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孫權若不殺死關羽,而是將關羽送回給劉備,那麼,三國曆史將會如何改寫?

打黑除惡67181962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這就是神人諸葛亮的《隆中對》,裡面講到的最根本的兩個條件,就是荊、益兩州同時發力,缺一不可。

荊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要地,對於蜀漢來說太重要了,它的重要性也見於《隆中對》: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所以說,就算孫權把關羽放了回來,到最後劉備還是要打荊州的。

劉備政權居於建業上游,給東吳安危帶去了直接威脅,這就是孫權派遣呂蒙“白衣渡江”,偷襲關羽的真正原國。

從本質上講,佔領了南郡,東吳才算是真正鞏固了國防的安全。

而這個打算,孫權早就有了,見於魯肅的“榻上對”: “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呂蒙渡江之後,東吳就佔領了荊州六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江夏)。

這麼說來,孫權也是一代梟雄,他沒有什麼好怕的,不可能存在害怕殺關羽的說法。

並且個人還有個愚見,如果孫權放了關羽,就代表了他自己否定這一次“渡江”的正義性。

古代打仗講究“名正言順”、“出師有名”,孫權這一次渡江作戰,打的就是“劉備借荊州不還”的口號。

不過,孫權雖然不存在“害怕殺關羽”的問題,但並不代表著他不害怕關羽。

正是因他的害怕,所以他才會毅然決然地接受了關羽被殺害的事實。

他後面把關羽的頭顱送給曹操,那只是“禍水東引”的一個手小段罷了,沒有什麼好說的。


(捕抓關羽)

因為關羽這個人是個水軍天才。在《三國志》中,關羽在跟劉備東奔西跑的過程中,從未接觸過水軍。

但是,關羽一帶水軍就無師自通,並且還有如神助,這就是孫權害怕的地方。

歷代在東南建立政權的國家,最害怕的就是敵人從長江上游水陸並進,那可真是摧枯拉朽,無法阻擋,結果往往都是亡國。

所以,陸遜在夷陵之戰發動反攻的時候,也表示他也害怕這種敵人水陸並進夾擊的方式。


陸遜給孫權上書,請求反攻:“交戰之初,所顧慮的是蜀軍水陸並進、夾江直下。眼下蜀軍舍舟就陸,處處結營,從其部署來看,不會有什麼變化。這樣就有了可乘之機,擊破蜀軍,當無困難。”

關羽死後,他所帶的荊州水軍已經被東吳或殺或降,而這一次劉備所帶來的水師戰鬥力太弱,無法進行有效突破,劉備的軍隊就此停了下來,陸遜從容布暑兵力,進行防禦作戰,這也是劉備失敗的一個原因。

如題主所說的,如果這個時候關羽活著,那他親自帶領的水軍,戰鬥力肯定不在一個級別上,肯定會幫助劉備打開其它的突破口,也肯定能給陸遜帶來極大的麻煩。

但如果說關羽就是個萬能的神,那就過了。 陸遜,那可是當代林總的偶像,這兩個人都是一樣的為人嚴肅、意思深長。

所以說,就算是關羽活著,夷陵之戰再怎麼打,肯定都是蜀漢一方打不過。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剛日讀史


如果關羽不死,就不會發生夷陵之戰,不發生夷陵之戰,張飛就不會死,劉備也不會衝忙稱帝,也不會死在白帝城。但是有一點荊州肯定要丟的。如果孫權把關羽送回給劉備,按當時情形看,劉備是剛得了益州,卻丟了荊州。此時,諸葛亮一定會勸劉備先與孫吳搞好關係。既然關羽沒死,劉備也不至於那麼興師動眾的在發生戰爭了,在說劉備也不傻,不就是丟了荊州嗎?以後還可以在奪回來嗎?這時劉備對諸葛亮的建議一定會採納的。

那麼劉備也不會那麼早就稱帝,劉備是想稱帝的,但是他也要等到時機成熟吧!這時劉備剛得了益州,又丟了荊州,腳跟都沒站穩,有必要那麼著急嗎?

