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智英看一个人的心理问题


从金智英看一个人的心理问题


《82年生的金智英》,一部豆瓣评分8.6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平凡女性的付出,也是一个被忽略的女性,一个被环境桎梏夹得外在没有棱角、内里却在呐喊的生命。

其实这是一部不那么大众的电影,有的人看不懂,看不到金智英的痛苦,也许有的男性因电影只呈现了女性视角而感到不甘心、不公平。

但是,我将从心理咨询师的视角,谈谈我看到了什么。


一 智英,你好


从金智英看一个人的心理问题

1982年4月1日,金智英出生了(虽然妈妈提到那是一个樱花烂漫的日子,但是不由得想到愚人节,也想到在有些家庭中,虽然婴儿的诞生伴着喜悦,但是有些婴儿却不是被期待的,比如,女孩)。

妈妈:出生在另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为了几个哥哥能够上学,成绩优异的她,放弃了成为教师的梦想,去蹬缝纫机供哥哥们上学,手被伤到留下了一辈子的瘢痕,也没有人理解她、体谅她,十足的付出者。婚前为哥哥们付出,婚后为子女、丈夫付出。

智英排行老二,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朋友中有几个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是中间的女孩,他们需要更努力,或者帮父母承担才能安稳的待在家里面,长大之后有一部分是比同胞的兄弟姐妹取得更大的社会成就,但是内心总有一个声音是——我不够好,我需要更努力)

智英作为全职太太,看上去平淡、幸福,有一个体贴的丈夫和可爱的女儿,可是在看似平静的生活中,她的心理却不知不觉起了变化。


二 智英,你怎么了?


从金智英看一个人的心理问题

电影中的几个细节,可以看到原生家庭中有些因素也许和智英之后的心理问题相关。

1. 一个被忽视的孩子

当智英生病后,弟弟智锡去探望,听从爸爸的意见给姐姐买了豆沙面包,不仅不是她的最爱,还是她根本不吃的东西,这也着实让弟弟意外了一把。原来,智英的喜好在家庭中是那么不重要!

妈妈看到爸爸给手脚健全的儿子买中药,却一点也意识不到智英的异常,她爆发了,连同自己的委屈都喷涌而至,原来,女儿在家庭中是那么不重要。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认为,若一个人的表面需要/正常需要没有被充分理解,被压抑的瞬间,会形成一个人的焦虑。

抛开性别,一个被忽视的孩子,需要没有被人看到,就会被压抑进潜意识,而压抑久了,人就会不开心,就会出现“症状”。

2. 创伤性的回应


从金智英看一个人的心理问题

智英在高中时期,一次下了补习班。被一高个子男生尾随上了公交车,看得出来她非常害怕,身体颤抖,脸色煞白,最终发信息得到爸爸的帮助,惊魂未定的她却没有得到爸爸的安慰,反而在找她的因素:不该报那么远的补习班,裙子不该那么短,不要随便对人笑… …

自体心理学强调,每个人都有一种理想化需要——一种深切的渴望,与人融合而被保护,难过的时候可以得到安抚,以维持自体感稳定。

智英在那个当下,多么需要爸爸的理解与安抚——我知道你很害怕,爸爸的肯定——这不是你的错。而爸爸的回应,没有看到理解,反而体验到了羞耻、委屈、无辜的味道。

自体心理学认为,事件本身并不一定造成创伤,而环境中重要他人对于他所遇事件的回应可以造成创伤。

爸爸的回应不仅不足以安抚智英的情绪,在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中得到这样的回应是非常可怕的,这也许就形成了一次创伤。

这就像对于遭受性侵的人说:“一定是你裙子穿得太短了”。在比利时圣约翰社区中心一座展览馆内,性侵者在性侵时穿的衣物被展示,它们就是我们常见的服装,并不存在任何性引诱的味道。

这时候,一个较好的回应可能是:你选择去那么远的补习班一定是希望获得更好的资源,但是遇到这样的事,你一定很害怕、难过,但这不是你的错,但这的确是一个糟糕的经历,我们看看以后怎样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3. 什么塑造了智英“坚强”的外壳?

从金智英看一个人的心理问题


智英大学毕业前遇到了就业的困难,有些伤心,赌气不想参加毕业典礼。爸爸说,你这么伤心就什么都别做,等着嫁人吧。

智英此时虽然不小了,但是可以看到家庭的氛围是:有情绪是不被允许的。这也许是后面造成她“坚强”的原因,心理难过了无人倾诉只想自己扛,习惯于自我压抑(有需求不能表达),或者是麻木(意识不到婆家对自己的苛求是有些过分的)。直到出现了精神病性症状——幻觉时才被老公发现。

“坚强”:电影中,智英提过几次,我是个坚强的人,此处的坚强,更像是“外壳”,一个人在面对生活里的不允许多了,失望多了,不得已缩回到自己的壳里,把弱的地方收起来,才不会受伤。

此处的“坚强”也有防御的味道。

4. 为什么智英变成了别人(妈妈、外婆等)?

