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都說別人家的孩子有多優秀,隔壁大學好像也是這樣,反正看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二年級的課程作業,小編只能感嘆,不愧是清華大學建築系,二年級的圖紙和設計深度估計都能堪比許多高校的畢業展了,具體的課程設計圖紙和詳細介紹老師點評看下文(多圖多字預警)


評圖現場

“建成環境再造——基於空間與秩序的設計訓練”是清華大學建築學本科教育中第四個建築設計訓練課程,為專業基礎課。課程時長16周,分上下兩部分。課程負責人為王毅、程曉喜老師;指導教師有莊惟敏、朱文一、王麗方、 劉念雄、 程曉青、夏曉國、鄒歡、 饒戎、 王輝、 朱寧、 胡林、 劉海龍老師;博士生宋修教擔任課程助教。


課程於2019年6月14日上午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系館門廳進行最終評圖。評圖共分為三個大組進行,參與評圖的評委除了各指導教師外,還有劉曉光、張兵、蓋世傑三位嘉賓。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第一組評圖現場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第二組評圖現場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第三組評圖現場


課題解析


本教學單元要求對“建成環境”進行改造整治,通過加建或改建使環境品質得以改善和提升,強調對建成環境的空間和形體的再塑造,強調理性的分析和邏輯的手段。本設計地段為清華大學校園內照瀾園社區4塊相鄰地塊,同學自選其中之一進行設計,鼓勵自行合作,對4個地塊進行整體總圖設計。本設計功能定位為“學術小鎮”,同學們在調研的基礎上,可對現狀設施的使用功能進行適當調整和增減。如果對4個地塊進行整體設計,總體上要滿足4類功能需求(餐吧類、演藝類、書畫類和會議類)。如果只對1個地塊進行設計,僅滿足其中的1-2類即可。

優秀作業1


設計組成員:汪禕、安芃霏、羅月、王晨曦

指導教師:莊惟敏、胡林


設計者陳述:

我們的方案名為MICRO TOWN,意為“充滿生活氣息的微縮城鎮”。在前期地段調研中,我們以問題為導向,輔以文獻研究,探尋微縮城鎮的特徵與屬性。在整體規劃層面,小鎮分為四個區域:軸線(軸)、街巷(巷)、廣場(壩)以及新林院(園)。不同於傳統任務書按地段分區的方式,我們按照整體規劃的四個區域/元素展開設計,完成了一次深入合作。


軸:從清華校園歷史文脈的延續出發,通過軸線與二校門建立視覺聯繫。軸線進入小鎮後逐步匯入小鎮內的中心廣場,以新林院及周邊的自然景觀環境作為收尾。巷:街巷肌理的形成以周邊地段為環境基礎,地段北側為灰磚小合院,建築體量小巧而具有照瀾院特有的生活氛圍。因此我們在原本散亂的平房基址上營造了一片街巷空間。在此建築密集,巷子交疊,讓人甚至迷失,然而迷失同時也是沉浸其中,我們希望這樣的場所雖是新建,但從空間和氛圍上能保留並延續照瀾院原本的煙火氣息。壩:廣場是所有道路和人流匯入的焦點,是整個小鎮的客廳與集散空間,為人們提供了嬉笑怒罵的陽光、星空和屋頂。體量較大的瀾園剝開表皮向廣場開敞,底層架空將廣場空間延伸至建築內部。園:新林院以綠化景觀為主,保留舊建築,針灸式介入景觀。草坡自然起伏,提供了充滿意境的漫步休憩空間。矮牆和草地模糊了舊建築的邊界,將過去與現在相連。


整個方案中,街巷和廣場形成虛實相生、收放互補的空間關係。軸與巷,壩與園,四個區域/元素互相滲透,為小鎮的脈絡畫上細節和表情,共同營造出小鎮的生活氛圍。


老師評語:

基於詳細的地段調研,以問題為導向,為照瀾院學術小鎮提出了一個理性的解決方案。同時從周邊的歷史肌理與環境出發,將校園“紅區”的軸線秩序與傳統的街巷肌理並置,與自然景觀環境形成有趣的“衝撞”,應和了清華校園特有的“浪漫”氣質。方案在多元空間體驗之間達到了一個較好的平衡,建築之間體量與語彙和諧,而有各具特點,整體氛圍活躍。


方案基於案例分析、實例調研,對各種類型街巷、廣場尺度及空間感受進行了深入分析,空間整體張弛有度、有序而多樣。瀾園西側廣場與新林院的自然景觀處理,較好地解決了軸線如何收尾的問題,同時在瀾園與新林院之間形成了較好的體量與尺度過渡。


不足之處:對於軸線延續的空間處理,稍顯生硬,兩側建築界面的設計對空間尺度、氛圍感受的分析還不夠。中心廣場的設計,與南側自然景觀、兩側建築的結合還不夠,需要進一步推敲。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優秀作業2


設計組成員:劉淳尹、郭一川、董良龍、陳迅

指導老師:程曉喜


設計者陳述:

我們設計的概念原型是“丘陵”。它對應一個遊走的空間,沒有明確的目的性,讓人能夠在其中漫步或發呆;同時又通過空間節點的設置和對景讓各個場所具有複雜性和辨識度。這樣的概念符合我們對於學術小鎮的想象——一個自由漫步的場所,一個為清華快節奏生活降速的地帶。


但是,照瀾院原有地段交通以東西向為主,本身交通條件僵化。因此,我們對地段交通進行了大規模的重新規劃,將四個區域當做一個整體,提取二校門與新林院軸線,採用斜向道路劃分,再設置大型下沉廣場、小廣場、等各種尺度的區域,並保留舊建築,在此基礎上規劃新建築。


值的一提的是坡屋頂與斜向劃分這兩樣特色。坡屋頂呼應了新林院的舊建築,並使西側的建築群與新林院老建築的尺度相和諧。斜向劃分則豐富了地段的對景,並實現“遊走”的概念,每轉一個彎便是新的場景,可以在夏日傍晚挽著彼此的手在小徑漫步,發現轉角處的二手書店與小餐館,也可以待在咖啡廳看著小院的人們,抑或在廣場上浪費好看的天空。這便是我們想營造的學術小鎮


老師評語:

