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樣看待曹操用人之道以及曹操是如何成功的?

林菲小姐


曹操的用人之道就是他的成功之道,提出“唯才是舉”,而非“德才兼備”,在亂世把才能擺在第一位,也是實事求是的非常之時採取非常之道。當然這樣也會帶來後遺症,司馬懿就是這樣的用人標準下留下來的,結果葬送了曹家皇朝。

曹操用人重實際而不重虛名,重能力而不重德行,按照這個標準招攬了大批的文臣武將,讓他有了逐鹿中原、一爭天下的雄厚資本。他的具體做法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其一,在名與實的取捨上,更注重實際,而不是名聲,有的人名聲不好,但是確實有才也會使用。就像劉邦用陳平一樣,把才能先發揮出來,名聲可以慢慢改變嘛。

其二,在德與才的取捨上,突出才的重要性,但是並不是說他就一點都不看重德行了,能夠德才兼備當然好,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當然先取熊掌。

其三,在降與叛的取捨上,更是講究實際。打敗袁紹後,對那些之前與袁紹暗通款曲的人的證據,能夠付之一炬,不計前嫌,十分難得。呂布在白門樓被擒之後,曹操本也想放他一馬,可惜劉備一句話,斷送了呂布小命。

其四,在大與小的取捨上,善於抓大放小。比如郭嘉是重要的謀士,但生活作風不好,被陳群舉報過好多回,但曹操並沒有懲罰郭嘉,但也同時獎勵陳群,只要道德底線不突破,對那些無傷大雅的事,往往該放就放,畢竟人無完人。

所以,總的來說,曹操的用人還是和很精準大氣的,像海納百川,既可以接納乾淨的水,也可以接納渾濁的水,沒有對人才吹毛求疵。真正要成大事,也不能一概追求“清一色”,否則靠一些只會清談而無實能的人去打天下,是萬萬行不通的。


柳樟


高瞻遠矚的曹操在給自己隊伍尋訪人才的時候還採取了挖人才策略,挖不到諸葛亮就挖劉備,連敵方人才都挖體現了曹操對人才的重要,特別重視給自己能夠在事業上帶來幫助的人,對這些人是唯才是舉,曹操對自己尋訪到的人才,文官在商議軍中大事能夠給自己提出最好的謀略。曹操覺得提議很好,而且還採納了,在戰役中大獲全勝,曹操就會向天子上表這位謀士給他連升三級官職,同樣曹操對錶現戰鬥力突出的武將也是給重賞。

曹操每次攻下一座城池都是對敵方的大將收攬在自己帳下,曹操是愛英雄的特別是忠義之人,而忠義之人也喜歡追隨曹操,之所以曹操能夠取得成功,也是體現了曹操的領導能力,對手下的人關心、捨得給待遇、軍紀嚴明、賞罰分明,手下的人都是忠心效命死心塌地跟隨都是曹操能成功的因素。




書硯觀世


曹操的用人之道我總結兩點:唯才是用、為我所用

何為唯才是用?

唯才是用就是不管這個人品行如何,只要他有能力把事情辦好就提拔他推薦他,用很簡單的一句話說就是:“不管黑貓白貓,能捉住老鼠就是好貓”。我們拿曹操用郭嘉這個例子來舉例,現代人對郭嘉的評價是非常高的,話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就是對郭嘉這種人才能力的肯定,郭嘉幫助曹操一舉平定了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才讓曹操有了一統天下的本錢。但是郭嘉這個人的人品著實不怎麼樣,可以說吃喝嫖賭樣樣在行。

(影視劇飾郭嘉)

何為為我所用?

