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上市系列3:擬上市公司的人才激勵有什麼不同?

人才激勵有很多共性的地方,然而擬上市是一個特殊階段,企業會受到內外部多種因素的影響,同時上市的預期也會影響各類人才的心態,因此這一階段的人才激勵有獨特的特點,需要採用不一樣的思路。

在本系列前兩篇文章《擬上市系列1:擬上市是特殊的企業發展階段》、《擬上市系列2:擬上市公司要把握三個平衡》中,我們深入研究了擬上市公司的三個獨特的特點,並在此基礎上總結出需要把握三個平衡,本文我們再一起探討擬上市公司的人才激勵。先回顧一下前面提到的那個案例。


案例:A公司經過10多年發展,已發展成擁有4、5個業務板塊的集團型企業,由於經營業績良好,企業有了上市的打算,開始與證券機構接觸。上市輔導開始後,一切似乎都很順利,但很快A公司高層就發現了很多嚴重問題:

  • 公司在股權上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總部,各子公司股權結構不清晰。
  • 公司兩年前完成股改,有20多名元老員工成為股東,當前這些人當中有人表現不佳。股改後又有人才成長起來,外部也引進了人才,他們又如何激勵呢?
  • 公司準備引入戰略投資方,進入價格有可能高達20元/股,這很有可能大幅提高股東們的收益預期。
  • 公司績效考核一直都在做,也有薪酬管理規範,但總感覺難以適應公司的發展,想要將股權激勵覆蓋更多員工,券商卻說進入輔導期後不適合再做。

因為業績不錯,如果沒有上市的計劃,A公司的人才激勵或許不會這麼迫切,可以按照既有的發展節奏來。也正是因為要上市,人才激勵才有了更多的束縛,“合規”成了橫亙在面前的一座大山。那麼,與一般的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相比,擬上市公司的人才激勵究竟有什麼不同?


一、能用來激勵的手段有點少

對於擬上市階段之前的企業而言,人才激勵完全是關起門來做的事,有很大的自由度。儘管如此,由於業務發展還遠未成熟,人才隊伍也有待沉澱,因此企業的人才激勵所用的手段其實並不多。可以說,最大的約束恐怕就是是否有足夠的財力。

擬上市公司則不同,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礎,有了財力,有了人才團隊,也有了更長遠的企業發展規劃,人才激勵的需求更加迫切。然而這一階段的企業處於從封閉向開放的過渡階段,要為成為公眾公司做準備,因而會受到很多來自外部的約束:

  • 利潤的約束:IPO有較高的業績門檻,要求企業能賺錢,或者讓人看到明確的賺錢的希望,這樣的企業資本才願意注入。為了衝刺達到IPO標準,為了讓通過審批更加保險,企業就要能拿出儘可能好看的財務報表,而淨利潤是至關重要的指標。因而企業往往會選擇收緊銀根,能用於人才激勵的錢自然就少了。
  • 股權的約束:證監會對擬上市公司的股權有嚴格要求,要求股權結構穩定、股權權屬明晰、股東人數有限制等等,而股權激勵是人才激勵的重要手段,甚至可以說是很多關鍵人才最看重的激勵手段。企業好不容易走到將要上市這一步,大家對企業從所未有地看好,對持有股權也比以往更加期待,然而這時候才想起來做股權激勵,為時已晚!
  • 價格的約束:上市公司因為要信息披露,因為要對公眾股東負責,因此需要受到“股份支付”的約束。什麼叫股份支付呢?就是說員工在獲得企業股份時,如果支付的股價低於企業的公允價值,那麼這個價差就要計入企業的費用,從而造成利潤的下降。擬上市公司也要受到股份支付的約束,因此企業不能隨便確定授予員工股權的價格。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員工要以很高的價格才能獲得股權,激勵性不就大打折扣了嗎?


二、看看人才發生了哪些變化?

不同類別人才的特點和需求不同,激勵的方式也要有所不同,到了擬上市階段,這些人才又會發生哪些變化呢?