四人搭配出了不錯的成果。整個設計不僅具有整體性,又內涵豐富性與差異性,“線性的街道”與”面的廣場”搭配的很和諧,尺度感掌握的很好。斜向劃分與坡屋頂為這個設計題目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東北側建築群的斜向切分形成的灰空間過度了建築與廣場;西側建築群屋頂和新林院老建築呼應,但又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尺度較大的瀾園通過斜向劃分連接了南北場地,形成視覺焦點;南側新林院的處理則較為放鬆,在大動作的斜向劃分與拆掉舊建築的狀況下,這樣的放鬆凸顯了對於舊建築的尊重,分寸拿捏的很好。


不足之處,郵局的處理目前不夠到位,可以有更進一步的切分。軸線目前有點單調,邊界有點生硬。南側鋪地過於碎片化。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優秀作業3


設計組成員:熊哲劍、嶽楷鍵、黃凱強

指導老師:劉海龍、朱寧


設計者陳述:

通過對原有地段的分析,我們認為場地存在主要問題是大部分功能都集中於超市和食堂中間的狹長區域,各種人流在此集中,而其他區域則被後勤、停車等佔據。因此需要重新梳理空間秩序。通過對人群來向的分析,決定以三個廣場來重構秩序,廣場結合周邊建築功能分別發揮人流集散、文化交流、生活休閒的功能。


北側廣場及建築(嶽楷鍵):北側廣場主要應對大禮堂-二校門軸線,並承擔會議類功能。原郵局建築一層改造為遊客服務中心,同北側廣場一起服務遊客與居民,並將原有圓弧標誌強化為混凝土圓拱,創造室內拱頂之下的豐富空間。新建多功能廳處理為三重簷疊落,既形成視覺焦點又聯繫兩側建築。中部廣場周圍界面變化豐富,促成多種行為活動產生。廣場四周立面使用了相同材料和貫通水平線條,保證立面的統一性。在內部空間設計上,試圖創造開放流動的空間,營造自由討論的積極的氛圍,激發學生創造力。


中部廣場及建築(黃凱強):這部分的主要設計理念是“圍合”和“聯通”。東北部的建築更多體現水平延伸性,方向和整體地段南北方向一致。通過屋頂下部流動空間的打通,來應對來自北側廣場和西北方向人群進入場地內部的需要,同時創造屋頂花園,提供更多更有趣味的休息空間。中部建築為東西走向,建築在一層打通多個通廊,分隔並聯通中部與南部廣場,使兩處廣場滲透交流。中間廣場為便於組織人流,在西北和東南入口設置綠化,廣場四周的劇場、書店、社團活動中心等都朝向廣場滲透,開展各類活動。


南部廣場及建築(熊哲劍):對於整個南區,我希望能夠釋放原本閉塞的空間的活力,同時將活躍點外擴,給這片生活性較強的區域注入藝術氣息。首先,通過創造偏心的橢圓形下沉廣場,使食堂作為統領性的綜合體處在一角,與四周較小體量的建築對話。關於廣場,讓多鐘行為行為可以發生,並採用多層環形流線系統,通過坡道和室外臺階連接和穿插,將各層連接起來,使藝術與生活交織在一起。瀾園食堂則分為廣場、平臺、廊橋、花園四個主題進行改造。


老師評語:

優點:改造後三個廣場串聯,空間秩序整理得很好。同時廣場之間有形式與發生行為上的差異,具有一定的豐富性。建築之間較為協調,整體性較強。

不足:室外空間形式較單一,廣場尺度相近,缺少街巷這一重要的空間類型,導致室外空間體驗不夠豐富。各個廣場之間連接簡單,空間沒能相互滲透交融。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優秀作業4


設計組成員:虞晨陽、陳儀馨、梁曼辰、曾昊

指導老師:王麗方


設計者陳述:

我們設計的學術小鎮名叫“打野”。意在創造一個和兩點一線、循規蹈矩的大學生活相對的、充滿活力和新奇的社區環境。


方案從規劃的層面來看,最突出的是一主一次的斜向道路、被分割出的明確地塊以及被包圍在中間的大草地。道路是對縱橫分明的清華路網的回應,而緩和起伏、開放自由地草地則是清華大學那些整潔卻莊嚴的草地的反相。


具體到單體建築設計,我們考慮比較多的則是兩點:對原有建築的保留改造;特定功能的全新闡釋和實現。例如地段北邊的會議中心設計:老郵局以一個獨立、完整的形態介入新的建築體量中,保留了一定的層級和尊嚴;而會議中心中的會議空間則被重新闡釋為一個開放融通的“大梯田”,上下形成兩個空間,一反會議空間封閉、獨立的面貌;而飲食空間被組織成了小吃街,和原來超市剩下的“殘垣斷壁”組織成能夠隨時走停的流動整體,一個屋頂滑板場不僅讓上層空間的景觀有所組織、下層空間有豐富的光影和空間體驗,也讓場地多了一個活力點;演藝中心則在保留柱網和核心交通筒的基礎上將原有的建築體量用三個三維扭轉的曲面進行分隔,讓內部功能和外部形式都不含混,同時形成了不一樣的空間趣味。演藝行為也通過場地和立面被重新定義組織;書畫中心在將原有的小別墅充分保留的情況下和草地充分結合,形成了精緻優雅的景觀條件,而向地下拓展的空間則流動貫通、巧妙的採光讓地下空間同樣明亮怡人……


整個小鎮既豐富又幹脆明確,從形式和功能兩個方面、規劃和單體兩個層次充分表現了我們“打野”的主題。


老師評語:

四人小組設計的學術小鎮:規劃風格大膽創新,果斷明確。乾脆利落的主次道路分隔出的地塊各自具有特質和潛力;中心的大草地優美適宜,尺度大方,起到了很好的組織作用,也充分體現了主題。


單體設計深入完整,充滿新意:會議中心層次分明、形式乾脆;飲食中心則對比明顯、形式創新大膽;演藝中心曲面分隔創新有趣味,和地段交接巧妙;書畫中心和地形結合充分、優美得當,小而精緻。幾個建築單體體量有區分,各有風格特點也不妥協。


表達完整統一,模型圖紙風格明確,讓人驚喜。


不足之處:某些空間的合理性推敲不夠深入,還缺少專門的規範的調整;單體建築之間對比之餘缺少一些對話,統一性略有不足。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優秀作業5


設計組成員:劉馨憶、趙叢叢、趙小荷

指導老師:王輝

設計者陳述:

