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從前那麼多人種地,糧食還不夠吃?

用戶820308


大家好!

我是關注農村農業農民,是70後,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在以前,農民都在家種地,確實種植的糧食不夠吃的,這是事實。在我小的時候,雖然沒有經歷捱餓的年代,但也吃飯總覺得是一個大問題,因為在當時,每年都要收拾許多菜,既有種植的,也有野生的。每到冬天,總會製作酸菜兩大缸的,做的飯面少菜多,就是為了渡生活。而且很少吃到白麵饅頭和麵條的。除非是給幹部“管飯”或者是逢年過節,要不農村有:“白麵饅頭是過年吃的”之說。

同時,村裡每家都會製作熟面的。熟面並不是純糧食製作,而是有那種高粱的糠和小麥的麥咭在裡面的,還有大部分糧食是秕粒的,只有少量的好玉米粒,混合在一起在鍋裡炒熟,然後磨成面,就是熟面。冬天,做的飯少湯多,一般拌熟面吃,可以節約糧食。

這磨面的記憶猶新,難以忘懷。不是機器磨面,而是用石磨,人工推磨。我最害怕推磨了,好暈的!

說這麼多艱苦生活,就因為全家人種地,糧食緊張,始終有些不夠吃的困惑,這是為什麼呢?

我是這麼想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不知全面不。

1.糧食產量低。

在當時,種地沒有化肥。化肥可能有,只是還供應不到絕大多數農村吧,就像我們當地這偏遠農村地區,時沒有化肥的,只施農家肥,糧食蔬菜香味十足,只是產量低,在加上土地少,全家全年都在家吃飯,所以糧食不夠吃。

2.吃飯人多,地少。

可能有人會說,現在地更少,咋夠吃呢?對的,現在你家裡常吃飯的人有幾個,以前有幾個。你應該明白了吧。

是這樣的,由於當時那個年代,除了農業,其他行業少,不需要大量的人力,農業所有人都在家吃飯,所以糧食不夠吃。

這我是經歷過的,當時我家就吃的差,勉強維持。可自從我和弟弟出外打工開始,我家就年年有了餘糧,糧食也就逐漸堆滿糧倉。這餘糧是我弟兄倆在外面吃飯,節約下來的。

3.除了農業,其他行業不發達,一方水土難養活一方人。

這也就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優越性的直接展現,解決了溫飽問題。經濟搞活,人員流動,打工潮,農民進城,成了“農民工”這很好的解決了農村農民溫飽問題。

綜上所述,在以前那麼多人種地,糧食不夠吃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多地少,糧食產量低,而且除了農業,其他行業不發達,農村農民都靠一畝三分地吃飯,肯定會不夠吃的,就會有“一方水土,難養活一方人”的局面。還是改革開放政策打開了國門,農民也有了進城務工的機會,不但解決了農村農民的吃飯問題,而且還為脫貧致富奠定了基礎。

好了,就說這麼多。如果喜歡就點贊和轉發,想看更新相關資訊,就請繼續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