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我以低碳祭父親

「清明祭」我以低碳祭父親

清明節前夕,原計劃攜妻兒回湖北老家祭祖,因疫情未過湖北還是一個節點,我沒有成行。當千家萬戶都在出行掃墓祭祀,緬懷先人的時候,我在常德一邊工作一邊抗擊疫情,用這樣的方式遙祭父親。

父親去世已16個年頭了。那年冬天,哥哥從北京,我從湖南匆匆趕回老家時,老人家已躺在老家的堂屋裡,我和哥哥握著爸爸冰冷的手,一夜也沒有將他暖過來。為父親的下葬問題,哥哥與我跟老家村子裡的長輩們有過激烈爭執。他們執意說,父親唯一的兩個兒子都送到了部隊,哥哥在部隊是正師級幹部,應該讓他土葬,看誰敢來上門做工作。但最後,我跟哥哥極力堅持,把父親火化。

「清明祭」我以低碳祭父亲

幾年來,從部隊到地方,每年清明節,我都沒有親自到父親的墳前祭拜。一方面是因為工作忙,但更多的,是我以為,只要在心裡存乎祭祀之心,並不一定非要輾轉幾百公里親到墳上一燒。偶爾春節回家,鄉親們時常向我傳達一些信息。一些錢包鼓起來的人,借清明祭祖之際大操大辦,以盡“孝道”。有的成捆地燒紙錢,成箱地放鞭炮;有的請風水先生選“風水寶地”,大興土木,甚至不惜毀莊稼、佔良田,為先人建造豪華陰宅;還有的請端公、道士,打齋醮,做道場,祈求祖宗為子孫賜福。把清明這個天晴地明的好時節鬧得烏煙瘴氣,不僅汙染了空氣,也汙染著社會風氣。對此,我總是一笑了之。

愚以為,不燒紙錢不放鞭炮,一束鮮花獻墓前。或於先人墓前默坐以寄哀思,或向子孫講述祖上美德以勵後人,既文明莊重,又典雅節約。 借掃墓之際,在祖宗墳旁栽棵樹。一人栽下一棵樹,眾人留下一片林。祖德心中記,綠樹蔭子孫,給清明節留下一道亮麗的風景。 身在百里千里之外的人們大可不必風雨兼程地趕回故鄉上墳祭祖,可於清明那天攜帶家人到郊外或就在家中擺一束鮮花,斟一杯美酒,望家鄉遙而祭之,既可免長途奔波之勞,也不失對祖宗的懷念與祭奠。《論語》名言:“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中華民族是一個懂得感恩的民族,沿襲上千年的清明節,既寄託著每個家庭對先人的緬懷,同時作為民俗傳統和集體儀式,它又承載著定期維護並擦亮歷史記憶的文化功能。 隨著低碳時代到來,讓清明節低碳化,是一種必然且必須的正確選擇。“低碳清明”與文化傳統概念中的清明並不矛盾。民俗最能表現一個民族的文化個性,但民俗也不是古已有之、一成不變的。清明節相傳始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至唐代方固化為民間習俗,在此後漫長的發展演變中,逐漸加入了掃墓、踏青、郊遊、戴柳、蹴鞠、盪鞦韆等風俗乃至體育文化娛樂元素。如果把源遠流長的民俗比作一棵萬古長青之樹,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因時而變、在因循傳承中屢有創新,就是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活水源泉。

「清明祭」我以低碳祭父亲

今天我們接過清明這面民俗旗幟,賦予清明以低碳意義,打造“低碳清明”,既是為民俗傳統催發新枝新芽,也是對老祖宗傳下的青山綠水壯美河山負責。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