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調查
誰說農村土雞沒以前好吃了,不好吃那是因為它們都不是正宗的土雞。不是正宗土雞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品質問題,現在大部分人農村農民養的雞大都是從農貿市場雞販子手裡買來的小雞,是人工孵化後的雜交品種,飼料雞的品種哪怕是吃糧食長大味道也肯定是比不上以前的了。二就是環境導致,很多人為了容易打掃,院子裡都鋪上了水泥地,養在院子裡的土雞雖然還是叫土雞,但是活動範圍被限制,吃的也只有糧食,味道自然跟那些肉雞差不多了。
什麼是正宗土雞?正宗的土雞是用家裡老母雞下的蛋再孵化出來,再帶著出去覓食長大的,這樣的農村土雞誰還會覺得不好吃呢!農村自家母雞下的蛋也不是每個都能孵化出小雞的,一般一隻母雞可以孵化二十幾個蛋,而孵化出來後也不一定能安全長大,因為農村沒有孵化場那些專業設備,養殖條件也不夠安全,比如黃鼠狼、老鼠等,小雞們沒有反抗能力又跑不掉。
在我的記憶裡,從小就看到我媽種菜養雞、鴨,家裡的雞都是自家老母雞下的蛋孵化出來的。去年冬天,我媽精挑細選了二十多個雞蛋給母雞孵化,孵出了十幾只小雞,由於天氣太冷她就把小雞用紙盒子裝起來放在我的電腦桌下(因為下面有烤爐)。我玩電腦太投入了,腳下的小雞叫個不停也沒去理會,等我媽回來的時候就剩一隻還在微弱的叫著,其他的全被悶死了,氣得我媽沒收了我的烤爐。沒收了烤爐還不算完,時不時就損我一頓,說我還沒她的雞寶貝們懂事,除了吃啥也不會,腳下的小雞一直在慘叫也不知道掀開蓋子看一看,要我何用!嗯,那些雞寶貝才是她的“親”兒子,我可能是贈品。
後面又孵化了十幾只,我媽每天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院子大門把她的雞寶貝們放去竹林,田裡沒有種水稻的時候就放入稻田,讓它們自己覓食,晚上回來的時候再撒上一把玉米或者一盆紅薯藤拌糠。這樣長大的農村土雞才是真正的“土”,再“刁”的嘴也不會覺得沒以前好吃的吧。
文 | 漫話農桑答題助理:南瓜籽
4.2
遇鑑好物
都是情懷在作怪
土雞蛋為啥能成“高端”貨
從農村走出來的我說實在的對土雞蛋沒有什麼特別感受,因為從小就是吃這種雞蛋直到大學。沒有覺得土雞蛋和養殖場的雞蛋有啥本質的不同。但是,現在超市的一份土雞蛋(還不知是不是真的土雞蛋)比養殖場的雞蛋價格高的不是一點半點。這種高價格的推動力是土雞蛋的總產量少、情懷和商業運作。物以稀為貴無可厚非,情懷也能理解,而藉機商業運作就有點不地道了。但這也是土雞蛋變成“高端”貨的三個支點。
物是人非,變的是你的口味不是土雞蛋
人吃東西的感覺會因客觀環境的不同而發生改變,心情愉悅是吃嘛嘛香,心情不好時山珍海味都味同爵蠟,飢餓時吃啥都是大餐,吃撐了時,上龍肉都沒食慾。土雞蛋依然是那樣的土雞蛋,只不過你在新的生活環境衣食充足,你在吃土雞蛋時並不是像曾經一樣那麼缺乏而渴望,僅僅是想回味一下而已。但是這種味道是尋找不回的。我很懷戀家裡那種醃菜燉家魚,但是在城市,家魚是缺乏市場的,更多的是肉質細膩刺少的魚。所以,就算回家再吃家魚也吃不出曾經的津津有味。
所以,接受現實吧,曾經是回不去的。
柳小慶
筆者以為,主要是因為現在很難買到真正的土雞,所以導致口感吃起來差別明顯。
