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謠言、信心:為什麼我們想要相信的事,真的發生了

故事、謠言、信心:為什麼我們想要相信的事,真的發生了

昨天,美股發生了10天內的第四次熔斷。

而在A股市場,一則“橋水基金面臨爆倉”的傳言迅速流傳,#橋水基金#登上了微博熱搜。作為世界最大的對沖基金,這種傳言很容易讓人聯想到08年雷曼兄弟破產引發的金融海嘯。

昨晚創始人瑞·達利歐發聲保證“橋水一切安好”,但很多分析者認為,這一傳聞依然影響了A股在昨天下午由漲轉跌

為什麼這樣一則小道消息,能夠如此迅速地影響股市呢?

在對過去經濟現象以及經濟危機的分析中,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希勒洞察到了一種特殊的經濟力量——敘事

故事、謠言、信心:為什麼我們想要相信的事,真的發生了

羅伯特·希勒,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當代行為金融學的主要創始人,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他發現,信心是經濟活動的晴雨表,然而,人們對市場的信心往往並不是出自自己依據數據做出的理性判斷,而是來自普遍流傳的專家看法或者大眾預期,甚至會寄託在一次領導人的演說上。

換句話說,人們怎麼解讀市場,往往可以左右經濟格局的變動,他把這種分析維度定義為“敘事經濟學”。



敘事經濟學,到底是咋回事?

如何理解敘事經濟學呢?

如果阿信說,一個不知真假的故事,改變了大眾對經濟行為的認知,最終成為了政府推行新政的重要助力,你相信嗎?

實際上,這件事就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末的美國。

經濟學家阿瑟·拉弗和白宮高官共進晚餐之際,隨手在餐巾上畫下了供給學派著名的“拉弗曲線”,《華爾街日報》的社論主筆萬尼斯基在4年之後報道了這個故事。

故事、謠言、信心:為什麼我們想要相信的事,真的發生了

這條據說是在萬尼斯基遺物中發現的、畫有拉弗曲線的餐巾,後來被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收藏

這則曾被拉弗本人否認的軼聞,在當時的美國民眾間廣為流傳。人們相信“拉弗曲線”解釋了降稅的合理性,這也成為

1980年當選總統的里根兌現競選承諾、對高收入人群推行減稅政策的重要依據。

不需要真實性,也沒有任何數據的支撐,人們就輕而易舉地因為一個故事,認同了政府的改革政策。

這就是敘事經濟學的核心:過度簡化和容易傳播的敘事變體在傳染性地傳播,而很多經濟事件本質上,就是由這種傳播所驅動的。

故事、謠言、信心:為什麼我們想要相信的事,真的發生了

各種各樣的故事,左右了人們招聘或裁員的決定、買入或賣出的決定、花費或儲蓄的決定……而這些個體的選擇,又會推動市場的變化,進而驅動商業週期。

這種敘事的邏輯既包含對未來的暢想,也根植在對過去的集體記憶中

比如,有許多科技產品和互聯網企業即使數年無法盈利,依然受到投資機構的追捧,因為資本相信了企業對於美好前景的敘事。

瑞幸咖啡靠著“教育中國咖啡市場”的敘事,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上市10個月以來,瑞幸的業務展開到了茶飲、輕食、無人零售等領域;