“敘構”的概念從“看與被看的舞臺”出發,我們希望在這個地段的規劃裡,能夠體現出兩個特質,其一,即一個被看的主軸與一些觀看的單元,這個主軸同時也能夠觀看序列排布的各個單元,形成一種對望的關係,其二,主軸也是一條敘事路線,起著承接每一個不同功能區塊,構成完整敘事的作用。於是在我們的規劃裡,將餐飲空間,書畫空間以及演藝空間分別佈置在一條具有表現力的主軸兩側,就彷彿觀眾席與舞臺。


劉馨憶:觀演主軸“尋陌”以及演藝空間的概念來源於在漫遊中尋找平凡生活語境外的n種可能性,折帶形的尋陌蜿蜒穿過整個地段,同時在簷頂下佈置了一些功能空間,這些功能體塊或許是體驗空間,讓人體驗一些興趣類的工作,或許是表演空間,在觀看的過程中也能讀到對於生活不同的闡述。演藝空間保留了瀾園食堂的原始框架,然後將較大的體量分為了大小兩個部分,尋陌延伸的坡道穿行其間,同時以斜切形體的方式進一步消解兩部分體量。新林院處理比較放鬆,考慮到這三個建築的紀念性和莊重感,尋陌的形態有所退讓,同時將它們作為被看的雕塑處理,周圍架設框架,如同取景,尋陌下的表演平臺與其對望。


趙叢叢:在餐飲空間的設計中,運用了兩個主要概念:生活情景的塑造和天光元素的引用。通過在建築中置入不同的功能空間創造豐富的場景,並在建築實體中加入光帶和光盒子完成天光的引入,創造光與生活交匯的n種方式。餐飲中心通高的光盒子是一個帶有表演性質的開放廚房,增強了食客和廚師之間的互動性,頂上的天光給烹飪者帶來了莊重和儀式感。在書吧中佈置了一個連續的書架遊廊,頂光投下灑在書架上,帶來一種靜謐而神聖的場景記憶。


趙小荷:在書畫空間“戲劇N次方”的概念下,我們保留舊建築新華書店的通高樓梯,其餘全部重建。隨後在玻璃體回字形平臺間穿插不同體塊多合體,碰撞多種間隙,以實現體塊原子的N種可能。建築對觀眾席進行擬合,同時本身也成為敘構可觀的舞臺——立面表皮如同舞臺幕布,呈現內部的不同演繹。

老師點評:

在合作過程中,每個人的設計的特質和個性都很明確,也將自己的概念很強烈的表現出來了,展現出了對設計的熱情。三人各具特性的建築合在一起也沒有突兀感,整體的配合和協調性很好,形式感同樣也很強,很有表現力。圖面表達方面很大膽,敢於嘗試表現性很強的圖面塑造方式和強烈的色彩,藝術性較強,模型製作的材料使用和細節處理也很新奇驚豔。


需要提升的,一是對於整個場所的設計考慮存在一些過度設計的傾向。二是每一個單獨的地段設計是很完整和諧的,但放在清華校園的大背景下可能有一些不協調。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優秀作業6

設計組成員:張鈺淳、易昕儀、唐睿尚、沈民智

指導老師:王毅

設計者陳述:

原來的照瀾院,彷彿不屬於學校,帶著其獨特的煙火世俗氣息。這裡有悠久的歷史、良好的景觀基礎,但卻存在空間勻質單一、新林院過於割裂等問題。失去了“事件”的照瀾院建築群,日日有人經過,卻少有人停留。


在這個設計中,我們嘗試探討的問題是“聚散”,即群體性與個體性。人是矛盾的,我們同時擁有個性和社會性。身處現代社會我們時常感覺到的“熱鬧的孤獨”,往往是當代社會獨特環境下自我認知失調所帶來的身份焦慮。


而用建築語言去轉譯人的“聚散”,便是空間的“離”與“合”。首先,我們 做了一個以圓為母題以連接溝通為主的巨構平臺,它具有上方“連接”和下方“分隔”的互為圖底的雙重含義,也將地段劃分為一箇中心圓廣場和六個分別的院落。但之後,我們又開始分解和再度細化這樣的巨構,回到親近人的“小鎮”尺度。在這樣的分解中,“聚”與“散”亦在互相滲透。


多重體系是這個方案的另一個特點。除了平臺自身的系統外,設計中還有六個半圓院落與一個圓形院落組成的院落系統、各個建築物組成的以方為主的建築物系統,以及交織穿插其間的水系。多系統之間相互碰撞或融合,製造出豐富多變的空間體驗——在曲線平臺的灰空間中望著沙院發呆,或是爬上階梯去吵鬧的小菜場買點菜,在瀾園看一場搖滾天團的演唱會,或者坐在新林院的小盒子裡看天……這些有趣又豐富的空間像一個個事件發生器,將新的生活活力注入地段。

老師評語:

方案的工作量和完成度值得肯定,整個規劃方案思路比較清晰,前期設計進展也很快。這個小組的特點是四位同學之間配合得比較好,在這樣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設計中,各個地段處理平臺、院落與建築的相互交接做到了渾然一體。最終的成果來看內外空間十分豐富,也能看見許多細節上的宜人的小處理。南側新林院以尊重老建築為主,將主要功能設置在地下並通過水系強調原建築;中央起主要聚集作用的圓形水廣場與扇形舞臺十分有表現力,形成視覺焦點;北側郵局通過曲線坡道化解軸線與高差,同時解決了停車問題的做法也比較巧妙。


不足之處是,這個方案將公共活動引上二層的曲線平臺,但垂直交通目前還有些不夠便利。此外,地段內各個建築物的表達慾望都很強,然而缺乏一定的統領或者協調,建議通過瀾園或者高塔起到這種統領作用,做到有收有放。方案在後期的深化也比前期偏慢,最終的現場講述表達也還有進步的空間。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優秀作業7


設計組成員:楊昕璇、沈藝芃、洪千惠

指導老師:王毅


設計者陳述:

這個方案誕生在一個夜晚頭腦過熱的暢想中,由對於校園中缺少半室外空間和模糊空間而目的性過於明確的“控訴”出發,在不到一小時就被一幅幅片段化的圖景胡亂填充完整:在延伸進入大樓地下層的大草坡上打滾、在擁擠的街巷中穿梭迷失,甚至我們還可以有一片順應真實地形的水域,滿足在北京日漸枯萎的某南方孩子。如果讓我們將照瀾院改造為一片學術小鎮,那這片區域一定不要是像下課時黑壓壓人群騎車衝下六教大坡的氣勢洶洶整齊劃一,而可以是模糊、充滿可能性、親近人的地帶,重新調動感官,讓人們在擠壓與尋找中重新認識生活中可能被忽略的一些細節與快樂。