  • 創業元老:可以說創始人身邊如果沒有聚集一幫跟著創業的元老的話,企業是不可能走到上市的。由於資源有限,元老在以往獲得的待遇也有限。隨著上市預期的日漸明朗,元老認為總算熬到頭了,到了摘取勝利果實的時候了,隨著上市後股價的攀升,這種功成名就、坐享其成的心態會進一步加劇。
  • 內部骨幹:對於有一定發展年限的企業,正當年的、企業內部培養的骨幹中有很多是後起之秀,他們沒有元老那麼深的資歷,卻擁有更強的綜合能力,儘管和元老一樣都是在企業內部成長起來的,但流失的可能性更大。因此上市是一個檻,如果激勵不當,有可能造成骨幹的嚴重流失。
  • 引進人才:外部人才之所以選擇進入企業,大多是因為看好企業的發展,也是因為看好個人收入的預期。然而他們往往都拿著不菲的年薪,在收入方面走在了創業元老和內部骨幹的前面,可以用更職業的心態對待工作,但這不代表他們對更長遠的激勵沒有期望。在股權激勵上一視同仁還是區別對待,對企業而言是兩難選擇,但引進人才未必會體諒企業的難處,說得更嚴重點,他們未必會把另兩類人放在眼裡,然而又不能很快創造出良好的業績。在上市前夕,既有無功受祿的惶恐,又有外來和尚的優越感,這就是引進人才的“外來人心態”。

只有這三類人才合理組合,才能保證企業走得更長遠,而不是上市後就作鳥獸散。企業不能簡單地說要把握平衡,而要爭取建立“統一戰線”,將幾類人才更好地捏合在一起,同時還要克服擬上市階段來自外部的種種約束,這個任務相當艱鉅!


三、不一樣的人才激勵思路

擬上市公司人才激勵的需求比以往更強烈,但能夠使用的人才激勵的手段卻又很有限,這似乎是不可調和的矛盾,註定要有不一樣的思路。

首先要做好擬上市的預備。擬上市是上市的提前階段,擬上市之前也還要有提前階段,我們建議在擬上市階段之前增加一個預備階段,或者說將擬上市階段提前。如下圖,將擬上市階段分成三個小階段:

  • 預備期:在受到政策監管前,提前做好準備。
  • 輔導期:正式接受券商輔導,進行合規性改造,需要面對嚴格監管。
  • 衝刺期:IPO前的最後階段,需要排隊並接受發行審查。

可見,企業只有提前做規劃,在預備期可以有很大的操作空間。

其次要善用上市的誘惑。

上市意味著收益兌現能被資本放大,無疑是很大的誘惑,但要加以合理利用。需要把握三點:一要明確上市後不是“分贓後散夥”,而是企業有了更多資源後要獲得更好的發展,要有更好的長遠規劃,因此要杜絕一夜暴富的不切實際的想法。二要控制好收益兌現的節奏,上市前、上市後都要有所兼顧,如果一切希望都在上市後,那麼到時一旦失望,就很難挽回了。三要設計好收益的組合,現金獎勵、原始股、持股平臺、股票計劃、股票增值權等要合理組合,以滿足不同人才的不同需求。

第三要日常及時記錄貢獻。很多企業都是在發放激勵時評價各人貢獻的大小,這種集中評價很難做到客觀公正。其實貢獻或價值的確認是一件事,激勵的兌現是另一件事,這兩件事可以分開來做。這樣就能做到貢獻的及時確認,又能按照統一規劃在合適的節點實施激勵兌現。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分離可以有效規避擬上市階段激勵兌現的約束,讓激勵對象看到了明確的希望。

回到A公司的案例,採用以上人才激勵的思路,A公司可以在預備期就開始進行股權結構梳理、實股股東的授予,與戰略投資方的進入拉開時間間隔,就可以有效規避股份支付、股權清晰方面的約束。至於後續員工的股權激勵,可以採用上面第三個思路,將貢獻確認和激勵兌現分離。可見,只要用好本文介紹的思路,在時間上預留好提前量,儘早做籌劃,擬上市公司的人才激勵也並非難事。


總結:擬上市公司的人才激勵最大的挑戰在於合規性監管,因此需要打時間差,提早做規劃,提前將很多工作做好。如果已經到了擬上市的後期,則為時已晚,不建議到那時再去補救,因為方法實在不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