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之戰:書生臨危受命,一戰重穩江山

導語:

萬里車書一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

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

千年前,一位帝王曾想一統江南,再造一統。千年前,一位帝王曾想揮師東渡,直指臨安。他的名字叫做完顏亮。直到數十萬雄兵準備渡江的那一刻,采石之戰會讓他的一統夢想破碎,他的帝王生涯也將結束於此。這都因為一位名叫虞允文的書生。

閱讀指南:為了方便讀者閱讀,也為了讀者更好的瞭解南宋歷史,全文將會由故事歷史分析兩個部分組成。前文以還原歷史的故事形式進行展現,這樣可以更好的還原采石之戰的歷程。後文會對文中內容進行解釋與分析,希望各位讀者可以享受接下來的旅程。

【全文將近四千五百字,閱讀完可以對采石之戰與其經過有深刻的瞭解與認識】

采石之戰:書生臨危受命,一戰重穩江山

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八日,午正。

“老孔,醬菜錢拿沒拿到啊,哥幾個都要餓壞了,王大人走後採石的管理越來越混亂了,商販都往西南走了,連口飯得不管。”一位手握笠形盔癱坐在石墩前的兵士說道。

一位身穿烏錘甲的軍官右手持短劍,左手提著麻袋走了過來,此人名叫孔興國,他慢悠悠的說道:“得了吧,剛剛我去找看看還有沒有統制統領什麼的,沒一個在,或許他們是去接犒軍官了,先拿之前發的糧食給別兄弟幾個都湊合一下,晚幾個月的話說不定我可以給你們捕幾條刀魚,嘿,那滋味絕了。”說罷便湊近了坐在石墩上的士兵,坐在石墩上的士兵名叫鄭疆。

紹興三十一年,完顏亮決定南侵,此時的採石不過一萬餘人,而就在長江對岸的金軍卻已經集結了數十萬大軍,準備隨時南下,橫掃南宋。“老鄭,我問你啊,先前那個王大人你覺得如何?兄弟我說心裡話,我朝要全是這種官吏,大宋亡矣!可惜了太祖爺的基業啊”孔興國一邊拿著水瓢喝著裡面的水一邊說道。

“聽說過‘義問到處,如朕親行’這句話嗎?趙官家已經派葉義問葉大人來部署了,葉大人已經讓寧國軍節度使李顯忠來接管我們了,相信他老人家的能力你還是不會質疑的。”鄭疆鬆了鬆笏頭帶,一邊分著麻袋裡幹餅一邊說道。

孔興國嚼著幹餅說道:“誒,國破山河在,說到底,犧牲的還是我們兵卒的性命。”就在此時,從東面傳來了馬蹄聲,他們由遠到近,馬背上的人物也是越來愈清楚。只見最前方身穿黑漆山文甲的便是時俊時統制,孔興國和鄭疆都認得他。只見後面的快馬上有一位身著紅硃色常服,頭戴圓頂直腳幞頭的文官,他的神情非常著急,好像有什麼大事將要發生。

采石之戰:書生臨危受命,一戰重穩江山

采石之戰

就在一眾士兵準備按照慣例聽宣的時候,那位文官馳馬飛過,好似是要前往城中其餘的地方。孔興國等人還沒反應,時統制便喝住了他們:“那位是督視江淮軍馬府的參謀軍事,專程過來犒軍的,名叫虞允文,諱稱虞參謀。”

“喂,這新來的官威好大啊,看這樣子,趙官家是準備放棄我們採石了。”

“那新來的官老爺犒軍都不親自來,嘖嘖嘖,奸人當道,咱們散了吧。”

················

一夥兒兵卒議論了許久,散落在採石的士兵們都被這麼大的動靜所吸引了過來。就在此時,時統制取下來兜鍪,面對一眾士兵說道:“各位都是官家的戰士,都是大宋朝的兵卒,希望你們聽從朝廷的命令。限所有跑得動的去虞參謀處集合。”說完隨即便駕馬離去。採石的將士構成非常複雜,有原建康都統司的兵將,也有開戰以來難逃而來的各級將領,他們互不統屬,此時聽說有朝廷派來的大員,立馬前往了虞允文的所在地。鄭疆和孔興國對視了一下,隨後也跟上了大部隊的步伐。

走了一里地,便見虞允文站在高臺上俯視著各個兵卒。有笠形盔丟失的,有甲冑破損的,更有甚者已經脫去了軍裝,穿著尋常百姓衣服的。虞允文站在高臺上搖搖頭,就連在地下的鄭疆和孔興也不由得感概。

“老鄭,退了吧,這軍容就是再怎麼獎勵也戰勝不了對面的金國人的。”孔興國拍了拍鄭疆。正當鄭疆正準備開口,高臺上便響起了軍鼓,伴隨而來的是全場的肅靜,甚至可以說是死寂。

“我一路走來,看到了很多將領與兵卒的潰退,我深感痛惜。他們選擇了放棄,那是他們懦弱,是他們的選擇。當然,我只是犒軍的參謀,並不是來指揮打仗的,我完完全全可以現在把身後的糧食與銅錢放了就走。”虞允文隨即揮袖指了指後面數十個麻袋。