於是這個名叫“溶解”的方案因為一開始想法的瑣碎不理性,開始了16周漫長的整合與落實。我們選擇打破照瀾院原有封閉的東西向路網,由貫穿南北的水系以及環繞水系的步道作為主要組織方式。在這條主要的環湖動線串聯起主要的建築而逐漸消隱於由新林院向北延伸的綠地,也依照原有地形進行了一系列高差處理,又點綴廣場、坡道、臺階等一系列不同的節點,用光線,視野、高度,界面變化等手法著重營造氛圍的變化,渴望給人帶來持續變化的感受。而在有意製造混亂的同時,我們也依據軸線、模數及原有柱網控制建築的消解與錯動,保持其一定的邏輯性。


“溶解”不僅僅是建築體量的消解平衡,而是建築與自然、建築與使用者的交融,也是人對生活與複雜世界的沉浸與貼合。


老師評語:

引入水系的舉措有效激活了整個場地,環水的人流動線組織清晰,一系列親水景觀的處理也較為精彩。在建築與水的關係的部分處理上稍顯不足,伸向水面的建築面積與水面的比例有待調整。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優秀作業8


設計組成員:羅苑藝、王語涵

指導教師:夏曉國

設計者陳述:

我們的方案從清華校園的歷史文脈出發,盡力創造一個既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生活需求又能夠與校園歷史文化、建築風格相融合的學術小鎮。我們前期完成了充分的調研,在設計的每一步都有依可循。


我們對二校門原有的軸線進行了融合與轉化。通過郵局的設計吸收與接納二校門的軸線,並將行人引導到大禮堂軸線這一更加宏大的軸線上。並與新林院的軸線相結合,以此形成了場地自身的兩條軸線。


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對東西方廣場的分析與調研,我們採用了廣場串聯街道的方式來組織交通,以便實現廣場更高的可達率與利用率。我們採用了兩個不同高差的交錯廣場作為整個場地的中心來處理新林院軸線與大禮堂軸線相交的問題。其中一個廣場也是整個場地的最高點,能在廣場上有完整的視線。同時,它也阻斷了軸線轉折的可視性,讓人在親自走到交錯廣場時眼前一亮。在場地的最南側,我們通過一個下沉廣場來對新林院軸線進行收尾,將軸線融入到天地之間。


所有的建築都是通過圍繞中心廣場、擠壓路徑的方式分佈,最終形成街巷-廣場的外向空間和建築-庭院的內向空間。此外,我們調研了周邊建築的風格與立面材質,並將其轉化與應用到我們的設計當中,力求使新建築在變化當中又能與周邊環境和諧統一。場地中的每個建築各有特色,卻又相互融洽,通過二層的廊道將大部分的建築相連,並在建築附近設有多個交通盒,以此滿足人們的垂直交通需求。


在這樣的小鎮裡,廣場的虛和建築的實相對應,軸線的延伸帶來路徑的引導性,紅白的材質搭配很好地融入了清華的大背景。我們確信這就是清華大學內學術小鎮應有的模樣。

教師評語:

兩人從清華的歷史文脈和環境提取元素,使得整個方案與清華融合得很好。多個廣場各具風格,將街道串聯起來,形成點-線-面之間的交匯。整個規劃鬆緊得當,東西兩側的處理較為規整,用折線來代替斜向元素,在南側新林院放鬆處理,呈現出更多的散佈和斜向道路。軸線的處理合理有新意,郵局對二校門軸線的吸納與轉折,不同於以往軸線貫穿的處理方式,引進大禮堂的軸線,使二校門軸線轉折更具說服力。各個建築相互考慮,形成建築之間的對話,使整個方案更加和諧。整個方案親近人體尺度,給人愜意之感。


不足之處:中間的建築界面有些破碎;單個廣場和單體建築的設計還不夠深入;地下的空間流通性還不夠合理。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優秀作業9


設計組成員:陳彥文、廖琦、雅鹿

指導教師:夏曉國

設計者陳述:

在整體規劃層面,我們研究使用者和場地之間相處關係,將使用者與照瀾園作為本次改造的思考對象,進而引出“索取”和“回報”作為核心的設計理念。通過對照瀾園的觀察,我們發現現有使用者對照瀾園正處於單方向的索取甚至剝削的狀態,對場地儘可能多地建構了應付使用者功能活動所需的建築,經年累月,這種不健康的關係構成了現今我們所能看見的照瀾園。


因此,我們為雙方構建了一個二者得以相互回報、索取、並且無限循環的新環系統,使人與自然能形成互惠共生的健康關係。首先作為使用者必須歸還場地應有的尊重,通過加入新網格過渡,增建小體量建築;同時降低主要活動的標高層,增建地下系統,儘可能多的將場地歸還給大地。對於新老建築群的聯繫,主要以新林院古建築的院落組合方式作為脈絡,將其延續至新建的小體量建築院落當中;院落和院落之間圍合成較大的活動廣場,形成場地之中一收一放的組合節奏。整體建築群再通過連廊進行聯繫,加強群組與群組之間的相連性。自然元素在整個設計中總是以同等交融的關係出現及存在,由整體到局部對設計進行系統式的綠化,意在將建築包圍樹的現狀,改造成換樹來包圍建築的理想環境。此外還通過對景觀等規劃和選擇,達到室內、室外、綠化之間轉換的和諧。


同時,我們更對周邊場地完成了局部的改造,如為了引入北部教學區的活躍性,設置了一條始於東北部第四教學樓和第五教學樓的空中廊道;為了解決二校門前的交通堵塞問題,對校河周邊地區加建親水平臺;將高一、高二樓穿入空中廊道、改造成為學術小鎮的配套功能。

教師評語:

整體規劃由核心理念到設計成果的表達一脈相連,尤其模型製作充分地表達了理念思想。“人與自然”的關係確實將會是人類永恆思考並且關注的課題,而建築作為人類與自然親近最直接的存在媒介,學生通過設計來闡述了自己對待自然的態度,併為現狀存在的問題作出應對。將場地“化整為零”設計理念,雖是現階段學習中較難完成的,但同學仍然完整並很好地表達了他們的理念。


設計中所使用的散點式小體量建築雖已被大面積的地下系統進行較好的統合,但仍需再考慮北方建築保暖等問題。另外,成果中還對場地周邊環境的探索和改造,也為整體規劃設計進行了更深一步的完善,使改造計劃中的場地能與現成環境更為緊密融洽地結合起來。總體上說,整個設計過程從構思立意階段到最終成果的表達都表現出一種很放鬆的姿態,多樣化的圖紙表達方式也體現出同學的平面表達能力。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優秀作業10