故事、謠言、信心:為什麼我們想要相信的事,真的發生了

2019年05月17日,瑞幸登錄納斯達克,創造了最快IPO的紀錄

現在主流的視頻網站幾乎都連年虧損,但是在短視頻井噴的大背景下,虧損並不妨礙市場繼續看好這個行業的前景……

這些“未來可期”的敘事,曾經讓包括谷歌在內的很多公司,在艱難求生或謀求發展的關鍵時刻,贏得資本的青睞。

故事、謠言、信心:為什麼我們想要相信的事,真的發生了

根據Bilibili昨天公佈的財報,B站去年四季度有4.199億元的運營虧損,但連續七個季度營收增長,依然超過預期

我們也看到在如今美股的動盪中,市場被不斷地喚起關於2008年經濟危機的回憶,當時的恐慌情緒,依然會被還原到今天的語境裡。

這驅使人們在遇到任何相似的跡象時(比如石油暴跌、美聯儲降息),都會代入經濟危機的敘事邏輯,進而做出更加保守的應對。

故事、謠言、信心:為什麼我們想要相信的事,真的發生了

昨晚美股開盤後繼續走跌,道瓊斯指數在1個月內跌回了特朗普3年前就任時的點數

無論是社會還是個人,都無法逃脫“敘事”為我們構建的這種語境

這就是敘事的魔咒。誠如席勒所言:

人人都是故事的俘虜。



逃不掉的敘事,是因為我們太輕信嗎?

為什麼敘事能夠能夠如此深刻地影響我們?或者說,為什麼我們會如此輕易地被一個個不知真假的故事所影響?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這是人類的思維方式決定的。

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介紹了一個實驗。

故事、謠言、信心:為什麼我們想要相信的事,真的發生了

丹尼爾·卡尼曼,他的研究結合了心理學和經濟學,並因此在200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受試者被要求想象下面的場景並預測事件概率:

1.美國某處發生大洪水,1000多人死亡。

2.加利福尼亞發生地震,導致大洪水,1000多人死亡。

大多數受試者認為,第一個情景的發生概率低於第二個情景。但理性想一想,美國比加州面積更大,那麼顯然美國發生洪水並至人死亡的概率要比加州的概率更高。

為什麼這種簡單的道理,受試者會想不到呢?答案就在於“地震導致大洪水”這一非常具體的因果敘事

針對這種現象,塔勒布在《黑天鵝》提出了“敘事謬誤”的概念:

“我們只注意到容易進入我們思維的精確而生動的具體事件。”

故事、謠言、信心:為什麼我們想要相信的事,真的發生了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塔勒布認為,我們的思維天然地喜歡故事,喜歡總結,喜歡簡化——“我們無法在不編造理由或者強加一種邏輯關係的情況下觀察一系列事實。”

這是由我們的生物本能所決定的:人腦沒有像電腦那樣擁有龐大的儲存空間,也無法做到快速提取信息,因此我們大腦在提取信息時候需要“索引”,而故事,以及故事中的因果關係和生動的細節,就是最好的“索引”。

所以我們才會偏愛敘事——我們需要把複雜的事物簡化,好讓它們“擠進”我們的頭腦

故事、謠言、信心:為什麼我們想要相信的事,真的發生了

讓我們再回想一下上文拉弗曲線的故事:這是一個一次晚餐影響了整個國家的故事,這個故事裡包含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兩名政治家和一個記者,它甚至還有一個非常具體的視覺符號——餐巾。

正是這些細節重新定義了“拉弗曲線”, 所以它才會在美國民眾的記憶中得到重複和強化。

除了思維方式,深層次的敘事,也會在心理上觸及人們最原始的情感本能

尤其是當經濟敘事與個人利益、身份認同,以及愛國主義等等重要的情感因素掛鉤時,就會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布什在2003年總統大選活動期間,就將自己的政策與“美國夢”綁定了起來。

故事、謠言、信心:為什麼我們想要相信的事,真的發生了

當選總統後,布什簽署《美國夢首付援助法案》 | 圖:布什個人網站The White House

他宣稱,在美國擁有自己的房子,就意味著你正在實現美國夢。於是,“美國夢”的敘事成為了激勵人們購買房子的動力,進一步刺激了房地產市場的繁榮。(這也為後來的經濟危機埋下了伏筆。)

可以說,敘事的流行,就是故事對人們的思維本能以及同理心的迎合。或者說,敘事是建立同理心的橋樑。



敘事經濟學,都能幹點啥?