作為從小在農村長大且家中有過土地飼養經歷,而如今從事三農媒體工作的人來說,回答這個問題再合適不過了,下面我就從養殖方式,飼養成本和市場營銷等多方面來為大家簡單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大家要明白,現在的所謂土雞可能從雞苗開始就和土雞這個種類相差甚遠了。
現在的所謂土雞還是在大規模養殖場中孵化的雞仔,孵化全程和人工無關,全部由自動化和機械化來完成,這顯然缺少了土雞最原始的倔強血統,註定了現在的土雞其實就是披著土雞外套的普通雞子罷了。
在筆者的印象中,土雞仔從一枚雞蛋要想孵化成成功可是要經過層層工序和人工把關的,而且要完全藉助有責任心且有經驗的老母雞來長期孵化,在孵化期間家人還要不定期檢查,保證每一枚最終孵化出雞仔的蛋都是完美的。僅從這一點,如今的孵化工藝是先進了,但也缺少了溫度。
其次,真正的土雞養殖週期是很長的,而且飼肉轉化率特別低,說直白點就是不好喂肥喂大的,經常出現一隻老母雞養了很多年才寥寥三四斤肉,和那些兩個月出欄然後再用所謂的散養來獲得的土雞來比較的話,投入成本高了太多太多,筆者小時候幫家人餵過雞,親身體會到土雞長得很慢很慢,這樣長週期高成本最後養成的土雞,賣低價錢不甘心,賣高價錢沒人要。
最後,真正的土雞現在一般人家不願意去賣,都想留著這最好的滋補佳品給最親愛的家人來享用,給多少錢也不賣。現在大家都不缺錢,也知道食品安全問題現在有多麼嚴重,所以對於綠色食品有著明顯的偏愛,而真正的土雞更是頗受大家歡迎,家裡不差那幾個錢,不如等親朋好友團聚的時刻讓至親之人享用。
所以說,並不是因為土雞不好吃了,而是大家很難有機會吃到真正的土雞,即便是農村,現在我很少有人會從孵化開始遵循傳統,一步步來,用幾年時間來飼養一批土雞。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有些東西肯定會最終丟失,有些味道估計也會被逐漸忘卻。
鍾情三農
關於這個問題。我個人有不同的觀點,我很想知道農村的土雞沒有以前好吃這個是真的嗎?
如果是真的農村的土雞,你說沒有之前的好吃,說明2個問題,
問題1,是說明你現在的生活水平比之前的生活好了很多,天天吃的好吃的太多了,心態變了。畢竟農村的土雞還是好吃的,因為我 現在在廣東這邊,每年都會叫我朋友幫忙養些雞,應該50只左右,因為他是本地的,有場地,我只是負責雞苗和雞吃的糧食,肯定你會說何必自己養可以直接在市場上買呀。我可以告訴你。市場的雞99%都是飼料雞,你相信嗎?自己養的雞說實在的,肯定比市場的雞好吃多了,因為土雞的生長週期比較長,吃的是糧食和蔬菜葉。
問題2,說明你不會做關於雞的菜,我個人建議如果是嫩的雞最好用來燜燒,如果用來煲湯味道稍微差一些,如果煲湯就用老雞,老雞其實煲湯很不錯,老雞的辨認也很簡單,你可以看雞的爪。老雞的雞爪比嫩雞的雞爪在四個爪子上面還有一個小突起的,就是老母雞。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如果有回答的不對你的意,麻煩不要建議哦,因為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哈。
特美詩
農村的土雞沒有以前好吃了,我認為是三種情況造成的。
一、現在的農村環境發生了改變,記得我在農村家裡養雞,雞出去以後就是山坡,山上有柏樹,樹下落的柏籽很多,雞會找著吃,還有螞蚱蟈蟈蚯蚓等,這些食物雞吃了,雞肉的品質當然好。但現在螞蚱蟈蟈蚯蚓都很少了,甚至幾乎沒有。雞肉能好吃嗎?
