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水果“麻窩渣”的甜言蜜語

釋迦果,又叫番荔枝,而我們老家方言都叫“麻窩渣”(音譯)。小時候大多是傣族人家種,也不太明白是為什麼,我自己猜測可能是因為在我們老家傣族作為土著民族對這個果樹也擁有先來後到的優先權?

小眾水果“麻窩渣”的甜言蜜語

那時候沒到春末夏初,我們的小學門口就會有兩三個用竹籃裝了“麻窩渣”來賣的傣族老奶奶,小點的兩毛錢一個,大點的五毛錢一個,這對於那時候每天最多五毛錢吃早點的我們來說,算是比較奢侈的一種水果了,遠遠超過了一毛錢一個琵琶葉子的酸辣渣子果和拌木瓜片。

小眾水果“麻窩渣”的甜言蜜語

所以每年也就吃那麼兩三次“麻窩渣”,但是果子那種甜如蜜的味道,卻能讓你記住很久很久。所以後來長大離家,到了遠方,每次看到這種水果,總會產生別樣的情愫來。“你不知道這種水果呀?哎,我們小時候經常吃呢。”然後跟人家說“麻窩渣”,人家也聽不懂,就去百度,哦,原來學名是叫番荔枝和釋迦果呀!

小眾水果“麻窩渣”的甜言蜜語

但也有的人不喜歡果子裡過多的種子,總感覺咬下去一口,沒多少果肉,倒是吃了一嘴的核需要吐出來。“肉都沒多少,有啥可吃的!”怎麼也體會不到喜好者對那如蜜搬齁甜的果肉的眷戀。

現在不管是網購還是代購都極為便利了,所以即使遠離家鄉,也能輕易買到想吃的味道。但是不管怎麼挑選,近來買到的番荔枝怎麼都不是小時候吃的那種“麻窩渣”了。現在的果皮不再是凹凸不平的一個個“小瘤子”,而是變得更為光滑。不知道是不是新改良了的品種了。

小眾水果“麻窩渣”的甜言蜜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