再說張飛可能暫時不會死,我估計以他對部下的態度,遲早也是會被幹掉的。

最後說關羽,此人在劉備集團是個牛人,牛的不得了,人人都寵著他,是個慣壞的孩子。這次敗的這麼慘,估計行為會有所收斂。只是有所收斂,不久之後還是老樣子。劉備依然信任他,每次出征還是要麼不分兵,一分兵,就是劉備帶一隻軍隊,關羽帶一隻軍隊。

從大局看,關羽就算當時不死,劉、關、張三人也活不了多久。到時候還是要靠諸葛亮,諸葛亮還是要北伐,蜀國還是會被滅,這時歷史的必然。但是有一點,就是少了夷陵之戰。



陸健1988


三國演義中,關羽北伐曹仁的樊城,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後方受到東吳呂蒙的偷襲,功虧一簣,敗走麥城,於臨沮被東吳大將潘璋部將馬忠擒獲。關羽被押送到孫權面前,嚴詞拒絕了孫權的勸降,英勇就義。

正史上,關羽也是在北伐樊城的時候,遭到盟友東吳背叛,進退失據,退守麥城。由於呂蒙“攻心為上”之計,對待荊州士兵的家屬秋毫無犯,成功瓦解關羽的荊州兵。關羽退守麥城時,一路之上,逃兵絡繹不絕,到達麥城時,僅剩數百親信了。

這一年12月(219年),關羽僅率數十騎出逃,準備徹底放棄荊州,突圍逃回益州,重整部隊,殺回荊州。然而,關羽的好運氣用完了,突圍至距益州僅僅20裡的臨沮,遭到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失手被擒,不久被害。

如果東吳孫權擒獲關羽之後,沒有殺害關羽,而是將關羽送回劉備手中,劉備還會發動夷陵之戰嗎?答案顯而易見,認為無論是在演義中,還是正史上,劉備都會發動夷陵之戰的,只是演義中和正史中的原因側重點不同而已,下面分別從演義中和正史上分析如下。

演義中原因

演義中,劉備之所以發動夷陵之戰,最主要、最核心原因是為結拜兄弟關羽報仇雪恨,其次才是其他原因。想當年,劉備、關羽、張飛三人還是二三十歲的小夥子,情投意合,於是在張飛的桃園義結金蘭,成為異姓兄弟。

此後,劉關張一起吃飯,一個床上睡覺,好得跟一個人似的。他們三人一同滅黃巾,一同討伐董卓,一同參加了許許多多的戰事。劉備每次有宴席,都會讓關羽、張飛兩個兄弟陪坐,或者站在身後。

無論劉備是貧窮,還是富貴,無論劉備是一州之牧,還是喪家之犬,關羽和張飛兩人都不離不棄,始終是劉備堅定的支持者。同理,如果關羽和張飛兩人有個三長兩短,劉備也不會坐視不理的。現在,關羽被盟友東吳孫權所殺,劉備自然會討伐東吳的。

即使孫權將關羽放回,送到益州劉備手上,劉備也會為了給關羽出一口惡氣,討伐東吳的。無他,劉備和關羽的關係好了,自己的兄弟被欺負了,受到了侮辱,兄長自然會為其討回公道的。演義中,劉備在諸葛亮等群臣的勸說下,已經猶豫是否為關羽復仇。

然而,張飛從閬中到來後,向劉備哭訴,指責劉備成為了皇帝,忘了當年桃園結義的誓言,不想給關羽報仇雪恨。劉備無奈之下,又聽從張飛的哭訴,下定決心和張飛一同出兵,發動夷陵之戰,討伐東吳,不滅東吳誓不還。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先主見孔明苦諫,心中稍回。忽報張飛到來,先主急召入。飛至演武廳,拜伏於地,抱先主足而哭。先主亦哭。飛曰:“陛下今日為君,早忘了桃園之誓!二兄之仇如何不報?”先主曰:“多官諫阻,未敢輕舉。”