設計組成員:李沐晗、董靈雙

指導教師:劉念雄

設計者陳述:

對於這個學術小鎮,我們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將其歸類成兩種可能的空間模式,一種是像後海一條街一樣喧鬧有活力的休閒空間,另一種是像情人坡北院一樣寧靜安逸的學習空間。根據空間氛圍,我們將他們抽象成線性空間的主幹道和周圍的圍合空間,並有機組合,形成了現在的空間結構。我們根據功能的要求給圍合空間賦予了不同的氛圍。


交通流線上,將主幹道打造成立體的交通系統,根據學生習慣,將自行車道引入並置於主幹道一層。之後利用各個圍合空間的連接,創造了一條漫遊性的步行系統與主幹道交織,注重空間的多元性和開放性。


後八週我們分別選取了學術交流空間和演藝中心進行深化設計,我們想對傳統意義上的學習空間和演藝空間進行重新詮釋,利用不同的策略打破傳統模式的封閉性,增強空間的開放性和代入感。


傳統的學習空間通常是比較封閉的,缺乏多種形式的行為。所以,如何增加超市和郵局的開放性使得這片場地成為靈活空間是重點考慮。超市部分新增設L型空間通過邊界凹凸來增加室內外的溝通,郵局部分利用一個交通和停留的邊庭來形成一個內外的過渡空間。圍合庭院用一條步行棧道對南北建築進行溝通,利用矮牆,格柵密柱等弱分隔將庭院分成不同的可溝通空間。以此使這片場地形成一個多種形式的開放空間。


而傳統的演藝空間重視內部黑暗氛圍和向心性的營造,以此來激發人們的儀式感,強化藝術感染力。但這同時也產生了外部消極性。本設計嘗試在保留冥思空間氛圍的同時,利用過渡,視線延伸等手法獲得多層次的開放性。首先利用一套雙層牆結構,結合垂直交通,形成了具有暗示性的過渡空間。在一層設置小型實驗劇場,配合水面舞臺和灰空間廊道,形成了水和建築互相浸入的呼應關係。在二層,設置了可開啟式的劇場空間,與穹頂空間融合。隔音教師教室和琴房也圍繞核心空間佈置,強調其向心性。剩餘部分為具有,咖啡,放映等的綜合性空間,增加空間功能多樣性。


後期深化的時候雖然手法不同,但均以打破封閉作為重要切入點,注重開放與交流性。而這恰是規劃層面兩種空間模式的交織所帶來的契機。學術小鎮既不能是封閉的高閣,也不能是閒散的遊樂場,我們希望利用模式之間的碰撞為學術小鎮引入驚喜,偶然性和活力。

老師點評:

整體方案給人感覺是從單體與組團的功能出發而形成的,與環境的關係以及整體建築的處理也比較完整。雖然單體有自己的特點但是整體也很協調,不會突兀。演藝中心中間空間的聲學會存在問題。臨街東側立面長度上比較均,還可以再考慮。


程老師:幾個空間關係架構比較清晰。圖紙表達也比較清楚,建築細節處理也比較到位。不過在前期規劃中可能有局部的小東西做的有些多,顯得有些太緊了。


還有一個可能的建議是,也許主幹道在北面的那一截可以不架起,然後圍合廣場的部分架起,讓這部分也像L型一樣給人統一圍合感。


南北肌理差異處理挺好的,不過也可以思考一下,如果把北面氣勢比較強的區域肌理放到南面會有什麼問題?


一個小的建議是圍合廣場處主幹道的界面問題。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優秀作業11


設計組成員:李珂、高樂桐

指導老師:劉念雄

設計者陳述:

照瀾院再造方案地段分為A、B、C三個部分,在保留既有建築中超市的西側部分、郵局主體以及瀾園框架的基礎上,以新林院方向格網與南正方向格網疊加,形成整體方案的形態構成的框架,加入一組貫穿整個場地的架空廊道,聯繫各個建築。


場地調研方面,照瀾院需要加強南北向交通和視線溝通,作為學術小鎮,希望擁有更具有集會性和功能性的室外公共空間,在提高空間豐富性和趣味性的基礎上,提供自由的交通流線。


形態構成方面,將既有建築郵局和超市西側保留部分通過廊道和內院連成一體,與既有建築瀾園食堂改造形成的新建築形成西北、東南相互對應的“錨固點”,對漂浮的紅色廊道進行固定。場地的廊架系統均以8m×8m和4m×4m為基礎模數構建,該模數源自瀾園食堂原有框架結構的尺寸。場地綠地系統的形態構成採用曲線形與塊狀散點化構圖,意在與框架和軸線的嚴謹體系形成對比,展現豐富性。


改造後的瀾園食堂功能上集中了學術小鎮所需要各種“小教室”——社團活動室、會議室等。在原有交通體系基礎上,以新疊加格網為基礎,植入一個開放的玻璃盒子公共空間,一方面減小了瀾園食堂的體量感,減少了對北側室外環境的影響,首層架空,北側立面增加採光面,增加了建築的整體通透性;另一方面,豐富了建築的立面的動感效果,以格網為基礎的空間形式,與周圍建築相互融合。


於瀾園食堂北側的商業街是場地中最具活力和商業氛圍的場所,雙層立體街道,提高“街巷”感和日常生活的“煙火氣”,點狀建築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功能。


既有郵局與超市形式散亂,將郵局和超市合併和空間一體化改造,形成一個圍合、私密的內院。


郵局改造將底層大部分架空,沿著新增格網系統安排報告廳,採用大面積幕牆增加通透感,減少體量感,為了保留既有建築的記憶痕跡,郵局二、三層,部分拆除非承重牆,植入新牆體,共同構建新的分隔,強調似門非門的空間感和陌生感,滿足展覽空間的連續性和多邊性。郵局南側增設邊庭空間,由四層紅色、磨砂格柵分隔,空間豐富、樓梯交錯穿行其間,郵局南牆拆除部分窗戶的窗下牆,作為連接內部展覽空間和邊庭的通道,組織成豐富而連續的參觀流線,以統一紅色鋪裝,銜接內外,導引人流。


