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前,一農民挖出1雙舊鞋,專家恍然大悟,破解了一個千年謎題

1974年11月26日,浙江衢州發生了一件大事。當時,還是屬於公社大隊的農民老吳和往日一樣,在菜園裡幹活。突然,他一鋤頭下去,感覺碰到幾塊硬物。經過一番折騰,老吳先是翻出了幾塊磚,接著又順藤摸瓜,繼續往下挖。好傢伙,原來菜園子地下竟埋著一座古墓!這座古墓雖然已經遭到破壞,但老吳還是從裡面撿到了一些金銀器和盆盆罐罐之類的,其中便有一雙看上去很舊的女鞋。

46年前,一農民挖出1雙舊鞋,專家恍然大悟,破解了一個千年謎題

老吳拿到這雙鞋子和墓裡的其他東西后,就犯嘀咕了:碗我是認識,但這其它東西都是啥玩意?尤其是這些金屬的,是真金白銀的麼?於是,老吳就去當時的衢縣工商銀行,找到檢測金銀的師傅程能生辨別真假。

程師傅到底是行家裡手,看到這些金銀器的做工就意識到不一般。畢竟東西不沉,化成了也重新打不成啥新玩意來,但是做工卻很精湛。於是趕緊聯繫了文管會的負責人崔成實。

46年前,一農民挖出1雙舊鞋,專家恍然大悟,破解了一個千年謎題

崔先生一看到就驚呆了,妥妥的文物啊!於是,他一方面做老吳的工作,宣傳政策講清利弊,另一方面又抓緊組織專業人員對菜園進行仔細勘察。老吳也琢磨過來了,把出土的38件文物全部上交。之後,文管會也是依據規定給予了獎勵。據檔案顯示,先後給予老吳的獎金達一百元。

很多朋友或許覺得,一百元的獎勵實在太少了。可是,大家不要忘了,這可是發生在四十多年前!大家可以通過下面這張老照片,來感受下上世紀70年代時的農村生活:

46年前,一農民挖出1雙舊鞋,專家恍然大悟,破解了一個千年謎題

故事中的老吳,便是過著淳樸而踏實的生活。一百塊錢,對當時的老吳來說,無疑是一筆“鉅款”了。畢竟自己在幹活拋出來的,本來也沒礙多少事,要是自己處理了還犯法,而白賺的這一百塊錢也不是個小數目,還是名正言順的嘉獎。

之後,考古隊員對菜園地下的古墓進行了仔細的工作,發現這本是一座南宋的雙穴磚室墓,也就是夫妻合葬墓,墓頂和墓底都遭到破壞。出土的文物是都在老吳那了,有龍泉窯的碗、金娃娃、玉鎮紙等。但他還有兩塊石頭沒搬,這兩塊石頭正是記錄墓主人夫婦倆生平的墓誌銘。

46年前,一農民挖出1雙舊鞋,專家恍然大悟,破解了一個千年謎題

根據墓誌銘我們得知,墓主人名叫史繩祖,是南宋的一位著書立說的學者。隨葬品裡就有筆架、硯臺等文房用品。而且,這墓主史繩祖還是個研究易學的大家,隨葬品裡就有印著五行八卦的銀盃、爐形的銅鏡。

46年前,一農民挖出1雙舊鞋,專家恍然大悟,破解了一個千年謎題

我們再來說老吳發現的那雙“銀鞋”。一共兩隻,每隻鞋長14釐米,寬4.5釐米,高6.7釐米,由三塊銀片焊接而成。鞋頭往上翹,鞋面裝飾有忍冬紋、寶相花等圖案,鞋底還刻著“羅雙雙”的字樣。

46年前,一農民挖出1雙舊鞋,專家恍然大悟,破解了一個千年謎題

這“羅雙雙”是誰啊?還印在鞋底,莫非是鞋的商標不成?不應該啊,鞋上這麼大的女人名,還不認識是誰,叫哪個女人穿她也覺得彆扭。經過反覆琢磨,專家們在史繩祖的墓誌上找到了蛛絲馬跡:

“先生元妃羅氏、繼室楊氏,皆先阻……”

原來,史繩祖的原配姓羅。這座墓雖然是他和楊氏的合葬墓,但仍把象徵羅氏的鞋一同下葬。可惜的是,這雙銀鞋本來擺放在墓裡的哪個位置已經無從得知了。若是經過科學的發掘清理,這些信息應該能夠記錄下來。不過退一步說,如果不是老吳而是盜墓賊光顧了,那這雙鞋在哪都不一定了,更不要說去爭論“羅雙雙”是誰了。

46年前,一農民挖出1雙舊鞋,專家恍然大悟,破解了一個千年謎題

纏足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一項陋習,而這雙巴掌大的銀鞋也是解決了一項千年謎題——宋代婦女的三寸金蓮外面穿的正是此物。文獻中不缺對宋代婦女纏足的記錄,例如《宋史》中記載“理宗朝,宮妃……束足纖直名‘快上馬’。”宋代《雜劇人物圖》裡也有小腳女人的形象。但當時纏足的所穿的鞋到底長啥樣,我們卻一直無法詳細得知。而老吳撿到的這雙銀鞋,恰好就是實物佐證,就是這個千年謎題的答案。

46年前,一農民挖出1雙舊鞋,專家恍然大悟,破解了一個千年謎題

這雙銀鞋,準確的說,應該是冥鞋。因為這種銀器穿在腳下根本不耐磨,況且還很薄,如果是日常使用的話既磨腳、又費錢。鞋底的完好無損也證明了這一點。這雙製作考究的冥鞋寄託了史繩祖對亡妻羅氏的深深思念,或許是因為異地為官、因為戰亂等,無法與羅氏的遺骸葬在一起,才製作了這雙鞋,在醒目的位置鏨刻下她的名字。

由於46年前老吳的意外發現,使得專家藉著這雙女鞋,破解了宋代女子纏足的謎團,使我們得以瞭解到一千多年前的女性日常生活史。如今,這雙銀鞋已經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展在衢州市博物館,向每一位遊客展示著千年前我國封建婦女被摧殘的陋習,同時也訴說著一個唯美的愛情故事。


毛慧:《衢州博物館藏“羅雙雙”銀鞋考》,《文物鑑定與鑑賞》2013 年第 06 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