理解了敘事中的同理心,也許就能在更大格局上獲得與未來對話的可能

阿信已經講過,對於企業來說,如何向消費者推銷商品、如何向投資者解釋盈利模式,都是十分重要的敘事。

在更大的國家和經濟層面,敘事固然是現實的反映,但也會對形勢的發展產生影響,或推波助瀾,或能力挽狂瀾

羅斯福在大蕭條時期的“爐邊談話”,使美國人重拾了對於銀行業的信心;

故事、謠言、信心:為什麼我們想要相信的事,真的發生了

有中國研究者分析了2007-2017年中財經新聞報道所展示的的公眾預期與經濟波動之間的關係,發現結果可以高度擬合;

故事、謠言、信心:為什麼我們想要相信的事,真的發生了

圖:知乎@楊光

美聯儲在前不久大幅降息,雖然是想提高市場的流動性,但這種“一梭子把子彈打光了”的生猛操作,也加劇了市場的恐慌。

故事、謠言、信心:為什麼我們想要相信的事,真的發生了

其實,“敘事”的影響在社會科學中已經不是新鮮的話題。

傳播學中的“擬態環境”和“議程設置”理論,說的是大眾媒介塑造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發現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展示了在教育中“說你行,你就行”的神奇力量。

故事、謠言、信心:為什麼我們想要相信的事,真的發生了

(儘管1月份就出現了首例新冠肺炎感染患者,但鋪天蓋地的大選報道,將全美的注意力完全牽引了,這就是大眾媒體所選擇的“敘事”。)

但是,將敘事引入經濟學的討論範疇,用敘事來理解時代與環境變化、洞悉經濟活動的邏輯,還是行為經濟學的新視角

畢竟,傳統經濟學所擅長的,是用一系列的抽象模型去分析短期的經濟走勢,但在長遠的預測上卻表現得有點糟糕。而經濟敘事的加入,能夠幫我們更好地預測和影響未來經濟。

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和卡斯·桑斯坦在著作《助推》中,就介紹了“助推”的力量,也就是用非強制性手段改變人們的選擇,幫助政府在公共事業和經濟決策中能夠更好地引導調動民眾

故事、謠言、信心:為什麼我們想要相信的事,真的發生了

理查德·塞勒,芝加哥大學教授,因為行為經濟學方面的貢獻,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比如,為了鼓勵減少家庭用電,有政府推出了一種新型電費賬單,詳細地列出了每家的用電量。當人們發現自家用電量遠超鄰居時,就會受到影響。

敘事經濟學能夠起到的,也是同樣的作用。

在疫情中我們看到,為了勸導家人少出門、戴口罩,在“相親相愛一家人”的群裡,土味標語和中老年表情包取代了冷靜理性的科普文章,成為了說服爸媽乖乖待在家最成功的敘事方式。

故事、謠言、信心:為什麼我們想要相信的事,真的發生了

這種抗疫表情包,你在家族群裡一定見過



敘事解釋或說明了一個社會、一個時期的重要公共信念。這種信念一旦形成,將潛移默化或者直接影響每個人的行為。

在某種程度上,敘事本身就是未來的錨點

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闡釋了同樣的觀點:

虛構故事賦予了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我們想象出了國家、宗教、消費主義和浪漫主義……人類的種種行為,都是以虛構的故事作為基礎,只要改變所講的故事,就能改變人類行動的方式。

每天,不同的事實都會發生,我們應該選擇哪些事實去表達?我們應該如何解釋事實與事實的關係?

我們如何看待現在,也許就會影響我們如何書寫未來。


[1].《敘事經濟學》,羅伯特·希勒,中信出版集團

[2]. 《黑天鵝:如何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中信出版集團

[3]. 《助推:如何做出有關健康、財富與幸福的最佳決策》,理查德·塞勒、卡斯·桑斯坦,中信出版集團

[4]. 《敘事會引發經濟危機嗎?—當經濟學“邂逅”心理學》,知乎@楊光

[5]. 《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新作解讀:經濟敘事怎樣影響著我們的世界?》,@林歪門


故事如何像病毒般擴散,並推動重大的經濟事件?中信出版社推出的又一諾獎得主力作,即將重磅上市:

故事、謠言、信心:為什麼我們想要相信的事,真的發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