超市部分改造為西餐廳、書吧,體現流通空間與通透性,立面大量採用玻璃元素,蜿蜒流動在室內和內院之間的連續曲線桌椅,消解室內外的界限感,貫通上下層書吧的大書架將天光引入室內,賦予流通空間輕盈的質感。新建部分採用8m×8m模數柱網,與整個場地的建築群相互呼應,超市二層部分著力營造一種體量上的“漂浮感”。

老師點評:

該方案工作量飽滿,表達充分,時尚、活潑而富有趣味,有成為“網紅打卡地”的潛質,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南北網格與新林院網格疊加問題,建築風格與原有大學建築風格的關係問題,公共空間的氣候應對等問題,可以做進一步提升。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優秀作業12


小組成員:劉峰呂、張馥琳

指導老師:鄒歡

設計者陳述:

我們的設計是從地段現存問題出發的。


因為現存建築物呈條狀,造成照瀾院商業區南北不通,因此我們引入了“水” 的概念,用一條水狀的瓦片鋪地貫通南北。另外,地段現狀人車流線混亂,我們修改了道路,將西側小樹林包括進地段中,使街區外部形成通暢的車行道,將人的流線引入街區內部,也以“木”的引入增加了人的休憩空間。由於我們注意到,現存街區的西北角和東南角高起,其餘建築低矮,同時街區南北都佈置著小尺度的房屋,為了延續街區的肌理,也為了區分商業建築和居住建築,我們加入了“城”的概念,將地段進行圍合,而在“城”中沿“水”佈置小尺度房屋,形成臨水排布的小鎮的感覺。


在設計過程中,我們尤其注重外部空間的設計。由於人的自由行走、遊憩和體驗是我們設計中的重要部分,我們設計了不同尺度的豐富公共空間——道路上,從通往安靜書咖的石子小路,到城牆與小屋之間寬窄不同的小巷,再到用水元素串聯而成的主街;綠化上,從街邊樹下的咖啡座,到像素化、分佈著娛樂設施的屋頂花園,再到巨大的樹木遍佈的綠色臺階。人們隨處可以停留、交談或倚靠。


開放自由的公共空間給多種活動提供了可能性。人們可以坐在綠地臺階邊緣或草地上,可以圍繞著廣場東北角的水池互動,或在廣場上支起太陽傘,舉辦週末集市與二手市場。入夜之後,水狀鋪地轉換為地燈,人們仍可在街區中散步。


具體的建築形態上,“城”保留了清華傳統的紅磚與拱元素,使得其融合於校園紅區之中,內部小房子西側採用較為嚴整的院落佈局,東側則自由靈活,空間充滿變化。同時我們在瀾園食堂的改造上設置了整座城的制高點——鐘塔。人們順著瀾園原有樓梯拾階而上,可以登上鐘樓環視四周景緻。


建築功能上,我們保留了街區的絕大多數原有功能,並增加了新的業態——兒童興趣班,鍾書閣、影像店、數碼產品店、書咖、冰淇淋店、DIY繪畫館……商業店鋪多安排在一層臨街,店面可出租,使得街區有不斷更新業態的可能。


整體而言,我們試圖營造一個尊重周邊環境、尊重街區肌理又富有生活氣息的社區,希望學生、工作人員、居民、老人和兒童等不同人群都可以在此發現驚喜,享受生活的樂趣。

老師點評:

這是一個很有輕鬆感的設計,你們兩人把複雜的問題簡化了。地面水流鋪地和廣場上的圓形水池在南北軸線之外又形成了一條斜的軸線,讓空間靈活了起來。廣場做得挺不錯的,古典的柱廊形成了美觀的界面,塔樓也是增強了古典的意味,看來古典的手法的確有長久的價值。


需要改進的是瀾園改造的塔樓可以更靠近“城”內,現在塔樓與城內還是顯得有一點疏離。東北角新建築的形態也應該再琢磨一下,是不是可以不要長方形凸出來那塊呢?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優秀作業13

設計組成員:王梓安、奚子琛

指導教師:程曉青

設計者陳述:

面對這一個設計題目時,我們一直在思考,契合於校園環境的建築應該具有怎樣的特質。路易斯·康曾經說過一句話,“學校是從兩個人在一棵樹下對談開始的。”學校和樹有十分緊密的聯繫,這不僅在於樹木撐起一片簡單的庇護,更在於樹下空間的純淨與靜謐。


事實上,許多教育者都從樹下開始傳道、授業、解惑,而當今最富盛名的學府也多是綠樹成蔭、景色旖旎的。可以說,教育是從樹下開始的。樹也成為了這個設計的切入點。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同時,場地上有不少既有的樹木,包括國槐、油松、刺柏等。在設計前期,我們對場地上現有的樹木種類與位置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希望可以在最大限度保留既有植被的同時,通過新建築的介入,塑造一處舒適親切,綠意盎然的學術中心。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在建築與自然的關係中,人類如何選擇人工與天然環境是一個不變的話題,而在技術日趨成熟的今日,建築需求漸漸地從物質性轉向精神性,希望能夠在適合的建築中獲得精神慰藉。因此,我們引入了“片層”的概念,希望以水平性、延展性的空間以多層次的結合自然環境。基於原本場地樹木環境的實際情況,建築的介入為原有自然環境與新生建築環境搭起一座交互的橋樑。一方面,自然從地面上被抬升到了建築物之上,在垂直維度上獲得了新的意義,使得建築物內的使用者能夠在很便利的條件下進入自然空間。另一方面,片層將建築物單層的橫向空間釋放,為使用者帶來突破建築垂直束縛的嶄新自然體驗。在這裡,自然是立體的,在多個維度上與建築相互滲透。在連續的花園中,我們期望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風景。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在建築單體的設計之中,“樹”的概念被貫徹下來。我們希望結合場地裡現有的樹木,植入新的建築體量。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基礎上,原有植被與新的構築共同成為標誌空間的要素。呼應的語言與連續的自然,將新老建築與街道社區連接起來,成為統一的整體。“片層”的通透性成為開放教學空間的優勢所在,而綠地樹陰也彷彿延伸到建築內部之中。北部臨近學校教學區域,主要為學生活動,保留舊有樹木形成的入口庭院與內部的院落相接。東北側的報告廳通過垂直的疊落與水平的退臺,將花園帶到每一個教室旁邊。舊有的服務樓通過改造成為社團的活動場地,連續的花園將體驗者帶到二十餘米高的空中平臺,看雲捲雲舒。西側在入口之處建立聯通地上與地下的靜思亭,陽光從中庭中洗下,營造寧靜的氛圍。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學習中心成為連接庭院與廣場的節點。面向廣場放大的公共空間歡迎人流進入,錯層的變化與連續的屋頂花園將綠意延伸到每一層。學習中心下層試圖塑造開放的探討交流空間,自由的界面帶來全景的視角,也模糊內外的邊界,將草地延伸進來。通透性與開放性定義與舊有的建築形成充分的對比,在定義其當代屬性的同時,水平線條的平穩延伸與樹木的生長性也形成了有趣的組合。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場地中部的人流為文化的活力提供了可能。在展廳中,二維的線性語言在空間中得到拓展,光從飄帶的縫隙中灑下,隨時變遷的室內空間充滿趣味性。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原有的菜市場則通過改造成為新的演藝中心,上層的露臺為觀演者創造親近自然的機會。通過將演藝中心進行模塊化植入原有的菜市場中,創造了一側的休閒空間,利用流線組織將演藝中心與其他空間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形成自然空間與內部空間相互穿插的“片層”效果。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南部環境幽靜,尺度親切,建築的介入充分尊重既有別墅的體量與軸線的扭轉,將勝因院別墅的尺度與語彙引入一旁的創意實驗中心,形成有機的對話關係。創意實驗中心的內部進行多樣化的處理,形成模塊化的基本形式,與大尺度的展示空間進行結合,外部形成多樣的自然空間,將外部環境通過“片層”的手法引入內部空間。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們希望以樹作為出發點,通過合理的設計與適度的介入,營造積極舒適的空間,讓學術與自然相伴,與樹相伴。

