,而曹操劉備自己奮鬥自己闖,還是有區別的。那麼曹操劉備比較起來,可能個人能力方面劉備不如曹操,但是從做人和性格方面,我是更加欣賞劉備的。

劉備真實畫像

曹操,曹阿瞞,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他從小的時候就欺騙大人,長大之後依舊如此,欺瞞狡猾。而且他野心以及侵略性特別強,喜歡搶別人的手下還搶別人的老婆,放著黃花大閨女不要,非要去搶人家的老婆,這點我很是不喜歡,實乃怪癖。

其次他生性多疑,實在是太多疑了,好一句寧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就因為這點他害死多少無辜的人,人家好心殺豬做肉給他吃,他以為是要殺他,不分青紅皂白就把一家老小全部斃命,而且毫無愧疚之感,相比之下,劉備的性格就更加溫和,仁厚信義,能夠帶起一幫為他效命的兄弟。

三人行,吾偏愛劉,畢竟最後也是劉備取得勝利,一統天下,曹操也是一代梟雄,被後人傳唱,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YouTube閆大聖


我想當孫權吧。

原因如下:

孫權應該是一個文治武功皆全的人,應該是一個文武全才的統治者。

我們從生子當如孫仲謀,親射虎看孫郎,可以看出來大家對孫權的推崇。

孫權應該是一個非常喜歡讀書的人。在《孫權勸學》中,他勸呂蒙學習。他就說了這麼一句話,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由此可見,他作為一國的最高領袖,經常讀書開卷有益

孫權年少有為,在哥哥孫策去世之後,接替其位,當時虛歲才19歲。他能夠虛心納諫,廣招賢才,穩定江南局勢,年紀輕輕,非常有本事。

和劉備在一起組成聯盟,造成三國鼎立之勢,非常有大格局。尤其是當東吳在面對曹操舉棋不定時,尤其是投降派佔大多數時,他能斬釘截鐵的決定和劉備聯合抗擊曹操,說明這個人有大謀略。

除了文治武功以外,還有孫權這個人長壽,他是三國領導人當中最長壽的,活了70多歲我覺得說明這個人心態比較好,所以綜上所述,我如果可以選擇,我想選擇孫權




尚書外婆


我其實挺想成為曹操的,曹操之所以成為歷史上傑出的人物,還由於他在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在漢末天下大亂之時,他始終以漢相自居,堅持不稱帝。曹操晚年,已經佔據了東漢十三州的九州,稱帝的時機已經成熟,但仍然執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孫權寫信勸他稱帝,曹操說:“是兒欲著吾爐火上邪!”意思是,這小子要把我放在爐火上烤!曹操始終不稱帝,並非他不願意當皇帝,只是他冷靜地分析了形勢,以天下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個人的慾望。曹操始終奉行漢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亂,他曾說:“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不稱帝,雖然是一種政治謀略,但更主要的是出於自己的理想主義。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說,春秋時齊桓、晉文“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可謂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稱讚周文王說:“周西伯昌,懷此聖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貢獻,臣節不墜。”曹操對周文王情有獨鍾,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功業與周文王有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後世儒家美化為“聖德之君”,曹操卻被視為“漢賊”,周瑜就說曹操:“雖名託漢相,其實漢賊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敵,當然不會說曹操好話。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雖然有不少汙點,但他的一生,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為吸引人才不遺餘力;為發展文化,精心創作。他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體現了政治家的情懷。曹操始終是的理想主義者,又具有堅定的實踐精神。

很看重曹操





阿抖講歷史


如今不是三國,我也沒有去過三國,一個亂世出英雄的時代,離我們很久遠,如果能夠穿越時空,來到三國,有機會讓自己選擇,我願意自己成為曹操式的人物。

大家一定很奇怪,曹操不是奸雄嗎?沒錯!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曹操確實是個‘’挾天子以令諸侯‘’、‘’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讓天下人負我‘’的奸雄。由於羅貫中的宣傳和後來各個朝代統治者的推波助瀾,曹操儼然成了十惡不赦的壞蛋,匡扶漢室的劉備卻成了仁義君子,偏安一隅的孫權成了江東才俊。其實無論從文才、謀略還是個人魅力上來說,劉備、孫權同曹操是無法相提並論的。下面我就從這幾個男人的標籤來比較一下曹操、劉備和孫權。



1、文才

曹操作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采也是相當了得,如他的詩作:《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等等,堪稱經典,他的兒子曹丕和曹植也是文采飛揚,父子三人被稱為‘’建安三子‘’,開創一代文風,曹植的《七步詩》和《洛神賦》傳誦至今。



劉備在文才上,好像沒有什麼建樹,找遍了資料,也沒有發現他有什麼有名的作品。只是在他臨死前,為兒子劉禪臨場寫了一詩: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讀來也有些意境。

孫權倒是為新縣開張寫過一詩:蒲草千里,圻上故壘;蓴蒲五月,川穀對鳴。

從文才上來說,曹操碾壓劉備和孫權十條街,曹操可稱文學家,劉備和孫權只能算有點文化。



2、謀略

曹操也算宦官世家,地位比劉備強一點,比孫權差不少。曹操做事果斷,敢於隻身行刺董卓,雖未成功,後回到家鄉,變賣家產,聯合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他也是一路諸侯,當時的劉備只有關羽和張飛,孫權只不過是個小屁孩。