二、土雞是假的。雖然是土雞的苗,但是在飼養上和肉食雞相同,只是雞種不一樣,所以即是是土雞,味道也不好。
三、生活水平。隨著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雞鴨魚肉已經不是稀罕食品了,味蕾對肉麻木了,即是真的土雞,吃起來也沒有過去的雞好吃了。在過去一年不一定能吃上一次雞肉,能不好吃嗎?現在經常吃,就不好吃了。
我說的對不對?請在評論區裡,發表一下你的看法好嗎?
山草陽光茗玫
老家以前也自己養雞,大半年才能上餐桌,肉質偏瘦,除了晚上要弄回雞窩裡睡覺外,幾乎就是滿大街隨便走的。雞苗不是自己家孵出來的,雖然也有過幾次,但雞蛋一般入不敷出,也就不會拿去孵小雞了。雞苗是有人按時節運來賣的,最初是自行車,後來是摩托車,一車就帶幾個筐,一百來只小雞的樣子。挑雞苗也是學問,侶意沒有得到經驗傳授,只知道雞苗好的難生病,長得也快。
自家餵養的雞吃米糠、剩飯等,長得很慢。下蛋的母雞比較長壽外,其它一般就不到一年的壽命,逢年過節是肯定要上餐桌的。有過十多隻一起宰的,除了自己吃,還要送給在外地的親戚,他們一般也很喜歡吃自家養的雞,雖然侶意也不知道這樣算不算是土雞。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慢慢飼養的方法出現了變化,侶意認為這是影響“土雞”味道的原因。
①開始使用飼料。老家所在的村莊,人口一直在減少,養雞的人少了,但每年養雞量在增加,很多人開始使用飼料,個別家庭會給雞打疫苗、吃藥等,不然哪有那麼多東西吃,也很容易生病。家人雖然不賣雞,但有時也會用豬飼料餵雞,這樣比較長個。用豬飼料是因為使用方便,別人家有沒有用雞飼料就不知道了。
②雞的活動範圍變小。小的時候,雞可以隨便走來走去,人雞和諧,但現在比較麻煩了,一不小心就會被偷,侶意的老家就存在這個問題。有的時候,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雞就在院子內活動了,有些直接使用雞籠,根本不會放出來的。
③以次充好。侶意曾經聽說過,個別賣雞的會從養雞場中直接買飼料雞,飼養十天半個月再當做土雞賣。還有些是直接賣飼料雞,但說是土雞。飼料雞偏肥,有比較多脂肪,但只要改用米飯、木糠、番薯葉等飼養一段時間,很快就瘦下去了。至於味道,非常的差,侶意雞曾經買過飼料雞回來吃,但因為太肥了,最後兩隻就養了半個月,結果瘦了很多,肉質也不好。外地人來村裡買雞,價格貴不說,買到飼料雞的可能性很大,就不用考慮肉質了。
除此之外,還有以下情況:雞苗有些直接從養雞場拿的、自家要吃的雞也會用飼料了、老家的環境汙染加重、飼養時間普遍偏短等問題都存在。這幾年,慢慢養雞似乎是件很奇怪的事。大環境變了,人變了,雞的味道也變了。
侶意
如這個提問,現在吃的所謂的土雞,總覺得沒有以前好吃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雞的品種不同。以前農村的雞種原始的本土雞種,都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農民自己用雞孵化的雞苗。現在的雞很多是購買的雞苗,其中就有些是和肉雞雜交過的,或者直接是肉雞雞苗,只不過農民買過來後,不是用規模化養殖,不喂飼料,雖然喂的是糧食,但雞種本身改變了,所以肉質就改變了,感覺沒有以前好吃。
飼養方式不同。以前農村養雞,每戶養的量很少,都是散養,雞可以自由自在的在野外覓食,吃點昆蟲、野草類的,晚上農民才把雞喚回家輔助喂點糧食,然後關雞舍。現在都是大量飼養,然後圈在一個範圍內,主要餵食大量的糧食,這樣導致雞的活動範圍受限,吃的食物單一,所以肉質就下降了。