老師點評:

整體來看想做一個職業的設計,但仔細看有很多的問題。主要是平面,很多都沒深化下去,有一些也不成立,門廳等空間都沒有。此外,對於校園的學術建築應該有怎樣的形式,可以再思考。現在幾個建築,不像校園建築。如果整體來看,設計像五個人做的,太多了。要搞清楚什麼是錦上添花的,而什麼對於立意是干擾的。


優秀作業14

設計組成員:趙祺、董欣兒、左玥、相龍、崔佳玉、董傑、李鈞泓、劉翹楚、張雅沛、左斯創

指導教師:朱文一、饒戎(助教 冉展)

設計者陳述:

趙祺:基於學術小鎮的整體規劃,在對瀾園食堂的改造過程中保持了其原有的比較方整的體量,與西側下沉廣場形成虛實的對比關係。保留了建築的原有結構體系,通過中庭的設置對體量做減法,解決大進深建築的採光通風問題,並通過各層中庭位置的錯動避免陽光直射,所有公共活動空間的設置均圍繞陽光中庭展開。正對地下層入口的大臺階將陽光和流動的空氣引入地下層。一層設置咖啡廳書吧等可獨立於劇場全時段對外開放的功能,使話劇中心的大體量與周圍有所滲透。考慮到東側道路較窄,故在東立面三、四層位置設置室外露臺,削減建築對道路的壓迫感。


老師評價認為,在前八週複雜秩序的基礎上加入了每個人想要表達的點,融入了更加生動的使用情景。但模型製作上的小失誤對最終效果呈現有一些影響。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董欣兒:本設計著重表現了三條軸線,我主要設計地段西側一系列南北縱向排開的“食物種植體驗區”,這組建築考慮將西邊主要道路的人流橫向引入場地,並且建築組織自身形成一條清晰的豎構邏輯,主要以二層坡道體現,該坡道串聯室內外的錯層交通節點,與屋頂階梯平臺相連(設置天光),通過高差處理從室內隱約可見穿行趨勢,在尾聲以深入水中的甬道形式延續這種趨勢。


東側與架子的叉形空地處理手法是,將其分為三段式,從人視點出發,以錯落的店面牆體營造的小尺度綠化商業街道開端,進入到一個循環溝通架子(種植區)與烹飪樓(開放式廚房)的巨型坡道,營造庭院的氛圍,是餐飲美食的核心所在,最後放開進入一個空地(美食廣場),可以隱約感受到於視線平齊的開闊水面,往南再走一點,水緩緩跌落,人沿臺階走上登臨水面。


從模型製作的結果來看,我負責的西側地段與東側兩棟建築體量相差巨大,有種不太和諧的感覺。評圖老師給的意見是這組建築還需做的更加細碎,更加打消體量感,與水面曲折的小亭子需要更加融合。以及個人也感覺開頭沒有設計好,將郵局拆除一半,層高降低一半,過於強硬了。圖面沒能很充分地將構想的一些小空間表達出來有點遺憾,比如在地下酒吧的水岸側,原先設想的“地下森林”等暗示水面的場景沒有表達出來。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左玥:我主要設計地段南側照瀾院食堂以及小別墅及水面區域的改造,這片區域的主要功能定位是功能是作為戲曲研究中心,承擔著劇院文化活動功能。


其次,該設計的主要特點是浸入式體驗,將整個場地轉化為多重意義的舞臺,人觀戲,同時也入戲。


為了增強場地空間的積極性,形成了一條藝術環路。在室內,環繞中心的劇場,在周圍形成了環路,在這條環路上,有從展覽與臨時表演功能結合的展覽空間,到休閒餐飲與臨時小表演相結合的休閒空間,將人群日常參觀和休閒功能與舞臺表演融合,使人能更為身臨其境。在室外,回應廊架的銜接,在二樓形成一個斜向的空中舞臺。同時也將舞臺延伸到別墅區域,藉助周圍綠色的環境氛圍,進行氛圍烘托。


評圖時老師對於劇院以及後面景觀帶的評價是,北側從劇院中伸出舞臺處理不錯,照應了貫穿的廊架,但是在劇院後面呼應的景觀部分,只是從水面做了延伸步道和水上庭上亭臺,從延展與暗示的力度上有些偏弱,可以再強化一些。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相龍:出於保護新林院地段原有舊建築的目的,根據前八週的規劃,地段建築主體位於地下,地上部分呼應北邊三個地段以及新林院地段原有舊建築秩序,後來將地上部分取消,新林院地段作為綠化與地段西邊勝因院綠地融為一體,地下部分以前八週規劃中的下沉廣場為主要入口,作為小鎮的收尾。


地下部分避開舊建築,位於地段西北角,北邊的軸網呼應北邊三個地段,南邊的軸網為了呼應新林院地段原有舊建築而偏轉了一個角度,兩個軸網之間佈置了下沉庭院以及開放式的報告廳等公共,輔助空間。