正史上原因

正史上,劉備之所以發動夷陵之戰,最主要、最核心原因是為搶奪地盤,搶奪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臨沮被擒殺,損失的不只是一個年邁的關羽,而是整個富饒的荊州。

古代軍閥最重視的就是土地,土地是他們的命根子,多多益善。荊州位於九州中心,軍事地位險要,是魏蜀吳三方的交錯地帶,誰也想得到。荊州本來是劉表的地盤,在他死後,劉琮歸順曹操,荊州也落入了曹操之手。赤壁之戰結束後,曹操戰敗,大敗而逃,連荊州也丟失大半。此時,荊州被三方瓜分,其中劉備佔據最多,佔據荊南四郡及借來的南郡。

劉備佔據的荊州最多,自然受到嫉妒,丟失荊州也屬於正常。對於丟失的荊州,劉備做夢都想重新奪回來。正史上,劉備在稱帝后幾個月,便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當時孫派遣使者前來請和,劉備卻不允許,勢必要見個高低。

實際上,劉備給關羽報仇只是一個藉口,本質上是為了荊州。即使孫權將關羽放走,送給劉備,劉備還會繼續討伐東吳的。劉備不會因為孫權饒恕關羽,而放棄荊州,放棄收復荊州。除非孫權將荊州徹底歸還蜀漢,劉備還可能改變主意,放棄討伐東吳。

《三國志》: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

結語

無論是演義中,還是正史上,即使孫權將關羽放回,交還給劉備,劉備也會繼續發動夷陵之戰,討伐東吳孫權。演義中,劉備主要為了還願,兌現桃園結義時“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的誓言,正史上,劉備更多的考慮荊州,想要收復荊州,擴大地盤。因此,歷史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魁哥說歷史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弄清楚一點,劉備發“夷陵之戰”的目的是什麼?目的顯而易見,就是要討伐東吳,奪回荊州。

公元219年,關羽受了劉備自封“漢中王”的影響,執意要帶兵攻打樊城,關羽一開始勢如破竹,所到之處天下無敵,那個時候曹操怕了,他決定聯合東吳一塊對抗關羽,於是,他便和孫權商量,用什麼計策能夠對付關羽。這時候,孫權派大將呂蒙去離間關羽。


荊州佔據天時地利,對蜀吳兩方都非常重要,但是鎮守荊州的將領關羽勇猛異常,所以孫權和曹操一直沒有得逞。東吳大將呂蒙一邊給關羽獻上禮物示好,一邊扮作商隊,靠著夜色騙過了荊州的守軍,一舉偷襲了荊州。呂蒙化妝成商人,進入荊州城,他趁著關於攻打樊城之際,佔領荊州。等關羽回過神來,一切都晚了。


關羽不但丟失了荊州,而且還讓孫權砍下了腦袋,身首異處。荊州丟失,對剛剛建立起來的蜀漢是一個重創,對劉備的打擊簡直就是毀滅性的。當時的劉備已經60多歲,荊州丟失,讓他統一大業夢想,瞬間變得十分的渺茫。所以奪取錦州勢在必行。

再加上兄弟關羽被殺,這讓劉備張飛怒火中燒,想當年三人一起出來創建,同榻而眠,親如兄弟,雖不能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雖然這些夾著一些小說的成分,但是劉備對關羽的感情那確實比親兄弟還要好。關於意思劉備瞬間失去了左膀右臂,再加上荊州的丟失,這簡直對他來說就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

聽說關羽被殺,劉備這就要帶領大軍去攻打東吳,但是在諸葛亮一行人的勸說下,劉備的思想有些動搖,這時候張飛又來哭訴,更激起了劉備心中的怒火。於是乎,他帶領大軍浩浩蕩蕩的,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夷陵之戰”。這場戰以與劉備失敗告終。