為我所用的意思就是你能辦事,但是你要能為我辦事,如果你有辦事能力卻不能為我辦事,那這樣的人才也不用,拿曹操用許攸的例子來說,許攸可以說幫了曹操一個大忙,給曹操獻計,讓曹操火燒烏巢袁紹的糧倉,最終曹操一把大火把袁紹的糧倉燒了個乾淨,還真就贏了。從這以後許攸得意忘形,加上曹操和許攸從小就認識,許攸對主公曹操大為不敬,到處嘚瑟說曹家父子如果不是因為他就沒有今天,而且還在公共場合大叫曹操的小名“阿瞞”,“阿瞞阿瞞”的到處叫,搞得曹操實在忍無可忍,最終找了個藉口殺了許攸。

(影視劇飾許攸)

正是因為曹操在創建基業的初期使用了這種簡單粗暴的用人方式,才讓魏國人才聚集,最終取得了三國霸主的地位。


以圖觀史


曹操用人選材確是不拘一格、唯才是舉。曹魏政權除了佔有天時,擁有各類優秀人才也是其較吳、蜀強盛的原因。

最難能可貴的是曹操用人不計前嫌:

1.不殺陳琳--操方欲起行,只見刀斧手擁一人至,操視之,乃陳琳也。操謂之曰:“汝前為本初作檄,但罪狀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耳。”左右勸操殺之;操憐其才,乃赦之,命為從事。

--同樣的事,要是劉備或是孫權,陳琳也許就沒這麼幸運了!

2.既往不咎--(第三十回 戰官渡本初敗績 劫烏巢孟德燒糧)操獲全勝,將所得金寶緞匹,給賞軍士。於圖書中檢出書信一束,皆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左右曰:“可逐一點對姓名,收而殺之。”操曰:“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遂命盡焚之,更不再問。

--劉備就沒這個大度。

另外從曹操、劉備、孫權三人對龐統的態度上,誰優誰劣便已一目瞭然:

--操聞鳳雛先生來,親自出帳迎入,分賓主坐定,問曰:“周瑜年幼,恃才欺眾,不用良謀。操久聞先生大名,今得惠顧,乞不吝教誨。”......操大喜。回寨,請入帳中,置酒共飲,同說兵機。統高談雄辯,應答如流。操深敬服,殷勤相待。

--於是魯肅邀請龐統入見孫權。施禮畢。權見其人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乃問曰:“公平生所學,以何為主?”統曰:“不必拘執,隨機應變。”權曰:“公之才學,比公瑾如何?”統笑曰:“某之所學,與公瑾大不相同。”權平生最喜周瑜,見統輕之,心中愈不樂,乃謂統曰:“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時,卻來相請。”統長嘆一聲而出。魯肅曰:“主公何不用龐士元?”權曰:“狂士也,用之何益!”肅曰:“赤壁鏖兵之時,此人曾獻連環策,成第一功。主公想必知之。”權曰:“此時乃曹操自欲釘船,未必此人之功也,吾誓不用之。”

--玄德久聞統名,便教請入相見。統見玄德,長揖不拜。玄德見統貌陋,心中亦不悅,乃問統曰:“足下遠來不易?”統不拿出魯肅、孔明書投呈,但答曰:“聞皇叔招賢納士,特來相投。”玄德曰:“荊楚稍定,苦無閒職。此去東北一百三十里,有一縣名耒陽縣,缺一縣宰,屈公任之,如後有缺,卻當重用。”統思:“玄德待我何薄!”欲以才學動之,見孔明不在,只得勉強相辭而去。

讀三國,每每讀到落鳳坡英才早逝,不覺潸然淚下:

--可憐龐統竟死於亂箭之下。時年止三十六歲。後人有詩嘆曰:“古峴相連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兒童慣識呼鳩曲,閭巷曾聞展驥才。預計三分平刻削,長驅萬里獨徘徊。誰知天狗流星墜,不使將軍衣錦回。”

即使是大大貶低曹操的三國演義,亦沒有貶低曹操的識人之能。

從士兵中提拔樂進,于禁

從投降將領中提拔張遼徐晃張合龐德

這些都是後期魏國的棟樑

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曹操,才是三國裡面最懂得用人,最大度的領導人。


江少晨


歷代對曹操褒貶不一,但是我一直都是曹操的狂熱粉絲,如魯迅所說,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我也一直很喜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可惜了曹操一直處在講究出身時代。


