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蟲害生物防控技術,可以取得良好的病蟲害治理成效

水稻作為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保證水稻產量不僅關係到農戶的經濟收益,而且也影響到國家的糧食安全。近年來,由於氣候變化異常和濫用農藥等因素的影響,水稻病蟲害的發病率有所上升,且由於病蟲害耐藥性增強,傳統化學藥劑防治效果降低,嚴重影響了水稻的產量。

生物防控是通過放養病蟲害天敵、選用抗性作物品種和改善耕作環境等方式,達到預防和控制病蟲害的目的,由於防控效果好、不產生汙染,符合當前“綠色農業”的發展理念,具有較強的推廣應用價值。

水稻病蟲害生物防控技術,可以取得良好的病蟲害治理成效

1 地理、氣候環境對水稻病蟲害防治的影響

水稻病蟲害防治是一項綜合性和艱鉅性的工作,我國水稻種植區域分佈廣泛,且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存在很大差異,這就決定了不同稻區所採用的病蟲害防治對策也要因地制宜。例如,紋枯病作為水稻種植中常見的病害之一,我國南方稻區通常在苗期發病,而北方地區由於氣溫、溼度都略低於南方,因此紋枯病多發於水稻抽穗期。針對這一現象,農民在開展水稻紋枯病防治時,需要結合本地的氣候環境和以往發病規律,提前做好紋枯病的預防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病害的影響。此外,氣候環境也會對害蟲的繁殖、滋生產生直接影響,只有掌握害蟲發生規律,才能在集中爆發前採取控制對策。因此,在進行水稻病蟲害防治時,必須考慮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的影響。

水稻病蟲害生物防控技術,可以取得良好的病蟲害治理成效

2 新世紀水稻病蟲害重發原因及時間

2.1 稻縱卷葉螟

自2005年後,國內稻區稻縱卷葉螟呈現出發蛾期長、繁殖能力強、產卵量高等特點,其中2005年、2008年稻縱卷葉螟的為害最為嚴重。總結其原因,一方面與該年份氣候異常、秋季持續高溫有直接關係,為稻縱卷葉螟的繁殖提供了適宜的環境,我國南方部分稻區的稻縱卷葉螟可繁殖到第5代,由於害蟲數量增多,從而對水稻造成了更大的損失。另一方面,當地農戶沒有及時更換防治藥物,還是使用常規的毒死蜱、殺蟲單等農藥,由於部分稻縱卷葉螟已經具備較強的耐藥性,也導致防治效果不理想。

水稻病蟲害生物防控技術,可以取得良好的病蟲害治理成效

2.2 灰飛蝨

2010年是近年來灰飛蝨蟲量最高、波及範圍最廣,同時也是水稻損失較為嚴重的年份之一。導致灰飛蝨在該年份高發的原因主要有3個方面:

(1)2009年水稻種植後期的防治效果不理想,導致稻田中殘留較多的灰飛蝨蟲卵,加上該年為“暖冬”,導致次年灰飛蝨蟲量較高;

(2)2010年開春氣溫回升較快,且整個春季氣候比較乾燥,降水量為5年來最低,這也為灰飛蝨的爆發創造了一定的環境;

(3)部分稻區採用稻套麥田的耕作方式,導致水稻收割後大量的灰飛蝨蟲卵在麥田中順利越冬,翌年大規模爆發。

水稻病蟲害生物防控技術,可以取得良好的病蟲害治理成效

2.3 稻瘟病

稻瘟病作為水稻種植中的常見病,近年來各地區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其中2014年是近20多年來最為嚴重的一次,像江蘇、安徽等發病較為嚴重的省份,因稻瘟病造成的減產量高達300萬t。分析這次稻瘟病的原因,一方面與部分省份所用水稻品種有關,例如沒有選擇抗性較強的雜交品種,對稻瘟病的抵抗能力較差;另一方面是氣候條件為稻瘟病傳播提供了條件,2014年6—9月份華南地區普遍發生持續性陰雨天氣,由於光照少、稻田積水嚴重,為稻瘟病的發病創造了機會。此外,由於天氣狀況較差,即便是噴灑農藥,大部分農藥也會隨雨水流失掉,因此防治效果不理想。

水稻病蟲害生物防控技術,可以取得良好的病蟲害治理成效

3 水稻主要病蟲害生物防控措施

3.1 稻縱卷葉螟

通過分析稻縱卷葉螟的生活習性和發生規律,可以採取以下幾種生物防控措施。

(1)在稻田內放養稻縱卷葉螟的天敵,如絨繭蜂、赤眼蜂等。其中絨繭蜂主要以低齡稻縱卷葉螟幼蟲為食,赤眼蜂主要以稻縱卷葉螟的成蟲為食。農民在掌握本地稻縱卷葉螟發生規律後,可以在發生初期放養一定量的絨繭蜂,起到控制蟲害擴散的生物防治效果;如果蟲害較為嚴重,則放養赤眼蜂,降低水稻種植損失。