如果關羽沒有被殺,關羽被送回到劉備身邊。那麼丟失荊州的痛,在劉備心中不可能磨滅,劉備早晚會發動這場戰爭,只是一個時間上的問題,也許他準備充足,勝算會大一些。不像現在敗得如此狼狽而已。

總結:關羽有沒有被殺?只要是關羽丟失了錦州,都不能阻擋劉備討伐東吳的腳步,劉備愛的是江山,其次才是兄弟。兄弟雖然是他的左膀右臂,但是荊州和江山是劉備的心頭肉。沒有了左膀右臂,人可以照樣活著,但是沒有了心,那只有一死,所以不管關羽有沒有犧牲,都不能改變歷史,都不能改變劉備討伐東吳的決心。


佳寧說歷史


一部三國演義讓我們對三國時代的故事耳熟能詳,演義中最讓後世所惋惜的莫過於五虎上將之首關羽。關羽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等等已經被我們廣為傳唱,可是這麼一位武藝了得忠義無雙的關羽卻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最後英勇就義。

演義之中蜀國實力的轉折點就是失去荊州後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此戰令蜀國幾十萬大軍死傷無數,蜀國國力也元氣大傷。正史中雖然跟演義有所出入,大致相同,很多人或許心存疑惑,如果當年孫權不殺死關羽,而是將關羽送回給劉備,那麼,三國曆史將會如何改寫?

改寫歷史是肯定的,我們假設關羽沒有英勇就義,被孫權送回劉備身邊,雖然失去荊州之事讓劉備的怒火難以平息,但是我們要知道劉備乃是當時梟雄自然有不一樣的胸襟。作為當世梟雄劉備自然知道天下局勢,蜀漢在三國之中乃是最弱的存在,冒然伐吳實屬不智,另外還有曹魏虎視眈眈,唯有聯合東吳共據強大的曹魏才是上策。既然關羽並未被孫權處死,蜀漢和東吳還沒有到矛盾不可調和的地步,以劉備和孫權兩位梟雄雄才應該是可以以疑惑的方式解決荊州之事。

當然也不能排除關羽和張飛因為一時之氣勸說劉備舉兵伐吳,東吳白衣渡江侵佔荊州可謂是讓關羽顏面盡失,以關羽的傲氣自然是主張伐吳的,張飛又是把兄弟之情放在第一位,自然不用多說。可是蜀漢之中的文臣武將會發出不一樣的聲音,諸葛亮最具有代表性,諸葛亮會以天下大勢極力勸說劉備以大局為重,蜀國上下其實都知道與東吳早晚會有一戰,只不過現在還不是伐吳的時機。

其實關羽死後劉備在諸葛亮的勸說之下對伐吳之事也是猶豫不決,後來張飛因為一些緣故被屬下刺殺,而刺殺張飛之人卻投靠於江東,才讓劉備下定決心伐吳。當時的劉備已經是三分天下,因為東吳而失去兩員大將,作為蜀國之主的劉備沒有任何行動的話難免讓天下人非議,對以後的大事不利。

所謂兩軍交戰講究名正言順,東吳雖然發動奇襲荊州的不義之戰,可在大局上是東吳奪回失地而已,若關羽未死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於理不合,演義和正史中劉備以報關羽張飛之仇發動夷陵之戰在名義上就讓很多人不敢苟同,何況關羽未死呢。

按照劉備奪取天下的戰略部署來說,先滅東吳在戰曹魏說實話也是棋行險招,只不過因為關羽被殺荊州被奪和張飛身死才讓劉備決心伐吳的。如果當年孫權不殺死關羽,而是將關羽送回給劉備,劉備肯定會以大局為重不會伐吳。

通過以上我們可以知道如果孫權不殺關羽就能改變歷史,對於劉備這樣的雄主而言失去一座城池並無大礙,可是失去民心則是滅頂之災,關羽不死伐吳名不正言不順,甚至會失去劉備仁義之名,在權衡得失之下劉備斷然不會舉全國之力去討伐東吳,自然也不會出現後來的八百里火燒聯營,白帝城託孤之事。