从金智英看一个人的心理问题

看电影时,我一度为她担心,虽然一个人在重度抑郁时会出现精神病性症状,但是影片中呈现的她的症状似乎有些频繁,而且丧失了自知力(她不知道自己出现了幻觉)。

但是如果尝试理解她的症状,她无法为自己发声,好像只有变成关爱自己的人,“变身”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变成别人才可以说出她想说的话:“亲家母,在节日里看到女儿开心是吧?我也想看自己的女儿,到了女儿来的时间,也放我女儿走吧,连大姑子也伺候了再走,我家智英该多伤心……”。

由此可见,她是多么渴望被理解、被支持。


三 智英是怎么好的?

最后,智英在接受心理咨询时终于卸下心房,她的诉说有一部分另我印象深刻,可以呈现她的内在状态:

“有时候觉得做别人的妈妈,别人的妻子也不错,挺幸福的,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囚禁在某个地方,我总觉得穿过这面墙壁,应该就是出口,可还是墙壁(一直以来以他人的期待活着,达到别人满意的部分似乎也可以建立自己的价值感,但是似乎总是不够的,于是,心中那种做自己的部分慢慢生长着,想要突破桎梏);”

“这一切都是我的错,别人应该都找到了自己的出口,我可能是能力不够,为什么只有我这么狼狈地活着(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的味道)……”

美国的心理学家南希.麦克威廉斯写的书成为我们很多心理咨询师的实践指导手册,她的书被我们戏称为“南希三部曲”,她曾经说过:一个人的依恋模式非常稳定。两种情况可以改变:

1. 持续5年以上的亲密关系,稳定充满爱且互相信任,容易形成安全的依恋模式;

2. 2年密集的心理治疗,也可以促进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建立。

一个人的心理问题通常和依恋类型有关,大体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紊乱型,在此不做赘述。可以看到,与丈夫稳定的关系可以给智英一定的支持。

此处,我想提到智英生命中的两段重要的关系,这也是她的资源。

从金智英看一个人的心理问题


  • 1. 丈夫郑大贤

在外面辛苦挣钱,扛起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理解妻子的辛苦。在看到妻子的异常后,担心她因别人的看法加重心理负担而替她保密,把慌张藏在心底。即使看到了妻子的“不正常”,还是想请育儿假支持妻子出去工作,内心是一份坚信,坚信妻子可以变好的力量。也没有因妻子的“不正常”而放弃,或强行隔离,循循善诱地建议她做心理咨询,最终得以救赎。

这个坚信里,是对一个人的不放弃,对一个人的信任,这就创造了一个关系,值得信赖的关系,是智英可以依托的关系,是可以坠落、也有人陪伴、有人托底的感觉,虽然是不好的感觉,但是在那个不好的感觉中少了一分孤寂。

  • 2. 妈妈美淑

电影里很暖心的场景,智英趴在地板上看书,妈妈在旁边做家务,智英问妈妈的志向,妈妈说到以前希望当教师,但是要挣钱给哥哥读书,智英天真地问“那你现在去做教师啊”,妈妈回应目前得照顾智英姐弟3个。语气中没有抱怨命运不公,也没有给孩子带来任何负担和内疚的感觉。

电影中的其他细节也可以看到,妈妈虽然忙碌,也在极力照顾女儿的感受。

与妈妈的关系,不知道是否影响了智英的身份认同,虽然渴望步入社会,但是她也渴望成为一个好妻子、好妈妈、好儿媳,为此一直在努力。

不论向谁认同,相比缺少可认同的对象,有一个认同的对象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有利的。



四 尾声

一个人心理成长的因素有:读到发人深省的文字、遇到好的伴侣、知己、心理咨询。在智英好转的过程中,一定也经历了很多艰辛,并不会像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但是,所有的可能性都尽情地发挥着作用,最终通向了一个良性的开始——电影尾声,她开始写自传,嘴角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虽然有很多男性也是有被忽视的经历,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有很多创伤性经历,但是这个电影,女性味道颇重,父母期待、同胞竞争、社会期待、自我认可、身份认同等因素都因性别有所不同,智英所经历的创伤也因女性这个身份而变得特别。

<code>另外,即使我想要避免,也逃不开以性别二元论为基础的狭隘视角,向为此感到不适的朋友说声抱歉。/<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