(2)以菌治蟲。利用稻縱卷葉螟不耐菌的特性,可以採用兌水噴霧的方式,將殺冥桿菌、青蟲菌等細菌農藥,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到清水中,進行稻田噴霧,也可以起到顯著的防治效果。

水稻病蟲害生物防控技術,可以取得良好的病蟲害治理成效

3.2 灰飛蝨

灰飛蝨的天敵較多,因此優先考慮使用放養天敵的方法進行防控。針對灰飛蝨不同生長期,放養天敵的種類也需要進行管理,例如針對灰飛蝨若蟲的防治,可以在稻田放養瓢蟲、蜘蛛等,可以有效減少若蟲數量;在灰飛蝨成蟲或產卵階段,可以放養寄生蜂,能夠降低灰飛蝨蟲卵的存活率,起到防治效果。除了放養天敵外,還可以在水稻種植前優選品種,並且在種植過程中注意加強田間管理,消除灰飛蝨生長和繁殖條件。

水稻病蟲害生物防控技術,可以取得良好的病蟲害治理成效

3.3 稻瘟病

針對稻瘟病,常用的生物防控措施有兩種。

(1)進行大田處理,例如做好稻田周邊的灌溉、排水基礎設施建設,保證水稻整個生長期水分適宜;同時還要補足基肥,使用熟化的農家肥,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前提下,也能消除稻瘟病的發生條件;後期可以根據水稻長勢情況,適當施加一些氮肥,可以提高水稻抗病能力。

(2)進行種子預處理,可以用稻瘟康800倍稀釋液製成溫湯,浸泡水稻種子,可以提高種子抗稻瘟病能力。

水稻病蟲害生物防控技術,可以取得良好的病蟲害治理成效

4 防控建議

4.1 加強理論研究

理論研究可以為開展生物防控工作提供參考和支持,尤其是近年來受氣候異常等因素的影響,傳統的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不理想,而生物防治由於見效慢,因此更加需要通過成熟的理論研究,對生物防控技術的具體操作、預期結果進行預測,以確保生物防控能夠真正取得實效。另外,通過開展理論研究,還能夠集中近年來各地區在生物防控上取得的成功經驗,這對於確保水稻產量質量也有很好的效果。

水稻病蟲害生物防控技術,可以取得良好的病蟲害治理成效

4.2 重視應用研究

目前,田間應用研究在我國相當薄弱,自21世紀以來國內多地水稻病蟲害的重發均與田間應用研究薄弱有關,例如2004年不知道吡蟲啉對灰飛蝨的田間應用效果,2014年不知道對穗頸瘟病高效藥劑品種有哪些,田間試驗數據嚴重匱乏,對於有些農藥品種,田間試驗是正確評價的唯一途徑,如三環唑對穗頸稻瘟病的效果。病蟲害暴發都直接或間接與推廣應用的農藥品種有很大關係,其藥劑的應用技術很關鍵,灰飛蝨、褐飛蝨、稻​縱卷葉螟的暴發危害與稻瘟病的暴發成災都無一例外。加強田間應用研究十分迫切,包括目標病蟲對不同農藥品種的抗性、不同水稻品種對病原菌的免疫力等都值得持續研究。

水稻病蟲害生物防控技術,可以取得良好的病蟲害治理成效

4.3 開展農藥增效減量試驗

在增加助劑的基礎上每667㎡減少農藥用量20%的水稻病蟲防治效果與全額用量的沒有明顯差異。而每667㎡減少農藥用量30%的防治效果與全額用量的差異明顯。在保證防效的前提下,每667㎡每次能夠節約20%的藥本,每年節約農民農藥投入50元左右。開展水稻病蟲害農藥減量有效減少了農藥使用量,促進了農業生態環境和糧食優質、安全、高效的可持續發展

水稻病蟲害生物防控技術,可以取得良好的病蟲害治理成效

5 結語

水稻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近年來由於病蟲害多發,嚴重影響了水稻產量與質量,損害了農戶的經濟利益。傳統的化學防治不僅效果不明顯,而且容易增強病蟲的耐藥性,甚至會產生環境汙染。生物防控符合當前的綠色農業理念,通過採用科學的、有針對性的防控措施,可以取得良好的病蟲害治理成效,具有極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