歷史之中往往一個人就能決定歷史走向,而歷史已成定局,一個小細節就能引起巨大的蝴蝶效應,總之關羽不死的話三國必定會走向另一番景象。


豫北老崔


首先歷史都是反覆沉澱出來的,是群體共同創造出來的。個體對它的影響有但是很小,當然如果是某個集團一把手非要把心橫下來置整體利益於不顧,比如劉備不顧眾人勸阻執意發兵攻打吳國,兵敗元氣大傷,三國之間的平衡被打破,歷史有可能改寫。但是關羽並不是一把手他只是一個戰將,他對改寫歷史的可能性有但不會很大。當然這只是我的觀點,不喜勿噴


王家小不點


,襄樊戰役的失敗,歸根到底是南北方的巨大差距造成的,從蜀漢方面來說關羽發動戰爭時機不對(天下無變)、人心不和(糜芳降吳、劉封袖手旁觀)、以及戰略失誤(將荊州兵絕大部分調至襄樊前線,以至於後方空虛)。方方面面的原因決定了此時北伐必然失敗,我個人認為當時魏國佔有絕對優勢,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滅掉的,蜀漢也不是強大到了足以和曹魏抗衡,徐州不是東吳的囊中物、青州亦非盤中餐, 很厲害,讓人大開眼界, 其實,當時的蜀最弱的 諸葛也清楚,所以,在有生之年,有機會,就攻出去, 幾次試圖實現隆中對,讓魏國兩線做戰, 奈何 命運與諸葛先生開玩笑。


柚子愛畫畫


首先孫權殺不死關羽不僅僅是現代,早在很早就有人這麼想了。

有一個小故事裡就是說孫權不是沒勸降或者釋放關羽的想法,只不過被部下一句話給堵回去了。

根據《裴松之注三國志》中引用《蜀記》記載:孫權得知潘璋馬忠捉住了關羽後,一度想招降關羽,使其替自己抵抗曹操和劉備。

東吳官員勸道:狼是養不熟的,曹操當年對待關羽咋樣?如今還不是被關羽一度打的要遷都?今天你還打算留下關羽嗎?

於是孫權就斬了關羽父子。

當然,裴松之隨後批判道:《吳書》記載潘璋殺關羽的時候距離孫權幾百裡,哪裡有時間等著孫權下命令?何況關羽就算投降孫權,有怎麼會抵抗劉備呢?肯定是假的!

蜀記曰:權遣將軍擊羽,獲羽及子平。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乃斬之。臣松之按吳書:孫權遣將潘璋逆斷羽走路,羽至即斬,且臨沮去江陵二三百里,豈容不時殺羽,方議其生死乎?又云“權欲活羽以敵劉、曹”,此之不然,可以絕智者之口。-《裴注三國志》

其次,關羽無論是死是活,荊州都已經不可挽回了。

關羽的失敗可以說是在曹操和孫權的聯合夾擊之下必定的結局。

而孫劉聯盟共抗曹操的局面什麼時候演變成孫曹聯盟共抗劉備的呢?其實這都是劉備擊敗曹操佔據漢中,稱漢中王后的事情。

劉備稱漢中王后,勢力大振,東邊佔據荊襄威脅曹魏心腹之地,西邊佔據益州易守難攻是大本營,北方佔據漢中後威脅長安三輔、涼州。最要命的是劉備姓劉,佔據了繼承漢王朝的合法性。

而且漢中之戰,劉備堂堂正正的第一次擊敗了宿敵曹操,於此同時關羽響應了《隆中對》的戰略,從荊襄出擊威脅曹魏腹地。這個時候從漢中退走後的曹操才急忙派出于禁、龐德的援軍去支援岌岌可危的曹仁。

