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一號文”解讀 ⑱|市民政局:打造民生服務“東莞品牌”讓幸福更有溫度和厚度

日前發佈的2020年東莞市政府“一號文”聚焦民生領域,提出致力於推動民生兜底、服務提質、創新提效,努力打造民生建設的“東莞品質”和全面小康的“東莞樣本”。

未來兩年,市民政局將以補短板、優服務、推創新為主線,著力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積極提供高標準、高水平公共服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民政事業的高水平發展助推我市“灣區都市、品質東莞”建設。

社會救助適度擴大至常住人口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一號文”提出推進社會保障提標擴面,堅決把民生之網織密織好,把民生底線兜住兜牢。

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1月,我市已經率先提高系列社會救助標準,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每人每月980元提高至1060元,特困人員供養標準和低收入家庭認定標準同時同步提高至每人每月1696元和1590元。在提高“存量”社會救助對象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同時,擴大了重點社會救助對象的“增量”人數,讓更多需要幫助的困難群眾納入救助範圍。

織密織好民生之網,不僅限於戶籍人口。目前我市施行的《東莞市困難家庭臨時救助實施辦法》對本市戶籍遇到突發性、特殊性困難造成基本生活暫時出現嚴重困難的家庭,經核查符合相關救助條件後可給予臨時救助;而對於非本市戶籍的申請對象,往往力有不逮。

根據我市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明顯倒掛的特點,市民政局著力推動社會救助由戶籍人口向全域人口逐步覆蓋,擬修訂臨時救助實施辦法,適度降低門檻,把“急難型臨時救助對象”適度擴大至我市常住人口,提升對困、病、孤、殘等弱勢群體的關愛服務和救助保護。同時,拓寬主動發現渠道,引導和支持社會公益組織、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實現應救盡救。

年底前“大配餐”覆蓋全市

“長者飯堂準備開餐!”去年5月18日,伴隨著這一消息的發佈,東莞市居家養老服務“大配餐”試點工作正式啟動。

市政府“一号文”解读 ⑱|市民政局:打造民生服务“东莞品牌”让幸福更有温度和厚度

配餐助餐服務面向我市全體常住老年人開放,對享受居家養老服務的政府資助對象予以餐費補助,對社會老年人按不高於成本價的標準提供服務。截至目前,已建成長者飯堂8個,並形成了多元化的配餐助餐服務模式,受到老人們的大力追捧。

“民之所欲,政之所向。”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為了全市老人的一口“熱飯”,接下來市民政局將運用市場化機制將“大配餐”服務推行至全市範圍,力爭2020年底前各鎮街(園區)至少建立一間長者飯堂。

除此之外,在加快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方面,我市還將在全省率先建成社區15分鐘居家養老服務圈,養老服務設施100%覆蓋村(社區),實施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探索提供助潔、助行、助浴、助醫等上門服務,提升居家養老服務覆蓋率和服務水平,讓民生幸福更有溫度和厚度。

市政府“一号文”解读 ⑱|市民政局:打造民生服务“东莞品牌”让幸福更有温度和厚度

為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養老需求,市民政局正在編制《東莞市養老服務設施專項規劃》,擬分區分類規劃建設養老服務設施。同時,推進機構養老提質增效,推動養老機構床位運營補助向常住人口和港澳臺同胞覆蓋。深化公辦養老機構改革,支持民辦養老機構發展,健全養老機構事中事後監管機制。健全醫養結合機制,加強養老服務隊伍建設,健全“社工+志願者”聯動機制,為老年人提供多樣化、專業化養老服務。

目前,我市已有9家民辦養老機構在籌建當中,建成預計可增加床位1683張,將極大滿足老年人口的多樣養老需求。

打造“民生大莞家”品牌項目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

市政府“一號文”提出,大力完善基層治理。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市民政局將進一步抓好民主決策規範化建設,並積極推廣村(居)民協商自治模式,逐步擴大社區治理參與主體,鼓勵包括外來人口在內的各方主體共商村(社區)事務。爭取到2021年,593個村(社區)全部實現重大事務共商共辦,全部落實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制度,村(居)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得到切實保障。

市政府“一号文”解读 ⑱|市民政局:打造民生服务“东莞品牌”让幸福更有温度和厚度

為了進一步完善“四社聯動”機制,市民政局將進一步夯實黨領導下的村(社區)治理平臺,推進社區服務社會化運作,引進專業社會組織承接社區服務;在鎮街試點組建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服務中心),並強化社會工作人員隊伍建設;通過建立激勵政策、完善社區志願服務激勵機制等方式,廣泛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

“民生大莞家”品牌項目是“四社聯動”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建設工作的一次重要實踐。市民政局已於2019年3月啟動了《東莞市打造“民生大莞家”品牌項目實施方案》起草工作,將“三個民”貫穿於“民生大莞家”機制建設中,聽民情、順民意、聚民力。並且探索出“莞家速遞”“莞家直達”“莞家驛站”三個途徑,根據幫扶對象的具體需求為其鏈接相應的社會力量,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預計今年6月底前,將開展“民生大莞家”項目試點,12月底前在全市範圍內推廣,爭取在2021年健全具有東莞特色的“民生大莞家”工作機制,把“民生大莞家”打造成我市民生服務的一張閃亮名片。

推動“友善之城”建設

慈善事業和社會工作是社會建設不可或缺的內容。歲末年初,隨著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打響,慈善募捐和基層社工為我市疫情防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市政府“一号文”解读 ⑱|市民政局:打造民生服务“东莞品牌”让幸福更有温度和厚度

市政府“一號文”提出,大力推動慈善事業和社會工作,擘畫了我市慈善事業和社會工作未來發展的藍圖。市民政局將搶抓“三區”疊加機遇,借鑑廣深港澳慈善工作經驗,培育專業慈善機構和專業人才隊伍,進一步完善慈善信息平臺,鼓勵發展慈善信託,廣泛構建慈善陣地,積極引導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單位機構投身慈善事業。依託慈善日、旅遊消費節等策劃“慈善+”體驗式公益活動,積極引導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單位機構投身慈善事業,開展全民慈善行動,全力推動東莞“友善之城”建設。

在社會工作方面,將進一步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訓交流,與廣深港澳相關培訓機構建立人才交流和培訓機制。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市民政局計劃為督導人才、社區社工和社會救助社工等工作者提供超過400個學時的課程。並將繼續開展“雙百計劃”,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接地氣”的基層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充分發揮社會工作在政府負責民生兜底保障中的骨幹作用。

此外,由市民政局聯合市委編辦、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部門共同制定的《東莞市關於加強社會工作專業崗位開發與人才激勵保障的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計劃於今年年底提請市政府同意後出臺。

市政府“一号文”解读 ⑱|市民政局:打造民生服务“东莞品牌”让幸福更有温度和厚度

《辦法》將工作績效表現作為職級晉升的必要條件,保障社會工作服務成效;將擔任督導和服務管理納入專業技術職級評定條件,實現了督導與管理職務與專業技術職級的統一;採用薪酬係數法確保社會工作人才的薪酬標準,實現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實現同步增長,將為我市社會工作人帶來更充分的提升空間,更有利於我市留住優秀的社工人才,提高社會工作的服務質量。

全媒體記者 朱珍珍 周素瓊/文

市民政局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