因為建築位於地下,沒有立面,所以後八週將精力放在室內部分。室內為清水混凝土與紅磚,木材,黑色金屬的搭配,暴露結構,為清水混凝土,紅磚與水磨石地面等作為與地段原有舊建築的呼應。因為將任務書設定為古希臘雕塑研究中心,所以在展廳設置了柱廊。建築一,二層寬闊的走廊以及開放的空間也成為臨時展覽最好的場地。


老師評價認為,方案在之前複雜的秩序與形式中融入了與之契合的充沛生動的生活場景。就新林院地段認為在建築表現上不夠大膽,“高級灰”並不能充分表達設計。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崔佳玉:我負責將郵局和超市改造為服務於校內愛好者並向社區開放的攝影藝術研究中心。方案整體上延伸了二校門軸線並形成廣場的轉折。主要設計概念基於空間的交疊,形式上方盒子的堆疊、穿插與功能上既有獨立又有滲透相互交織的要求相一致。以一條開放的環路流線作為組織盒子的基礎,以空間對光的要求為主導決定其構成與通透性。內部公共空間企圖以靈活纖細的網架結合光影變化營造線性交錯的空間氛圍,併為融合展覽提供靈活可變的裝置。延伸到街道的的通透玻璃盒子(臨時展廳)在夜晚化為照亮街道的燈箱,點亮小鎮活力。


老師評價認為,方案在之前複雜的形式與秩序系統中融入了與之契合的“生活”,營造出的生活化場景讓建築更具生動鮮活的“內容”,郵局部分改造與二校門的呼應關係處理得好;不足在於將軸線延伸到場地後卻被建築體量堵住戛然而止,應當把這部分體量設計得更加通透。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董傑:方案核心概念為歷史河流,沖刷現有地段完成更新。取河流高山流水意象,設想經過高山(服務樓),流過峽谷(草坡和廣場),面向山巒(瀾園改造),到達平原(新林院)為兩面的分割和開放尋找平衡點。我設計瀾園,新林院,西面林地。將長體量插入原瀾園,考慮地面與步道人群感受。其次用咖啡廳軟化與地面關係。新林院獨取一座與瀾園對話,其餘結合景觀形成軟入口。西側林地順應南北與地段呼應。重點設計的瀾園餐廳旨在與城市對話,在兩方面——類型的可讀性和功能的相對開放性。完整體量有明顯設計意圖,而旨在服務於城市景觀的設計使得體量雖然方正但是依然可以通過與步道,學術沙龍,室外展廳,北側草坡,東西入口,西側林地發生交流而與城市對話。功能上結合分析設置定格動畫展廳和國際交流活動室,衍生的合作工坊作為建築與不同人群互動場所。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李鈞泓:設計延續了前八週“三條軸線”的概念,以電音工作室為主題進行學術功能的改造。建築形體為南北兩個長方形體量通過環廊聯通。北側體量以原服務樓為基礎,調整層高,所有層有共同的主題:學術研究,但每層有各自的分主題,並在廊道中加入休閒研討功能,活化學術氛圍。南側主體建築有向下半層的錯層,目的是增強建築前後的層次感、增加與廣場的互動。南北對應層通過錯落的廊道連接,藉助錯層形成螺旋形流線。中央形成作為電音舞臺的核心空間,根據使用人群可結合廊道佈置進行功能的微調,如學生——排練,居民——展覽。


老師認為設計與前八週規劃的廊架之間的聯繫表現得不足,在廊道的佈置上還需斟酌。對於整個場地規劃來說,若要強化東西兩側鬆緊度的差異,可以壓縮廣場,進一步增大體量。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劉翹楚:從目標人群活動時空轉化特性以及場地歷史規劃出發,誕生了整體規劃方案“交疊”的概念。在該文學研究中心區域的設計中,功能上整個建築空間從下至上由公共變為私密,層層疊加,在各層之間通過連廊、中庭、通高、高差、躍層等多種形式將包含學習、交流、研究、展示、飲食在內的多元功能有機組合起來。這種空間形式也寓意著多種思想與文化不分高低,在這裡交融,在除功能層面的垂直疊加之外,也實現了對於交疊社會性內涵的闡釋。設置在建築群三個轉角的垂直交通間配備以外側成八字形迴環鏈接的廊道,在追求空間多變、層化、疊合的同時保證了各個功能區的易達性和使用方便性。


老師評價認為,方案在之前複雜的秩序與形式中融入了與之契合的生活層面的設計,營造了充沛生動的場景氛圍;但在建築表現上可以更為大膽,採用更為激烈奪目的表達方式展現設計意圖。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張雅沛:設計的出發點在於,以搖滾樂愛好者的行為為線索,將照瀾院地段北部區域改造為演藝為主的活動中心。地段上設置了兩個主要的演出場所,而更多面向公眾開放使用的區域呈現出相互連接與觀望的狀態,為偶然經過地段的路人提供瞭解搖滾藝術的契機。


老師對此設計的評價為“難以看出搖滾樂的張狂氣質”,並且建築和步道之間的交接關係值得商榷,尤其是劇場直接切去一角的手法過於簡單粗暴。步道的形狀源於前八週對河流與人的思考,後八週下意識地用建築去適應步道,而未能讓二者發生更有趣的關係。


因為對無來由或過分瑣碎的細節感到困惑,所以最終成果表現出眼高手低的細部缺乏狀態。建築體量的龐大也多少消解了原本推敲空間對比方案的熱情和樂趣,這實際上也是控制力不足的表現。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左斯創:設計重心偏向地段北側,由新林院軸線與兩條垂直的次軸線控制,將地段分為北側群組、中西側單體、東側大廣場和南側綠化四個部分。建築均以功能箱體的方式進行組合,再從高差、吹拔等角度入手創造公共空間。個人設計的單體作為視覺藝術中心使用,是與下沉廣場接洽的二層建築,分為畫室、工坊、工作室、展廳等部分,根據不同的功能屬性、採光要求和到達可能進行內裝修、立面設計和動線規劃。


評圖時老師的意見是:單體建築內部的處置和最終圖面表達能夠達到設計深度,但整體規劃沒有做到應當有的細緻程度。外部的廣場、道路等公共空間沒有表現出來,場地缺乏邏輯支持的規劃。個人感覺比起單體設計確實沒能在整體規劃上投入足夠的時間,在之後的設計中要儘量避免這種偏差。

“我的畢設達不到人家二年級的水平!”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設計展


供稿:宋修教

攝影:宋修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