憑他的文韜武略,政治才能軍事才能,我覺得都是中國歷史上的佼佼者。從煮酒論英雄吹過的牛逼都一一實現到最後統一北方三足鼎立,成功的原因概論起來,首先是自身的能力足夠強大,能夠識人用人,還能團結這幫人。也正是這樣的用人之道,曹操的地盤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步步壯大起來。

曹操手下謀士和武將也是當時最多的,能夠合理的用人,能夠將這一大幫人團結起來為我所用這便是成功的一大關鍵,具體來看曹操對待人才的特點,純屬個人觀點

一 不拘一格

唯才是舉,不計恩仇,不計德行,典型的就是張繡賈詡,弄死曹操兒子和保鏢典韋,差點弄死曹操,還有品行不端的郭嘉,就這樣的人,照樣用,而且也確實在曹操成功的路上有很大的幫助。

二 推誠取信

曹操這邊的人多且雜,而且又是這樣動亂的年代,自然彼此之間互相猜忌的事情肯定是有的,反而曹操陣營之中沒有誰爭權奪利,彼此之間勾心鬥角致使功敗垂成的,都是大家把命運綁在一起齊心協力效忠於曹操麾下。



三 虛懷若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曹操對袁紹謀士許攸的態度就有所不同,對之倒履相迎,許攸獻計出力使得官渡大捷。孫權劉備均嫌龐統醜陋,不肯重用,也只有曹老闆上來就是無比信任。


四 賞罰分明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刑賞信正,必驗耳目之所見聞。其所不見聞者,莫不暗化矣。曹操在這方面最典型就是割發代首,對於禁的提拔重也都體現了曹操用人這一特點。


折梅相問


曹操以獻刀為名刺殺董卓未遂,從此不得不“散家財,合義兵”另起爐灶了。就是在這次落荒而逃途中,曹操說出了他那句令自己和世人都掉下巴的話: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安徽亳州人,官宦(也可以認為是“宦官”)之後,被舉為孝廉。整部《三國演義》中當之無愧排名第一的大政治家。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常玩弄漢獻帝於掌股之間,並將皇帝的老丈人董承逼迫而死。曹操鄙視董卓專權卻比董卓伎倆更加卑劣,何其毒也!

曹操煮青梅酒與儼然已成皇叔的劉備論英雄,問他當今世上誰是真正的英雄?劉備顧左右而言他,曹操均不以為然。當劉備反問曹操時,曹操區區幾個字“唯使君與操耳”嚇得劉備

把吃飯的筷子掉到了地上,不得不捲鋪蓋走人了!

曹操求賢若渴,平生最佩服的恐怕就是義薄雲天的關雲長了。曹操為了收降關羽甚至屈身與他約法三章;曹操知人善任,注重民主又善於集中,充分調動每一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個“民主集中制”運用得是爐火純青!

“官渡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曹操以區區七萬人對陣河北七十萬大軍,最後打得袁紹全軍覆沒,連找牙的機會都沒留給對方。

戰爭勝利後,曹操清點戰利品時,看到不少自己部下私自勾結袁紹的信,當眾一把火燒掉,並解釋到:“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眾人乎!”

僅上述這兩點就與他的勁敵袁紹截然不同。袁紹是外寬內忌、用人還疑,反覆無常、優柔寡斷,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曹操一首《觀滄海》胸懷天下、志在四方,何其浪漫,何其偉哉!不過在這裡想說個題外話,我在地圖上測了下距,現在的河北昌黎碣石山和渤海海岸線的直線距離將近30公里,如果曹操穿越到現在,無論他的眼神再好天氣再晴朗海浪再大,也不會看到“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的景觀的。至於箇中原因我覺得還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也曾在這裡入過海,造就了一片嶄新的土地以致海岸線後退,真是滄海桑田啊!

對於曹操,《官渡之戰》使他好嗨呦,感覺人生已經達到了高潮,感覺人生已經達到了巔峰!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官渡之戰》這場著名的戰爭曹操贏得有多漂亮,另一場更有名的戰爭就輸得有多慘!



石門李曾


曹操的用人之道,有才我用,唯我所用。識人用人,海納百川,是曹操走向成功的秘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