可以看出,此時的劉備集團意氣風發,一度成為當時三大集團的頭號勢力。而孫權此時最為弱小,孫權掌握的長江天險在劉備集團看來只不過是順流而下的事情。之前在湘江劃界中嚴重得罪了劉備的孫權此時瑟瑟發抖,意識到劉備在消滅曹操後滅自己易如反掌。

在認清這一點後,孫權馬上轉投曹操,聯合曹操滅了關羽,奪回了荊州,還斷劉備一臂。可以說得利最大。


而對於劉備來說,這則是在自己最開心的時候潑了一盆冷水,打斷了自己一統天下的美夢。

所以劉備無論如何都要嘗試奪回荊州,益州一州之地撐不起自己的野心。

所以說,如果你是孫權,明知道未來幾年肯定會和劉備有一場撕破臉皮的大戰,要不要把關羽這個劉備勢力的二號人物,劉備水軍頭號將領完完整整的還回去呢?

而且劉備夷陵之戰失敗的根源在於益州一州之地無法同時供給劉備南北兩線的作戰。就算關羽隻身逃回蜀漢,年事已高的劉關張兄弟還能在戰場上如何殺敵呢?


夷陵之敗諸葛亮早早預料到無法成功,只是沒想到會敗得如此之慘,就算關羽張飛全都健在,我仍然不看好劉備。

恐怕只有法正、龐統二人死而復生,劉備才有反敗為勝的希望吧。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在孫權偷襲荊州之前,孫權已經下定決心和劉備翻臉,並且和曹操結成了同盟。在孫權俘虜關羽之後,孫權能夠處置關羽的方法主要有三種,要麼殺了關羽,要麼囚禁關羽,要麼就放回關羽。從當時的情形來看,殺死關羽絕對是上策,囚禁關羽難免夜長夢多,而放走關羽肯定是放虎歸山的下策。

關羽和劉備的關係非常好,蜀漢的名將本身就不多,關羽又是蜀漢的第一名將。假如孫權放走關羽,劉備肯定不會殺死關羽,而是會讓關羽重新帶領軍隊奪回荊州。關羽統兵打仗的能力強於劉備,威名更是讓曹操和孫權都畏懼,如果關羽帶領軍隊捲土重來,蜀漢東征的勝率將會大大提高。

孫權之所以能夠俘虜關羽,並不是因為東吳的將領比關羽更強,而是因為孫權抓住了關羽防禦空虛的機會,趁機偷襲了荊州。假如讓關羽捲土重來。孫權很難能夠再抓住這麼好的機會。

在呂蒙偷襲荊州之前,關羽的主力部隊在襄陽一帶,荊州地區的防禦空虛。而且關羽先在襄樊之戰被徐晃擊敗,後面又遭到了呂蒙心理戰術的瓦解,軍隊失去了鬥志。如果在戰場上光明正大的開戰,呂蒙和陸遜都很難能夠擊敗關羽。

如果讓關羽帶領益州部隊進攻荊州,呂蒙根本無法使用心理戰術,關羽在荊州地區經營多年,肯定會有一些人起來響應關羽。而且曹魏一直很樂意看到吳蜀兩國開戰,肯定也不會幫助東吳,因此關羽收復荊州的可能性非常大。

不過即使關羽能夠收復荊州,充其量也只能把雙方的領土恢復到戰前的水平。東吳不是一個軟柿子,關羽在荊州地區有根基,收復荊州比較容易,想要攻佔江東就比較困難了。

曹魏的人口數量超過了東吳和蜀漢的總和,即使蜀漢能夠佔領荊州和益州,想要擊敗曹魏也不容易。在劉備去世之後,蜀漢和東吳經常聯手攻擊曹魏,但是曹魏在兩線作戰的情況下仍然遊刃有餘,反而是蜀漢和東吳越打越弱。

由此可見,即使關羽能夠回到蜀漢,並且帶領軍隊收復了荊州。蜀漢和東吳仍然無法擊敗曹魏,而且關羽一旦收復荊州,曹魏很可能會趁機南下,到時候蜀漢和東吳反而會陷入危險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