雞的生長週期達不到。 以前農村養雞,主要目的是賣雞下的蛋,來買油鹽等日用品,是捨不得吃的,偶爾吃一次那也吃的不是老公雞就老母雞,基本上都已經長了幾年了。現在的土雞,都是儘可能縮短雞的生長週期,提前投放市場這樣養殖戶可以及時回籠資金,因此現在絕大多數出欄端上餐桌的都是當年的雛雞,肉質達不到就不足為怪了。
人的口味變了。這個不多說,以前甚至一年都吃不到一次雞,現在在基本上只要想吃天天都可以吃,這樣吃好吃才怪。就如同馮小剛導演的《甲方乙方》裡的尤老闆,餓他個三天試試。
武當山一山貨
說起這個,我想起好幾年前去河北一家養雞場採訪的事。
那是一個規模化程度較高的養雞場,主要生產“農家土雞”和“笨雞蛋”。經過消毒措施後,我得以進入雞舍採訪,看到一排排巨長的雞籠“陣列”。每個雞籠單元比普通包裝箱大不了多少,裡面養著三四隻蘆花雞。空間狹小,雞們轉個身都難。
我問雞場老闆:這麼養,怎麼能說是“土雞”呢?答:我養的雞的品種是土雞啊……
這種養殖方式與一般意義上的規模化養雞模式並無二致。一樣的配方飼料、一樣的養殖環境。雞的品種確實和那種快大型白羽肉雞不同、因此在出欄時間上也略長,而其它方面,呃,也就那樣了。
快大型白羽肉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速生雞”,這種雞本身並沒有什麼食品安全問題、不是“激素雞”,大可放心吃。但這種雞的最大問題就是——不好吃。
雞肉好不好吃,個人經驗是要有點韌勁兒、帶點咬頭的口感。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肌間脂肪最好。起碼皮下脂肪要多點。脂肪嘛,天生就是帶給人們感官愉悅的傢伙。而這兩個因素,跟養殖方式有直接關係。
為什麼“走地雞”好吃?除了人們的心理因素外,這種雞的飼料來源多樣導致生長週期長,風味物質累積較多,肌肉有彈性。無論清燉還是紅燒都有上好口感。這和那種被淘汰下來的蛋雞的口感也不一樣。在超市裡買到的一些所謂土雞、柴雞確實有可能是後者,吃起來有嚼勁但香味不足。
寫到這裡頗為感慨:在優質優價機制沒有成為雞肉市場的主導機制的情況下,要想吃到令人懷舊的好雞肉,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一般來說,只是把雞肉當成一種比較便宜、易於加工的蛋白質來源食材。講究好吃這件事,真是可遇不可求了。
所有食用畜禽肉好吃與否取決於合理的生長期,人們懷念老早的肉味,味鮮,口感好,不老不爛有彈性。而現在很難吃到,大家以為是工業化大規模飼養的的結果,但到農村農民家裡買的也是差不多,其原因就是生長期的縮短。而縮短生長期的必要條件是改良品種,以前農村自養的禽獸品種是原生的,生長期較長,比如雞,一年只能長到一斤半左右,豬一年二百斤不到。而現在一隻雞三個多月可長到二斤,豬半年不到二百斤。
古老農民
都說農村土雞比肉雞好吃,我也是農村人,我很贊同這種說法。
農村土雞沒有以前的好吃?至於這個我答不出來,因為我覺得沒太大的差異,稍微的口感差我還是吃不出來。
但是現在的農村土雞和過去的土雞餵養方式是不一樣的,這可能是口感變化的主要原因吧。
過去農村土雞都是走地散養,不喂飼料的,喂點米飯、河裡抓點小魚蝦給他們吃,土雞自己也回去山林覓食,吃點蟲子很容易飽腹。而且正宗的土雞體重一般在2斤左右,健步如飛,健壯不肥碩,肌肉紮實肉緊,而且過去都捨不得殺雞,只有過年時候才偶爾殺來吃,每次吃的土雞可以說都是老土雞啦,這樣的土雞吃起來營養而且味道好。
現在農村餵養的雞很多不一定是土雞,而且為了速成都是餵養飼料,有些甚至圈養餵食,而且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只要等到雞長大了有可能就殺來吃,這也是過去土雞比現在好吃的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