曹操重視人才,雄心勃勃,終於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少勝多,打敗袁紹,稱霸中原,一路高歌猛進,建立了自己的基業。劉備卻一直顛沛流離,連個落腳點都沒有,遇到什麼事,第一反應就是哭,不知如何是好,完全靠眼淚賺取他人的同情,直到諸葛亮出山輔佐後,情況才有所好轉。孫權有個好父親,父親死後,哥哥孫策又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穩固了東吳,孫策死後,孫權接管了東吳,內有張昭,外有周瑜。

從個人的謀略和軍事才能,曹操首當其衝,比劉備和孫權都強。



3、個人魅力

曹操是大丈夫能屈能伸,赤壁之戰被孫劉聯盟打敗,曹操逃跑,還不忘自己的豁達樂觀,大有東山再起的壯志,對於人才,曹操也是十分的珍惜,在對關羽和許攸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出曹操的親和力,所以他的手下人才濟濟。

劉備雖說一直給人忠厚仁德的形象,可他真的心胸狹隘,他的格局就是小團伙,關羽、張飛才是心腹,就算是趙雲也不能被他完全信任,諸葛亮嘔心滴血,劉備也是防範於他,劉備就是個假君子,真小人。不可深交。



孫權因世襲祖業,佔住長江天險,東吳人才眾多,得到擁戴,他自己的魅力同父親孫堅和哥哥孫策相比都要遜色,更別說同曹操和劉備相比。

曹操和劉備都是靠自己經營,做出一番事業,能力都比孫權強,曹操在他們三人當中,更是出類拔萃,如果能夠穿越,我願意做曹操一樣的偉人。


一本夏


我想成為劉備,他既不能文也不能武,能在三國之中,佔有一席之地。甚至巔峰時期成為最強的諸侯,靠的是仁義和心中的堅定信念(中興大漢)有人說他假仁假義,仁義只是他用來籠絡人心罷了。真小人和偽君子實質無區別,劉備相對曹操孫權,毫無優勢可言,唯一優勢就是漢室皇叔(大漢正統)只有選擇仁義為本 民心依附 人才源源不斷而來,才能發展壯大起來。一輩子偽裝君子,不就是真的君子嗎!

善於結合自己的優劣勢,找對方法來提升自己,這樣你離成功就不遠了


曉孟看劇


個人還是喜歡曹操,有勇有謀,最毒的一點是慧眼識人的能力,深諳收買人心為我所用的帝王權術,對待關羽方面就是典例,眼光遠大,不然葬身華容道應該在情理之中。劉備整天頂著皇叔的帽子扭扭捏捏看著彆扭,有時候假仁假義,有點讓人受不了,趙雲長坂坡救阿斗歸來,劉備的做法就是典例,籠絡人心感覺好假。孫權軍事能力值得一讚,但城府不深,不是太喜歡。


正能量影視劇


做曹操!!!

有野心,能將自己的事業做大,做強。

曹操是一個很有野心的,相比劉備、孫權野心更大!

首先曹操從一開始是好於劉備的,和富二代孫權比也不差,因為曹操他是一個官二代。

首先先天條件放在這那,我肯定當曹操啊!

所以,曹操是一個能夠將公司不斷地發展壯大,有將公司做大做強的雄心。

曹操有格局,尊重人才,懂得管理。

首先,曹操特別惜才愛才。當年為了收服關羽,曹操又是送美女又是送赤兔馬,要什麼給什麼,就差把心掏給他了。

官渡之戰,曹操聽說許攸來了,激動地光著腳就跑出賬外去迎接他。

赤壁之戰,曹操慘敗,在逃亡的路上,看許褚大哭,曹操對他說,士兵沒有了我再給你撥,你活著回來,才是我最關心的。

曹操多少次身處險境,都是手下大將以命相搏,為其殿後,才活了下來。

還有一回,曹操徵烏桓,很多謀士反對,認為他不會取勝,但曹操還是聽了郭嘉的建議,冒險去了。最終,曹操打贏了。

曹操凱旋迴來之後,對當初反對他出兵的人,並沒有嘲諷或責怪,反而給他們發了獎金,大大地賞了一筆。

曹操說,你們說的是對的,這場仗我能打贏,全憑運氣,所以你們下次還是要一如既往地說實話,多提寶貴建議。

這就是曹操的管理方式,擁有這樣的格局和胸懷,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我想當曹操!!!


Alan磊磊


曹操、劉備、孫權是三國非常有名的人物,這三個人都有某些共同特質:

1、理想遠大,目標明確;

2、善於識人、用人;

3、具有強大的人格魅力。

這也是三人能夠在群雄紛爭中擊敗其他人,三足鼎立的原因。但是三個人也有各自不同的性格。

曹操無疑是個全能的人才:

1、雄才大略,武力謀略都很高

2、果斷冷酷,世稱“梟雄”

3、出道最早,並“挾天子以令諸侯”

劉備本身的能力並不突出,但是他有最突出的優點,就是1、堅忍不拔-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逆商指數非常之高;2、敢於放權-核心員工團隊能力很強,文臣能運籌帷幄,武將能攻城拔寨3、歷經波折,終於也贏得三分天下之一。

孫權也是個很牛的人物,北拒曹操,西擋劉備,牢牢保持著三分之一的天下,孫權的成功源自於:

1、性格果斷

2、善於用人

3、兼聽禮賢

實在是一個管理高手,連曹操也不得不讚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如果我回到三國,最想成為的是曹操,歷史上的曹操並不是書上所說的那樣,只是一代梟雄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