虞允文繼續說道:“但是!據我所知,金軍今日便會渡江,而且大部分人準備南逃!李將軍沒來難道爾等就要放棄採石,任由異族人踐踏嗎?”此時他說話的聲音越來越大,與全場的死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采石之戰:書生臨危受命,一戰重穩江山

采石之戰示意圖

剎那之後,東北角的數位士兵說道:“我們吃盡金人的苦,誰不想抵抗。現在既然有您作主,我們願意拼命作戰!請虞參謀指揮”伴隨而來的是更多的呼嘯聲,眾兵卒紛紛向虞允文行叉手禮,鄭疆便是其中的一位。孔興國雖說有些許不情願,但還是選擇了和大多數人一樣。

接下來的一個時辰中,所有城中的將士們整理好了自己的裝備,準備出發。他們將以兩萬不到的軍力對抗數十倍於己的敵人。

采石之戰:書生臨危受命,一戰重穩江山

孔興國也不清楚自己的身世,為了參軍升遷,他將自己的名字從孔老三改名成為了孔興國,好似這樣便會升遷有望,在他的印象裡,當兵只是混口飯吃,沒成想去拼命,可今天不知道受什麼影響,既然心甘情願的去上戰場。鄭疆的父親曾經在岳家軍手下當差,雖說也未混出頭,但傳教給孩子的都是精忠報國、馬革裹屍的精神,鄭疆雖時常抱怨朝廷的政策,但還是會心甘情願的為其賣命。

在宣講完後,虞允文脫去了直腳幞頭,隨即立刻命令步兵、騎兵都整好隊伍,沿江佈陣。兵卒們都行動的非常迅速。鄭疆和孔興國被分配到了步兵陣營。虞允文隨即又把江面的宋軍船隻分為五隊,一隊在江中,兩隊停泊在東西兩側岸邊,另外兩隊掩匿山後,隨時準備突襲。

“老鄭,不是我說你,咱們做做樣子差不多的了,這麼大冷天,在江邊拼命,你要幹你幹,我不幹了。”他隨即將短劍拋在地上,惡狠狠的盯著鄭疆。

“老孔,你知道我最喜歡的一句詩是什麼嗎?”孔興國搖搖頭,鄭疆抬頭望了望江邊,接著說道:“焉能不貴復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孔興國聽罷撿起了短劍,再沒說一句話。

此時金軍開始渡江,金軍主帥以為採石無兵,幾百艘金軍大船迎著江風,滿載著金兵向南岸駛來。沒有多少時間,金兵已經陸續登岸。見宋軍列陣相待,自西南而來的當塗人觀戰助威者十數里不絕,金軍方才大驚,退也沒辦法退,只能硬著頭皮前進。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岸邊響起了宋軍的歌聲,其勢撼動天地。虞允文命令部將時俊率領步兵出擊。時俊揮舞著雙刀,帶頭衝向敵陣。兵士們士氣高漲,拼命衝殺。金兵進軍以來,從沒有遭到過抵抗,一下子碰到這樣強大的敵手,就都垮下來了。

江面上的宋軍戰船,也向金軍的大船衝去。宋水軍多踏車海鰍船,大而靈活,技術性遠在金軍之上。反觀金軍,他們的船隻底平面積小,極不穩便,宋船乘勢衝擊,就像尖利的鋼刀一樣,插進金軍的船隊,把敵船攔腰截斷。

采石之戰:書生臨危受命,一戰重穩江山

金國南伐

“老鄭,你看到了嗎?某等戰勝了!某等戰勝了!”孔興國此時興奮的嚷了起來,他急於尋找鄭疆,卻怎麼也找不到。此時的金軍被殺退在岸邊,進攻沒法進攻,撤退也沒法撤退,金軍的船也紛紛被撞沉。敵軍一半落在水裡淹死, 一半還在頑抗。太陽下山了,天色暗了下來,戰鬥慢慢接近結束了。

過了許久,孔興國拔出插在敵人身體裡的劍,正準備休息的時候向東望去。忽然南岸鼓聲震天,山後無數旗幟在晃動,孔興國此時被嚇了一跳,此時的他已經有了逃跑的念頭。正當他準備棄甲逃跑時,隱隱約約的聽見南岸敲鼓處所使用的號令不是敵國的號令,是自己人的號令。此時他喜出望外,不管三七二十一,再次殺進了敵陣中。原來在開戰時,正好有一批從光州逃回來的宋兵到了採石。虞允文要他們整好隊伍,發給他們許多戰旗和軍鼓,從山後面搖動旗幟,敲著鼓繞到江邊來。江上的金兵以為是宋軍有大批援兵到來,紛紛開始逃命。

數日後,虞允文開始嘉獎兵卒,此時李顯忠已到,對採石將士們的表現大加讚賞。在清點傷亡人數的時候,發現孔興國與鄭疆都失蹤了,清點的兵卒沒有多想,便一筆帶過。殊不知,此時的孔興國正在前往臨安的路上,而鄭疆則已經在臨安城內停留多時了。

(故事完)

歷史分析

相信讀者能讀到這裡已經很累了,對文中的內容也抱有疑惑,平興論史將會在這裡一一解答。

  • 醬菜錢:宋軍出兵遠征時會比較艱苦,但是在某地駐紮時,發放“食錢”“醬菜錢”“鹽菜錢”等等伙食補貼,由士卒在當地自行購買肉食蔬菜。同時也會發放部分糧食。
  • 烏錘甲:烏錘甲在唐朝即被記錄在《唐六典》之中,是唐十三鎧之一,因其甲片似小錘得名,被宋沿用。唐宋的甲冑有個特點就是有袍肚,唐朝被稱為抱肚。普通兵卒不會佩戴兜鍪,而是戴笠形盔。


采石之戰:書生臨危受命,一戰重穩江山

烏錘甲概念圖

  • 黑漆山文甲:黑漆順水山文甲名字是根據《宋史·兵志》記載的鎧甲而來,形制上與唐代山文甲基本相同。這款兜鍪與上面的烏錘甲略有不同,兩邊鳳翅略小,但兜鍪上鑲嵌著精美的花紋,相當漂亮,整體看更為緊湊,將領佩戴顯得很威武豪邁,所以故事中應用為時俊時統領的著裝。
  • 官家:宋朝民間官場對於皇帝的非官方稱呼,相當於後來的“皇上”。
  • 建康都統司:為南宋紹興和議後軍權集中後的軍事機構,諸都統司也被稱之為“御前諸軍”,是南宋的特有產物。
  • 叉手禮:叉手禮是我國古代平常生活活中打招呼的禮儀,這種行禮方式無論男女老幼都可行使,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禮,以示尊敬。叉手禮多在站立時使用,尤其是回話時,常加上這種禮節動作。《事林廣記》載“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二三寸,方為叉手法也
    。”
采石之戰:書生臨危受命,一戰重穩江山

《長安十二時辰》中叉手禮

  • 幞頭:宋朝時,幞頭多以藤織草巾子作裡,用紗作表,再塗以漆,不同於巾子,稱為“幞頭帽子”,可以隨意脫戴。其式樣有直角、局腳、交腳、朝天、順風等,身份不同,式樣也不同。
采石之戰:書生臨危受命,一戰重穩江山

幞頭不同樣式

采石之戰回溯與理解:

通過以上的故事,相信大家對采石之戰有了一定的認識。當然,故事歸故事,對於真正的史實我們還是要做一定的瞭解的。

采石之戰可以說是一場穩固了南宋政權的關鍵性戰役,虞允文更是在此戰之中脫穎而出,其偉大性與傳奇性也不再做多贅述。文中對於虞允文的描述大致與史實相符:

允文謂坐待顯忠則誤國事,遂立招諸將,勉以忠義,曰:"金帛、告命皆在此,待有功。"眾曰:"今既有主,請死戰。"或曰:"公受命犒師,不受命督戰,他人壞之,公任其咎乎?"允文叱之曰:"危及社稷,吾將安避?"

如果公正的來說,采石之戰的成功有大部分的原因也是因為金國的輕敵自大。加上完顏亮後來的急功近利,被部下所殺,可以說采石之戰只是對完顏亮南侵的失敗有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真正使其失敗的原因還是來自於自身。

金海陵王完顏亮親率主力,自金國的南京開封府出發,首攻宋兩淮地區。宋兩淮駐軍久不知兵,隨即倉皇退至長江南岸,直接將兩淮讓給金國人。金軍長驅直入,進抵長江北岸,打造戰船,準備自採石渡江。當時,宋建康府都統制王權因無能被罷官,所部一萬八千人剛退至採石,接替王權的將領李顯忠尚未到任,軍無主帥,士氣渙散,人心惶惶。中書舍人虞允文時任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奉葉義問的命令督促李顯忠赴任,並代表宋廷到採石慰勞軍隊。

義問被旨,命允文往蕪湖趣顯忠交權軍,且犒師採石,時權軍猶在採石。

其實不難理解此時為什麼虞允文被派往前線。首先,葉義問如果親自前往,恐怕有性命之憂,他當然不願意獨自前往。其二,若是戰敗,責任可以歸咎於虞允文一身,自己最多降職流放,因為虞允文如果是留下指揮,勝利了可以說是僭越貪權,無功。失敗了,那是沒有可以原諒的餘地的。所以虞允文此時在採石磯指揮戰鬥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無奈之舉。

當然,總的來說,虞允文直接導致了采石之戰的勝利,若是沒有虞允文對兵卒的合理支配,沒有合理的策略,而是嚴防死守,采石之戰可能在歷史上將會成為完顏亮的功績。

這裡是平興論史,我們下次再會。

#文中故事部分內容人物均為虛構,目的是更好的方便讀者瞭解采石之戰瞭解南宋的社會風俗。若有使用不當或是應用錯誤,歡迎指出#

《宋史》

《續資治通鑑長編》

《武經總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